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酒礼系列】安燕不乱 王道之易

2022-10-17 15:35 作者:刀姐说酒  | 我要投稿

《礼记·乡饮酒义》

民,入孝弟,

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

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君子之所谓孝者,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

而孝弟之行立矣


乡饮酒礼中的酒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为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礼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人们得以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乡饮酒礼与冠、婚、丧、祭、相见并称“六礼”。

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明敬让、序长幼、别贵贱,以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从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礼记·乡饮酒义》对此做了细致的说明,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尊长养老以教孝弟。《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乡饮酒义》则曰:“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在乡饮酒礼的过程中,年六十者可坐,而五十岁的则立侍,这是明尊长之意。又不同年龄段的人,面前的食物多少不同,年高者多,年少者少,这是明养老之意。在《礼记》看来,老百姓能尊长养老,则知孝弟,所以说,“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第二,明敬让而不争。在乡饮酒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宾主双方的互相尊敬与谦让,故《乡饮酒义》认为,乡饮酒之礼“非专为饮食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又曰:“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也就是说,乡饮酒礼所崇尚的,不是饮食与财物,而是礼敬尊让的精神,使人民不争、不斗,从而也就没有暴乱之祸。

第三,《乡饮酒义》称:“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行此五者以“正身安国”。具体地说,所谓“贵贱明”者,“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乡饮酒义》)。


▲中国白酒祖庭博物馆馆藏乡饮酒礼部分资料

在举行乡饮酒礼之日,主人只到宾和介家中迎接,而众宾则自行跟从宾来到乡学;宾、介等到达庠门之外时,主人与他们行拜礼,对众宾只是拱手致意,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道艺有高下之别,从而体现出其中“贵贱之义”。所谓“隆杀辨”者,“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

主人与宾入门后,每逢拐弯处都要作揖,经过三次作揖来到各自的阶前;又经过三次作揖谦让才上堂;上堂之后,彼此又有拜至、献酬、辞让等复杂的礼节。

而主人与介饮酒的礼节就有所省略,主人与众宾饮酒的过程就更为简单。这里就体现了礼的“隆杀之义”。


所谓“弟长而无遗”者,“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也就是说,在旅酬时,先是宾酬主人,然后是主人酬介,接着是介酬众宾,再往下则按照年龄的大小,依次而酬,一直到“沃洗者”,也就是协助宾主洗手洗爵的人。

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弟长而无遗”,惠及于在场的每一个人。而“安燕而不乱”者,《乡饮酒义》指出:“降,说屦升坐,脩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在旅酬之后,虽说是“无算爵”,但君子应该懂得“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的道理,早晨不会影响上朝,晚上不会影响夜间要处理的事务。

所以,宾告辞出门,主人拜送,依然礼节秩然。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安燕而不乱”。由上可见,乡饮酒礼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教化社会,所以《乡饮酒义》引孔子的话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道扬出品《贾湖酒文化馆竣工实拍》



免责声明:

1、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

2、本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不用作于商业用途,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3、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转载 ,若恶意侵权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酒礼系列】安燕不乱 王道之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