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舰娘游戏中俾斯麦的立绘考究——关于我终于能看懂我老婆穿的是什么这件事

在上一期的视频中我们简单地讲述了俾斯麦的台词,这期视频我们就来解析一下俾斯麦的舰装和立绘。
不得不说,不愧是俾斯麦,在简单地查阅了资料后,我惊讶地发现俾斯麦们的立绘中的信息相当的大,现在就让我们一个个地来说吧。
首先,俾斯麦的舰徽,蓝底三叶草和三像叶出现在舰R俾斯麦与碧蓝俾斯麦的身上,其中橡树叶象征荣耀、力量和不屈不挠;三叶草象征着幸运的祝福,另外一些舰徽上还会写着拉丁文“In Trinitate Robur”意思是三位一体给予我力量。
然后,舰R俾斯麦的腿上能看到这样的灰色条纹,这应该是取自俾斯麦在莱茵演习行动中涂装的大西洋迷彩,但在改后的手上以及碧蓝俾斯麦与舰C俾斯麦身上的涂装是黑白相间的波罗的海迷彩,实际上俾斯麦先后使用过四种迷彩,而活的更久的提尔比茨使用迷彩数量更多。
这里我们单独拿出舰C的俾斯麦来玩找茬。
舰C俾斯麦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40年9月适航期间的俾斯麦,此时的俾斯麦还未安装雷达和测距仪,涂装也保持着德国经典的“舷外灰”涂装。
41年3月第二次前往波罗的海测试期间的俾斯麦,此时的俾斯麦在基尔换上了波罗的海涂装,同时为了进行防空识别,将A、D两座炮塔顶部涂成红色,B、C炮塔的炮管涂成红色。
41年5月莱茵演习前的俾斯麦,此时俾斯麦已经开始将波罗的海迷彩重新涂装成大西洋迷彩,在5月21日俾斯麦与欧根亲王驶入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时,其上层建筑和甲板已经涂成灰色,但船体上仍然保持着波罗的海的黑白迷彩。
战舰世界中那款黄色炮塔的俾斯麦涂装也大致是这一时期,不过之后舰首尾的纳粹符号和黄色的防空识别都会被抹掉,但首尾部的假浪花涂装得以保留。
最后一个俾斯麦,则是活过丹麦海峡的IF线。
只能说,不愧是老品牌,这细节量非常的NICE。
与涂装一样,铁十字也出现在俾斯麦们的立绘中,这个标志几乎成为了德意志军队的化身,最早的铁十字由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在1813年创立,其来源可能是13世纪条顿骑士团的标志,最早的这批铁十字是颁发给那些1813—1815年对抗拿破仑的优秀军人的,后来在普法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被重新采用,而对第二帝国传统抱有浓厚感情,甚至自己也获得过几枚铁十字勋章的小胡子在1939年重新启用了铁十字勋章,一直被联邦德国继承到现在。
另外,碧蓝俾斯麦身上还能看到第二帝国与魏玛共和国的旗帜,第二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是结合了普鲁士的黑白旗与汉萨同盟的红白旗而成,魏玛共和国的黑、红、黄三色旗则代表着“从黑暗的过去,经过血腥的斗争,迎向金色的未来。”
画着二德子国旗的大檐帽也是碧蓝与舰C俾斯麦都有的特征,但舰C俾斯麦的大檐帽感觉像是原野灰色大檐帽,这种大檐帽作为原野灰色制服的一部分被配发给部分海军部队,然而这些海军部队都是岸防炮部队或者海岸工兵,这些人根本不上船。当然这也可能是舰C自主和谐过头的产物,毕竟连橡叶和鹰徽都被和谐掉了。
碧蓝俾斯麦的大檐帽虽然看着是能上船的样子,但问题是海军军官的帽檐会有金色的像叶作为装饰,或者对应军衔的帽檐花,然而碧蓝俾斯麦的帽檐上光秃秃的啥也没有,我只能说不愧是卡通电子龙,一点总旗舰的牌面都没有。
然后,我们看看舰R与碧蓝俾斯麦身上的两处小细节,舰R俾斯麦改后,腰带的腰带扣是一枚公海舰队战章,而碧蓝俾斯麦的铁血辉光皮肤中,俾斯麦手杖上的徽章像是以星芒大铁十字加上圣殿骑士的十字与船锚混合而成的。
说完了其他部分,终于轮到最重要的舰装登场。
作为战列舰灵魂的主炮在三款俾斯麦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刻画,俾斯麦所使用的主炮被被命名为SKC/34型,SK代表快速射击,C/34是设计年份为1934年,是克虏伯公司以一战时期的“巴伐利亚”级380主炮为基础设计改进的,具体参数如下。
【重量110.7吨 总长度19.6米 炮膛长度18.4米 90条16米长膛线 射速13.3发/分 发射药212千克 初速820米/秒 身管寿命250发 】
实际上在设计是德国的设计师们还考虑过给俾斯麦安装更大的406MM主炮,但最终放弃,同时俾斯麦的炮塔设计还有三联装和四联装的版本,同样最终也依然选择了传统的双联装前二后二的布局。四座炮塔从前到后依次为 A安东、B布鲁诺、C凯撒和D朵拉。
俾斯麦的主炮共配有三种炮弹,一种AP与两种HE。
其中AP为Psgr.L 4,4型穿甲弹,两种高爆弹的区别为Spgr.L/ 4,5 Bdz 型 采用弹底出发引信,主要对付巡洋舰,而几乎没有穿甲能力但装药更大的的Spgr.L/ 4,6 kz型主要用于攻击商船和驱逐舰。穿甲弹为黄色,高爆弹为蓝色,而训练弹则为红色。
在莱茵演习行动出发时,俾斯麦共携带了1004发炮弹,每个弹药库251枚,其中穿甲弹和弹底引信高爆弹只有80发,从这点来看莱茵演习一开始就希望避免与英军交战,全力打击商船。在丹麦海峡中,俾斯麦共对胡德与威尔士进行了11次齐射,消耗了百分之三十(大约93枚)的穿甲弹。
每座炮塔的操作人员大约26人,包括一名中尉指挥官 一名上士总炮长 一名中士高级炮长。
弹药库和发射药库定员15人,由一名枪炮军士负责。加上保障液压装置和电气设备的技术军士,主炮塔 炮弹库与发射药库共有70人。
另外,每座炮塔后还有一具10.5米观测仪,在俾斯麦最后的战斗中,俾斯麦的炮塔曾经用这具观测仪独立作战,但没有主火控的有效调节独立射击的主炮没有任何命中。另外,捎带一体,由于在波罗的海海试时A炮塔的测距仪受到海浪的影响无法工作,俾斯麦在40年12月返回汉堡整修时拆除了A炮塔的测距仪,提尔比茨A炮塔的测距仪也在随后被拆除,这一点在舰R和舰C俾斯麦改后立绘上都有体现,我们也可以知道奇猫博士中俾斯麦背着的是A炮塔。
但碧蓝俾斯麦虽然挡住了两个炮塔,但从提尔比茨四个炮塔的小耳朵全在的情况来看,俾斯麦大概也保留着A炮塔的测距仪,日后如果出了俾斯麦改应该会加上这个细节。
说完了主炮,我们回过头看看副炮,这里我们请没有副炮的碧蓝俾斯麦先行退场。
俾斯麦的副炮被称为SK C/28型副炮,口径150毫米,共计12门,被放在甲板上的六座炮塔内,这六座炮塔按照他们的位置分别被命名为P1 P2 P3 和 S1 S2 S3 P代表左舷Port S代表右舷Starboard。
其中只用位于中间的P2与S2有一具6.5米测距仪,其余炮塔只有望远镜式瞄准装置,这一点在舰R俾斯麦未改的立绘中得到了还原。
副炮塔成员共28人,其中炮组成员为1名指挥官,2名瞄准手,18名炮手,弹药室和发射药舱有1名军士以及6名弹药库装配员。
由于副炮的攻击目标为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鱼雷艇,因此副炮没有配备穿甲弹,仅有两种高爆弹和一种照明弹,每门副炮配130发,全舰备弹1560发,其中 Spgr. L/4,5 Bdz 高爆弹622发,Spgr. L/4,6 Kz 高爆弹666发,其余的为照明弹。
看完了副炮,我们再看看防空炮,俾斯麦的远程防空由8座16门SK-C/33型105炮负责,每座高炮炮组为6人,每个高炮战位备弹425发,全舰备弹6800发,分为穿甲、高炮、燃烧和照明四种。
俾斯麦的105炮同时使用了33型和37型两种炮架,俾斯麦在40年8月服役时仅安装了前部的四座使用33型炮架的高炮,剩余的4座使用37型炮架的高炮是在同年11月在波罗的海海试期间安装的。
同样,我们也只能在舰R俾斯麦未改时看到这些105炮。
然而虽然没有105,但碧蓝与舰C的俾斯麦却有另一种大名鼎鼎(臭名远扬)的防空炮,那就是著名的SK/C 30型37毫米防空炮。
37手拉栓可谓德国海军的劳模防空炮,与英国的砰砰炮一样,你几乎可以在绝大部分的德国海军军舰上看见它的身影,由于产量过大,除了莱茵金属外,克虏伯和亨舍尔也有生产。
其炮重243公斤,身长3.047米,身管2.96米,俾斯麦号上共有8座双联装37手拉栓, 战位备弹2000发,全舰备弹32000发,发射曳光高爆弹,身管寿命8700发,以45度角开火时理论射程8700米,但实际有效射程只有2000米。
炮组8人,炮长1名,炮手3名,装填手2名,弹药手2名,理论射速每分钟80发,实际上即使是熟练的炮组也只能维持每分钟30发的射速,而且由于体力限制这种射速没法维持。
其单发装填的特点让火力密度难以提升,作为中近距离防空骨干的37炮在俾斯麦的两次空袭中没有击落一架剑鱼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说英国海军的防空是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最终的以痊愈,日本海军的防空是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最后选择放弃治疗,那么德国海军的防空可以说是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另外,多说一句,碧蓝俾斯麦皮肤很可能是受了战舰世界的骗,实际上俾斯麦并没有将37防空炮安装在炮塔上过,战舰世界俾斯麦改装船体后比原本俾斯麦多出了位于炮塔上的两座37防空炮。
其实除了这些立绘中有防空武器外,俾斯麦还装备着20毫米防空机炮,但由于三款立绘中都没有出现,这里就不提了。
说完了武装,我们看看上层建筑,在三位俾斯麦的立绘上都能看到俾斯麦的10.5米测距仪和FuM023型雷达,舰R俾斯麦改后自带的雷达警告装置应该就是这个东西,俾斯麦上一共有三座这样的雷达,被安装在三座火控站上,为了防止三座雷达互相干扰,他们的频率都略有不同,但由于纳粹内部的纷争与短视,德国错误地得出了雷达的发展已经到达极限的错误结论,没有支持雷达的研发工作,导致德国的雷达远远落后于英美。
安装在俾斯麦上的23型雷达的性能也并不出众,其前身被安装在沙恩与格奈身上的22型雷达被德国海军评价为“在确定目标方位时还没有光学仪器可靠,对舰炮射击几乎没有帮助。”
而23型雷达的最大侦测距离也远低于25公里的理论距离,同时由于缺乏显示系统和绘图仪,以及波束过宽等缘故,雷达在测量时有很大误差,不能提供航向和航速等数据,同时对主炮射击时的震动表现的极为敏感,容易发生故障。总结就是——有用,但不完全有用。
除了雷达外,碧蓝俾斯麦还画出了整个指挥塔,从上到下依次是刚刚提到的雷达与测距仪、主火控室与室外对空观察所,探照灯与防空炮平台、通信中心和司令塔、气象无线电室。
烟囱也出现来碧蓝与舰C俾斯麦的立绘中,我们能看到烟囱的风帽以及探照灯,俾斯麦号上一共安装了7具西门子生产的探照灯,其中主火控室下方平台一座,烟囱下方平台四座,主桅杆下对空观测室左右各一座。
说到主桅杆,碧蓝俾斯麦手中拿着的就是她的主桅杆,虽然造型经过些许改变,但我们依然能看到安装方向舵指示器和友舰航速指示器的平台,以及安装信号灯的信号灯平台。
说完了碧蓝俾斯麦,我们再说说舰C俾斯麦,我们能看到在舰C俾斯麦改造后,手中拿着的武器上出现了一个球,这个球是俾斯麦的对空观测所(德系防空顶个球用),俾斯麦上一共有四座对空观测所,其中位于前桅楼旁的A、B观测所有球形防护罩,C、D则没有,这四座观测所采用的是4米的SL-8型测距仪,这四座测距仪和主火控室内的对空观测站一起负责俾斯麦的防空,防空炮开火的顺序为:105炮负责3000米内的敌机、37炮负责1000米内的敌机、20炮负责500米内的敌机。
之后,我们看看俾斯麦身上的弹射器,舰R俾斯麦的弹射器很好找,但舰C的弹射器居然被藏在了帽子上。
俾斯麦号上搭载了4架Ar196水上飞机,如果有需要可以多挂两架在弹射器上,俾斯麦号的弹射器位于舰体中部,由一左一右两个16米的弹射器组成,所搭载的Ar196水上飞机能挂载两枚50公斤航弹,可以执行轰炸、侦查、照明等任务。全舰共备航弹104枚,其中50枚HE,50枚半穿甲弹,54枚照明弹。根据与空军达成的协议,这些飞机依然隶属于空军的第一飞行中队,由空军排出的飞行员和机械师操作与维护,然而由于空军飞行员不具备协调炮击的能力,观测员依然由接受空军训练的海军人员担任。
在俾斯麦的最后关头,曾经希望靠着水上飞机将记录整个作战过程的日志带回德国,一些船员也将自己的遗书和遗物交给了这些飞行员,然而他们发现威尔士亲王的一发炮弹已经将弹射器摧毁,船员们除了绝望地将飞机推入大海外什么都做不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俾斯麦的大西洋舰首。
这种舰首可以在大西洋的恶劣海况下保持适航性,俾斯麦在丹麦海峡中也没有受到舰首上浪的影响,但这种舰首让俾斯麦的锚位置非常特殊,两具船锚被平放在甲板上,一具船锚则位于舰首。
我们能看到碧蓝俾斯麦的锚链,而舰R俾斯麦改后还能看到平放的两具船锚,以及经典左红右绿的钢缆支架和电动绞盘,甚至还有防浪板。但唯一能看到首锚的是舰C俾斯麦,在舰C俾斯麦的脖子上,能看到挂在两侧的船锚,与垂在胸口的首锚。
作为收尾,我们来看看三位俾斯麦特有的小细节。
首先是舰C的俾斯麦,我们能在舰C俾斯麦的舰装上看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德意志通海阀。
另外,我们在俾斯麦改后能看到她装备了鱼雷,实际上俾斯麦是没有装备过鱼雷的,倒是提尔比茨身上装备有两座四联533鱼雷发射管,这些鱼雷是吕特晏斯下令安装的,他认为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因为没有鱼雷在单舰突袭时会存在欠缺,俾斯麦没有安装鱼雷是因为时间问题,如果莱茵演习计划顺利进行,得胜归来的俾斯麦的确可能被安装上鱼雷。
加之改后舰首出现了类似击杀数的涂装,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俾斯麦没有被发现顺利通过丹麦海峡并完成了破交作战的IF线。
然后我们切换到大破立绘,这里能看到被干废的炮塔和卡主12°的船舵,以及在改后(drei)立绘能看到俾斯麦的脑袋挨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在捏他被轰飞的指挥塔。
舰R的俾斯麦在改后自带一门406主炮,现实中这是三德子为H级准备的主炮,但炮建成了,船没了,于是一些已经被建成的主炮被当做了岸防炮部署在挪威与法国,还有一些被当做列车炮使用,挪威解放后挪威政府接手了部署在挪威的406炮,一直服役到60年代,其中一门被作为了博物馆开放。
除了406炮,俾斯麦还带上了舰猫奥斯卡,不过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故事,这里不多说了。
舰R俾斯麦的大破非常有趣,由于立绘中没有多少上层建筑,所以大破的重点集中在俾斯麦开战半小时就被干废的主炮上,无论是改前还是改后,俾斯麦的主炮都受到了残忍的打击,在改后的大破立绘中还能看到被打断的舵和螺旋桨,俾斯麦的舵被打坏后曾经有过把舵爆破掉的提议,但由于担心会波及螺旋桨而作罢。
至于碧蓝的俾斯麦,由于没有大破,碧蓝俾斯麦已经没啥可以扒的细节了,愣要说的话,可能就是这里的BSM三个字了吧。
我一直觉得没有大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大破相当于军舰的另一面,以迎战之姿出现的战舰展示着凝聚在她们身上科技的精华,国力的体现,工业的杰作,她们或是威武或是灵动,代表着军人的坚毅、钢铁的碰撞与大洋上的博弈。
大破则代表着另一面,这些以负伤甚至临终之姿绘制的场景代表了这些战舰的另一面,杀戮与死亡,恐惧与绝望。
而俾斯麦在短短几天的莱茵演习中过山车似的经历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上搭载的超过2200名船员最终仅有116人得以幸存。
时至今日,俾斯麦最后面临强敌却死战到底的身影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就让我引用一个人的话来评价这些永眠在大西洋的俾斯麦号的船员们吧。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