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5的人都在做这件事:每天花1h让自己“变聋”
有时候,人和人的沟通并没有用。
比如,因为理解误差造成的↓
再比如,因为听力造成的↓
额……所以说,人和人的无效沟通,除了智商理解偏差外,还有一个大家忽略的问题:听力下降。
这是一个严肃却普遍不被察觉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上班听音乐、下班听音乐、睡觉也要听音乐的“封闭年代”。
世卫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5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
图源:《世界听力报告》
预计到2050年,全球1/4的人会有听力问题。
而耳机,则是听力下降的第一杀手:
据统计,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过大已经成了听力下降的第一因素[1]。
许多人会觉得:“你也太危言耸听了吧!就算天天戴耳机,也没见人聋,不还能听见别人说话吗?”
注意,听力下降≠耳聋,而是有一个过程:听不清楚→开始耳背→几乎完全失聪。
戴耳机是如何
让听力一步步下降的?
首先,听力的损失可以分为暂时性损失和永久性损失。
暂时性听力损失,大多是因为中耳感染、噪声太大、耳屎堆积等原因导致的,它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
而永久性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
耳朵如果反复暴露在噪音环境中,耳中的耳蜗纤毛细胞会受损退化,从而导致特定频率下不可逆的听力伤害。
永久性听力损失的过程,我们很难注意到,等发现时大多时候听力已经受损了:
如果你有以下表现↓↓,这表明你的听力可能正在下降。
耳机和听力损失
为什么WHO这么肯定,戴耳机是损伤听力的主要原因呢?
以马路、地铁等较嘈杂的环境举例,马路环境的噪音分贝大约是80dB,北京地铁内的噪声大概也是这个水平[2]。
为了能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一个听力正常的人需要6dB的信噪比,才能将耳机里的音乐和噪音区分开,也就是耳机音量需达到86dB以上,这和听力受损的阈值(90dB左右)非常接近。
在北京、上海这样通勤时间长的上班族,使用耳机普遍超过1h,是存在极大听力损伤的风险的。
手机多大音量算合适呢?
关于具体的耳机音量限制,一位网友做过相关实验,以iPhone 6及模拟Apple入耳的灵敏测试,得出音量7~8格时,会对听力造成一时的损失,长时间暴露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3]。
刘俊良-模拟iPhone 6耳机听力效果测试
以Apple自家的入耳式耳机为例,7格音量+1小时就是极限。
(提示:测试并非完全精确,可提供指导价值)
另外,WHO建议把音量经验性地调整到最大音量的60%以下,如果你的手机音量是10格,那就建议不要超过6格。
如何保护听力?
正确使用耳机
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
每次不超过1h
每天不超过2h
音量能听清就行
别只戴一边
耳机形式不重要,隔音效果是关键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听力
不要长时间“煲电话粥”
力求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随便掏耳朵,防止外耳道和鼓膜损伤
戒除烟酒,以免其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对内耳的损害
不要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尽可能防止使用对内耳听觉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奎宁等)
儿童可以预防听力损失
在这份《世界听力报告》中,世卫组织还表示,近60%的儿童听力损失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改善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耳炎筛查和早期管理等措施进行预防[4]。
请保护他人的耳朵
除了个人防护听力损伤之外,WHO建议政府和制造商也要行动起来:
音乐酒吧、蹦迪场所等,可以免费提供耳机,即无声蹦迪。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限制建议,如:
广场舞音量限制,以及限制固定时间
音乐培训机构应注意使用隔音设备
工地施工可以为工人提供耳塞等
声音和光一样,是存在于公共性开放性环境中的物质,除了我们自身矛盾又挣扎地享受以外,每个人都有义务限制自己的音量。
虽然声音于我们而言,不似贝多芬一样视之如生命,但也请不要抛之如敝履。
特别提醒:本期内容经圆心科技专业医生审核。以上科普内容仅限经验交流,考虑到个体差异,如您身体出现不适,可在线上向专业医生问诊;如您出现急重症,请立即前往线下医院就诊!
策划制作
圆心健康新媒体组(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考文献
[1] 世界听力报告(WORLD REPORT ON HEARING):WHO
[2] 曲春燕;韩宇晨;浦丕浩;陈彦;梁凤和; 北京部分地铁线路乘车人噪声暴露水平的初步研究
[3]知乎.「戴耳机连续听 1 小时音乐听力明显下降,连听 2 小时会对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是真的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96487/answer/41090306
[4]央广网.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http://china.cnr.cn/xwwgf/20210302/t20210302_525425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