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敌利器——二战德军常见单兵反坦克烟雾弹药
二战期间,烟雾弹药是步兵最常用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它们虽然难以直接对装甲车辆造成毁伤,但却能通过释放烟雾来遮蔽敌军视野、阻碍坦克前进,为其他杀伤性反坦克武器摧毁目标争取时间。顺利的情况下,这类弹药甚至还能依靠漫入车内的浓烟迫使敌方士兵离开坦克。本文在此简要介绍几款德国陆军常用的单兵烟雾弹。

1. BK 1 H和BK 2 H型烟雾瓶

右图:BK 2 H,图中a为外容器,b为内容器,c为带凹槽的瓶颈
BK 1 H(Blendkörper 1 H)是一种装有发烟燃烧液的玻璃瓶,是德军较早使用的装备,但其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主要缺点在于不实用且每个弹药是单独包装的,携带不便,因此很快被2 H型替代。
BK 2 H(Blendkörper 2 H)与 1 H同样是只玻璃瓶,形似灯泡,分为内、外两个容器。外容器中盛装有四氯化钛和四氯化硅,内容器(一根玻璃管)中则是抗冻的氯化钙盐溶液。瓶颈带有刻好的凹槽,这是为了方便从盒子中取出。2 H型每只重370g,能抵御-40摄氏度的严寒。


在包装上,2 H进行了改良。德军为其设计了一种4只装的包装盒,以及能装11个包装盒的包装箱。使用时,先在不开启包装盒的情况下将烟雾瓶运到战场,待作战前夕再扯动开封绳,让每只瓶子上的盒盖依次朝箭头所指的方向打开,从而取出瓶子(每只瓶单独设一个盒盖,用一个开一个,以防尚未使用的从盒中滑出打碎)。
投掷烟雾瓶时要尽量瞄准敌坦克的炮塔座环、观察缝和光学设备,命中目标后瓶子即被打碎,释放出一股笼罩坦克的烟雾球。最理想的效果是浓烟渗入战斗室,迫使敌人离开坦克,即使做不到,也应保证遮蔽敌军视野,为其他反坦克武器打掩护,起到干扰和震慑作用。BK 2 H的烟雾作用时间通常在15—20s,其释放的烟雾尽管在空旷地带对人体无害,只有在密闭空间内才会引发恶心和咳嗽,但使用时仍要非常小心,因为里面的液体一旦沾上衣物便会毁坏织物,沾上皮肤则引发强烈的红肿,如不慎入眼则要立即接受治疗,皮肤和衣服哪怕沾上一点儿也必须马上用水和肥皂洗净。




2. Nb.Hgr.39、Nb.Hgr.39 B和Nb.Hgr.41型烟雾手榴弹

Nb.Hgr.39(Nebelhandgranate 39)型长柄烟雾手榴弹拥有与烟雾瓶类似的效果。与后者相比,其优点是没有破碎危险,但缺点是不能攻击移动中的坦克。为了防止弹药投掷后从目标上滚落,常见的做法是用绳子将手榴弹与一块配重(比如一根木头,甚至可以是另一枚手榴弹以增加烟雾浓度)系在一起,然后扔出,使其能挂在坦克的炮管上。不过这也要求投弹手必须接近到极近的距离,保证命中率。Nb.Hgr.39型与Hgr.24型常规手榴弹在外观上的区别是前者弹头和手柄上都画有一圈白环,并写有“Nb.Hgr.39”字样,即使在夜间两者也不会弄混。为了加强区分效果,后期的Nb.Hgr.39还在手柄上刻了环状凹槽。
由于其固有缺点,Nb.Hgr.39袭击坦克一般只用于迫使目标改变行驶方向,或者为了缴获完好的坦克而从敞开的战斗室扔入以驱离敌方士兵这两种场合。为了做到这一点,投弹手往往得精心伪装,等待毫无察觉的目标坦克接近,然后突然采取行动(这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想扔好捆有配重的手榴弹绝非易事,这需要大量的练习。无数战例证明,这种烟雾手榴弹在应对敌军机枪阵地、掩体和地下工事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其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考Hgr.24手榴弹,两者几乎没有区别。Nb.Hgr.39通常存放在能容纳15枚弹药的金属箱子里,箱有提手,方便运输携带。其发烟剂由锌粉和六氯乙烷组成,采用BZ 39型燃烧引信和N4 型雷管作为引爆装置。
Nb.Hgr.39 B型手榴弹出现得比39型晚些,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发烟剂的组分比例上,39 B中的锌粉更少而六氯乙烷更多。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到两种手榴弹混装在盒子里,显然,在包装上它们没有区别。

与39型不同,Nb.Hgr.41型手榴弹没有手柄。它是个圆柱形容器,填充有跟39型一样的装药,总重530g。41型由两层盖子密封,带雷管腔的下盖封住手榴弹的发烟剂,而带两个排烟孔和一只螺纹孔(用于安装引信)的上盖盖住下盖。该弹的引爆装置包含一个Zündschnuranzünder 39型引信和一只N4型雷管。Zündschnuranzünder 39型引信的上部是一个可以拧下来的球头,里面有拉火绳,下部则带螺纹,用于固定在手榴弹上盖上,里面则是拉火丝和拉火管,下部螺纹平时有护帽保护,防止引信受潮,临到使用时再拧下。N4型雷管是一个小铝管,内部填充有点火药。管的端口用压缩的引火药和一只金属帽封住,此外上面还套着一个使用时需要取下的纸质护帽用于防潮。N4的外壳上涂有一圈绿环作为识别标志。德军有专门的包装箱来存放41型手榴弹,每个能装24只弹药以及配套的雷管和引信。


使用Nb.Hgr.41时,首先须将N4雷管插入雷管腔中,然后取下39型引信的护帽并把它拧在手榴弹上盖上,最后拧下并拉动引信的球头即可拉响弹药。拉响后必须立即将其扔出,大约3秒后便会冒出一股灰白色烟雾,持续时长为100—120s。由于发烟时间不长,此弹不能作为自身掩护用的烟雾弹,但可以用于暂时性的干扰敌方视线或者清理地下掩体。此外,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使得其可用来引燃干燥的地表植被。
同样,41型的使用也有诸多注意事项,首先是点燃后不得将手指置于排烟孔附近,以防烫伤,第二是在密闭空间内使用产生的烟雾会有致命危险。另外,该弹必须良好地防潮,并且在运输时严禁与其他包括发光弹和信号弹在内的各种弹药共同放置。储存时,其也必须与其他弹药保持至少5m的安全距离。

3. Nebelkerze 39和39B型发烟罐

发烟罐是另一种用于反坦克的烟雾弹药,由于其容积大(罐高14cm,直径9cm,重约2kg),发烟的持续效果根据风力条件的不同可达到约4至7分钟。它的发烟剂同样是锌粉和六氯乙烷,但比例与烟雾手榴弹不同。发烟罐采用Zündschnuranzünder 29型引信,Nebelkerze 39和39B型的罐体上安有一只把手,这意味着使用时要一直手持着,并且要求使用者始终贴在坦克上。
为了让易受潮的弹药也能在水上运输,遵照1943年10月20日OKH的命令,德军引入了“39型发烟罐浮筒”(Schwimmkörper für Nebelkerze 39, 缩写SK f Nb K 39),这是一种金属制空心容器,每个可装一只发烟罐,一只木箱可装12个这样的“浮筒”,每个“浮筒”重830g,每只空木箱重11kg。用工兵舟运输“浮筒”时,装载数量按以下标准——42型工兵冲锋舟:24只;39型工兵冲锋舟:4只;工兵登陆艇:24只;工兵登陆驳船:24只;250马力摩托舟:12只。
Schnellnebelkerze 39型快速发烟罐可借助电子引信从安装在各型坦克上的专用的发射器中发射,它配备有Wurladung 1 型发射药和N4型雷管。
使用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