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原创的传统文化
之前已经转载过相关文章,这次就通过资料搜集重新再发布一篇文章。

这次的文章,我将以玩笑随意的方式编写,有些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大马的同胞朋友纠正,部分也是源自我父亲和认识的老一辈的说法。

大部分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朋友都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中华文化传承上是数一数二的,就连我的武汉朋友曾经看到我家里有着祖先牌位和神台而觉得惊奇。
但是我后来看过一些文章,包括听过一些老一辈的说法,原来我们大马华人的有些传统习俗,居然是我们大马人的原创,而不是源自中国的。下面我酱列出一些大马华人原创的传统习俗,附上资料来源和老一辈的说法。

1. 二十四节令鼓

说到二十四节令鼓,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柔佛新山的宽柔华文中学,我虽然没就读过,但我父亲以前曾经就读到初三之后辍学,而我本人后来在小学曾参加其入籍考试但考不过。(最喜欢学校里的食堂档子)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而二十四节令鼓,是一种结合二十四节气、书法和广东狮鼓的鼓艺表演,于1988年由马来西亚华人,宽柔中学的陈徽崇和陈再藩共同创立,于2009年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遗产项目。二十四节令鼓是在华人传统鼓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创新而成,除了是一项鼓艺表演,也是我们东南亚华人文化传承的象征。
表演形式
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形式是以二十四面单皮大鼓代表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表演者为每个节令鼓创作不同的鼓点节奏,搭配呐喊、肢体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形成一个大型的鼓阵演出。(以前小学看同学表演还觉得蛮酷的)
起源•马来西亚
二十四节令鼓起源于1988年4月由新山中华公会承办的全国华人舞蹈节,该届舞蹈节的主题“九舞”代表的是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同时也呼应《楚辞·九歌》,寓意“古有九歌,今有九舞”。工委会策划陈再藩原先构思在开幕仪式上以九面南狮鼓串击,以激昂的鼓声传达节庆热闹的气氛,他的构想得到作曲家陈徽崇提供的音乐创作《九鼓雷鸣》。
再后陈再藩在阅读台湾诗人向阳的作品《四季》时,有感其中二十四节气手写现代诗的书法优美,产生以二十四节气的书法艺术为二十四面单皮鼓“刻背”的构想,以每一面鼓代表一个节气,形成天、地、人融合一体的表演概念。
陈再藩的构想获得拿督郭鹤尧的支持,在得到中华公会和五大会馆的资助下于1988年4月在新山宽柔中学成立世界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12位新马书法家于1988年6月12日在柔佛古庙挥毫,写出二十四节气刻在二十四面鼓背。首批成员来自校内的军铜乐队,由新山中华公会联合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共同资助。
二十四节令鼓后来逐渐推广到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小学、中学、大专院校、社团、会馆和庙宇,再随着留学生和鼓手传播到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印尼、美国、英国、汶莱和澳洲等海外国家。
2005年9月12日,二十四节令鼓首次在中国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公祭活动演出;2009年2月14日,马来西亚旅游与文化部宣布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遗产的其中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加坡
新加坡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于1992年在华侨中学成立,然后推广到南洋理工大学、中正中学等学校。中国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于1997年创立,由福建泉州华侨大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组成,然后开始有印尼、泰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国家的学生参与其中,曾经在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泉州站表演。
该国首支专业的二十四节令鼓队是成立于2004年的惊鼓人,新加坡邮政公司为庆祝其获得第一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于2008年发行一套纪念邮票,惊鼓人就是当中的其中一个主角。
美国
美国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于2003年在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成立,是目前全美唯一的二十四节令鼓队,曾于2010年在美国职业篮球联盟雷霆队和木狼队的比赛中场亮相演出。 英国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于2011年在利物浦大学成立,由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友洪子源带领,曾经参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利物浦站的庆典。
按照我父亲以前的音乐老师的说法:二十四节令鼓在中国古代可能已经存在,只是已经失传。当然这方面我个人还无法考证,有了解的可以来留个言。
资料来源:
- http://www.chineseweekly.com.my/news/cw%20culture_150613%20drum.html
- 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9-12/8/624839.shtml
- 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4/05-12/6160753.shtml
- http://www.heritage.gov.my/

2.高桩舞狮

众所周知,舞狮有分南狮和北狮,而南洋一带的舞狮为南狮。但在马来西亚这里,南狮还有另一种独创的表演形式 -- 踩高桩。
舞狮传入马来西亚已有百馀年的记载,从1980年代起,本地狮艺前辈发起组织总会,汇集各路狮艺豪杰,研制比赛规则,同时首开先河,自创高桩舞狮,成为现今全球舞狮团体的主要学习技艺。
雪隆龙狮联合会在1983年首创舞狮比赛后,大马狮艺活动渐渐蓬勃。大马舞狮各地舞狮比赛数目从1970年代的不超过10场,到目前超过百场大大小小的比赛。
出生于首都吉隆坡的萧斐弘创造了高桩舞狮,让舞狮表演从平面二维移动模式,扩展至三维移动,最大化舞狮表演空闲。萧在70年代开始参与狮队,并在1992年因与麻坡关圣宫领导层理念相同,决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幕后推手,把将马来西亚本土独特的高桩舞狮文化发扬光大,容纳国内多元民族参与,推向国际舞台。由此,高桩舞狮除了成为马来西亚国产文化名牌,也充分展现出华人文化道地化为国族文化的例子。萧斐弘在2009年被提名为国家文化人物,这是续继陈徽崇和沈慕羽后,第三名享有这项殊荣的大马华裔。
关圣宫狮队在国内外狮赛荣获多次冠军,有世界狮王的美誉。2015年11月1日,该队在雪兰莪州首府莎阿南市IDCC会展中心开幕仪式上以120米“高桩舞狮”表演,创造了世界最长高桩舞狮记录,并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确认。关圣宫狮队随后系统化教材,向全球推广马来西亚高桩舞狮技术,在2010年成立国际关圣宫同盟会,会员狮团遍布东南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德国、澳洲等地。
马来西亚政府于2007年,宣布高桩舞狮为“国家文物遗产”,鼓励及表扬国内的文化活动。大马多个国内组织积极申请高桩舞狮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包括麻坡关圣宫龙狮团,如今已在全球包括美国、英国、中国与菲律宾等国,取得百万个签名联署。此外,槟威华团联谊会于2018年8月14日举办活动,推动大马高桩舞狮申请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资料来源:
-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aidong/2015/02/08/68843
-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aidong/2015/02/08/68843
- http://www.tedxpetalingstreet.com/portfolio-item/siow-ho-phiew/
- http://johor.chinapress.com.my/20181228/%E5%9B%BD%E9%99%85%E9%AB%98%E6%A1%A9%E8%88%9E%E7%8B%AE%E8%B5%9B-%E9%BA%BB%E5%9D%A1%E5%85%B3%E5%9C%A3%E5%AE%AB%E5%A4%BA%E5%86%A0/
- http://www.chinanews.com/m/tp/2015/11-02/7601936.shtml

3.捞鱼生

到这里,中国大陆,包括港台地区的华人就不大知道什么是“捞鱼生”了。捞起鱼生,又称七彩鱼生,简称捞起、捞鱼生或捞生(“捞”是粤语“拌”的意思),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过农历新年时的特色贺年食品,多于人日,即正月初七食用,代替七菜羹或七菜粥。七彩缤纷的鱼生有七彩灿烂、“风生水起”及“越捞越旺”的意头。而捞鱼生的起源在新马两地有不同的说法。
捞起鱼生源自于粤菜中的“捞鱼生”,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称其为在40年代由芙蓉的“陆祯记”餐馆引进广东“冈州鱼肉面”,再改良创新后,研发出“捞生”。
新加坡的说法是,在1960年代的4位名厨为了增加餐馆收入所研发的贺年食品。这4位名厨是谭锐佳、冼良、许国威和刘育培,当时在新加坡合称“四大天王”。这四位名厨加了生菜丝、西芹丝、红萝卜丝及酸梅膏加桔子汁调成的金黄色酱料,使得捞鱼生除了白色与黄色外还多了红色、绿色以及金黄色,变得七彩缤纷、喜气洋洋。
捞起鱼生是由九江鱼生演变而成,近日也有用鲑鱼生鱼片。材料包括鱼生、生菜丝、西芹丝、红萝卜丝、沙葛丝、黄瓜丝、紫包菜、姜丝及花生碎等,酱料以酸梅膏加桔子汁添糖水调成。做法首先是将各材料逐一加到碟上,每加一样材料,都要说一句吉祥话。当所有材料加好后,围桌的所有人就会拿起筷子,把所有材料捞(拌)在一起,口中要同时说“捞起捞起”。当材料拌匀后,便可以食用。
资料来源:
- https://sea.mashable.com/article/2426/malaysians-are-pissed-because-bbc-linked-yee-sang-to-rivals-singapore
- https://ol.mingpao.com/ldy/error.php
- http://www.got1mag.com/blogs/kimcherng.php/2007/02/24/

4.抛柑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所谓的“东方情人节”,而在马来西亚的元宵节就有抛柑这一习俗。而抛柑的具体做法是:单身女性先将自己的姓名联系号码写在柑上面再抛入水里,然后再由单身男性捞起。基本上抛柑这一习俗只有在马来西亚才会出现,如果各位单身人士想尽快脱单可以在这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试试。(但是不要真的往水里乱丢东西)

5.拿督公

严格来说,拿督公本是一种东南亚的民间信仰的神,通常见于我国,新加坡,泰国和印尼,属于混合了马来亚祖灵,华人民间信仰产生的神。

马来族信仰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称为“Datuk Keramat”,是回教传入东南亚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神灵。所谓的“拿督”,是对马来王国的大臣、长老、酋长或贵族的称谓,当这些“拿督”逝世后,他的子民将他的灵格神化,称之为“圣迹”(Keramat),祈求他的神灵能够庇佑地方上的安宁。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野外的洞穴、老树、岩石都可能是拿督公的居处,鳄鱼、老虎、蟒蛇之类的野兽被视作是拿督公的化身。许多迷信者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拿督公性格顽劣的话,必须定期以香花、槟榔、栳叶、烟草与蜡烛等祭品进行祭祀,加以安抚,否则会引起拿督公的不满而招惹麻烦。
自马来亚独立至1980年代以后,马来亚马来人对信仰的认识加深,强调唯一的真主安拉,基本上已经摒弃拿督公信仰。不过,拿督公信仰仍有小部分在马来社群间流传,衹不过马来巫师舍弃召唤拿督公降灵的方式,改以“真主的名义”呼唤拿督公降乩办事。
华人信仰
华人信仰拿督公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初到南洋的先辈将异地的神灵引入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以线香、火烛、水果、冥钞的传统方式祭祀,祈求庇佑地方的安宁,演变到后来,华人社群会在住宅区、商业区或工业区处的空旷处或角落,设置一个専门供奉拿督公的神龛,视为保佑地方和生活的地主神。(类似地主神或者大伯公)华人信仰的拿督公形像是一个身穿马来民族服饰的长者,安置在大马路旁的红色神龛,神龛内有香炉、神主牌、令旗等道教法器,在神主牌位的显眼位置有“唐”、“番”的字样,“唐”代表的是唐人(华人)的土地神,“番”代表的是马来人的土地神,也被称为“Ang Kong”(尪公)。
印度族信仰
印度同胞信仰的拿督公较接近马来人信仰的原貌,认为拿督公是嗜好血食的神灵,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制造麻烦,也不是华人信仰的“五方五土”说法的衍伸。他们也认为,信徒可以利用降灵的方式与拿督公进行交流,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满足信徒的个人愿望,一旦无法给予拿督公满意或等价的交换条件的话,就会召来惩罚。
资料来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29181520/http://www.xiao-en.org/cultural/magazine.asp?cat=33&loc=zh&id=534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0100316/http://www.xiao-en.org/cultural/library.asp?cat=23&loc=zh&i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