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版银英动画考古——特里格拉夫

2019-10-23 22:20 作者:容克87G  | 我要投稿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特里格拉夫:

“特里格拉夫(Триглав)”的名字源自于斯拉夫神话中拥有三张面孔的战神,它是达斯提·亚典波罗的座舰。这艘战舰在亚姆立札会战之后加入了伊谢尔伦驻防舰队,成为了杨舰队的一员。因为“特里格拉夫”是同盟军当时建造的最新型战舰之故,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在它被分配给杨舰队之后肯定会成为杨威利的座舰,但杨威利本人却对这艘战舰显得有些无动于衷,而仅仅把它交付给亚典波罗使用了事。据杨威利的原话所述:

“一旦坐上去,光欣赏她的美都来不及了,哪还有心思作事呢?”

(至少在小说中,新锐战舰“特里格拉夫”有着一种“洗练的机能之美”)

造型优雅,洗练的机能美感,与杨的休伯利安旗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艘原本是为了对抗帝国军而建造的同盟军最新锐的战舰,首次迎来战斗却是在同盟军的同室操戈之中:在多利亚星域会战中,这艘战舰率领着一个分舰队对第十一舰队的前半部展开猛攻,对战斗的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从伊谢尔伦要塞出发前去镇压叛乱舰队的“特里格拉夫”

宇宙历798年,“特里格拉夫”带领的巡逻舰队在伊谢尔伦回廊中与帝国军遭遇并进行了小规模的交火。此次战斗之所以为人所知乃是因为此次同盟军巡逻舰队中有大量训练中的新兵,其中就包括杨威利的养子尤里安·敏兹。在随后发生的“要塞对要塞”战役中,“特里格拉夫”率部痛击了缪拉舰队,为伊谢尔伦的防御出了不少力。

从上方开火攻击缪拉舰队的“特里格拉夫”

“特里格拉夫”参与的最后一战是巴米利恩会战,此次战役中同盟军成功突进到可以直击帝国军总旗舰“伯伦希尔”的位置,却因为同盟政府的投降而功败垂成。“特里格拉夫”虽然安然度过了这场会战,但在战后却没能躲过《巴拉特合约》,依照合约的要求,同盟军需要解体所有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作为最新锐战舰存在的“特里格拉夫”首当其冲。

宇宙历800年,“特里格拉夫”被拆解,舰船除籍。

“特里格拉夫”是以全面超越埃阿斯级旗舰为目标而被设计出来的同盟军新一代旗舰,虽然本舰只是原型舰船,但其性能已经令军方相当满意。在原本的计划中,特里格拉夫级战舰还将建造二号舰和更多的后续同级舰船,但因为同盟军连遭大败导致国力大损的缘故,最终仍然只有首舰“特里格拉夫”建成服役。

作为一艘及其重视火力的战舰,同盟的设计师在构思“特里格拉夫”时并没有拘束于过往的战舰样式,而是依据其实战需要而大胆发挥。最终的结果就是“特里格拉夫”的舰首呈现出三叉戟的形状,在“三叉戟”的每个分支上都布置有大量的主炮(上部分支16门,下部分支左右各32门,合计80门)。藉由此种设计,“特里格拉夫”一跃成为同盟军中火力最强的战舰,此前的埃阿斯级战舰中虽然也不乏火力强大且主炮众多的战舰,但它们总体上受限于埃阿斯级相对有限的反应堆功率而不得不在火力方面进行一定的妥协:以战舰“特里格拉夫”为例,其虽然也装备有60门之多的主炮,但主炮的口径受到限制(22cm而不是常见的25cm),而且主炮齐射的次数也有所限制。除此之外,“特里格拉夫”还别出心裁地在上部分支与后半部舰体过度的部位设置了8门指向后方的光束炮(这个设计相当有用,尤其是对杨舰队的舰船而言)。

上述问题对于“特里格拉夫”而言是不存在的,它的80门主炮全部维持在25cm的水准,而且对持续射击的限制也远远高于普通的埃阿斯级旗舰。不过,这倒也不是说“特里格拉夫”的动力部分就是全新的设计:这艘舰船的动力部分实际上大体挪用自同盟军的航空母舰,仅在局部——譬如舰尾处的导流板处——有所改进,比起埃阿斯级来自然可以说得上是动力充沛。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特里格拉夫”在极具特色的舰首之外同样拥有者极具辨识度的扁平状舰尾,而且斯巴达尼恩的机库也如同航空母舰一样设置在了舰船腹部的位置。不过,和航空母舰有所不同的是,“特里格拉夫”的机库是完全收容在舰体内部的,而不是像航空母舰那样呈“挂载”状,因而舰载机的安全性较高。在舰载机数量方面,“特里格拉夫”的16架斯巴达尼恩要远远多于同盟军的标准战舰,但是比起埃阿斯级常见的24架搭载量来要少许多(这算是“特里格拉夫”少见地不如埃阿斯级的地方)。

横向发育的舰首再加上扁平状的舰尾使得“特里格拉夫”的舰体宽度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同盟军战舰的72米,而几乎达到其三倍之多。这就使得很多原本可以停靠同盟战舰的港口对于“特里格拉夫”而言过于狭小,但在伊谢尔伦要塞这里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帝国军方面向来不缺乏各种体积宽大的舰船。与休伯利安级和埃阿斯级不同,“特里格拉夫”并未搭载有“燃料搜集装置”,因为在设计“特里格拉夫”时已经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装置在战斗中十分脆弱,而且在远距离航行中也不一定时刻能够有搜集宇宙物质的机会。相应地,它设置的推进剂储存箱足有8个之多:2个设置在舰桥的后方,余下6个则设置于舰体的腹部。

另外,据民间专家估计,“特里格拉夫”采用的瓦普引擎最大可以让战舰一次性跨越300光年的距离。

“特里格拉夫”长924米,宽210米,高(含天线)328米,舰员823人。

主要武器:

舰首25cm中子光束炮80门;

舰桥后方25cm中子光束炮8门;

舷侧18cm荷电粒子光束炮24门;

多功能导弹发射器16部;

12cm电磁炮2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16架①。


*“特里格拉夫”的舰载机数目源自日文百科,可能有需要进一步查实的必要


原内容出处:

https://gineipaedia.com/wiki/Triglav

https://asahiwa.jp/g/c/f_triglav.html

旧版银英动画考古——特里格拉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