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5.36 主观唯心主义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6、主观唯心主义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它把个人的精神[i]当作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自己的头脑所固有的,世界上的一切其它事物都只存在于“我”的感觉、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意识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从此出发,只承认“我”的真实存在,而否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的真实存在,陷入了唯我论的绝境。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有孟子。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宋代的陆九渊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明代的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欧洲,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美国的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它把人的感觉、意识绝对化、神秘化、片面地夸大为唯一的真实存在,从而颠倒了感觉、意识同客观事物的关系。主观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剥削阶级利益在哲学上的表现。现代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它们都是垄断资产阶级垂死没落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是与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是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个长期的战斗任务。
注:
[i] 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