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批评无量寿经会集本及会集佛经行为|对会集本错误的质疑
不要说弘法几十年说法就不会有错误,悟达国师十生十世作比丘,修行弘法,一样因为起了傲慢心,被宿世冤业所害,得人脸疮。 宋朝王龙舒居士念佛一生,弘法一生,留下大量佛学著作,临终正念不乱,站着往生,人们刊刻他的《净土文》,木板都能崩出舍利,可是,这不叫圣人!他会集无量寿经,混淆了无量寿经三辈和观无量寿经的九品,把下三品恶人跟下辈好人强行捆绑,误导世人几百年,大错特错,这一点,净土法门无人不知,你不会不知道。 佛法范围里圣者的标准,是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三明六通八解脱。而不是弘法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写书多少本,弟子多少人,名气有多大。被印光大师公开批判见地错误的清朝三峰禅师,也曾名满天下,弟子无数。 提婆达多分裂佛教,另立的伪僧团,也在印度流传了近千年,簇拥弟子很多很多,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时还见到了。 某位大力宣传会集本的法师,一生功过分明,他说的话,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以佛经为依据。 无量寿经在历史上被翻译了好多次,有多个翻译版本,每个人翻译的风格不同,各有详略,所以有人想把所有版本融合到一起,创造出来他认为最完善的版本出来。从王龙舒到民国夏莲居等所有搞佛经会集的佛弟子,都是这种想法 他们仗着自己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就以众生身份替正觉者佛做主,综合诸经文句,把不同时期法师翻译的无量寿经经文重新拼接组装,人为创作出一部新佛经,最后还以佛的名义用佛的口吻发表,事实上这已不是佛说的经 九法界众生哪怕修行再高,只要没断尽无明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分别我执法执,俱生我执法执),彻证实相法身,就不可能像佛一样是无所不知的一切智人,佛说每句话,制定每条戒律,都充分观察到这么做对现在未来的众生实现解脱有多么大的帮助,都能帮助不同根基的众生树立正见,得正解脱 众生自己的心都没彻底破迷,彻底觉悟,都有局限性,无法揣测佛说每种法,或制每条戒的深义。有所不知的凡夫,替无所不知考虑周到的佛去创作佛经编辑新经,一定会出错。历史上各无量寿经会集本混淆三辈九品,随意合并四十八愿就是错误,可以看法藏法师对无量寿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 净土祖师一致认可的只有曹魏康僧凯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 某 老 法 师说:“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师已经往生,印祖没看到这个本子(夏莲居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我相信【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一定赞叹】、一定赞成。”又说:“佛在《法灭尽经》跟这一部经都有预言,将来佛经统统灭尽,最后只剩下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现在九个版本,到底是哪个版本?肯定是这个本子。”又说:“我最初十年讲经,每一次讲经都要向他老人家报告,当时李老师(李 炳 南居士)告诉我,说这部经现在最初十年讲经,每一次讲经都要向他老人家报告,当时李老师告诉我,说这部经现在你不可以讲。什么原因?因缘没成熟。他说你现在在佛教里面,声望地位都不够,【这部经是会集本,是印光大师所反对的】,你要讲,佛教界里一定有很多人批评。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把这一部经就放下了,讲《楞严》、讲《华严》。《华严经》讲了十七年,再开始讲这部经,没有人说闲话了。 ” 印光大师一生反对会集佛经,根本就是对事不对人,岂单对某人?若以此说印祖不曾反对过夏集本,故夏集本就值得成为佛经那样的经典,也是强词夺理的说法。 在印光大师往生前两个月,印光大师还一连写了三封信呵斥王子立居士,其中说道 :“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 信中反复说的后人是谁呀?就是夏 莲 居 居士。因为在魏源之后,印光大师往生之前,搞会集的只有一人——夏 莲 居居士。 有知情者披露,夏 莲 居居士乃是王子立居士的好友,想通过王的关系(王是印祖的归依弟子),请印祖为其会集本写个序言,以便推广此会集本,谁知却招来了祖师的批评。如果不是有人要“生事(会集佛经)”,印祖为什么这么严肃连写三封信反对? 《印光大师极为反对会集本》——重读印公三复王子立居士书 戒定 看了今年浙江《台州佛教》第二期刊登的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也赞叹〈无量寿经〉会集本吗?》文章,很有感慨。忆念当年(民国廿九年 1940年)夏 莲 居擅自会集《无量寿经》后,曾托人传口信致印光大师,请求予以支持。印公得知后,极为反对,立即手书三封信致夏 莲 居好友王子立居士。这三封信编入《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苏州灵岩山寺版本524页始)。 目前,面对着夏 莲 居《无量寿经》会集本在某些地区的流行,很有必要重读一下当年印光大师为了捍卫佛经尊严,反对会集本而亲自写下的复王子立居士三封信,以利众生正确修学净土法门。 印光大师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观汝之疑议,看得译经绝无其难,只要识得外国文,就好做译人。 白话: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的大话。看你的怀疑议论,将译经看得一点困难都没有,认为只要认得外国文字,就好做译经的人。 译人若教他译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一样。你要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 翻译的人如果教他翻译佛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人一样。你要依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不变的。必须有能够分别梵本的文字义理,或者是的确无误,或者是传久讹谬的智慧法眼,才能译经。 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认做为外国人译话,正如读书人识字,圣人深奥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义。此种妄话,切勿再说。再说虽令无知识者误佩服,难免有正见者深痛惜。 然而译经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译经场中,有许多通家。有译文的,有证义的。其中参预到译场中的人,都不是完全不通佛法的人。你完全认做是为外国人翻译汉语,正如读书人认识字,但对于圣人深奥的经文,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意义。这种狂妄的话,千万不要再说。再说这些话,即使能令无知无识的人错误地佩服你,但难免会有正见的人深深地痛惜。 光一向不以为悦人耳目而误人。若不以光言为非,则守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须问你是何人,我是谁。 我一向不会为了取悦他人的耳目而误人。如果不认为我的话不对,就安守本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走各的路。他日陌路相逢,擦肩而过,不必问你是何人,我是谁。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一部《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最初翻译的版本是后汉月支国的支娄迦谶,有三卷,经文繁多,经名为《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第二次翻译的版本是孙吴国的月支国居士支谦,有二卷,经名为《佛说阿弥陀经》。因为每天课诵的另一部佛经,也名为《佛说阿弥陀经》,所以在译本外面加上一个“大”字来区别。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另外还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集前二种译本及第三次译本,以及第五次的赵宋译本,从这四部译本中集取出精要录出,也名为《大阿弥陀经》。当时很时兴这个本子,后来因为莲池大师指出其中有不依经文的过失,从此便无人受持了。大藏经中有这部经,各个流通处都不流通。有人说,另外还有一种经本,就是指这个会集本。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 第三次翻译的版本,是《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在都受持这部经,就是曹魏康居(这是一个国的名称)僧铠翻译的版本。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四次翻译的版本,就是《大宝积经》中,第十七卷《无量寿如来会》,这部经,王龙舒没有见过,是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前元魏年间,有菩提留支三藏,他不是唐朝人,然而,世人经常张冠李戴,误用 “留支”代指“流志”。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第五次翻译的版本,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由赵宋法贤翻译。原本二卷,因为宋人译经,译文以多为荣,所以分为两卷,在绝不适合分卷的地方分卷,现今刻书本作一卷。上述译本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都好,然而末后的劝世之文却没有录出。所以都以康僧铠的《无量寿经》译本作为准则了。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往生。《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往生。下三品,都是造作恶业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因而得以往生的。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 王龙舒死执三辈就是九品,这是错误的根本。所以将下辈当作下三品,这种错误太大了。所以上辈往生,他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就说不发菩提心。然而《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全都有发菩提心。 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在王龙舒居士的意思,认为下辈罪业深重,如何能发菩提心。不想想《无量寿经》下辈往生中,绝对没有一句说到造业的事,这是善人,只可作为《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中品。他硬要将《无量寿经》的下辈往生当作《观无量寿佛经》的下三品往生,违背经义,失于义理,竟然成为任意改变经义,这种过失太大了。 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在他的意思认为,佛一定将一切众生全部摄尽。而却不知道只收摄善人,不涉及恶人。他既然以善人为恶人(下辈当下品),所以就说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就是下品,所以将善人认做了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不知道《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下三品,临终痛苦到极点,一听到佛的名号,其归命投诚,希望佛垂慈救援的心,其奋勇感激,比起临刑指望赦免的心,要深千万倍。虽然没有说到发菩提心,然而他心念的迫切与真诚,实际已具足菩提心了。 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可惜王居士不按《无量寿经》的文义,却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硬是诬蔑善人为恶人,竟然将下辈往生判为恶人。王居士尚且有这样的过失,后人哪能随便妄充通家呢? 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既然已有《无量寿经》,为何要无事生事(做会集本)。王居士的错误,莲池大师指出来,尚未说明他为什么这样做。现今为你说说其中的所以然,是由于他死执三辈就是九品。(信中反复说的后人是谁呀?就是夏莲居居士,因为在魏源之后,印光大师往生之前,要作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就只有夏莲居居士。) 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 写下这些,一是可见会集是非常难的,一是杜绝后人的狂妄。魏默深(也做过会集本),就更不必言说了。胆大心粗,不值得仿效。(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二十日) ——————————————————— 由此可见,印公在第一封信中,不点名地指责夏 莲 居(夏氏没有直接致信印光,故不必点名),不识外国文,岂能分别梵本文义,更何况译经,然非一人所能。警告夏氏切勿再说(托人传口信)再说虽令无知识者误佩服,难免有正见者深痛惜。若不以光言为非,则守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行各道。印公在第二、三封信中,举例说明会集佛经,纯属错误,王龙舒就犯了错误。明确告诫︰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何无事生事。 ————————— 印光法师与夏 莲 居居士没有交往 淨 k 法师在讲华严经时谈到:“今天在中国、台湾,还有一些人极力反对会集本,前天北京有同修打电话给我,他们确确实实发现了证据,印光大师赞叹这个本子。我说这个证据要是拿到就太好了,这些所有反驳的人,都要哑口无言了。印光法师晚年跟夏 莲 居交往非常密切,多次到夏 莲 居住所去访问。那个时候夏老组织了一个‘同愿会’,这个同愿会,我们晓得是四十八愿同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求生西方净土。同愿会的会长是夏 莲 居老居士,印光大师是同愿会的会员。而印光大师往生的时候,夏 莲 居送了一幅对联,这个对联里面的两句话,是夏老会集《弥陀经》上的两句话。由此可知,我原先以为夏老的会集本,印老没有看到,他看到了;《弥陀经》的会集本他也看到了。所以他们晚年有这样交往密切的事实,那肯定这个会集本确确实实就是佛所印证的,末法时期九千年的第一经。将来一切经典都灭尽了,这个经还留在世间一百年,这就跟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里面所说的一样。非常可惜,梅老没有在序文里把印老跟夏老往来这些事实写进去,这很遗憾。”(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一一卷),2001/5/7,新加坡净 x 学 会,档名:12-17-411) 对于 淨 k 法师上述讲话中谈到印光大师与夏莲 居 居士及佛教同愿会的关系,我们认为有不准确的地方,有必要进行澄清。 1)讲话中说发现了印光大师赞叹夏莲居会集本的证据,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希望提出者早日公布,否则无法令人信服。 2)关于印光法师晚年跟夏莲居交往非常密切,多次到夏莲居住所去访问。 印光大师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协助谛闲法师进京请藏以后,再也没有去过北京。大师70岁(民国十九年)起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到1937年夏历十月避难灵岩山寺,直到圆寂,晚年没有到过北方。而夏莲居居士1936年迁居北京,此前在天津住10年。对照两个人的时间经历,结论是印光法师晚年不可能多次到夏莲居住所去访问。即两人是否有通信来往,也不见史料记载。史料证明印光大师与夏 莲 居晚年没有交往密切的事实。夏 莲 居居士在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的佛教同愿会成立大会的讲话说自己民国十一年以来一直隐居。 3)关于印光大师与同愿会 同愿会全称佛教同愿会,成立于华北事变之后,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1938年12月30日)开成立大会,先在广济寺办公,三月一日迁移到嵩祝寺和智珠寺,会长安钦活佛,副会长为汉奸王揖唐,而不是夏莲居居士。夏莲居为第一届理事长,后来改选后,拈花寺退居全朗和尚为理事长,王揖唐的亲信夏肃初为副理事长。同愿的含义按照夏莲居的解释是同尊“四弘誓愿”,而不是“四十八愿同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求生西方净土。”从同愿会的组织架构和接受日本文部省兴亚院经费,执行日本顾问和日伪 z f 指令来看,这个组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佛教组织,另一方面是日伪利用它来控制北平、华北乃至全中国佛教的工具。 根据《佛教同愿会特刊》佛诞纪念专号九十九页《本会成立之经过》中记载:“次行公推安钦呼图克图为会长、王楫唐居士为副会长、太虚法师、印光法师、王克敏居士、靳云鹏居士、吴佩孚居士、周学熙居士为名誉会长。公推夏莲 居 居士为理事长、现明法师、全朗法师为副理事长,江朝宗居士为评议长”。其中王楫唐、王克敏、江朝宗等人都是著名的汉奸。以后在印光大师圆寂后,该会举行了几次纪念活动。 根据同愿会民国三十年一月大事记:一月八日,本会分函各寺庙各佛教名流征集纪念印光法师挽联诔词,请于十二日以前送交本会。一月十二日,本日为第十八次同愿念佛息灾道场,在西四广记济寺举行。参加者百余人。由显宗方丈、夏理事长相继演说 淨 宗法要毕,领众念佛。并因现代净 土大德印光老法师月前在苏州圆寂,本会特于是日举行印光老法师往生纪念。事先曾发出通知征求联诔共计收到挽联等三十余件。词意哀惋悲悼,足见感人之深。(《同愿》第二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我们的观点是,佛教同愿会称印光大师为名誉会长是同愿会单方面的行为,从印光大师一生不与人结社会的道风和抗战时期的言行来看,大师不会同意参加日伪控制的佛教同愿会,也不会同意当佛教同愿会的名誉会长。同时佛教同愿会成立时,公推印光大师为名誉会长之一,只是同愿会作为佛教组织对大师的推重,并不能说明印光与夏 莲 居居士和同愿会有什么来往关系。印光大师1937年底避难灵岩山,同愿会之推重,大师也并不知情。 对夏氏会集本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问题与质疑汇集 篡改尊名 原五种译本中经首都有三兄弟:“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和禅宗第一代祖师“尊者摩诃迦叶”共有四名尊者。在夏氏会集本(法会圣众第一)中被篡改为不明身份的“尊者迦叶”一尊名。这是破尊者身! 后汉支娄迦谶和吴支谦的原译本中都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阿弥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夏氏会集本(皆愿作佛第十)中被篡改为︰“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王太子”改为“王子”,皇帝的王位到底由谁来继承!夏居士有资格来选定吗?“阿闻世”改为“阿闍”,难道当和尚等于当王子吗?“长者子”改为“大长者”,众儿子变成了众父亲,这行得通吗?这说明夏居士不懂梵语,闹出笑语。 删除僧宝 原五译本经首“万二千人俱大比丘僧众代表”,在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本中列二十五位代表;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本中列三十五位代表;在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本、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明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本中均列三十一位代表。几十位的僧众代表万二千大比丘,实质上并不算多。可是,夏莲居却删改为五位代表,其中一位身份不明代表,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某老法师认为︰“出家人不如在家人。……现在学佛有成就的,排名是在家女众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在末尾。(《讲记》四册第2卷27页)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僧宝代表越少越好,僧宝地位越低越好。请看,后汉支娄迦谶和吴支谦的译本上都是︰“不信道德,不信有贤明先圣,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间有佛……”。曹魏康僧铠译本上简洁为“不信先圣诸种佛经法……”。可见,在译本中,佛、法、僧三宝住持俱全,可是,夏氏会集本(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其五段)中,胆大地将三位一体的佛、法、僧砍断为︰“不信诸佛经法……”,僧宝不住持了。这种行为是三宝弟子所应为吗? 混乱弥陀大愿 康僧铠译本中的四十八愿是弥陀的四十八愿,历来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认而敬诵,对此,台湾南普陀佛学院释法藏法师分析为︰“弥陀摄取念佛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夏氏会集本(发大誓愿第六)中四十八愿被改为二十四愿,然后,夏氏以自己“渊博精深”的“大智慧”,硬并合成四十八愿文字,揉合在会集本中。这是“点金成铁”制造混乱。 如果,我们确定夏氏会集本是善本的话,那么,古代三藏法师根据梵本翻译成的佛经就成了劣本? 如果,我们承认夏氏会集本的合法地位,那么,五种原译无量寿经和其译者高僧,以及净土宗十三代祖师该“退居让位”了? 今年2023,是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西逝六十三周年,我们要以弘扬正法的实际行动,来继承印公遗风,振我佛教! 佛教史专家,《中国佛教史课程》主讲人法藏法师对《无量寿经》会集本的质疑 摘自法藏法师2010年4月27日《净土深义》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时间接着要稍微讲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们用心听,但是也不要认为我在批评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固然是无诤,但既然我们有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这里把我们的疑虑谈出来,希望给大家参考。就佛法的立场来说,这种事情应该公开讨论,那就是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问题。 从古以来这个会本总共有三会一节,就是有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录本,把《无量寿经》竟然节录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会一节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后来遭到了莲池大师的批评。既然大师的批评在前,我有将自己疑虑公开说出的责任。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尊重经典以及将来佛法流传的权威性的问题,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对会本已经流通的事实,最大的疑虑是佛法在将来二百年以后,后代子孙如何面对分歧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净宗行者,有责任将这个时代当中对待会本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出来。对会本我提出十八条质疑,希望大家仔细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会集本古即有之,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数人弘扬。 二、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持诵、注疏、弘扬,现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的《净土五经》中的《无量寿经》,是印光大师选定的,也采用康本。 三、能证非人疑:会集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槃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或非法的证明。 五、感应非证疑:弘扬会集本的人,宣称有很多人读了会集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能证明会集本的无误可信,不能纯拿感应印证会集本之正确。 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过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 七、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集本仅二十四愿。 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十八愿(信)、十九愿(愿)、二十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十、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译本不尽善尽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译,但是绝对不采用会集的作法。且会集佛经,从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为;古今高僧大德,历代以来,从来没有出家人做会集本的事情。 十一、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十二译,均属出家大德所为,都采用由梵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十二、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后,竟惨遭地狱苦报,更何况会集本分割五部经文,抄前著后,又另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你读《华严》才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并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测度的。而且佛意深广、圆妙,昭明太子强以已见分经,尚有地狱惨报,何况会集五本,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况且佛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法门,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会集本全然不考虑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实,硬是牵强附会地将不同的译本进行会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的熏陶机会。 十四、体系不同疑:应知会集本采用的五种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本所据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译师对佛法、对净宗的立场、认识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译的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大同小异之处,从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会集本无视文句、体系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只有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罢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无一不是有修有证者,方能译经。如安士高、玄奘法师、久远劫来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会集佛经的人,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大多奉诏而译,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财力于译经场所,是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从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地以一已之力而会集佛经,信力何在? 十六、有违传承疑:中日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 十七、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例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阿弥陀佛三愿,混乱阿弥陀佛三愿。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对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经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以上是对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护法的大德的反省。阿弥陀佛法门难解、难信、难思。我诚挚希望护法大德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谨慎。这是众生之幸,佛教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