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为什么会说“恋爱,狗都不谈”
注:纯属整活,请勿对号入座。
声明一下,本文纯属闲得无聊外加朋友圈近期官宣的朋友和同学比较多,导致有共同好友问我啥时候脱单,此文即为对于我什么时候脱单的回应。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两个概念:什么是狗以及什么是人。
什么是狗?这个问题很简单,生物学上是这样描述狗的:狗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犬科,拉丁文学名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
那什么是人呢?这个问题就复杂的多了。人的定义包括生物、精神、文化甚至哲学层面,这样复杂的定义,导致了我们在认识“什么是人”这一概念上有着极大的障碍。为了简化对于“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控制讨论中的变量,咱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看到底什么是人。生物学上,人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智人种的生物。
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狗在某种程度上,差别并不大。
好,明确了人和狗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恋爱,狗都不谈”这句话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恋爱。
什么是恋爱呢?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什么是人。恋爱涉及到了心理学和伦理学问题,恋爱的定义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现代定义为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的基础上,能够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共同生产生活,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同样的,为了控制变量,咱们还是将视角转换到生物学的角度,这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恋爱”和“生物学”这两个关键词后,搜索结果出现的却是爱情和激素。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恋爱都是激素惹的祸。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爱情的产生是这个特定的人的外表、声音、气味、行为等,刺激人的大脑,分泌了相应的化学物质,让人产生了浪漫、幸福、快乐、轻松的感觉,形成了早期强烈的冲动,即爱情,科学家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爱情激素”。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们对于人、狗、恋爱三者的生物学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有人会说“恋爱,狗都不谈”。
据不科学统计,说出这句话的人,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情感刚刚受挫,二是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其中,第一种情况占主要原因。
为什么情感受挫之后会觉得谈恋爱不值得,个人认为是恋爱的沉没成本过大。我们来对比一下人和狗在求偶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
先看看狗吧。雄性的话,成本很低,只需要打赢情敌就行;完成人生大事,哦,不对,是狗生大事之后可以一走了之,也可以选择当一只负责的狗。雌性在求偶过程中几乎没有成本,但求偶成功之后的成本则高得多,需要承担期抚养小狗的责任。
至于人,就需要分类讨论了,在一段正常且健康的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的沉没成本都不应过高。而不正常的恋爱关系中,双方的沉默成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高的离谱。具体情况呢,咱就是说,母胎单身的人不懂,就不聊了。
所以,说“恋爱,狗都不谈”的人,要么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的恋爱,要么就是第二种情况了。
第二种情况也可以再具体细分,根据我观察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得出的结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沉迷学习无法自拔,除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以外,不会在第六个地方出现。对于他们而言,对象只是学术路上的阻碍,没有什么能比学习更有吸引力。
第二类则是更喜欢“自由”,或者说,是希望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关于对象和恋爱,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假设我每天花费两小时用于谈恋爱,那我就失去了两小时可支配的时间;而如果我没有对象,这两小时我就可以用一小时学习,再用一小时休息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对他们而言,谈恋爱不是一种情感上的享受,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枷锁。
当然了,我这两类都不是,我只是单纯的对浪漫过敏。
另外,狗好像真的不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