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活着》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他没有额外的喧嚣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本书写的太平静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平静的令人发指,似乎与故事的结局格格不入。作者以主人公福贵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生的不幸和苦难,而‘自己’作为一个 聆听者。作者用平静的语言,将一个人的命运血淋淋的扒开,在好不容易结痂的时候又去揭开,在这种长时间不断叠加的苦难中本该呐喊、哀嚎的境遇下却以最不可能存在的平静来展现,也正是这种平静下的巨大的悲痛让我们欲不能罢的沉进其中,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久久的意难平,但也是这种让我们悲愤命运的不公时同时也能奇迹般的平静以待情绪内敛的生活。
再好的名字也抵不过苦涩的命运,故事讲述了一个地主出身的徐家少爷-----徐福贵。因吃喝嫖赌,导致家到中落,自己的父亲被气死,带着母亲、妻子、女儿凤霞、儿子有庆一起搬到茅草屋生活,过起苦日子。好在母亲体恤、妻子贤惠、孩子懂事,一家人全部希望于五亩地。希望有朝一日’从拥有鸡、到鸭、到鹅、羊到牛的转变‘。可是好景不长,母亲病重,自己去请大夫,被抓壮丁上了前线,打了2年丈。回家后,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带着2个幼子艰难的生活,凤霞因生病,没有及时治疗,最后变的又聋又哑。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和福贵开玩笑,正当家里的生活有点起色的时候,妻子得了’软骨病‘随时可能死亡。当一家人寄希望于有庆读书来改变命运时,有庆却因为救县长的夫人,被抽血抽死。当一家人为又聋又哑的凤霞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了,留下了苦命的苦根,妻子家珍也在凤霞死后三个月离福贵而去。当福贵和二喜慢慢从丧妻的巨大悲痛中走出来的时候,二喜(凤霞的老公,苦根的父亲)被水泥板给压死了。只剩下福贵和苦根了,可是作者连苦根都没有给福贵留下,在苦根7岁的时候竟被一碗豌豆给咽死。最后只给福贵留下了一头老黄牛。似乎也应了那句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其实在我读的时候,总会抱着一丝希望,总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转念一想书名叫‘活着’,怎么可能会有我们骨子里想象的结果。‘活着’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太承重了,也太从满力量了,他是来源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也许,生命真的没什么意思,唯一的意思就是还活着,因为活着,活下去,很容易,想活明白,却很难。无论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要好好珍惜不要肆意挥洒;无论生活怎样打压,都要有活着的信念。
在我大学毕业的这些年,也是经历了许多事、许多人,似乎对于生命、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吧。因为我在这些年真的思考过,在安静的星空下、在无聊的夜晚中、在迷茫的奔跑中。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行走,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踏上这趟旅行驴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所以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随时与你道别,突如其来,一声不响的。不管是你喜欢的,活着喜欢你的,都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所以,当他们选择离开的时候,不必强求,也不必悲天悯人,心里或许会有遗憾、难过、抑郁,但应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时刻保持一颗向前的心,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直的去努力的走下去,在这场人生的行走中注定是孤独的,莫因身边的人离开,而让自己也交了白卷。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仿佛福贵就出现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哞哞”地叫了几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仿佛还有人说 “这两个老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