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摇滚味」超正的动画!凭一把吉他寻到情人、乐队和青春

2020-09-03 15:20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一山同学

编辑/思考姬


那部记录了摇滚黄金时代的动画


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其第二季的热播与超高的话题度,让「摇滚」在这个夏天再一次点燃了大众的神经。

不少乐队在千禧年之后,也终于有了“摇滚巨星”的待遇。但遗憾的是,如今的摇滚似乎已经与「青春」无关。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乐队成员,早已经迈入了不惑之年,成为了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念叨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参赛的多数乐队都成立于2000年前后,乐队成员年龄基本都40+了

然而,「摇 滚」,曾经就是几代人关于其青春的记忆,在摇滚乐队的歌声里,有着几代人的青涩、莽撞、叛逆、柔和、迷幻、愤怒等等情感。

摇滚的“黄金时代”*,当属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那时候披头士如日中天,无论是英语系国家,还是其他语种,都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摇滚乐队,并影响着全世界音乐的创作,英国、美国唱片销量排行榜前几位,都有摇滚乐的身影。

*关于摇滚的“黄金时代”国际上说法不一,但鉴于1969年举办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外加前前后后涌出了大量的世界级的摇滚乐队,相对主流的说法是,摇滚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60~70年代。

80年代,崔健的一嗓子吼出来了“一无所有”,掀起了国内摇滚狂潮。90年代唐朝、黑豹等乐队强势崛起,之后94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让摇滚的声音第一次响彻在大陆之外。

千禧年之后,中国各大独立音乐厂牌开始冒头,也涌现出来大量的、曲风各异的摇滚乐队,并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20年后再聚首的达达乐队

……

然而,在这个连摇滚的“青铜时代”都算不上的今天,我们这代80末、90初关于摇滚的青春影像记忆是什么呢?

是如今已经在综艺节目中改成“K.O.K.O.他”的《龙虎人丹》,是“我驾着最后一班船离开,才发现所有的灯塔都消失了”的《黄金时代》

我还是怀念最开始那版的《龙虎人丹》

在笔者心中,那部在国内译名为《摇滚新乐团》的2004年的老动画,其关于摇滚的刻画,更加鲜活和写实。

以及我还是更想叫它本来的名字——

《Beck》!


青春,摇滚,遗憾

《Beck》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摇滚的动画。相反,它更像是普通男孩田中正雄无比写实的青春生活。

在片中,摇滚更像是夏日的风,被14岁的他敏感地捕捉到,并推动他往前前行。在夏风的吹拂中,他找到了朋友、女朋友、这辈子值得他献身的爱好——他与这些事物一起,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青春物语。

《Beck》中关于青春的描写,其详实程度,仿佛让我回到了再一次体会到了作为懵懂初衷男生的那种迷茫和悸动。

和中二期的我们一样,14岁的田中正雄很“早熟”,早熟到明明才14岁,就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到头了。

他跟很多人一样喜欢同一个“爱豆”,在课堂中溜号被老师抓个正着,也没有什么主见,会被好基友带着去泳池偷拍穿着泳衣的女孩子,其中一个还是自己暗恋的青梅竹马。

这样种种细节描写,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少年的青春共性:失落、迷茫、故作忧伤,无比真实。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雄浑浑噩噩地随大流、浑浑噩噩地被生活拖着走。

虽然小雄的桃花运确实好,动画中的女性角色无不散发着不同维度的魅力,让我们和正雄一样魂牵梦萦:温柔、大方并默默支持小雄的学姐石黑泉,还有成熟的桃子老师等。

以及后期出现的又酷又甜的真·女主——摇滚少女真帆

不过,如果只是这些充满桃色的青春生活,小雄与普通日漫男主又有何分别呢?

真正让小雄开始变得不同的,是源于与一个男人的邂逅。

机缘巧合之下,小雄遇到了一只名为「Beck」的狗狗,并结识了大自己两岁的海归青年南龙介

龙介与小雄典型日本人的拘谨个性不同,他个性张扬,且对音乐有着执拗的热爱,在纽约时他曾组建一支摇滚乐队,五彩缤纷的生活和过于执着的性格让他和前乐队分道扬镳。

在与小雄邂逅后,他大方地送了对方一把吉他,正是这把吉他,让小雄开始进入了摇滚的世界。

也正是因为是摇滚的存在,让小雄的青春开始焕发光彩。而《Beck》作为音乐番的姿态,才终于显现出来……

动画中后期,小雄与众人开始组建乐队,叛逆的龙介,行为极为怪异、喜欢失落的时候钻进滚筒洗衣机的主唱千叶,实力超强但只追求感觉的贝斯手阿平,还有极为正派的鼓手阿樱,加上飞速成长的主角小雄……

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组合在一起,竟然成为一支极为和谐的乐队。

不过,乐队演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享受了成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失败和打击。这个过程中有恋爱、有争吵、有分崩离析,也有一同站在美国进行巡演的难忘经历。

更重要的是,他们至始至终都有“摇滚”陪伴——而这也是摇滚的意义所在。片中那只名为Beck的狗狗,就一直陪伴着他们,时不时咬正雄一口,注视着他们的成长。

似乎青春的一切都在《Beck》里,它甜蜜、苦涩,它有友谊、它有欺骗。就像每个人的青春都不那么完美一样,《Beck》所刻画的青春也不完美。

动画对于摇滚表演的相关描写,非常真实。例如小雄第一次参加Livehouse的时候的,动画很好地把一个“未成年人”从未知的恐惧到被音乐振奋的心理刻画出来:

Livehouse的环境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一开始是非常压抑的,刚进入现场时,小雄不知所措。

但当乐队出现并开始表演之后,小雄即刻就被音乐吸引,就好像身体的某个开关被打开一样,刚开始惊讶,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的乐队,然后被整个LIVE的氛围所牵动,并开始摇摆。

这不就像我们每个人当初一样嘛!

而在动画末端,Beck乐队的演出也极为动人:演出伊始,只有正雄一人在雨中孤单地弹着吉他,那场雨就是正雄心理的描写。

之后,乐队成员们开始一个个回归舞台,加入到演奏之中,每有一个乐队成员回归的时候,天气逐渐放晴,当Beck全员聚齐的时候,阳光从天空洒下来。

而场下的观众,也不断维持着互动,在底下跟着摇摆,甚至有女性观众把自己的胸衣扔到天空中……这一扔,实际上也正是摇滚精神的体现——自由,与躁动

或许,从这个桥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乐队”的意义。

乐队不见得要创作什么惊世骇俗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是一群人一起为了一个梦想前进的过程。

尽管过程中有争吵、甚至分崩离析。但他们每个成员心理都清楚,乐队的每个成员都是在追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林治描绘的「闷」青春

创造了《Beck》的,是动画制作公司Madhouse和监督小林治

小林治

放眼2004年,日本动画诞生了无数部出色的作品。

Madhouse《妄想代理人》,让今 敏的名字为更多的动画迷所熟知;日升拿出《舞 Hime》展现自己拓展创作的决心;《光之美少女》《魔法少女奈叶》开启了关于魔法少女的新时代;《校园迷糊大王》让这种日常搞笑动画逐渐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

而《Beck》这部连“制作精良”都算不上的作品,却并没有被埋没。

《Beck》是小林治第一次担任TV的监督,并亲自担当系列构成。但实际上除了集合了本田雄、平松祯史、板津匡览、芳垣佑介的OP极为亮眼,和正篇惊鸿一瞥的作画之外,整部作品就在一个非常“闷”的状态下展现的。

作品经常用留白的方式来完成剧情的呈现,比如几秒的环境描写、角色的大特写。

作品经常使用这样看着很寒酸,但对氛围有着极强引导的静止画面
寂寥的雪夜

这个略显“寒酸”的演出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小林治作为新人监督,可能得到的资源并不多;

另一方面则是小林治的创作哲学,化繁为简,就是神和形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更倾向于“神”。当然,为了“神”这种有点虚的名词,张数可多可少。在《Beck》中,小林选择的是“少”。

比如在小雄与女主真帆独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关于这个意象,相信知道夏目漱石的人一定清楚。

还有最后一话的演出。动画并没有直接展示Beck在美国巡演的过程,而是通过小雄给真帆展示照片,一张照片配一张台词的形式,来给真帆和我们观众讲述他们在巡演过程中的奇闻异事。

这样做法既节省了成本,又用独特的演出方式升华了作品。

实际上,在低张数的作画规格下,小林治也很好传递出来作品的青春气息,用一种极为“闷”的状态,完成对青春从压抑到释放这个过程的诠释

最为典型的,还是动画中的乐队原创曲目《Slip Out》这首歌的前后对比。

孤独的舞台上只有小雄,天空中下着雨,画面压抑到不行;而之后乐队成员归来,一下子把能量全部迸发出来。

小林治也在《Beck》使用了不少新人,而这些新人在后来的动画中都展现出来极强的能力,比如时任《Beck》原画师阿部望林祐己,而且《Beck》是林作为原画的处女作。

而如今阿部望荣膺“电焊工”,即用大量的手绘特效,来呈现打斗的张力……

林祐己成为日本原画的中坚力量,并在《光之美少女》和骨头社等作品中,作为打戏担当而出现……

《灵能百分百 第二季》的作画片段

而因为《火影忍者疾风传》佩恩片段而为人熟知的“Web”系代表山下清悟更是野蛮生长,成长为独具一格的演出家并晋升为电影《精灵宝可梦 破晓之翼》的监督。

《破晓之翼》的战斗片段,原画为张伟林

小林治和Madhouse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但很遗憾的是,以《Beck》的能量,却无法阻止摇滚时代的落幕。


关于摇滚的遗憾

在《Beck》刚播出的时候,从黄金时代走出来的那些乐队,依旧活跃着。

仅大众乐队而言,这段时间英伦摇滚乐队Coldplay拿出来《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Keane也凭借《Hopes And Fears》横空出世;

美国那边,Green Day《American Idiot》席卷全球,再一次掀起朋克狂潮,而林肯公园第二章专辑《Meteora》用抓耳的旋律和充满力量感的演奏诠释了新金属和另类摇滚,并成为了无数摇滚乐迷的启蒙乐队……

简单计划、My Chemical Romance等乐队也崭露头角。这些组成了千禧年后新摇滚迷的经典。

日本这边新乐队持续更新换代,Ellegarden如流星一般闪耀地划过;中国的摇滚乐也在崔健魔岩三杰的努力下顺利进入“黄金时代”。

也就是说,《Beck》这一作品的出现,既是对摇滚乐的馈赠,也反映出来时代的流行元素。而作品中的摇滚都非常正,既有着抓耳旋律的流行摇滚(Pop Rock),比如OP《Hit in the USA》。

垃圾摇滚(Grunge)也有不少歌曲体现。像“核”、英伦摇滚等等,在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这些歌都来自日本厂牌DefSTAR创作的。除了多样的摇滚曲风之外,《Beck》还致敬了非常多的摇滚乐队。最为典型的就是ED穿插着大量摇滚乐队的画,像什么皇后、涅槃、绿洲。

ED中的“牙叔”佛莱迪·摩克瑞

而动画里很多角色的设计和动作都能找到对应的乐队成员的原型。

小雄没有吉他就背手的形象,也源自绿洲主唱连姆·加拉格

但就像当我们以为摇滚会在这些作品的带领下,走向另一个高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随着电子乐、流行曲风、Hip-hop包括其分支Trap逐渐火爆,欧美摇滚乐的黄金时代逐渐落下了帷幕。

更多的摇滚乐队在逐渐拓展自己风格的同时,要么跟随流行,逐渐电子化,像Coldplay、魔力红等乐队依旧能保持住其流行度,但风格也与之前大相径庭;要么就像Green Day继续坚守自己的朋克曲风,可换来的就是《21st Century Breakdown》之后的逐渐陨落。如今我们提起Green Day,依旧是《American Idiot》。

所谓的“黄金时代”,其引申的含义是——“回不去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所谓的“黄金时代”,但我们经历过这么多流行的、大众的、给我们以启蒙的乐队,正是我们自己设立的“黄金时代”。

而如今,我们的青春也已经结束了,即便我们拥有了汽车,也无法像当年的想象一般,对前面蹩了自己的汽车,摇开车窗竖起中指一样,只能温吞地生着闷气,踩下刹车。

但这些乐队和这些歌曲,以及《Beck》所呈现出来的摇滚精神依旧偶尔在我们沉思中,或者按下播放器的“三角”而若即若离地出现。

就像我们的青春虽然结束了,但是关于青春的记忆依旧可以若即若离地突然在我们脑中闪回一样。

那首《Slip Out》唱完了,黄金时代再见,我们和他们一样回到了人间。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摇滚味」超正的动画!凭一把吉他寻到情人、乐队和青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