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微访谈 | 2020年上海市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入围) ——上海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
迟来的微笑
“陪伴式”服务理念对于
“第三类人群”帮扶成效的影响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引导下,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本市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活动。协会独家采访了上海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机构督导陈颖,分享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入围)“迟来的微笑——“陪伴式”服务理念对于“第三类人群”帮扶成效的影响”。
被采访人基本介绍
陈 颖(右)
上海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
机构督导
申报个案《初雪的故事-家庭危机干预在综合帮扶工作中的运用》荣获2011-2012年度杨浦区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二等奖;
《路过幸福-综合帮扶的个案服务模式在社会救助工作领域中的作用》荣获2015-2016年度杨浦区十大社会工作案例;
《“心上”的礼物——“全人服务”理念在综合帮扶个案中的运用》荣获2016-2017年度杨浦区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三等奖;
《迟来的微笑——“陪伴式”服务理念对于“第三类人群”帮扶成效的影响》荣获2019-2020年度杨浦区优秀社工工作案例三等奖。
Q1
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下
“迟来的微笑”案例的基本情况?
沈先生,男,1953年出生,离异,退休金3000余元,育有一子,是吸毒刑释人员。沈先生膝关节病变必须施与膝关节置换术,于2019年10月份施与了膝关节置换术,医疗费总支出101734元,其中医保统筹29091元,自负3806元,自费68837元。
因医疗费用支出过大,沈先生前来长海爱心帮扶工作室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到沈先生近几年的近况后,根据“SWOT”的方法对于案主进行了评估,随即运用“陪伴式”服务理念,从经济,心理、家庭关系等维度全方位协助服务对象面对各种问题。10月份协助本人申请“因病致贫”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在等待期里,为其链接残联资源,协助其办理关于“人工关节”的补助。最后,通过和泰爱心服务社建立个案帮扶。
Q2
请您谈一谈“迟来的微笑”案例的
主要成效和创新点?
在本案中,社会工作者对于第三类人群的帮扶始终是以“陪伴式”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工作目标基本达成,效果亦是显著的。
首先,基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社会工作者运用“陪伴式”的服务理念,协助服务对象整合经济资源,让服务对象的经济压力得以缓解,生活得以保障。之后,按照生活困难紧迫程度,协助申请“因病致贫”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残联补助、慈善、综合帮扶等。
第二,服务对象认知偏差被修正。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如增强权能、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存在主义理论等让服务对象表露自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偏差,为其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引导其愿意和社会工作者一起探讨自己的问题。同时,让服务对象了解到正真的自我,有能力个人自决,对自己负责,打破防御机制,学会相信他人。
第三,服务对象潜能被激发。社会工作者运用人本治疗模式,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由于服务对象早年犯过错误,觉得自己被贴上了“标签”,儿子又因吸毒社区矫正,很难被社会、他人认同。现如今,在同伴志愿者几次家访后,服务对象改变了许多,愿意向他人诉说内心想法,认识到自己也应该被尊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服务对象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得以提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服务对象意识到他人的帮助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学会自我表露,参与社区活动。同时,服务对象提升自己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更可促其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创 新 点
缩短危机干预时间可以有效地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在上门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时,适时、有效的危机干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服务对象缓解焦虑,找到生活自信,与之建立专业关系。有效的助推——按照优先级为服务对象预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让服务对象重建自信,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再次找到生活目标。
Q3
在社工服务过程中有哪些
印象深刻的经历和故事?
本案例对于当下社会环境来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政策边缘群体”正逐年增长,这也是为什么相关政策不断修订或者补充的原因所在。这类人群,面对突发、危机问题的处理能力普遍都很薄弱。无论从经济、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系统来看,他们都是夹缝生存,一旦出现问题,个人及家庭都很容易“崩盘”。在这类人群身上,匹配政策的辨识度不是很清晰,时常是因为“可进可出”的条件使得救助、帮扶受阻,错失了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的机会。
在本案中,服务对象因为突发事件——置换膝关节,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平衡,陷入危机。社会工作者一旦判定该服务对象确属于“第三类人群”时,本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用心地把 “陪伴式”服务理念贯穿始终,使得这类人群得到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精准帮扶的成效也大幅提升。
本案中服务对象老沈是幸运的(医药费超过50%得到了救助、帮扶),因为他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提出了他合适的诉求。同时,本案的整个实施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陪伴式”服务理念在这当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服务对象的生活也因此可以再次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最终,老沈的希望没有落空,虽然这抹微笑来得有些迟,但却让他的回忆里不再只有痛苦更有了欢欣的喜悦。
机构简介
上海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于2007年1月成立,是一家专业从事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针对政府救助政策无法覆盖或政策覆盖后仍有特殊困难的社区家庭和社会市民,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给予及时、必要、有效的物质帮扶和精神抚慰。
和泰爱心服务社的工作是政府救助政策的拾遗补缺、社会保障事业的有益补充。在区民政局的支持和推动下,和泰爱心服务社在各街道设立了爱心工作室,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综合帮扶网络。
自2010年起,服务社在全区开展公益服务项目,探索从精神关爱的角度为综合帮扶对象送去社会的温暖。
十年间,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除“量体裁衣”式的个案帮扶外,更是致力、着眼于项目的多元化发展。从之前单纯的“心理关爱大重病家庭”项目到现如今,机构所执行项目已辐射到整个杨浦区内的困难老人、困难家庭的亲职教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