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高效梳理技巧「言语理解-选词填空篇」(1)

「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题目难度一般比较低,因此对公考机构统计正确率超过60%的题目,咱们要尽量争取全部做对。该板块的简单题一般来说不需要专门复习,但如果不小心做错了,就要好好总结下了。
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的「单空(成语)」题,要重点关注正确率不到60%的难题,梳理备考思路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分析「正确选项为什么契合语境」以及「易错项的干扰点在哪里」。
进入正文:
【2022国考】安装监控补光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识别车辆信息,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存留违法车辆的有效证据。然而,交通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如果执法手段本身对交通安全构成了隐患,甚至不幸导致事故,那么无疑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末倒置
(B)得不偿失
(C)背道而驰
(D)因小失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末倒置
(B)得不偿失
(C)背道而驰
(D)因小失大
正确率52%,易错项C
本题4个成语常见且含义清晰,没有理解难度,直接分析即可。
可发现只有A「本末倒置」中强调的「本末」能够和原文「安装监控补光灯本来为了提高识别信息效率,却可能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的表述对应,正确。
梳理本题知识点:
①易错项C可以一眼排除
C是本题的易错项,然而它也是唯一搭配明显有问题的选项,理论上可以一眼排除。
分析原文:
交通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如果执法手段本身对交通安全构成了隐患,甚至不幸导致事故,那么无疑是________。
从「结果和原本目的相反」的语义来看,C「背道而驰」似乎非常合适,但从搭配的角度则不然,正确的表述应为「和原本的目的背道而驰」,「和原本的目的」不能省略。
此处需要结合成语自身的结构来思考。「背道而驰」的前提是「有正道」,必须先有一个已知的正确方向,才能说错误的做法是「背道」。
所以C尽管语义很合适,但搭配不当,直接排除。
②BD的错误之处比较微妙,对生命应当保持尊重和敬畏
BD的错误之处是近似的。首先,它们的语义就不太合适;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使用语境不当,在涉及生命安全的表述中一定要严肃谨慎。分析下两者:
「得不偿失」——「得」与「失」
「因小失大」——「小」与「大」
「得不偿失」的前提是「有得有失」;「因小失大」的前提是有「小」与「大」的选择。
那么,在本题中有「得」吗?有「小」与「大」的比较吗?如果强行把「识别信息、提高效率」视作「得」和「小」,那「安全隐患」就不仅仅是「失」与「大」,因为「安全重于泰山」。
「得不偿失」「因小失大」的使用环境是非常清晰的,它一定涉及「物质、价值等方面的交换」,一般和「为了获取某些利益,导致严重损失」有关。
本题讲述的是「交通执法与安全」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盲目安装监控补光灯的潜在危害甚至包括驾驶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此类话题,一般不会用「物质、价值交换」来表述,所以「得不偿失」「因小失大」是很轻佻的,有种「生命价值可以用得失衡量」的不尊重感,用在这儿明显不合适,排除。
③对正确选项,要彻底吃透
分析原文可知,题目说的是「安装监控补光灯」这件事造成的后果,浓缩为:
本来目的:识别信息、提高效率
可能隐患:影响安全、造成事故
可见「可能隐患」压制甚至否定了「本来目的」,因此A「本末倒置」符合语境,表述正确。
梳理备考思路时要注意理解「本」「末」的本来含义,即: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
对于交通执法来说,「本」肯定是让交通更安全,而为此加入的「安装监控补光灯」等措施就是「末」。本题中为了追求「末」导致「本」收到负面影响,所以「本末倒置」非常符合语境,正确。
本题不能简单因为感觉「本末倒置」比较适合语境就选了,而是要真正吃透成语的正确含义,并明白为什么特别适合这道题的语境,这样接下来做类似的题才能更加轻松。
④对国考「单空成语」题的重视
国考「单空成语」类「选词填空」题的出题水平往往都非常高。近几年的正确率控制的非常好,40%~60%区间的比例最高,而且成语都非常简单常见,没有偏难怪题。
因此,建议大家在备考该板块时,最优先研究国考的相关题目,体会下出题者的思路。这样,再去做其他级别的类似题目时,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受,做起来会舒服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绝大部分小伙伴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欠缺的。很多国考的「单空成语」题一眼看上去4个选项都很熟悉,似乎没什么难度,因此有的小伙伴就不想投入太多精力复习,其实这是对该板块的认识不够深入。
行测考试的题目一定有相对比较简单和中等、困难的题。在过去、现在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公考的「相对简单题」一定都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所以此类题目大部分不会出的特别难。
(如果「言语理解与表达」出的特别难了,那么「数量关系」等高难度板块无论出的难还是简单都不合适,大家不妨思考下。)
因此,将「较简单」板块的难题正确率控制在40%~60%之间,是出题者理想的目标。
再看下这道题:
【2022国考】文创产品能否经受检验、笑到最后,关键在于是否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所具有的文化表达功能。如果对传统文化________,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反而会贬损传统文化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
(B)不求甚解
(C)不以为然
(D)浅尝辄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
(B)不求甚解
(C)不以为然
(D)浅尝辄止
正确率53%,易错项D
这道题考查非常深入,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前后之间的搭配,即「对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才会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
不难锁定B「不求甚解」正确,AC直接排除,D代入后不难排除。
①注意「特定的贬义」
B「不求甚解」本义是褒义,强调读书能快速掌握大致流程而不需要掌握每个细节;现常用于贬义,强调「对事物的掌握程度不够深,了解不够细致」。
在本题中,B选项是非常合适的,只有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才会「(在不了解的前提下)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
AC虽然也是贬义成语,但可直接排除,因为语义不符合题目要求。
A「敬而远之」——如果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那么要做的一定是「根本就不想接触、不想理会」,而不是「盲目引入」,因此排除。
C「不以为然」——如果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那么要做的一定是「不放在心上,不重视」,而不是「盲目引入」,因此排除。
因此只要掌握准确的含义,这道题就能很快锁定B而排除AC。
②注意D选项准确的使用语境
「对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才会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是这道题做对的关键。
D「浅尝辄止」看上去有些像正确答案,但如果「浅尝辄止」的话,意味着「简单的进行尝试后就停止」,即「粗略地尝试着引入下商业化流程(随后不再进一步引入)」,而不是「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
当体会到成语的具体含义之后,才能感受到使用语境的微妙区别,而这就是把题目做得又快又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