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字学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硕士课程

2023-02-24 17:05 作者:林源你好  | 我要投稿

一、字所对应的语言单位。

1.       词素的一部分,有音无义 连绵词  望洋兴叹  朦胧  蝴蝶珊瑚

2.       词素,有音有义   蝶  兵的武器义,兵的战争义

3.       词,有音有义且可以单独使用。兵的士兵义。

4.       有些一个字就可以是一句话了。

4.二、一字多词,後,多字一词,字词交叉关系 经典释文

雕  凋  彫

吕呂膂

词义引申  朝 名词 动词 馆云 说 雨 饮 王  读破  破读

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如上次老师给的馆的两个繁体字。如发后云术历,对应多个繁体字。

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如上次老师给的馆的两个繁体字。如发后云术历,对应多个繁体字。

三、造字造词造句修辞,理据相通。快一开心一心花怒放,怡一甜蜜一心里甜滋滋的一像喝了蜜一般,愁一愁肠百结一郁结一心里有疙瘩,间一白驹过隙…

1. 快缺阙决玦-开心-心花怒放-心里乐开了花-脚步轻快-飞上云端-跨上彩虹-我心飞扬

二、2. 怡一甜蜜一心里甜滋滋的一像喝了蜜一般

三、法

四、怡  省声   饴

五、3. 愁一愁肠百结一郁结一心里有疙瘩-心有千千结

六、揪  纠结

七、抚慰

八、抚平

九、熨平

4. 间一白驹过隙

十、四、同源字

五、常用部首

六、汉字文化,三个层次。相比较其他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的超越性。汉字造字体现出来的中华思维,又是一种文化。曾经比较过法律的法语源‘。汉字法的源头指向的是公平,而英语的law指向的源头是秩序。公平与秩序是法律的两大特点,东西两种文化各取一端。汉字所代表的那个词。所包含的其他语言所没有的文化意义。如玉。

复习古汉的所有内容  增加音韵学的内容

 增加文献学的内容(可以放到词汇学中  汉语史的分期  校勘  目录  版本  训诂学)

词汇学  词本义  词义引申  同义词辨析  词的搭配  离合词  复合词  造词法 构词法 构式  语块  隐喻  《现代汉语》

一、常用在线词典   汉典  国学大师   甲骨文在线 

以工(上天下地中间人。天地人三才。人是沟通天地的。左为活人,右为死人,巫是沟通生死的人。)巫、觋(这两个字说明,最明的巫默认是男的还是女的?女巫、巫婆的用法说明什么?巫应该是女性做首领的时代产生还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产生?)作(动手)、动(动脚,踵、动的繁体字動。查国学大师  各早期字形  字源  与足有关)、劳(体力、蓝领)作、工(工作、白领)作、舞动、跳动、跃动;

力(耒 耕  丁耙  犁 翻地工具 耒耕需用力):劣、男、动、劳、戮(合力)、勤、

作 (无为)(天作)

为(人拉牛象耕地)

二、重要辞书  《说文》《尔雅》《广韵》《段注》《说文解字约注》《定声》;《大字》《大词》《方言大词典》《故训汇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  朱居易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   顾学颉 王学奇《元曲释词》  《说文解字诂林》《古文字诂林》  作业:1.到图书馆去查这些辞书。每本辞书看完至少一页目录。内容至少看完三个词。2. 《段注》每人查一个部首。简介这个部首。例如这些字如何排列?有无规律?后来的辞书如何排列汉字?这些字之间的关系?3.看目录。熟悉540部。

三、常用部首   以《段注》示部字为例。

彡 彩 彬  颜  彦  彪

文章  文:

      章:

形则  原则  规则  守则  则則:法则,规则,固定,不可改变的标准。古字从鼎,刀刻鼎铭为准则。后讹变为贝。理据变化,见《段注》《中华大字典》,贝、刀,古代货币。等价交换货。仍有标准义。刀所以裁制也。范也。见《中华大字典》。

  测測 度深曰测。水平仪。一碗水端平。 恻 惻 铡鍘 与一般刀相比,刀安在底槽上,有一端固定,不可移动变化。恻:悲、痛、伤、怆。孟子仁之四端,恻隐。好生之德。不忍。同情、共情。上天有好生之德。

      形

      则

将就 就乎 就近  就位 就职 就便

将就与固执  形则 

执与握的区别  执政  握手  握笔  秉笔

秉 兼:

即  既

 王力第二册  《古代汉语》 李蕊 形近问道辨析 同形问道辨析  部首的不同变体   常用声符  万业馨 《》  声符为什么不表音了?音韵学  古无舌上音   古无轻唇音  等  理想声符    作业:1.为什么声符不表声了?举例说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两个语音演变规律各举至少一例。2.怎样提高声符的使用效率?参万论文。分组排列。也。池、驰、弛。他、她。者。真。填、慎、缜、阗、镇。

四、析形释义  形义关系   作业:查自己的名字 解释 

五、 

六、同源字   声义关系   快、决、阙。晴、睛、箐、精、清等。

王圣美 的“右文说”开始。清程瑶田《果 赢转语记》王念孙 《释“大”》《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章炳麟《文始》说起。王力先生的《同源字论》中提到:“凡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

黄侃

章太炎在《语言缘起说》中提出“语基”“语根”这一观点。他通过研究声韵去探求词语在变易过程中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词语的古今源流关系,进而提出了“变易”和“孳乳”之说。他又在《文始》中进一步提出以文字形体为线索去研究语源。黄侃在文章中提出“音是语言的形式,义是语言的内容”这一观点。沈兼士则通过右文研究去区分其是否为同源词,他认为汉字的声符具有一定的特点,即声符借固有的形符来比拟语音,这表明其既表音又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个发现可以推导出声符相同的汉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从而归纳出汉语语根。

王力先生于1982年出版了《同源字典》,该字典很好地继承了传统语源学的研究,很多字条还引用了段玉裁、王念孙、徐灏等有较高成就的清代学者的有关意见,而且绝大部分引用恰当。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王力先生关于同源字研究的准确性。王力先生在字典中提出,同源字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词的本义,更好的去认识和分析生僻字和生僻义。

刘钧杰出版了《同源字典补》以及《同源字典再补》,对《同源字典》的进行了内容上的补充以及例子引用范围上的扩大,加入了现代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对文字形和义的分析仅局限于小篆这一不足得到弥补。在本世纪初,杜恒联、张青松、姚炳祺、李玉、焦冬梅先后对《同源字典》进行补遗、校勘并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同源字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中,李玉先后三次对王力和刘钧杰的著作进行拾遗补阙。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了王力《同源字典》的疏漏和不足。邵文利、杜丽荣对《同源字典》所收的一千余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核查,对《同源字典》中的语音关系标注提出质疑并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标注失当、变通存疑和归类待商等三个方面;殷寄明提出了《同源字典》的三点不足,分别是“出、孚、身、且”等字依据《说文》的解释错误、同源的词条当合未合以及显见的同源词当收未收;侯占虎认为《同源字典》没有充分总结和利用“右文”说、缺少对“义类”说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只将“伦”与“类”系联为同源词而并未采纳前人的成果;梁学廷、申重实以《同源字典》的得失为据,提出同源字典的编纂不应该忽视右文说理论的宝贵价值;王闰吉则认为《同源字典》对《释名》探讨同源词的方法研究得不够。关于王力先生编的教材《古代汉语》,朱栋、张文林以及邢雯芝、高职均指出了其中将同源字和通假字混淆这一错误。对于目前《同源字典》的研究来说,我认为对于其的补充和校勘的工作仍然分散,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对《同源词典》研究思想的评价应考虑到其编纂方法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而对其历史地位进行客观地看待。

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针对一组或几个同源字从音、形、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张希峰出版《汉语词族丛考》《汉语词族续考》以及《汉语词族三考》三本著作,先后对两百余个汉语词族进行了考释,并按语义特征进行了分类。其他学者如杨双安对“雔”进行了考证;郝文华对“间”族同源字进行了研究;萧红艳对“蔓”组同源词及相关叠韵复合词的音义关系进行了探析;蔡英杰在文章中论证了“含‘白’的伯、百、柏、舶诸字,俱有‘大’或‘长’义,与‘白’是声近义通的一组同源字。”这一观点;史建伟认为从“睘/瞏”得声的字具有音义同源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关考释;徐山考释了“詹”,分析了“瞻”“檐”与“詹”本义之间的关系;安兰朋论说了从“帚”的一组同源字;王刚考证了文献中“皮”族的同源词;焦艳阳论证了“巫”“武”与“舞”的同源字关系;王蕴智通过研究字形的变化对“夭”“示”“省”三组同源字进行了详尽分析;陆正斌分类汇总了从“者”、“诸”得声的形声字的词义,用以探索其与声符“者”的词义之间的关系;陆菡运用“声符示源”的方法,考察以“番”为声符的形声字,并根据其词义的不同分类,以探索以“番”为声符的同源词所构建的语义系统;刘光蓉则从语音、词义、字形、语法四方面对“句”组同源词进行分析,进而探求系统、全面研究同源词的思路、路径和方法。对一组同源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确定同源词的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小的角度,到深入的探索,是研究有争议同源词的唯一途径。

在同源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以同源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索,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某一本书中的同源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研究成果最多的是《说文解字》这一类书籍。以书为基础,在时间上保证了研究对象具有共时性的特点,可以从小处着手去研究,以小见大,进而探讨同源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义运动的规律。李茂康、颜嘉慧具体分析了《说文·示部》中所涉及的同源词问题,他认为许慎在对《说文·示部》字的说解中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部分字与字之间的音义联系,这对认识词与词的同源关系十分有帮助;侯尤峰以《说文解字注》中因声求义的训诂为依据,归纳成“某之言某”“某与某音义同”“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凡某之声多(或皆)有某义”以及“段氏所注明的《说文》声训”五类材料,分析了其中的同源字情况,最后简述了段氏在同源字研究上的特点和理论贡献;李馨对散见于《说文解字系传·通释》中的同源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和整理后以“是否使用术语”及“使用何种术语”为标准,将《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分成两大类十小类,他认为徐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研究同源词的方法进行了发展,《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训诂术语具有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是对用传统方法研究同源字的一个突破。叶慧琼从汉语语源学的角度,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同源词研究进行了探讨,从语音语义的角度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同源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颜师古《汉书注》中同源词的系联方式,同时也提出颜师古受时代背景和本身写作悟”同源,“忤”与“逆”同源,所以“寤”“忤”可以系联为同族词。李娟将《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分为三类,即声训同源词(“背”“负”为一组同源词)、孳乳同源词(“度”“渡”为一组同源词)以及方言同源词(“尔”“汝”为一组同源词)。

从同源词研究方法的微观角度来看,同源词的确定主要是基于传统训诂方法的解释。对一组同源词或者是一本书中同源词进行深入分析,对于理解同源词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及其意义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自《同源字典》出版以来,对这一著作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继续,并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将在未来《同源词典》的补充和整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应该指出,同源词理论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相关成果和著作很少,这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进行分类与汇总,使得同源字研究的条理更清楚,内容更完整。

黄金贵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中将每一个同义词组按一个义位列入主要同义词,先简证其同,然后用文化语言学和系统辨考的方法,从多手段和多角度着力训释诸词的“同中之异”。即将若干互相联系的同义词组(篇)构咸一个义类,再由若干义类构成名、形、动三大词类的多级系统结构,全书分系八大物类,将古代文化词作为训释对象,分类、分组辨析考释文化词义。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并对同义词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他揭露、评析了古汉语同义词辨释长期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即因不明什么是同义词以及其辨释的功用、异同、古代传统和权威学者对其论述的得失而导致了够组的随意性、立义的宽泛性和以词为单位的辨异,致使在研究中平庸的辨释与贫乏的理论相互恶性循环。针对这些问题,黄金贵提出要坚持按“一义相同”说够组、立义和辨异,这初步勾勒出古汉语同义词辨释的理论系统名和操作规范。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如张一建、张百栋,邵祖成、周福原以及王政白等均出版了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专著,这使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逐渐成熟了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2]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北京,1999.

[3]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2.

[4]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5.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约斋.字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7]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

[8]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9] 社科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七、术语  繁简字(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汉字是一直简化的趋势吗?繁化与简化的驱动力是什么?(一为读认辨识快捷。一为书写简洁便利。这是两个相反的要求。)  通假字  假借字  异体字  俗字  正字  讹字  别字  区别文  古今字  文与字的区别

八、汉字历史   饶   文字的两大来源。一 借形传义 象形 二 借声传义  字母  区分:文字画(印第安信件)     与图画字    水书  东巴文   甲骨文中的动物词 汉字的几种主要字体 

九、汉字三美    汉字 为什么是方的?汉字笔顺的成因?审美与便捷  对仗  对联  骈文  诗词曲 平仄 书法  声美  形美  意蕴之美  历史悠久  含义丰富  同义字多  多义字多 

十、造字三法   形义(象形 指事  会意)  声义(假借字  虚词 代词)  形声字

十一、       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辩》

十二、       林源博士论文

十三、       汉字文化

 


汉字学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硕士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