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凤主任:精神心理患者为什么会拒绝就医?这三种感觉在作祟

2022-10-21 10:23 作者:科大专注失眠抑郁  | 我要投稿

  

马凤

  马凤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生活中,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并接受相应的治疗。然而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接受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呢?出现这种情况时,家属又该怎样做?

  精神科医师表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拒绝就医多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有关。

  PART

  01缺乏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一般来说就是,患者能否察觉自己患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


  自知力的评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能不能察觉到自己有异于常人的表现。

  ②能不能分析判断出自己有哪些症状或病态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③知不知道自己的精神症状和病态行为,属于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

  ④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方面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治疗。

  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就是对自己的患病情况并不自知,简单举几个例子: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听,认为有人在骂Ta或表扬Ta,但家属是听不到的,此时患者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由于生病导致的。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表现为亢奋、自觉能力强、爱表现自己,花钱没有节制。

  自知力不足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很多患者都由于缺乏自知力而不愿承认自己生病,就会拒绝治疗,最终导致延误病情。

  02病耻感作祟

  由于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有排斥和回避的态度,并且认为患者总是疯疯癫癫,性格敏感偏激的。

  这种刻板印象会容易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偏见,因而患者也会带有明显的病耻感。

    这种病耻感会让患者对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感到耻辱、羞愧,无颜面对家人、朋友,更怕别人知道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因为害怕被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很多患者往往会隐瞒病情,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不愿用药。

  03内心充满愧疚感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内心充满内疚,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不愿拖累他们,在这种内心的煎熬下,患者选择主动掩饰自己的病情,不愿意坦言自己生病了。也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在经历创伤后,会出现自责内疚的状态。他们认为,如果在创伤发生时他们的行为有所不同的话,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甚至对不是自己造成的后果也抱有负罪感。这种因愧疚而选择隐瞒病情的做法是非常危险,因为家人、朋友并不能及时察觉患者内心的波动,很难及早带患者就医接受治疗,耽误治疗的时机。

  作为家属或朋友,当我们面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时,一定要留意他们日常的言语和行为,及早识别可能的危险信号,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

  如果精神疾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家属及身边的朋友们需要怎样说服他/她呢?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

  针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如果强行纠正患者的观点,甚至跟患者针锋相对的辩论,对治疗并无益处,反而徒增反感,破坏治疗同盟,降低患者的依从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患者是需要强制治疗的,与患者的第一监护人(往往是家属)进行知情同意签字后,就可以由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治疗,慢慢恢复自知力。等急性期稳定之后,患者的自知力大部分都能恢复,再慢慢跟患者讲解TA的病情、治疗以及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患者能够接受,能够理解。2有病耻感的患者——

  对于有病耻感的患者,我们鼓励患者积极寻求治疗,可以着重进行心理治疗,降低或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此种疾病的病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满怀愧疚感的患者——

  对满怀愧疚感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及早识别患者内心的愧疚感,甚至是自罪自责感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等患者的情绪改善了,愧疚感也会慢慢变淡。而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只要对患者安慰几句就可以了。它需要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来消除患者的愧疚感。

  生活中,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并接受相应的治疗。然而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接受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呢?出现这种情况时,家属又该怎样做?

  精神科医师表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拒绝就医多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有关。

  缺乏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一般来说就是,患者能否察觉自己患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

  自知力的评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能不能察觉到自己有异于常人的表现。

  ②能不能分析判断出自己有哪些症状或病态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③知不知道自己的精神症状和病态行为,属于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

  ④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方面存在问题,是否需要治疗。

  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就是对自己的患病情况并不自知,简单举几个例子: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听,认为有人在骂Ta或表扬Ta,但家属是听不到的,此时患者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由于生病导致的。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表现为亢奋、自觉能力强、爱表现自己,花钱没有节制。

  自知力不足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很多患者都由于缺乏自知力而不愿承认自己生病,就会拒绝治疗,最终导致延误病情。

  病耻感作祟

  由于人们普遍对精神疾病患者抱有排斥和回避的态度,并且认为患者总是疯疯癫癫,性格敏感偏激的。

  这种刻板印象会容易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偏见,因而患者也会带有明显的病耻感。

  这种病耻感会让患者对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感到耻辱、羞愧,无颜面对家人、朋友,更怕别人知道自己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因为害怕被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很多患者往往会隐瞒病情,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不愿用药。

  内心充满愧疚感

  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内心充满内疚,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不愿拖累他们,在这种内心的煎熬下,患者选择主动掩饰自己的病情,不愿意坦言自己生病了。

  也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在经历创伤后,会出现自责内疚的状态。

  他们认为,如果在创伤发生时他们的行为有所不同的话,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甚至对不是自己造成的后果也抱有负罪感。

  这种因愧疚而选择隐瞒病情的做法是非常危险,因为家人、朋友并不能及时察觉患者内心的波动,很难及早带患者就医接受治疗,耽误治疗的时机。

  作为家属或朋友,当我们面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时,一定要留意他们日常的言语和行为,及早识别可能的危险信号,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

  如果精神疾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家属及身边的朋友们需要怎样说服他/她呢?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

  针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如果强行纠正患者的观点,甚至跟患者针锋相对的辩论,对治疗并无益处,反而徒增反感,破坏治疗同盟,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所以,这种情况下,患者是需要强制治疗的,与患者的第一监护人(往往是家属)进行知情同意签字后,就可以由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治疗,慢慢恢复自知力。

  等急性期稳定之后,患者的自知力大部分都能恢复,再慢慢跟患者讲解TA的病情、治疗以及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患者能够接受,能够理解。

  有病耻感的患者——

  对于有病耻感的患者,我们鼓励患者积极寻求治疗,可以着重进行心理治疗,降低或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此种疾病的病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满怀愧疚感的患者——

  对满怀愧疚感的患者,我们一定要及早识别患者内心的愧疚感,甚至是自罪自责感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自杀自伤风险。等患者的情绪改善了,愧疚感也会慢慢变淡。而不是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只要对患者安慰几句就可以了。它需要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来消除患者的愧疚感。


马凤主任:精神心理患者为什么会拒绝就医?这三种感觉在作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