《红楼梦》学习笔记:耐人寻味的第六十七回

最新一次阅读的是脂批汇编本,当读到第67回时,有意无意间留心了两个不同文字稿间的对比。一个是文字多(简称繁本),一个字数少故事简练(简称简本),两者的故事脉络是差不多的。列藏本、戚序本、甲辰本文本是繁本,蒙府本、程高本的文本是简本。
显而易见,简体本是从繁体本修改而来的。
于是,我忽然想到了《石头记》的开头部分: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不讨论是简本在先还是繁本在先,不讨论繁本与简本谁真谁伪亦或都真或都伪,仅仅从修改流程上讲,这繁本与简本的呈现,正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情景与过程的再现。繁本啰里啰嗦,南语成分较多;简本适当取舍,保留了繁本的情节,语句上又有所北语化。简本并一定是最终本,但从程序上可以看成是增删五次的某一次。
第67回延续的是“二尤”的故事,从整部小说的情节上看,“二尤”的故事与“大观园”或宁荣两府的故事有些脱节,可以看成是独立的部分,或者如《红楼梦》开始部分所说,这是《红楼梦》原始素材来源的一部分章节,是《金陵十二钗》?是《情僧录》?是《风月宝鉴》?很难分辨,但不是《石头记》的原始部分应该可以确定,因为情节与“石头”与“绛珠仙草”无关。
简本与繁本对比看,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行文风格与用词上,繁本的用词比较另类,简本的用词与《红楼梦》习惯比较接近。
还有就是习惯用于上,比如“一壁里瞧着, 一壁里下了桥”,“一璧……一璧”繁本上出现几处,而简本上没有。“一璧……一璧”这种结构前面基本上都是写作“一边……一边”。“一璧……一璧”是哪里的方言我不清楚,或许是江浙的方言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肯定不是北方的方言。而“一璧……一璧”在第七十八回再度出现,或许第六十七回的繁本与第七十八回是同一时期的“产品”,或是保留有早期版本的更多内容。
于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红楼梦》的作者完全局限于一个人身上,《红楼梦》真的有可能是多个作者合作的结晶,其中既包括原始素材的提供者,素材的增删编撰者,也包括后来的批注者与誊抄者。于是再次回到作者是谁问题的原点。脂砚斋是谁?畸笏叟是谁?脂砚斋、畸笏叟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
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要索隐,又要考证。结果只能是互不相让,甚至水火不容。
我个人感觉,这其中的焦点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曹頫。
曹寅这个支脉上,曹颜、曹顒早逝,没有机会写书。曹頫尽管是过继过来的,但在清朝那个时代,法律上曹頫就是曹寅支脉的延续,且他经历过曹家的兴盛的尾段,对“南巡”“王妃”之类的生活有记忆甚至有体验,且在江宁织造的职位上干过几年,之后被革职,上枷号,被赦免,经历大起大落,他是最有条件提供《红楼梦》初级素材的人选。这样或许可以解释《红楼梦》第67回繁本与简本不同的原因,繁本初级本出自曹頫,简本升级本出自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