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题之怪现象
继上次发现2020年长沙中考理科综合第7题存在事实性错误后,我又发现2020年金昌中考化学第10题也存在类似的事实性错误。原题如下:
(2020金昌中考第10题)2020年1月14日,C919大型客机第二架机迎来了进入2020年后的第一次飞行。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的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C.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D.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查询百度百科可知,C919大型客机第二架机是在2018年1月14日迎来进入2018年后的第一次飞行,命题者罔顾事实,粗暴地更改年份,强凑出“时事”,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接下来我要说的内容我也不是很有信心,权且当作一个讨论。
黄石中考化学有个令我费解的怪现象,命题者认为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和引流,而我认为只有引流。具体情况见2019年黄石中考化学第17题和2017年黄石中考化学第19题。原题摘录如下:
(2019黄石中考第17题)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OH)2 CO3,还含有少量Fe2O3、SiO2(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等杂质。某学习小组探究孔雀石综合利用的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操作2均为_____操作,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和引流。
(2017黄石中考第19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垃圾的处理问题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某垃圾处理厂对金属垃圾(主要成分是铁、铜、氧化铁、二氧化硅)处理及综合利用的部分工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均为_____操作,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_____。

2020年毕节中考化学第13题第(3)问,冷却结晶得到氯化钠是什么神仙操作?须知混合液Ⅰ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改为“蒸发结晶、趁热过滤”还差不多。原题摘录如下:
(2020毕节中考第13题)“84消毒液”在抗击新冠病毒时可作环境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如图为一种制取“84消毒液”的简化流程:

图中A、B气体均为单质,混合液Ⅰ、Ⅱ的溶质均为NaOH和NaCl。
回答下列问题:
(3)混合液Ⅰ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_____后得到混合液Ⅱ和NaCl晶体。

2020年郴州中考化学第31题第(4)(5)问,同样是34.4 g黑色固体,依(4)计算得组成为5.6 g铁和28.8 g四氧化三铁,依(5)计算得组成为11.2 g铁和23.2 g四氧化三铁,为什么两者组成不同?固体没有混匀吗?如果没混匀求组成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把(4)中的0.2 g改为0.4 g,组成就相同了,但又为什么不用(4)直接求解(5)呢?
经一位同事指点,我发现我对这道题的质疑是错误的,四氧化三铁溶于稀盐酸时生成了氯化铁,三价铁离子也会与铁反应,故不能由(4)中生成氢气的量计算黑色固体中铁的量,我没有考虑到这点,特此更正。
原题摘录如下:
(2020郴州中考第31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后,学习小组对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查阅了相关资料:铁粉(黑色),Fe2O3(红棕色)、FeO(黑色)、Fe3O4(黑色)。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验证了FeO不存在,然后对黑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只有铁粉
猜想二:只有Fe3O4
猜想三:铁粉和Fe3O4的混合物
学习小组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请回答以下问题:
(3)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_____不成立。
(4)通过实验测得,34.4 g黑色固体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0.2 g H2,说明猜想_____成立。
(5)另取34.4 g黑色固体在高温条件下与足量的CO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变为28.0 g,请计算在黑色固体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