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第八节 睚眦必报的清算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政变的始作俑者司马雅和许超原本是想救出司马遹,才拉上司马伦一起搞事,他们没想到司马伦另有野心,撺掇着贾南风杀了司马遹才准备动手。
这场政变已经失去了拯救太子的意义,变成了给司马伦实现野心的踏脚石,他们只能抱着给太子复仇的信念。继续跟司马伦干下去了。
司马伦和孙秀跟宫中的禁军将领约好了政变信号,临出发前,孙秀让司马雅再去找一趟张华,劝说张华一起下水。
"赵王打算和您一起匡扶社稷,废掉皇后为天下除害,特意让我来邀请您一起加入。"
这已经不是张华第一次听到废掉贾南风的提议了,他继续摇了摇头拒绝了司马雅的提议:司马伦和孙秀解决了贾南风,下一步就该谋逆了,他可不敢跟着趟这趟浑水。
"都快刀刃加身了,还搁这拒绝呢?"司马雅愤愤然离开了。
张华拒绝了司马雅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他可能认为孙秀不过是说说而已,但他忽略了一点:他是和贾南风绑定在一起的,同时,之前他和裴頠坚决拒绝司马伦就任录尚书事的事迹,已经让他上了司马伦的黑名单。
解决了贾南风,司马伦和孙秀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你张华。

当天深夜,一切准备就绪的司马伦拉上梁王司马肜,向安排在中书省的内应发出信号,让他们用事先伪造好的诏书发给掌握东宫禁军的三部司马:"皇后和贾谧合谋杀死太子,现在诏命让车骑将军赵王废掉皇后,你们都要听命令,事成之后,服从命令的赐爵关内侯,不服从命令的,夷三族!"
东宫禁军本来就对太子的死亡抱有怨气,司马伦的起事正合他们的心意,他们立即开始了行动。
到了宫门口,司马伦继续利用伪造的诏书让皇宫内的禁军打开了门,在南边的道路上严阵以待,接着让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着一百人去抓贾南风。这位司马冏正是司马攸的儿子,他的母亲贾荃,是贾充前妻李婉的女儿。
郭槐对李婉的态度还历历在目,司马冏自然也不会对贾南风产生任何好感——报仇的日子终于到了。
接着,司马伦让身边的禁军将领右卫督闾和发出了三声鼓响——这是他事先和骆休约定好的信号,骆休立即唤醒入了睡的司马衷。
"卿有何事?"司马衷还没睡醒,迷迷糊糊问着骆休。
"宫中恐怕会发生意外,请陛下随臣移驾东堂。"
司马衷害怕了,乖乖跟着骆休到了东堂,随后,骆休上奏:"请陛下召贾谧来见!"
"喊贾谧来干嘛?"
"事不宜迟,请陛下立即召见贾谧!"骆休的语气不容置疑。
"好好好,就依你。"
睡眼朦胧的贾谧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赶到了东堂,一见贾谧出现,骆休大喊一声:"有诏诛杀贾谧!"
贾谧吓得拔腿就往贾南风的寝宫跑,一边跑一边大喊:"皇后救我!皇后救我!"
司马伦的禁军已经在半路上等了贾谧半天,正好撞见贾谧跑了过来,一刀砍了贾谧。

司马冏的禁军也进入了贾南风的寝宫。
听到宫外急促的脚步声,贾南风急忙登上高处眺望,她震惊地发现发现,是司马冏领着禁军前来,于是她大喊:"你来干什么?"
司马冏的回答毫不客气:"奉诏来抓你!"
贾南风一声冷笑:"诏令都是从我这里发出的,你有个什么诏令?"
"那又如何,你还能怎么样?"司马冏满不在乎。
明白自己的末路将临,贾南风登上最高点,朝着司马衷的寝宫大喊:"陛下!您要让人废掉自己的皇后吗!如果我被废掉,下一个被废的就会是你!"
然而,贾南风的呼喊没有任何作用,禁军们冲入寝宫,将她团团围住。
万念俱灰的贾南风向司马冏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起事的主谋是谁?"
"是梁王和赵王。"
"哈哈哈"贾南风发出了一声苦笑:"我原本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司马遹,因而系上了这根狗绳子,没想到我居然系在了狗尾上!原来,梁王和赵王才是狗颈子的所在,我当初怎么就没系上呢?"

害死贾南风的潘多拉之盒,正是贾南风自己所打开的:当她杀死司马遹的那一刻,西晋王朝的继承人就此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空缺。
既然执掌朝廷的最高权力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背景,也不需要特别出众的才能,只要敢想敢干,就一切皆有可能,那为什么执掌最高权力的,不能是我呢?
这便是贾南风给每一位宗王鼓起的野心,对于他们来说,连那最高的皇位,也不再是梦想,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贾南风就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建始殿中。她的党羽们一一被拉出来清算,赵粲和贾午当场被拷打致死,之后,司马伦让尚书收捕剩下的贾南风党羽,并召集中书监张华、侍中裴頠、黄门侍郎和尚书台所有的官员连夜进宫议事。
等所有官员进了宫,司马伦亮出了废掉皇后的诏书,所有官员都很明白,这是一封伪造的诏书:司马衷根本没有决策能力,总不能是贾南风自己下诏废掉自己吧?
尚书师景就提出了质疑:"能不能用陛下亲自书写的诏书辨明真伪呢?"
"拉出去斩了!"司马伦的回答非常直接。
没有人敢质疑诏书的真实性,司马伦接下来就要搞清算了。首当其冲的,便是积怨已久的张华与裴頠。
"来人,绑了他们!"
张华大喊:"你们是要陷害忠臣吗?"
司马伦的亲信,担任中书省官员的张林一声冷笑:"你也算是忠臣?太子被废,你这个当宰相的人都不能以死殉节,算什么忠臣?"
"那天在式乾殿讨论废掉太子之事时,我为太子据理力争,可以去翻当时的记录!"
"那你的谏言没有被采纳,为什么不退位?说白了,不还是贪恋权位,助纣为虐?"张林步步紧逼。
张华沉默了,张林说的确实没错,当贾南风废掉司马遹乃至杀死司马遹的时候,身为宰相的他顾念着贾南风的知遇之恩,以及对权位的留恋,默许了贾南风的所作所为,现在自己是时候受到这一切的反噬了。
他想到之前裴頠向自己推荐了平阳的韦忠,他准备任命韦忠为官时,韦忠却称病不出。
他很奇怪,于是便派人去问韦忠,韦忠的回答是:"张华华而不实,裴頠欲无止境,不顾为臣子的节操而助纣为虐,这哪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做的呢?裴頠倒是有心抬举我,但我还怕陷进去他们两个人的漩涡之中,怎么会去接受他的推举出仕呢?"
当时的张华笑了笑没有在意,但已经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一点。阎缵和张华的儿子张韪之前就劝说过张华,让他尽早全身而退。
但张华仍然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出意外的那一天还很遥远,再说自己已经是六十九岁的高龄,能不能看到出事的那天还两说呢。
抱着侥幸心理的不止张华,裴頠也是如此。对于贾南风的胡作非为,裴頠也推辞过贾南风对自己门下省长官的任命,但掌握权力的快感,终究让他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有人就因此劝说过裴頠:"如果您能劝谏,那就对皇后直言劝谏;如果不能,那就应当辞官归隐。如果这两件事您都办不到,以后皇后要是出了事,您就算推辞十次对自己的任命,也脱不了干系。"
换言之,大家都清醒的认识到,张华和裴頠已经是和贾南风绑定在一起的了,如果他们想要保全自己,要么约束贾南风的行为,要么就趁早脱身辞官回家,但他们都没能做到,也就换来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天已经快亮了,贾南风的家眷和党羽以及韩家、郭家的相关人员全部被抓,而在被抓捕的人群当中,还有解系解结兄弟。
司马肜和解系兄弟的关系不错,看到他们也在被抓之列,有心给他们求求情,但司马伦坚决拒绝了哥哥:"他们之前弹劾过我,屡次对我不敬,我一定要杀了他们!"
董猛、程据、孙虑、刘振、赵浚等人的人头纷纷落地,洛阳宫中的屠杀再一次上演,五十年来,这一幕已经上演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张华哀嚎着:"我是先帝老臣,忠心为国,并不怕死,只恐怕我死之后,皇室的祸乱将越来越深了。"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共赴黄泉,自身被夷三族,只有曾经劝过他的阎缵抱着他的尸体痛哭失声。
年仅三十四岁的裴頠也被杀了,而由于裴秀创立了五等爵制,给予了这些王公大臣们不少恩惠,在司马肜和司马越的求情下,裴頠的两个儿子被免于一死。
解结的女儿原本第二天要嫁入河东裴氏,为了保全解结女儿的性命,不让她被连坐处死,裴家打算悔婚,但解结的女儿十分刚烈:"两家都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我还活着干什么呢?"毅然接受了连坐的处罚而死,朝廷上下都为这位姑娘的气节所感动,因而废除了连坐要牵连女性的做法。
裴頠的岳父王戎和贾谧的岳父王衍同样也被牵连免官,胆小怕事的王衍确实没有让琅琊王氏陷入到这场政变的漩涡之中。
现在,只剩下贾南风还未被处置了,她被押入了金墉城囚禁。讽刺的是,她之前的政敌杨芷和司马遹也正囚禁于此,而押送她的尚书和郁不久前同样押送着司马遹到了这里
世间真是一种奇妙的轮回。
几天后,司马伦下诏命令贾南风自尽,赐给了她一壶毒酒,了却了她四十五岁的生命。
这位满载着千年来骂名的皇后结束了她的生命,她的死亡让西晋朝廷终于开始了最为祸乱的一个时代。

处置完了该处置的,接下来就该封赏了,首先被封赏的正是司马伦自己。
他给自己加上了相国、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成为了朝廷上的真正第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是司马伦的先辈司马懿和司马师担任权臣的时候所拥有的职位,而他更进一步,给自己增加了一万人的亲卫士兵,并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安插在了禁军和宫中的重要职务上。现在,洛阳城内数他的军事力量最为强大了。
这已经是把当权臣乃至篡位的野心写在了脸上:反正现在国家没有法理上的继承人,也没有能够代行皇权的人物,那这个最高职位乃至最高的皇位,让我司马伦坐一坐又有什么不可以?按辈分,我不也是宣帝司马懿的儿子吗?
不过,篡位这码事,靠着才能平庸的司马伦显然不现实。于是,他的狗头军师孙秀担当了中书令,接过了大部分政务,天下事都决断于孙秀手中。此外,司马伦还准备拉拢多多的人来支持自己。
有鉴于此,司马伦一掌权就恢复了司马遹的名誉和封号,提拔了许多名士为己所用。这其中包括了荀彧的玄孙荀崧、荀勖的儿子荀组、北地傅氏的傅祗以及吴郡陆氏的陆机等人。
而司马伦最大的对手是同出自于司马氏的亲戚们,更具体而言,是齐王司马冏和淮南王司马允。
论功劳,司马冏应当是这场政变最大的功臣,因为亲自带兵抓捕贾南风的人正是他,但论功行赏的时候,司马伦只让他做了个游击将军。
要知道,游击将军只是禁军中的中层官位,司马冏在政变之前就是左军将军,同样也是禁军中的中层官位,等于司马冏一通忙活,最后只能得到个平级调动。
司马伦对司马冏如此提防,主要还是出于司马冏特殊的身份:他是司马攸的儿子,在司马炎时代,司马攸就先后和司马炎与司马衷争夺过继承人的位置,现在司马遹已经死了,按道理说,司马冏同样有资格争取皇位,如果让司马冏因此平步青云,再来一波齐王党支持他即位,那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因此,司马伦对司马冏的封赏草草了事,而司马冏自然不会对这样的待遇满意。

淮南王司马允同样过得也不如意。
作为司马炎的儿子,司马允在朝中的声望一向不错,而贾南风废掉司马遹之后,准备提拔的新接班人也正是他,虽然还没有形成决议,但这位皇太弟司马允对皇位的竞争力同样不小。
司马伦首先封司马允为骠骑将军、中护军,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职位,但随后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立司马遹的次子,年仅三岁的司马臧为皇太孙,并迎回了王惠风负责抚养司马臧,同时太子原有的官员立即转为皇太孙的官员,司马伦更是亲自担任了太孙太傅。
这就是在告诉司马允,别做梦了,皇位是轮不上你的。
司马允是一个性格刚猛的青年,他的亲兵们也对这位二十九岁的青年宗王又敬又怕。
眼见司马伦篡位的步伐越走越快,他不声不响招揽了几百名武功高强的死士准备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和孙秀对这位年轻的王爷也十分忌惮,于是,他们上奏朝廷,请求拜司马允为太尉,名义上是厚待这位亲王,实质上是要剥夺他的兵权。
司马允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声称自己生了病,没办法接受太尉这一官职。孙秀借此以抗命不遵的罪过弹劾司马允,并派出御史刘机前往司马允府上宣读缉拿司马允属下的旨意。
这封旨意当然不会是司马衷的意思,而是孙秀所写,司马允看到诏书,心里明白了一切。
"这不是孙秀的字迹吗?朝廷大事什么时候轮到孙秀做主了?"司马允大怒,拔出宝剑命令身边的死士砍了刘机。
刘机见势不妙转身就跑,他带来的两个属下反应慢了半拍,被当场砍死,
事情做到这一步,司马允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此解决了司马伦!
"赵王要灭我的家门,大家随我来!"司马允一边喊着,一边带着自己属下的七百人冲了出去,沿路上还发起了舆论战:"赵王谋反,大家跟着我去讨贼,愿意跟我一起去的,就露出你的左臂!"
不多时,司马允就纠集了一批队伍,冲进了皇宫,他打算先取得司马衷的诏令,以皇帝的名义前去讨伐司马伦。
尚书左丞王舆闻听有变,抢在司马允面前先关闭了宫门,司马允进不去宫门,于是转头冲向了相府,直接去砍司马伦。
事出突然,司马伦的身边并没有太多兵力,并且司马允所招揽的死士战斗力极强,司马伦的亲兵节节败退,战死了一千多人,只能紧紧闭住大门,抗击着司马允的进攻。
与此同时,东宫左卫率陈徽(中书令陈准的弟弟)也有心帮司马允一把,但因为皇宫大门已经关闭,并且东宫的右卫率正是孙秀,他只能一边牵制着孙秀,一边在东宫内擂鼓助威,给司马允壮壮声势。
司马允在承华门前结阵,下令向相府放箭。刹那间,弓弩齐发,向着司马伦的所在就射了过去。要不是幕僚司马眭舍身给司马伦挡下了箭雨,这会儿司马伦已经被射成了刺猬。无奈之下,司马伦和属下们只能躲在树后暂避,不多时,每棵树都中了几百箭。
雪上加霜的是,陈徽的哥哥陈准也有心帮司马允一把,于是他向司马衷进言:"请陛下派出白虎幡使以解决这场争斗。"司马衷答应了。
和专属解斗的驺虞幡不同,白虎幡是用来督战的,陈准其实是利用了司马衷的无知,来拉一场偏架:只要代表司马衷的白虎幡使到了司马允阵中,也就意味着司马允取得了讨伐司马伦的大义名分,这对双方的士气影响都是极大的。
但司马伦的转机也是从此开始的。
驺虞幡使是司马督护伏胤,正在他准备离开宫门前往司马允阵中时,他被一个人拦住了——此人是司马伦的儿子,担任侍中的司马虔。
司马虔只对伏胤说了一句话:"事成之后,富贵与共!"
伏胤点点头,随即前往司马允的阵中,大声宣称:"陛下有诏!助淮南王讨伐赵王!"
听到这个消息,司马允大喜过望,毫不怀疑便跳下战车,前往接旨。趁此机会,伏胤挥剑砍出,一招刺死了司马允。
伏胤手中有着代表皇帝的白虎幡,司马允的属下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伏胤趁机遣散了司马允的属下,并杀死了司马允的儿子秦王司马郁和汉王司马迪。
阴差阳错之下,司马伦解决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而他即将开始反攻倒算,实现自己更大的野心了。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3]张金龙·《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