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一、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引发的人口、物种、商品全球性流动,理解这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对比15世纪、16世纪、21世纪世界地图变化以及学生在预习中绘制三角贸易、三大洋贸易的路线图,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借助各类不同的史料,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关键信息、辨析史料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基于史料陈述之下,对各个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论证。
3.唯物史观:通过对比亚非拉地区、欧洲地区在全球联系中的不断加强中的社会发展方向,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理解东西方文明在碰撞后,东方文明走向迟滞,西方文明逐渐崛起的原因。
4.家国情怀:通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的观点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联系下,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的发展史多民族共同付出而实现的。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
2. 难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
四、教材分析
同单元的上一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已经对新航路的开辟做了介绍,这一节课是在上一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基础之上对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进行讲授的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共计三个子目,内在逻辑为所展示的内容是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各个层面的联系,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五、学情分析
对于“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这一主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差异:初中教学对应的内容是“早期殖民掠夺”,围绕早期殖民的国家、殖民方式、殖民争夺展开,对其影响有些简略化评价。它的主题立意在于“殖民掠夺”。而高中教学的主题立意在于“全球联系”与“世界格局”的改变。初高中教学目标也有差异:初中阶段侧重于陈述事件,把握基本的时空方位,而高中阶段侧重于解释历史概念,运用辩证唯物史观解决问题,培养国际视野。基于这样的学情之下,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有大概认识,但是无法从全球视角去全面系统理解与思考,这需要由老师进行逐步引导。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15、16、21世纪三张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测,这三幅地图应该处在什么历史时期?
学生回答:15世纪、16世纪、21世纪
提问:那这三幅地图之间存在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从最直观的角度,比如海洋与陆地的占比区别。
学生回答:陆地越来越小,海洋面积越来越大(教师补充:而且地图绘制是越来越精准细致)
提问:那么造成这样的变化,与之相关的历史大事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
教师点拨:基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认识到,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此时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不再局限于自己所生活的陆地,而是着眼于全世界范围,地图绘制得越来越精准,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语言衔接):基于这样的视野与对世界认识程度的变化之下,人类迎来了大航海时代,经考古发现了两件毫不起眼的物品——土豆和银元。土豆的转运代表着各大洲之间存在生物领域的流通,银元则是一种货币,代表着各大洲之间存在商贸活动,商业往来。我们就通过这两种物品,走进今天的课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我们先来看看以土豆为代表的世界生物面貌的改变,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生物不仅仅是指动植物,这还包括了人类、微生物、病菌等所有存在于世界上有生命迹象的物体。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像对较为抽象的全球航路开辟形成感性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意识到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地图展示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环节二、变:世界生物面貌
教师活动:材料展示土豆烹饪发展史及历史情境,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材料回答第一个问题,此时世界出现了什么现象?(30S看材料,集体回答)
学生活动:物种交换
教师活动:提问:那物种交换对当时的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呢?给大家1min的时间,阅读教材40页的《历史纵横》部分以及所展示的图片,回答问题。请注意,影响类问题必然是有两面性。(1分钟)
学生活动:积极影响:改变饮食结构,促进人口增长,消极影响:疾病传播,生态破坏
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但是却不够完整,请同学们看见这张图片,我们会发现图上解释当今世界1/3的动植物来自美洲,大大增加了各地的生物多样性,这些物种不仅仅成为了人类的食物,更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人类的物质生活是极大程度得到丰富了的。(而对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看不见的病菌造成了疾病传播,人员死亡,而有些外来物种,)例如水葫芦,它曾对中国云南滇池造成了严重水域污染,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可见物种交换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人类,也可能毁灭人类。总的来说,此时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状态都被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