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哲学】康德的核心谬误与黑格尔的救赎——先验想象力vs知性分析力

康德
🍎→意识中的对象
三个环节
一,单独的内在边界——实体世界:感性的确定性/多样性/先验谓词(感觉到的红,圆,香,甜等等作为差异的要素属性/杂多混乱的感性内容)是在这边确定的、固定好的,无条件/作为原始条件直接存在,向我涌现(红≠暖。因为康德赞成先验谓词说,这些不同的谓词种类是天然在那边互相区分的,像颗粒状的,是感觉要素的原子论拼合论者)→几种属性难以自发生成它们的公共边界(先验想象力不来自于物)。知觉不应该在无意识的盲目的情况下生成这些边界(先验想象力不来自于心)。凡是有图象化综合能力的地方,既不能说它是主体,也不能说它是客体。——先验想象力的二律背反
谬误:物质预先把自己分成了感觉原子,把感觉的分类学预先赋予了实体——对物自体的想象是非法的,但是他想象了
二,公共的外部边界:先验想象力把多样性综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使得要素获得整体性(色视觉、轮廓视觉、触觉、嗅觉等等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画面/图象/眼前的现象/能指,有待于被概念化把握)。

三,知性用范畴(符号学秩序)统摄这个整体,把其注册进符号系统,为其命名,使之成为概念性的对象——可以对苹果进行各种概念性的/叙述性的操作/调取,比如想象被我吃完的样子,想象它从一颗种子到成熟再到被采摘的样子,想象我要给谁)。将对象拆分回去,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归类,分类,用不同标准加以分析。比如杯子,我拆出它有常温,硬,黑的属性)。
黑格尔


先验想象力把不同感知要素综合起来的力量就是知性的分解/分析的力量。
一,主体、意识和世界的区分是世界不停把自己区分为一个自我认识的主体、为我而存在的精神世界、自在的实体。
二,不能预设外在实体是被分类好的,外在实体是一坨无边界的整全(肉),事物本无边界。有一条边界贯穿实体——这条边界叫主体,主体的核心能力是知性的分析能力。附加在实体上的分类学边界是经由主体(漏筛)生成的,被绞碎后涌到主体之下的是主体的意识/知觉。绞动实体的动力(把手)是绝对精神。
三,实现一个对象的统一性,使得这些属性相互关联的、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是一种共同的缺失——大家都缺一种全能在场的整体的维度。比如我看到的苹果的红,它不是全能的普遍的完满的红的理念,而是被这个苹果所限制的有限的具体的红,苹果的红只是缺了一块的整体的红,苹果红的是被这个差异所定义的——纯粹的红和具体的红之间的差异维持了后者的同一性。其他属性同理——苹果这个概念便是所有属性的不在场,是一种外在暴力。
实现对象的统一性,需要施加一种否定性的行为(不把属性抽离于具体的物),分析不能过于细致,任何一个要素太明显,都会消解概念的统一性。如果每一种属性都拉满在同一个物上,那么这个物不能实际存在。
主体完全不主动分解这个世界,只让这个世界的边界自我呈现。知性对于世界的分解是实体的自我分解。主体是实体的自我呈现的临时中介。主体的自由在于可以强行回过头把分开的东西拼起来。
疑问
1.我可以假设我眼前的现象就是本体,我也可以假设我眼前的现象背后有个不可知的本体,这俩都是我假设的,本体要是绝对不可知那我为啥要相信有本体在而不是没有本体,进而相信有现象和本体的二分?我为啥不能相信第一种?
2.黑格尔提到的那个“完满的红”是怎么发生出来的?它既然不在场,为什么会有关于它的观念,进而通过它来划出“具体的红”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