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有关“真假”宝玉
我一直有一个挺令我自豪的发现(虽然说这个发现可能很多人都有过)——关于“假”(贾)宝玉和“真”(甄)宝玉。 众所周知,贾宝玉是作者曹雪芹先生创作的小说人物。虽然他的身份“假”,我们却也能在他的身上发现“真”——性格、纨绔子弟的生活,诸如此类。这是曹雪芹先生个人一生的映射,也是大的时代背景下,多数世家子弟的一生的映射。 所以,在我看来,曹雪芹先生之所以为他取名“假”宝玉,是因为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以上为铺垫) 那么,“真”宝玉呢? 他有着与“假”宝玉完全相同的样貌、性格,甚至于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都是那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两人的姓氏截然相反。所以,“真”宝玉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仔细想想,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在现实中有谁呢?曹雪芹先生。这便是我认为的,如果说“假”宝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的映射的话,那么“真”宝玉就是那个被映射的实体,也就是真的曹雪芹先生,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这句话表述不清,用流行语来说,就是曹先生夹带私货一次不够,还来了一次)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知道甄家在江南地区,而曹先生早年也是生活在江南地区(江宁,即今南京)的,在那里,曹先生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这是一个细节,应该还有许多细节暗示过真宝玉与曹先生的关系,但是我还没有发现) 在书第56回中,“假”宝玉在梦中见到了“真”宝玉,这是一场影子与实体的相遇(并没有真的相遇哈),我们能够和曹先生一起通过旁观者(假设的自己)的视角去看真实的自己,也去反思过去的自己。不得不说,这种正视自我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红楼梦》中,甄家是最先被抄家的,这也是后面一系列大悲剧的开始。文中并没有详细描写甄家被抄家的过程(我印象中没有),然而,甄家被抄家的过程被放大在了大观园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真”宝玉就是曹雪芹,既然我们行,那放在清这个时代,这样一个后期“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也总会有人猜到这一点,但彼时曹雪芹已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他很坚强,却也不能再受到一些大的挫折了。所以曹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了甄家被抄,而将重点放在了大观园,贾府上。这样当有人想要举报他对抄家不满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时,他可以说“假”宝玉的事情是杜撰的,而“真”宝玉的事情他并没有发表态度,王夫人等帮忙藏了甄家的几箱珍宝是出于对亲人的爱,是人之常情,哪怕皇命如天,也无法避免。 (有点语无伦次,及还有许多不足,欢迎补充和指错~) “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