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集合读书笔记法(上)
我之前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发布自己的读书笔记(发布在“紫数笔记”公众号或我的豆瓣日志或书评里),很多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其实有些问题。
据我观察,读书笔记大致有几种:
(1)摘抄语录式。
这种笔记在外人看来就是互不相关的陈述句的堆砌。只有记笔记的人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笔记相当于读书人的知识的追加。即假设读书人原本的知识范围是一个集合,这本书的知识点和读书人的知识范围有一个交集,则笔记记录的是差集部分。
这种笔记的好处在于对记笔记者比较有用——当然仅仅是比较有用。这些“语录”相当于一个提醒器,日后回看这些笔记能够回忆起这些知识集合。
但是坏处在于这类笔记公开发表并没什么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是不同的,所以阅读这篇笔记的人很可能发现这里面的知识很多自己知道,而自己想知道的这本书里其它知识并未出现在笔记中。
当然这个坏处可以无视,毕竟谁让你不去亲自读书的,书本来就是用来亲自读的。人家记笔记又不是给你看的,笔记作者和书作者都不欠你的。不过我们还是先记一笔。
(2)完全章节结构化笔记
这种笔记把书中所有的知识以结构化文本的方式陈列出来。这样对所有想要读这本书的人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大家只要从笔记中选择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点就行了。当然我是书的作者估计会讨厌这种笔记,毕竟大家看了这种笔记买我书的意愿就减少了,而且笔记者可能会歪曲我的结论,给我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学生们或网络时代的碎片阅读者倒是很喜欢这种笔记。所以罗胖曾经那么受欢迎。
(3)思维导图笔记
这就高级很多了,这种笔记的知识点的组织有序度比纯结构化文本要高很多。当然代价也高,需要记笔记者动更多的脑筋在组织知识结构上。如果我是书的作者对这种笔记倒不反感,因为这需要笔记者自己输入输出很多额外的精力。其它读者也更喜欢这种笔记,因为这种笔记更容易从中获取可用的信息。
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怎样的笔记才是最好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评价一件事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只是记录给自己看,那么第一种其实就够了,而且很省时。
如果是分享给别人看,注意,分享给别人看的目的有时包含着希望别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思考漏洞的打算,所以分享有时候也是为了自己学到更多东西,那可能第三种方法最好。
而且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喜欢在网络上分享一些看上去很私密的东西,包括我之前写的一些日记和反省,原因之一在于公开发布的信息更加不容易丢失。私人笔记,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媒介的,都很容易在物理上或信息意义上丢失(如忘记密码或账号冻结)。信息一旦丢失,之前的劳动就白费了。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公开读书笔记成了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但是,方法3足够好了吗?
我这里总结出另一种记笔记方法——“超集合读书笔记法”。
今天太晚了,下期详细讲解。
紫数 2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