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不去军统真是屈才了:他识破郭汝瑰看穿吴化文,顾祝同和王耀武相信了结果会如何

“8月底,杜聿明来济南视察,与我研究作战问题。在谈到吴化文时,杜说:”‘吴化文反复无常,表面服从而内心诡诈,靠不住,要注意他。’”
这是原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王耀武在回忆录《大崩溃前的挣扎——回忆济南战役》中的一段话。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莞尔一笑:杜聿明不去军统当局长真是屈才了,他识破郭汝瑰看穿吴化文,要是顾祝同和王耀武信了他的话,结果又当如何?
杜聿明识破郭汝瑰后,不但向老蒋进行过举报,还多次对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说过,结果被顾祝同反唇相讥:“用你说的那三条来套,我还说你比小郭更像共产党呢……”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的三条理由,第一是这个人太清醒,对战局预测太准确;第二是为人十分清廉,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中将高官却租住在沙发有洞的旧房子里;第三,凡是郭汝瑰制定的作战计划,没有不泄密的。
我们细看杜聿明履历,就会发现顾祝同的嘲讽也不是没有道理:泄密在蒋军内部是常态,即使没有地下党智取,也有很多贪将主动出售;当时对战局预测比较准确的,不止郭汝瑰一人,杜聿明在东北的时候,也早就说过那里守不住只能逃;说到清廉,有“布衣将军”之称的杜聿明,在蒋军里也算个另类,杜聿明母亲过生日,老蒋送去的十万大洋(一说为小蒋送去三千美金),但他还是依然清贫。
顾祝同不信杜聿明的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早年也加入过共产党,在老蒋“四一二清党”的时候还闹得很不愉快。
也许是因为妻子的特殊身份,杜聿明对地下党十分敏感,所以他越看郭汝瑰越“眼熟”。但无论是顾祝同还是陈诚、老蒋,好不容易有了个既能干又清廉的智将郭汝瑰,谁会愿意相信他是“那边”的?
杜聿明以敏锐的嗅觉,嗅出了郭汝瑰的红色味道,又以犀利的眼光,发现了吴化文不可信任,王耀武这个山东大汉自认为对吴化文不薄,别人或许有理由背叛,吴化文也没有理由反水。
这倒也不是王耀武过于自信和识人不明,因为当时的吴化文,怎么看都不像地下党,实际上也真不是,当时的“国防部”“剿总”和“绥靖区”的特务们都没有发现吴化文有异常表现,于是王耀武拒绝了杜聿明的建议:“我没有理由撤换他,从他过去的表现看,我看他不会有什么问题。”
“福(猪)将”刘峙也帮着吴化文敲边鼓说好话:“我没接到吴化文有与共产党勾结的情报。吴化文在抗战时期做过伪军,常和共产党打仗。抗战胜利后,他带着八十四师与共军打得很厉害,他与共产党结下的仇恨很深,我看他不会有什么问题。(本文黑体字均出自王耀武回忆录,下同)”

王耀武是生意人出身,做生意讲的是诚信和公平,最注重的是利益,所以王耀武决定用真情和厚利拢住吴化文:“我为了拉拢吴化文,并使他安心,力保他升任整编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又由山东省保安部队中选战斗力比较强的一个保安旅拨归八十四师,以补一六一旅之损失。”
王耀武划过去的那个旅的旅长何志斌曾经是吴化文的部下,跟吴化文的关系很好,王耀武这个人情送的自认为很高明也够分量。
王耀武为了表示用人不疑,还直接告诉吴化文:你的人员全调整,我统统不过问,以免除其顾虑和怀疑。
何志斌旅(参加吴化文起义后任解放军第三十五军第一零五师师长)拨归吴化文后,暂定名为整编九十六军独立旅,何志斌也正授少将。
王耀武以为这样一来,吴化文就应该全心全力帮助自己了,但是吴化文很快就让王耀武失望了:吴化文整天要人要枪,但是既不构筑工事,也不积极备战,在他的营区墙壁上,还发现了用粉笔写的“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标语。

如果王耀武有杜聿明一半的警惕性,早就对吴化文动手了。但是王耀武认为,吴化文过去守兖州和在鲁西,都曾与解放军死拼,平日谈话时,也经常会流露出对共产党的仇视。
于是王耀武得出结论:吴化文本人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他的部队里可能有个别地下党,政训处可以注意潜伏者,对吴化文不需要怀疑和调查、防范。
吴化文多次转换阵营,像三国时的马超一样“常怀忧惧”,马超通过举报彭羕自保,吴化文则是事先给王耀武打预防针:“共军围攻一个地方,他们常在第一线喊话,甚至对乙地的军队说甲地的军队已经投降了,某部放下武器了。这样使我们的军心很受影响,千万要注意。”
王耀武大点其头,认为吴化文言之有理,把吴化文的说法向下传达后,还对他高看一眼,“认为吴作战有办法”。
吴化文的办法,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那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在济南被围后,就积极联络起义了。

吴化文的保密工作做得并不好,幸亏他遇到的是有些粗线条,又太讲义气的王耀武,所以一直没有暴露,直到他的副师长杨团一(济南解放时自称起义将领,后被识破、关押,有人说他特赦后当了文史专员,但全国政协公布的文史专员中并没有杨团一)和八十四师一五一旅(有史料说是一五五旅)一个姓王的团长(王耀武没说姓名,查资料得知他叫王玉臣,济南解放后只身逃往南京,蒋介石任命其为整编八十四师师长,后不知所终)跑到王耀武的指挥部报告,王耀武这才慌了起来,但还是没对吴部采取任何行动。
自己对吴化文那么好,吴化文却阵前起义,王耀武伤心之余,对杨副师长和王团长也不敢相信了,那个王团长已经把自己的一个团都拉了回来,王耀武却不敢接收:“你来告密,是非常忠实的表现。你回去带着这个团在原地固守,看情况再调进城来。”
王耀武真正担心的,是这个团长有可能是吴化文派来做内应的——他是吴的老部下,如果让他开进城内,到时候来个里应外合,“济南马上就要完结”。
王耀武该怀疑的时候不怀疑,该相信的时候又不相信,他把杨团一和王团长留在司令部,却没管那个准备回来的团:“此时我看到情况更加恶化,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认为即使吴化文不起义,也难得守住,与其在济南等着被俘,不如先走为妙。”
王耀武准备跑路,吴化文并不知道已经有两个人跑到王耀武那里告密,还打电话给王耀武,“请发轻机枪百挺及大卡车若干辆”,王耀武也不点破,敷衍说“设法抽调”后就挂了电话。

再决定出逃前,王耀武又收到消息:19日夜向王耀武告密的那个王玉臣始终未回到部队去,他带的那个团仍在原处无人管理,所以20日上午他们的旅长杨友柏(起义后任三十五军副军长兼一零三师师长)亲自来到这个团并准备在天黑后将他们带走(白天走怕轰炸)。
王耀武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让王玉臣回去阻拦,而是派省府参议何秀甫(前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的堂弟)和《中央日报》记者何冰如,带着王耀武的亲笔信、1万元金元券、一箱茄力克香烟去见杨友柏,企图分化吴部把起义的部队拉回来。
读者诸君都知道王耀武很擅长送礼,他送给杨友柏那一箱茄力克香烟,五十支一听售价一块大洋,属于当时的最高档奢侈品:眼上戴着托立克,嘴里叼着茄力克,手里拿着司梯克(手杖),都是身份的象征。
杨友柏收了钱抽了烟带走了队伍,给王耀武回了一封信:“你对我很好,谢谢你,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杨友柏后来有没有去看战犯管理所的王耀武,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当时和后来发生的事情分析,去探望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马超投蜀后,也不可能再跟韩遂张鲁联络。

跟杜聿明相比,王耀武在看人的眼光上,显然要有一些差距,这就让我们产生了一些联想:如果老蒋、陈诚、顾祝同、王耀武听了杜聿明的话,对郭汝瑰和吴化文采取了必要行动,能否改变战局?
半壶老酒认为,顾祝同和王耀武抓了郭汝瑰和吴化文也无济于事:老蒋败局已定,神仙也救不得,杜聿明能识破郭汝瑰看穿吴化文,却不能改变自己被俘的命运,有没有郭汝瑰和吴化文,淮海战役和济南战役的结果都不会改变,这就叫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