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1.17 唯识宗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7、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中国佛教派别之一。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实际创宗者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i]。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ii],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iii]。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构的假象,“但由假定,非实有性”。[iv]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离开“见分”和“相分”,就没有“我”和“法”。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园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注:
[i] 详见“八识”条。本书未收录,见《哲学辞典》。
[ii] “似外镜现”。
[iii] “相在识中”。
[iv] 《成唯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