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有羡慕有欣赏有警醒(请科学智慧辨证)
辩证看,有羡慕有欣赏有警醒
有开心有慈悲有想不清楚之处
(请科学智慧辨证)
一方面,从精打细算生存的角度,
阿甜,从有限的信息看,目标可能不是很明确,未如很多成功者一样,早早明确目标,聚焦主航道,取得不少商业社会宣传(消费主义鼓吹)的名利(功利)意义上的成功
——反向思考:赚钱、所谓“功成名就”(这里的“功”不是立功立德的“功”,这里的名,不是求名当求万世名的名)很重要,
但若将之放到第一位(第一位的,是各派哲学一般认为是一个人身心系统对生命的真正认知、理解,体认——所谓“明道”,——无此,则其他一切身心内外行止,都是空中楼阁,都是糊涂来去),甚至被这个绑架,超过某个界限、度——那就为物(外物、欲望、情绪等)所役,自我(自己把自己)工具化、物化(资本论意义上的异化、物化),活着活着就活成了一个赚取“(商业社会鼓吹的)名利(功利)”的工具,
一方面,从禅定(坛经:外离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多角度)内见自性不动,名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角度,活在当下的角度,
阿甜又是一个有一定慧根(参考南怀瑾选集,参考王德峰教授,蒋勋老师的讲座)的人,比一般人更关注“过程”、而不过度地被所谓的结果、实利牵着鼻子走(实利不是不重要,相反,很重要,——请力戒“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模式,但这个“重要”程度有一个界限,边界,度,事实上,太多人容易过度,不知不觉为物所役,而不是役于物)——对生命的过程,对生命旅途路上的生命体验,有相对较敏锐的觉知力、感觉力,
——不那么功利,作为刚出社会的人,明明通过网店已经赚不少钱,这种赚钱的快感实质可以激发不少人更旺盛的功利心和赚更多钱的欲望,——但她好像有点自性不动的状态(对钱不敏感?),原话“没心没肺”——这里有个度,在能自立、自负其责的基础上,……(也就是做人有底线,至少自己通过合法劳动能尽到自己应尽的基本责任),
在不拖累别人,不给社会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她这种“没心没肺”实质上表达不准确,
——这可能是她的自嘲,这自嘲,常见于未掌握主流话语权、被所处的小环境的所谓“主流舆论”压抑的年青人,可能是对“外界其他人对她议论等长期以来舆论压力”的一种温柔的反抗,准确来说,是她功利心不强,
——反向思考:功利心不强,多角度理解,同时也是生存压力不够大,不够未雨绸缪,……
她心智模式、行为模式中的“没心没肺”,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甚至儿童心理学等角度,可能是未遇名师(经师易得,人师可能一生不遇),在三岁之前,在青少年时期,内心的自我觉醒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好习惯,甚至构建明确、可操作可落实可自我优化的自我驱动机制,甚至逐步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逐步找到感觉,逐步明了自己是谁?想成为谁?……)未在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科学智慧地探索、试错、构建,
——这个过程可能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也是大多数不遇人师(人师,参考南怀瑾选集,看历史的来龙去脉,对遇具体人师的机缘,也不能苛求,某种意义上,看公认的人师(儒释道等公认的人师,孔子、老子、孟子、释迦牟尼,王阳明先生等)的著作、讲课,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向人师请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文化自信的发展,……)之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道路,(以孔子的天赋、所处的环境、成长的道路,才能中年不惑,大多数人都是稀里糊涂来,随大流活,稀里糊涂走,近百岁能不惑——这是明心见性的重要基础,已经是有大机缘)。
如何从容中道(参考《中庸》、《论语》,辩证法,易经,中医辨证思维等),持辩证、辨证之法,既能立足于世,又能不负本心、逐步明了本心?可先看看南怀瑾选集、传习录,然后逐步深入。
所有内容,请科学批判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