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不再崭新的新大陆

大洋之上,五艘巨大的帆船正停泊着。船上的人们焦急的等待着施向眼前大陆的先锋队的消息,这两千多号人已经在看似毫无边际的海洋中航行近半年了,就在人们的身心和信仰都即将崩溃,开始怀疑“无尽之海”是否存在尽头时,一位眼尖的船员发现了太阳落日处的陆地。包括新继位的皇帝托马斯一世在内的人都激动的不能自已,但如今已经过去一天,驾驶小船前往探索的先锋队依旧未归,这让船上的其他人感到了恐惧,或许那片土地上充满了可怕的怪物,或许上面住满了凶恶的异教徒,或许改信旧神引起了上帝的不悦,或许那块大陆根本就是幻像...
就在皇帝和船长交谈要不要驶往其他地方时,船上又一次传来欢呼声,那艘被派去侦查的先锋队带着一些野味和一壶淡水回来了,他们兴奋的告知船上的人那片土地非常适合生存,没有发现猛兽或其他人类,只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大量的动植物,而他们没有按约定返回的原因只是退潮导致小艇搁浅了,需要等到再次涨潮才有机会将小艇推回海上。尽力压抑着难以平复的心情,托马斯一世高举手中的《埃涅阿斯纪》对所有人宣布到:
“那就是属于我们的拉丁平原,我们将在上面建立新的拉维尼,新的君士坦丁堡,新的罗马帝国。传承罗马人的时代,直至下一个千年!”


国家全称:埃律西昂帝国(Imperii Elysium)
首都:埃律西亚(Elyrsia)
国歌:《伴随着闪电迈向归途》(Veni domum cum fulmine)
英白多拉:查士丁尼·多米提乌斯·恺撒·哈德良·奥古斯都·博欧巴拿尔帕特-帕莱奥罗格斯(Justinian·Domitius·Caesar·Hadrian·Augustus·Buonaparte-palaeologus)/查士丁尼十一世(Justinianus XI)
执政官:卢基乌斯·瓦莱里乌斯·阿特拉蒂努斯(Lucius Valerius atratinus,皇帝指派)/阿庇乌斯·苏尔皮基乌斯·佩蒂库斯(Appius Sulpicius peticus,元老院选举)
政体:罗议会君主制/元老院帝国
选举周期:1年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贵族民主主义
立法组织:罗马元老院
民族:埃律西昂人
语言:埃律西昂拉丁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埃律西昂帝国,一个由广袤的直辖国土、军事辖区(瓦兰吉亚)、海军卫戍领(小克里特和尼普顿)、从属国(什其佩尼亚、安布罗亚)、帝国总督区(雷托尼亚、基克拉迪亚、震旦、潘泰莱尼亚),一个“释奴共和国”(卡泰尼亚)以及友好政府(赫斯迈尔)组成的庞大帝国。虽然经济危机和内战撕碎了帝国的根基,但在皇帝和元老院的不懈努力下罗马的经济实力基本已经恢复。眼下罗马市民最关心的是帝国将如何解决西面的共和国,东西两国思想倾向于罗马帝国的统一的民众大有人在,绝大部分人都不希望看到兄弟阋墙的场面出现。但和平谈判却进展缓慢,而共和派提出的要求也一次次的被皇帝否决,元老院时常以此来批评查士丁尼十一世无意带来和平,而皇帝则反过来谴责他们叛国。
而在1865法典中获得了和皇帝分管国家的权力的元老院也在遭受越来越多人的反对,许多人讨厌元老院的腐朽和老人政治,而元老院对这些不满的回应则是不断重复自己对罗马的安宁幸福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末期贵族派和平民派的争端重新在新的罗马上浮现了。元老院和皇帝经常在各支军队的经费、地方代表任命、行政政策甚至外交大事上用否决权互相阻碍对方政策的实行,这使得本来就陷入分裂的罗马更加撕裂,甚至有人怀疑在共和国和帝国的内战再度爆发之前,元老院和皇帝之间就得先来一场额外的对抗。
回到埃律西昂本身,作为差分机和大型蒸汽机的发源地,罗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但经济危机极大的打击了其庞大的贸易和旅游业,并使其陷入了债务危机中,不过好消息是帝国庞大的工业基础和奴隶制的存在使得埃律西昂东部能较快的恢复,甚至即将走入一个小的经济繁荣的时代。但帝国的其他地区和海外省份的表现依旧十分糟糕,他们不得不从罗马那不算好的收入中分一杯羹来缓解自己的崩溃。
说到奴隶制,这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自从埃律西昂开始发兵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开始,奴隶制便重新复活了。如今奴隶占罗马总人口的8%,分为家奴和工奴两种。1865革命后作为保留奴隶制的妥协,埃律西昂通过了法案保障奴隶的人身安全,这使得他们比起“作为财产的人”,更像是签订了超长期底薪合同的工人。但即便如此,尤其是工奴阶级依旧出于被完全压迫的状态,这不光光常被英西等国拿来批判,许多人也要求帝国改善奴隶们的现状,甚至直接取缔奴隶制。然而无论如何,奴隶制已经深深扎根入罗马的经济和文化系统中,就算是真心解放奴隶也会困难重重。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帝国复杂的行政体系和国家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教、复杂的文化构成、几乎分裂对抗的政府、四支完全独立的军队和巨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而言都是极为危险的。自二十世纪初开始,政府就在全力尝试将帝国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然而依旧进度缓慢。在查士丁尼十一世登基时,他宣称将实现“帝国的平等和和平”,倘若他真的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一切都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
阿尔巴农专制国

国家全称:阿尔巴农专制国(Δεσποτᾶτον τοῦ Ἄρβανον)
首都:斯坎德培里亚(SkënderbeutKalaja)
国歌:《团结在国王的周围》(Bashkohuni rreth mbretit)
什其佩尼亚专制公:吉昂·卡斯特里奥蒂(Gjon·Kastrioti)/吉昂七世(Gjon VII)
政体:绝对君主制/专制君主国
选举周期:5年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君主专权主义
立法组织:制宪议会
民族:埃律西昂人、阿尔巴尼泰人
语言:阿尔巴尼泰语、埃律西昂希腊语
宗教:埃律西昂东正教
跟随着数十年前罗马人的步伐,斯坎培德带领着一批阿尔贝里人来到了埃律西昂大陆,并无比幸运了成功踏上了帝国的国土,并被安置在寇萨巴城南部,虽然帝国当时希望的是将他们直接并入帝国的管辖,并循序渐进的教育来整合阿尔巴尼亚人。但非但没有多少整合的迹象,阿尔贝里人的势力反而在扩张,并造成了不少麻烦。最终大部分阿尔贝里人被迁移至埃律西昂大陆南方的半岛,建立了阿尔本尼亚王国,成为了罗马的从属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文化也开始逐渐融合,最终阿尔贝里人成为了阿尔巴尼泰人,阿尔巴农也成为了国家的正式名称。
在之后的400年中,阿尔巴农都作为帝国忠实的附庸而存在着,虽然在17世纪中叶经历过短暂的黄金时期,也经历过权臣干扰朝纲,或是埃律西昂内战时军队入侵等危机时刻,但整体上来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大多数年景都是一片“太平祥和”。1937年时的阿尔巴农是个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国家,人口中有大部分是来自北边的罗马游客。而南方的主要人口则从事农业种植。
而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阿尔巴尼泰人对帝国的管辖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埃律西昂对阿尔巴农给予了极大的自治权,但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一些人也开始尝试脱离罗马的控制,但支持这一想法的人相当少,毕竟阿尔巴农如今无论能源还是经济都继续来自埃律西昂的支援。
安提利亚共和国

国家全称:安提利亚共和国(Antillia publica)
首都:波里肯(Polican)
国歌:《致安提利亚人》(Salutare Antillianis)
安布罗亚总督:伊萨克·波皮利乌斯·科穆宁(Isaac popilius communin)
安布罗亚总统:康斯坦丁·加夫里尔·米科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Γαβριήλ·Μίκος)
政体:代议共和制/半总统共和国
选举周期:1年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中立民主/自由贸易主义
立法组织:安提利亚元老院
民族:安提利亚人、埃律西昂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西班牙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早在1508年,第一批西班牙人来他们称之为波多黎各的岛屿上,并开始将这里建设为西班牙王国的殖民地。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西班牙局势开始动荡,埃律西昂人开始尝试从他们的宿敌西班牙中夺取领地,于是便在普法战争中派部队强登夺取了波多黎各,并在1862年的马德里条约上和法国瓜分了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区的岛屿。而后元老院在权衡利弊与当地人对自治的强烈要求下,决定允许波多黎各人建国,实行自治,但外交、国防、关税等重要部门仍由埃律西昂控制。就这样,安提利亚共和国便建立了。
到了1938年,安提利亚已经高度拉丁化了,国家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帝国,文化宗教和语言也高度罗马化。岛上的居民于1925年被授予了罗马公民权,在法律上已和罗马人无异。这使得当地居民的政治倾向主要分成两大派:并入罗马的行省派和请求加大自治权的现状派,主张独立的人已经废除稀少。目前当地希望维持现状的人稍据上风,而其无稳定的经济也使得元老院的许多人不赞成将其并入罗马。(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并入罗马后安提利亚一定会成为一个由元老院派控制的行省,所以许多帝国派的元老希望他们维持现状)。不过主张独立的派系并未完全消失,前不久当地还发生过独立起义,但遭镇压。
瓦兰吉亚

国家全称:瓦兰吉亚军区(Thema Varangia)
首都:新诺德兰(Nova Nordland)
国歌:无
瓦兰吉卫队从者:尤里乌斯·尼基费努斯·马尼阿克斯(Julius·Nikifenus·Maniax)
政体:自治政权/军事行政区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瓦兰吉亚议会
民族:瓦兰吉人、埃律西昂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瓦兰吉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诺斯信仰
瓦兰吉亚是文兰卫队的驻地和居住区(包括他们的家属也居住于此。)面积有将近一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军事基地内有设置有军营、情报站、军械库、海军港口等军用设施外,还有大量的居民区。居住者大多都是卫队成员的后裔。
小克里特

国家全称:小克里特海军军区(Thema ParvaCretam)
首都:兰森堡(Lanthanopolis)
国歌:无
小克里特将军:尤里乌斯·尼基费努斯·马尼阿克斯(Julius·Nikifenus·Maniax)
小克里特总督:康斯坦丁·格里瓦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Γρίβας)
政体:自治政府/海军司令部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克里特议会
民族:埃律西昂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在奥德修斯行动期间,罗马人的舰队在大西洋中部遭遇了风暴,一艘奥德修斯船桅杆被吹断,失控驶离了舰队,然而于所有人想象的不同,这艘船最终在小克里特岛上搁浅,船上的成员也得以幸免于难,并在岛上生活了起来。而罗马人直到50年后才发现了岛屿和岛上的居民,并在这里建立了小克里特海军军区。
如今的小克里特是帝国最重要的军事港口之一,这里停靠着帝国海军的主力远洋舰队和负责在大洋上巡航的海防舰队。同时负责指挥东海岸本土舰队在必要时刻动员太平洋上的舰队在大西洋上作战。此外在行政上也管理着小克里特岛的百姓和帝国新占领的亚速尔群岛,岛上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和旅游、以及造船业的收入。
尼普顿

国家全称:尼普顿海军军区(Thema Neptunium) /夏威夷王国(Aupuni o Hawaii)
首都:檀香城(sandalicumpolis)
国歌:无
尼普顿将军:卢基乌斯·尤利乌斯·尤卢斯(Lucius·Julius· ullus)
夏威夷国王:卢基乌斯·卡美哈梅哈(Lucius·Kamehaneha)/卡美哈梅哈七世(Kamehaneha VII)
政体:自治政府/海军司令部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夏威夷元老院
民族:埃律西昂人、夏威夷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早在十七世纪末,罗马人就发现了夏威夷群岛,并派人登录占领了这里的瓦湖岛建立了港口城市檀香城作为舰队向东的中转站。当时帝国政府选择帮助当地原住民现代化并将其作为附属部落,但到了1795年,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一片地区,罗马人帮助夏威夷酋长卡美哈梅哈统一了整个夏威夷群岛建立了夏威夷王国,并将其纳入了了尼普顿海军军区的一部分。岛上主要分为由夏威夷列岛为主的夏威夷王国区、埃律尼克洋上大量海岛的自治政府和以尼普顿岛为主的尼普顿军事基地,驻扎着太平洋公海舰队和西海岸本土舰队(内战爆发后罗马人失去了金山,姑暂时将西海岸本土舰队的基地设在这里。)此外还有军团海军陆战队用以应对远离本土的震旦总督区可能发生的意外。
雷托里亚总督区

国家全称:雷托里亚总督区(Exarchatus Retorian)
首都:安布罗休斯波利斯(Ambrosiuspolis)
国歌:无
雷托里亚专制公:米凯尔·亚历山大·杜卡斯(Michael·Alexander·Ducas)/米凯尔四世(Michael IV)
雷托里亚总督:卢基乌斯·弗里乌斯·卡米卢斯(Julius·Nikifenus·Maniax)
政体:自治政府/罗马总督区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雷托里亚元老院
民族:埃律西昂人、雷托里亚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如今的雷托里亚可以说基本已经是帝国最大也是最像帝国本土的总督区,其国内领主要由四个部门:行政部、商监部、军事部和教化部组成。不过第四个已经形同虚设了,毕竟绝大部分了雷托里亚人已经和埃律西昂人无异。不过其他部门依旧发挥着作用:管理着总督区广袤的领土、监管来自各方的贸易、以及最重要的,提防来自北方或南方可能的战争。
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总督区是帝国的一部分,甚至很多时候地图会直接将此地并入帝国。许多人也认为应该将总督区直接并入帝国。但处于行政管理上的困难,雷托里亚地区依旧有着不算弱的自治权,且这种自治状态在短时间内依旧会延续下去
基克拉迪亚总督区

国家全称:基克拉迪亚总督区(Exarchatus Cyclades)
首都:新尼西亚(Νέα Νίκαια)
国歌:无
基克拉迪亚专制公:米海尔·科穆宁(Μιχαήλ·Κομουνέν)/米海尔九世(Μιχαήλ ΙΧ)
政体:自治政府/罗马总督区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基克拉迪亚元老院
民族:埃律西昂人、基克拉迪亚人
语言:埃律西昂语
宗教:埃律西昂东正教
抵达新大陆后,许多罗马人开始重新改信多神教信仰,但同时也有人不愿意放弃东正教,同时逐渐拉丁化的埃律西昂人所演变的新习俗也逐渐和继续使用希腊语的东正教拉开距离(后者逐渐演变为埃律瑞克人)。由于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帝国政府决定开垦基克拉迪亚作为东正教人口的聚居地,并由当时东正教最大的支持者,科穆宁家族担任专制公。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都一直忠于帝国。而罗马也在他们要求自治的时候慷慨地将这项权利赐给了他们,与别的总督区不同,基克拉迪亚现在有着独立的立法机构,可以自己制定法律。
基克拉迪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贸易和蔗糖,而经济危机极大的打击这两项收入。这带来了社会波动和政局动荡。人们不满当权政府的无能和埃律西昂那微薄的援助,许多基克拉迪亚开始寻求从帝国中独立,而有观点认为,这也是基克拉迪亚高层所希望的..
文兰

国家全称:文兰阿尔庭共和国(Republikken Thing Vinland)
首都:马克兰(Markland)
国歌:《维京萨迦》(Viking Saga)
雅尔:约安内斯·弗雷德里克(Joanne·Frederick)
政体:联邦共和制/阿尔庭共和国
执政党:赫鲁兰海岸阵线,中立偏右/保守民主主义
选举周期:4年
立法组织:斯格林庭会
民族:诺斯人
语言:诺斯语
宗教:诺斯信仰
1011年。莱夫·埃里克松探索文兰的旅程标志着欧洲人第一次踏上了埃律西昂大陆。并逐渐拓展到了整个北方海域,起初这里在法理属于格陵兰主教辖区和丹麦王室的统治,常常有不愿改信天主教的挪威人移民至此,但随着15世纪格陵兰岛上定居点的消亡,文兰便于旧大陆彻底失去了联系。而也差不多这个时候,罗马人与文兰人取得了联系,两国之间不仅建立了贸易往来,也间接促进了文兰从部落到封建制的转变。1525年,马克兰人在内战中统一了文兰全境,并建立了阿尔庭共和国。
如今的文兰是发达的农业和矿业大国,考虑其到人口稀少且分配较均,可以说是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在外交上他们也更倾向于加强贸易,虽然文兰也有和埃律西昂一样的归途梦想:收复格陵兰、冰岛、乃至爱尔兰、苏格兰、挪威在内的维京故地建立北海帝国。但考虑到文兰军队实力的弱小(主要以海军为主,陆军只有几只机动部队。)这些梦想实在是过于不切实际。

仙漠共和国

国家全称:仙漠共和国
首都:青丘
国歌:《卿云歌》
总统:蔡元培

政体:新式共和制/代议民主制
选举周期:5年
执政党:共和建设党,中立民主/社会自由主义
立法组织:立法会
民族:中原汉人、日本人
语言:汉语、日语
宗教:儒教(心学派)、神道教、拜上帝会
1734年,齐国的探险舰队沿着海岸一路北上,发现了仙漠地区,起初齐国人并没有对这片地区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因为实在是太过遥远且荒凉,只在凤凰岛格拉汉姆岛和科迪亚克岛建立了一些港口用以补给贸易舰队。而后开始陆陆续续的有移民来到这片土地,有些是中国人、也有些是日本人,甚至还有朝鲜和东南亚人,在移民的带动下仙漠藩属领被建立了起来。并伴随着石脑油的发现和出口开始变得发达,并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开始高度城市化,巨大的蒸汽管道穿过地下为严寒的地区带来暖气,而仙漠地区开采得出的石脑油也源源不断的顺着管道运到罗马。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这里,使得仙漠成为了一片相当富裕的土地。
也是在这个时候,齐国内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太平教战争,朝廷原打算从仙漠收税招兵以填补中原的危机,可却受到了独立宣言,在埃律西昂的介入下,齐国不得以承认了仙漠的独立。之后仙漠共和国便成为了环太平洋地区唯一的现代共和国,这里吸引了各式各样的人:不愿受到政府管控的商人、渴望自由的市民、逃离东方的耶稣会信徒、战争失败的倒幕派等等。仙漠成为了中国共和主义和日本倒幕运动思想的堡垒屹立于极北大地之上。这里的主要人口是中国人,而日本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而埃律西昂内战爆发后,虽然宣布中立,但仙漠显然和共和国走的更近。不断有亚洲人组成的支援军团出现在内战的战场上,驻守新阿非利加行省的“图拉真壁垒”军团也常常检测到对面仙漠军队奇怪的调动...不过直到双方停战,仙漠也从未正式参与这场战争。
不愿加入战争的原因很简单,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仙漠这个经济繁荣却依靠贸易且劳动力稀少的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国家经济基本停摆并宣告破产。虽然经过数年的发展以逐步恢复,但依旧远远不如经济危机前的水平,而在失业的青年中,一股崭新的派系真正形成,他们不源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播撒着红色革命的种子...

埃律西昂共和国

国家全称:埃律西昂共和国(Reipublicae Elysium)
首都:柏拉图城(Platopolis)
国歌:《罗马人之歌》(Gloria Romanorum)
共和国第一执政:布鲁图斯·卢修斯·拉瓦伦 (Brutus·Lucius·Lavallen)
执政党:埃律西昂改革党,中立偏右/保守民主主义
政体:联邦共和制/联邦共和国
选举周期:4年
立法组织:罗马元老院
民族:埃律西昂人
语言:埃律西昂拉丁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这个坐落在太平洋东岸的共和国是罗马共和传统的合法继承人。至少在它自己眼中...
虽然从停战中取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但共和国依然前途未卜,南边的斯巴达人对他们虎视眈眈,东边的帝国派渴望尽在实现国家统一,而显然共和国没有足够的人来保卫他们的领土,虽然高耸的山脉可以阻挡一段时间,但这远远不够。所幸来自商团的资助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直高度机械化的部队,或许在恢复的共和制信念下,他们能够战胜数量更多的帝国军团吧。
赫斯迈尔

国家全称:赫斯迈尔联盟(Alliance Hessmeier)
首都:阿塔卡帕(Atakapa)
政体:联邦共和制/贵族联邦共和国
国歌:无,有时他们会用祭祀的音乐代替国歌
国家首脑:无,必要时会通过公投来决定外交事宜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传统君主主义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部落议会
民族:卡多人、阿帕奇人、拉丁化土著
语言:归化埃律西昂语、卡多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图腾信仰
赫斯迈尔,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这片地区是由埃律西昂人扶持当地的原住民所建立的,和斯巴达尼亚之间的缓冲国。起初主要的居民是被罗马人称为哥特人的卡多人部落,后来随着埃律西昂人的殖民使得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定居到这里,合并并代表了无数部落、民族和人民,他们被分为32个部族生活着。
这个国家几乎完全没有工业,由未经开垦的荒野组成。其经济极度依赖埃律西昂的支援,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非工业化、非蒸汽化的,并且建立在大规模落后的农业之上。然而随着当地石脑油矿的探明,赫斯迈尔的地位似乎开始变得重要的起来,许多罗马人开始来到这片地方意图购买领土,而一些原住民领袖也试图乘此机会开始尝试现代化。

斯巴达尼亚

国家全称:斯巴达尼亚王国(Βασίλειο της Σπαρτανία)
首都:拉科尼亚(Νέα Λακωνία)
国歌:《斯巴达在众神的保护下》(Σπάρτη υπό την προστασία των θεών)
基里亚刻斯:阿瑞乌斯·克里昂米斯(Ἄρης Κλεονιε)/阿瑞乌斯四世(Ἄρης IV)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极右翼/斯巴达主义
政体:绝对君主制/斯巴达君权国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未知
民族:斯巴达尼亚人
语言:斯巴达希腊语
宗教:阿兹特兰信仰
起初,斯巴达尼亚是埃律西昂帝国的一部分,他们在第一任国王列奥尼达·帕列奥略的率领下前往墨西哥的目的是寻找这附近的黄金,然而不知为何,这些人很快从东正教改信了当地的阿兹特克信仰,并脱落了埃律西昂帝国。之后两国便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两国之间多次交战,斯巴达的目标是统一整个埃律西昂大陆,并最终实现“日落入侵”的梦想。
然而到了最近,随着那场血腥的政变和大逃亡之后,情况变得诡异了起来,所有被派往当地的外交官皆被驱逐出境,宣布了外交孤立。几乎所有的外资都被无条件没收,各国政府能做的只能将当地员工抢救出来。几乎所有的情报网络都全部中断,没人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只有埃律西昂的边境部队注意到,斯巴达边境的城市和村庄都逐渐被焚烧殆尽的废墟取代了。据说在党斯巴达生活的人都受到了及其恐惧和残暴的控制。这里的许多人口都是“特拉克丁”(即奴隶),国内有“更多的工作营地,而不是房子”。所有“弱小的人”都会被送去劳动营,婴儿会被直接毒死已济慰神灵。国家内唯一的管理部门就是羽蛇神军队。但具体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

巴西共和国

国家全称: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l do Brasil)
首都: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
国歌:《巴西国歌》(Hino Nacional Brasileilo)
巴西总统:热图利奥·多内列斯·瓦加斯(Getúlio Dornelles Vargas)

政体:寡头共和制/军事独裁共和国
执政党:共和党,右翼专制/新国家体制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国民议会
民族:巴西人、葡萄牙人
语言:巴西葡萄牙语
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罗马教廷派)
1807年,拿破仑联合西班牙入侵了葡萄牙,迫使当时的葡萄牙王室逃到了他们的巴西殖民地,建立了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而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葡萄牙王国曾一度打算废除巴西王国的地位,巴西摄政王佩德罗却宣布独立,建立了巴西帝国。而后在1930年,军队推翻了巴西皇帝佩德罗三世,建立了共和国,拥立了瓦加斯作为总统,开始了他的独裁统治。
世界大战后,巴西没收了战败的英国和葡萄牙的在当地的资本,并迅速工业化成为了雷托里亚州的大国,考虑到雷托里亚除了落后的印加和弱小的乌拉圭之外就没别的主权国家了,巴西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区强权。
随着即罗梅纳法的发布,巴西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专制国家,虽然他支持工人的权利,被誉为“穷人之父”,但却对农业的帮助却很少,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尤其是位于巴西西南部,过往巴拉圭共和国的地区,复国主义思潮正在这里蔓延。另一方面,君主制的支持者们也在试图寻找机会复辟...

印加帝国

国家全称:塔万廷苏尤帝国(Império Tawantinsuyu)
首都:库斯科(Cusco)
国歌:《四方之地,太阳之神》(Tawantinsuyu,Deus do sol)
萨帕·印加:蒂图·阿马鲁(Ditu Amaru)/蒂图·阿马鲁二世(Ditu Amaru II)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君主专制主义
政体:传统君主制/封建君主国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印加议会
民族:印加人
语言:葡萄牙化印加语
宗教:因蒂信仰
印加,雷托里亚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得益于埃律西昂和西班牙王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印加帝国最终幸存了下来并逐步开化。起初他们是葡萄牙的傀儡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宣布了独立,之便在西班牙、葡萄牙、罗马三国之间周旋以祈求独立的地位。在世界大战后他们选择与罗马签订协议,以与埃律西昂货币绑定为代价换取来自帝国的保障,虽然这也导致印加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可以避免被日渐强盛的巴西入侵的命运。作为一个较现代化国家,印加拥有庞大的工业基地,但其政府和军队的落后使得没什么人会在意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

乌拉圭共和国

国家全称:乌拉圭东岸共和国(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
首都: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
国歌:《乌拉圭国歌》(Himno Nacional de Uruguay)
乌拉圭总统:阿尔弗雷多·巴尔多米尔(Alfredo Baldomir)

执政党:红党,中立偏右,保守民主主义
政体:新式共和制/立宪共和国
选举周期:五年
立法组织:国务会议
民族:巴西人、乌拉圭人
语言:巴西葡萄牙语
宗教:罗马天主教
乌拉圭,一个命途多舛的国家。1825年8月25日,胡安·安东尼奥·拉瓦列哈等一批爱国者收复了蒙得维的亚城,宣告乌拉圭独立。然而刚独立不久的乌拉圭就遭遇了多次爆发与拉普拉塔之间的冲突和巴西的入侵,最终沦为了巴西的保护国。
如今的乌拉圭是个农业国家,曾在世界大战中依靠着粮食贸易大赚了一笔,然而世界大战后粮食价格下滑和经济危机中政府的无能使得其统治遭到大量的质疑,而妄图让乌拉圭恢复独立的派系也开始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