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 “急蹴”怎可成文
◎陈关春
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检讨书》一书的第44页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现代修正主义者’为郭小川鸣冤叫屈的消息传入国内,郭就坐不住了,慌恐中急蹴了一篇文章——《不值一驳》,表明‘自己的态度’……”这里的“急蹴”一词应改为“急就”。
“就”有很多义项,可以表达成功、完成之义。《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老残已在纸上如说写就。”所谓“急就”便是速成、仓促而成的意思。叶圣陶《某城纪事》:“仲篪说完他的急就的计划,结句说:我们至亲,一定可以帮忙吧?”上述文章中说郭小川因慌恐而立刻写了篇文章,正可谓“急就”。
蹴,读cù,从足就声,义为踩、踢、追逐。文章是“急蹴”不出来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1期《一针见血》栏目。《一针见血》栏目欢迎投稿,投稿可发送至邮箱:yaowenjiaozi2@163.com。)


《咬文嚼字》2019年第1期电子版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咬文嚼字公众号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