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真的是被航母赶出了战争舞台吗?
1945年4月7日,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日本乃至世界最大排水量,最大口径主炮及装甲最厚的大和号战列舰轰然沉入东海深渊,这是历史上最后一艘在机动作战中被击沉的战列舰(之后被美国炸沉在港口,以及在十字路行动沉没的战列舰不算),在海军历史学家笔下,这也是宣告着统治地球大洋400年的战列舰的彻底退场的时刻。尽管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幸存下来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仍然炮轰了地面设施,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为了海战而生,只能算是“退休返聘”,而非海洋的主宰了。

如今,仍旧波涛汹涌的七大洋上已经不见威风凛凛的战列舰的身影,人们也只能在博物馆、电影和游戏中领略他们昔日的雄姿。在战列舰的炮声远去的时候,人们往往说,是新生的飞机和航空母舰将战列舰驱逐出了海战舞台,那么,战列舰真的是被航母赶出了战场吗?
那么,我们就从历史入手,来聊聊战列舰的诞生直至衰亡的主导因素吧。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聊聊“战列舰”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知道,战列舰的英文是“battleship”,直译过来就是“战舰”,迄今日本人和台湾地区还在使用这个翻译。不过,在现代中文用词中,“战舰”通常等同于“军舰”(warship),泛指所有的军用船舶,而非特指某一种类军舰。因此,为了和“战舰”区分开,中国大陆的标准翻译为“战列舰”。
但是大家就会问了,“battle”这个词明明是“战斗,战役”,怎么从哪冒出来一个“线”呢?其实,这就要把“battleship”这个单词的历史往前推一百年,在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开始用一个词“line of battle ship”来形容这样的拥有重炮,并结成一列纵队交火的大船。因此,中国人正是从“Line of battle ship”翻译出了“战列舰”这个词。
而要提到“line of battle”,就要提到一个很响亮的名字:ship-of-the-line,直译为“线列中的船”。这个“线列”也就是著名的“战列线战术”,战列舰正是因为使用这个战术,才得以被称之为“战列舰”。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ship-of-the-line”和“line of battle”的由来吧。
自从欧洲人掌握了火炮之后,他们便将火炮搬上了军舰,开始了他们规模宏大的海上殖民战争之路。由于火炮射程和威力远超过弓弩和投石机,很快海战的主角就从弓弩对射和船体冲撞变成了舰炮齐射,因此海战的客观需要,要求军舰尽可能多的配备火炮。
大航海时代之初,欧洲人的远洋帆船一般都是carracks,即所谓的“卡拉克”帆船。卡拉克帆船再往前,就是著名的维京人采用的cog帆船的变种,在卡拉克以前是欧洲最流行的近海帆船(但地中海用的较少,那边流行桨帆船)。


为了抵御风浪,欧洲中古时代和中国的帆船很像,都采用了高大的艏楼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中部作为安全的运货船舱。而且,如果作为战舰的话,高大的艏楼有利于在冲撞作战和接舷战中占据优势,不让对方从船头爬上自己的战舰。因此,有了火炮之后,第一代炮舰都是选择在艏楼布置炮台。
由于卡拉克级船头非常适合形成火力优势,因此它得以在传统的横队战术中占尽优势。在规模庞大的勒班陀海战中,基督教联合舰队的主战舰艇“中船”在船头布置了10-20门火炮,形成环形射界,有效的压制了土耳其舰队的桨帆船,并且在双方卷入近距离作战时,卡拉克的船头较高,舰艏较为坚固,使得土耳其为数众多的快速桨帆船不但撞不过它,而且也很难让陆战队攀上卡拉克的船体夺取敌舰,在混乱中土耳其几名指挥官先后被射杀,遂一败涂地。

不过,随着卡拉克帆船越变越大,巨大的船头又塞满了大炮,这让它的重心越来越高,航海稳定性也越来越差。1545年,英国巨大的“玛丽·罗斯”号战舰在一次炮战后,由于突然迎来一股狂风,重心不稳的它直接倾覆沉没。在那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卡拉克帆船不适合恶劣海况作战,因此一种更加适合远洋航行的帆船诞生了,这就是galleon,盖伦船。

相比于卡拉克标志性的大型船头,盖伦型去掉了大型艏楼,得以降低重心,使得它在海上远洋航行时受到的横风威胁大大降低,这也让它更加适合远洋运输和大规模大洋海战。但是由于没有了大型艏楼,火炮的布置变得比较麻烦,这时候人们便开始构思新的火炮布置。经过一些努力,盖伦级开始充分利用舷侧的位置布置多层火炮,但是随着火炮从船头向船身侧面挪动,这使得传统横队战术无法继续使用,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战术来发扬新式炮舰密集的火炮威力。

由于火炮都被部署在了侧面,那么理所应当的就是在作战中设法将侧面转向敌军。但是,如果在传统的横向冲撞作战中贸然将船体打横,后方跟进的船受惯性影响必然会拦腰撞上前方的船,造成己方的大混乱。因此各国开始将作战队形从横向一排转向纵向一列,作战时双方沿着两条直线前进,一边开船,一边开炮,直到一方被打的满地找牙后,优势一方才会迅速靠上船发动陆战队强攻夺船。而这个排成一路纵队,一起对侧面开炮的战术,就是日后扬名立万的“line of battle”,战列线战术。
据考证,首次采用战列线战术发扬火力的是著名的达伽马,在1502年一次东方航行中和阿拉伯舰队的交锋之中,之后在1507年,由6艘葡萄牙卡拉克帆船组成的舰队在霍尔木兹海峡迎战当地人一支由250艘小船组成的大舰队,在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的指挥下巧妙利用己方船坚炮利的优势,使用纵列边打边机动,让对方无法靠上己方大船发动接舷战,同时让己方火炮在对方弓箭射程外压制对手,不出几个小时后,敌方舰队的船或沉或伤,其他的吓得掉头就跑,葡萄牙从而拿下了霍尔木兹海峡这个关键的交通要道。

不过,由于当时主流海军仍然迷信“人多力量大”的肉搏战术,因此战列线一直未正式写入教科书成为规范动作,只是作为某些舰队不足时的“权宜之计”。一直到英国内战和英荷战争时期,炮舰的火炮密度才得以让炮击成为主流的作战手段,而这个时候也是战列线正式成为主要战术的时代。而能够加入战列线作战的战舰,自然就被称之为“ship of the line”,也就是那时候唯一被认可的“合格的战舰”。从此,以战列线为主要战术动作的战列舰,开始主宰世界的大洋。
1795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爆发的圣文森特海战是非常典型采用战列线战术的海战。在这场战斗中,虽然英国人(15条ship of the line)数量低于对手西班牙舰队(24艘ship of the line),而且英国最大的“胜利”号和“大不列颠”号一等风帆战列舰只有104门火炮,对手的“圣特立尼达”则有130门火炮,还有2艘112门火炮的风帆战列舰,但英国人仍然选择了主动切入战场。他们利用西班牙舰队分成两组的空缺,排成一列纵队杀入西班牙两支舰队之间,用两侧火炮拼命开火,成功打乱了西班牙舰队的步调,让对方产生了畏战心理,开始动摇。在这个机会之下,时任HMS CAPTAIN 舰长的霍纳肖·纳尔逊果断转向靠向已经被第一轮火力重创的敌舰圣尼古拉斯号,然后跳帮展开接舷战,受到猛烈炮击和突击队袭击的西班牙水兵溃不成军,只得向纳尔逊投降,然后纳尔逊立即以缴获的圣尼古拉斯号为跳板,又跳上了靠在一起,因桅杆都被打断而动弹不得的圣约瑟夫号,经过一番血战又逼迫圣约瑟夫号投降。就这样纳尔逊用自己的一条船就逼迫西班牙两艘风帆战列舰投降,从此扬名立万。这种“快速穿插-火力压制-跳帮夺船”的战术,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标准的作战战术,随着纳尔逊的特拉法尔加而被推上高潮。


当然,在酣畅又血腥的风帆战列舰肉搏战之前,还是需要做相当的准备的。
首先就是要抓住作战时机。由于风帆战舰受到风力,海流,地形影响很大,有时候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失甚至远大于作战损失(如1588年英西海战绝大部分损失都是之后风暴导致),因此战前必须提前进行广泛的侦查,摸清地形(如纳尔逊的阿布基尔海战就是利用了自己有更精确的沿岸海图的优势),海流和盛行风向后进行。这样一来,风帆战列舰并不会经常卷入圣文森特海战那样的遭遇战,而是会尽可能如同当年陆军的线列战术一样,在事先准备好的场地交战。
第二就是前线侦察。由于风帆战列舰大编队活动时,彼此会遮挡风向和海流,因此突然遭遇敌军后会因为手忙脚乱引发整个舰队失控。同时,由于双方都会力图抢占上风位置,并形成对对手的T型拦截(此时因为对手侧舷炮无法使用而可以不受干扰炮击敌人),因此事先就得派出快船,这种负责侦查和通讯的快船就是cruiser,即现代的“巡洋舰”,那时候多为sloop(单桅纵帆船),通常只有一层火炮甲板和较少的人员,缺乏防护,但速度比起风帆战列舰快不少,可以用来侦查和报信。但是一旦被迫卷入战斗,其贫弱的火力很容易被打成筛子,因此当时有个不成文规矩就是“战舰只和对等的对手作战”。

第三就是通讯传输。在那个没有电力的时代,一切通讯都得依靠旗语进行。但是,当千帆招展之时,飘扬的小信号旗就没有巨大的风帆醒目了。
下面是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发出的著名的旗语信号:英格兰期盼每个将士恪尽职守。在战斗前,胜利号的后方信号桅杆会逐一把旗语升到顶端,让各个军舰都看清楚后,再拉下表示“执行”。通常一个旗语讯号传递一艘军舰,再从一艘军舰接力传往下一艘的时间不低于1分钟。所以,为了让舰队尽快知道信号,巡航状态时的战列舰部队会结成复纵列队形,这样司令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多点“并发”传输,加快传输速度。但是这也要求战斗发起后快速转换为单纵列的训练水准。

由此可见,由于通讯速度和质量很低,在战场上想要如同如今RTS游戏一样“F2A”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因而,舰队司令往往需要开战前召集部下开会商讨协同方案,这样作战时就可以发挥各位舰长的主观能动性去打击敌人,但这非常考验指挥官的水平。在那个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时代,舰队指挥官和舰长有文化的也不多,多数只是五大三粗的莽夫,或者没有信仰的海贼强盗,所以才会出现看似庞大的舰队一触即溃的可笑现象,多数都和指挥官无能和部下训练无素有关。
综上所述,战列舰的进入战斗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指挥战舰平稳而不是乱作一团进入战斗,比进入战斗后打赢对手更加困难。这一切都取决于战前的信息收集的质量与效率,而这一点却在信息时代到来以前长期被各国忽视了,只是醉心于升级大炮和装甲,苦练“T型拦截”,却很少人考虑到如何才能提升情报质量。而这一点,为最终战列舰退出舞台埋下了地雷。

战列舰的盛极而衰——无畏舰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列舰的材质从优质木材变成了铁壳,从风帆动力变成了蒸汽机和蒸汽轮机,舰体也从过去的1000多吨猛增到了几万吨之多。到了特拉法尔加后的一百年,战列舰的水平已今非昔比,无畏舰的时代来临。表面上,战列舰正在迎来自己的最高潮。但是,随着大口径后膛速射炮、鱼雷艇和驱逐舰的大量使用,战列舰的危机也在悄悄到来。

1905年,轰动世界的日俄战争进入后半段。此时日本人已经夺取了旅顺口,陆军也一路打到四平,把辽东半岛上的俄罗斯势力全部驱逐出去;而当年一度嚣张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已经化成了旅顺口水面下的溺死鬼,日本人完全拿下了东亚的制海权,留给俄罗斯仅有一个荒凉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而在俄罗斯国内,1905年革命风起云涌,黑海舰队革命进入高潮,导致沙皇无法抽调黑海舰队支援远东。在这样的情况下,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仍旧不甘失败,他纠集了国内全新建造,还未通过试航检测的“博罗金诺级”前无畏舰,以及老朽的“伟大的西索伊”、“尼古拉一世”等一大票不适合远洋作战的铁甲舰,凑成所谓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第三太平洋舰队”准备从波罗的海开到亚洲击败日本人。在起航前,各国舆论早已看衰这次行动,认为愚蠢的俄罗斯军队可能会未战即溃。不过,齐诺维·彼得洛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还算是一条猛汉,以不亚于斯大林227命令的手腕总算阻止了舰队半路崩溃(如愤怒到对开偏航的己方战舰船头开炮进行警告),但是他也自知败局已定,所以没有多对自己部下进行什么行之有效的训练。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俄国舰队开到了中国东海,旋即被日本人早已设置的侦察船报告了位置,东乡平八郎立即带领齐装满员,以逸待劳的联合舰队驶出待机港口,拦截到俄罗斯舰队前方,以教科书般的T型拦截打得士气低落,装备水平不佳的俄罗斯舰队满头是包,然后趁夜里发动鱼雷艇的饿虎扑羊般的围歼战,将其大部分歼灭,生擒罗杰斯特文斯基。在那之后,战列舰被推向高潮。
但是,在对马海战辉煌的背后,只有很少人注意到,真正灭亡俄罗斯舰队的并不是日本人的战列舰。真正让俄罗斯人完全被动挨打的原因除了训练无素和士气低落外,很大原因来自于通讯混乱和缺乏战前侦查,结果径直开入了日本人的圈套而被全歼。因此,在总结对马海战的经验中,欧洲大国纷纷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术——前哨作战。

根据风帆战列舰和铁甲舰时代的战斗经验,欧洲大国基本都赞同战列舰进入战斗前应当尽可能让前卫舰队进行详尽的侦查,并试图将敌人引诱到自己设伏的区域,再以T字拦截将其消灭。因此,传统的“cruiser”就必须变得更快,更强,能够胜任高强度武装侦察的任务,这就导致了巡洋舰从“通报舰”向着二等主力舰的急剧晋升的过程。首先,巡洋舰穿上了“穹甲”,成为了“防护巡洋舰”,然后又装上了水线装甲,构成了“装甲巡洋舰”,最后干脆配上主力舰级的火力,成为了登峰造极的“战列巡洋舰”。根据费舍尔老爹的想法,速度和火力大于装甲巡洋舰的战列巡洋舰是主力舰队总决战前最好的侦察兵,能够快速击溃对方侦察力量,保卫自身情报不至泄漏,并把敌人引向自己的设伏区域。在这样的思路下,世界规模最大的战列舰之间的大海战——日德兰海战,反而成为了双方战列巡洋舰博弈的大舞台。

除了侦察力量大幅增强外,随着先进的光学设备,火炮技术,射击控制技术,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入列,战列舰本身的打击威力也急剧增加。在对马海战中,日本旗舰“三笠”号在几个小时的不足10000米的混战中吃了120发炮弹,但几乎没有超过6英寸的炮弹命中,三笠也没遭受严重到威胁生存的重伤;但在十年后爆发的多格尔沙洲之战中,双方作战距离猛增到了16000-18000米,在一小时追逐战中,速度最慢的布吕歇尔号就被英国人多达70-100发重炮弹和4-6枚鱼雷击中,1200名舰员有900多人淹死;而双方看似皮糙肉厚的战列巡洋舰也没好哪去,赛德利兹号尾部炮塔被从天而降的13.5英寸炮弹击穿引发大火,165人瞬间被气化,仅仅是紧急注水系统工作到位才阻止了殉爆;而德夫林格尔反击的2枚305炮弹也成功打中了狮号,使其动力舱进水,通讯中断,不得不撤出战斗并放弃指挥。而在规模更加宏大的日德兰大海战中,英国3艘战列巡洋舰仅仅各吃了5炮就先后引发弹药库爆炸沉没,而德国主力舰队在两次遭遇英国T型拦截后,不足十五分钟就伤痕累累,要不是舍尔临危不惧通过无线电指挥全军180度大回转,可能就会全军覆没。相比之下,1795年圣文森特海战中纳尔逊的“CAPITAN”号风帆战列舰在被敌方6艘船炮击了两三个小时后仍然平安回港,这标志着工业时代杀人和破坏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战列线战术设计时代,被毁灭已经是一瞬间的事情。从这以后,虽然大国仍然发展自己的战列舰战术,但是已经不再敢轻易将战列舰投入大规模决战了。

一战之后,百业凋敝,由于各国军费支出过高,在一战后都迎来了经济危机,货币巨额编制,金本位崩溃,因此各国只好缩减军费投资。在这样的思路下,各国都接受了“偃旗息鼓”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虽然大家一开始觉得这只是个“权宜之计”,在条约过期后又可以肆无忌惮扩张主力舰,但没想到1930年的经济危机甚至强于1920年代,各国军工厂也有很多穷的揭不开锅而完蛋。在经济不景气,战争杀伤力越来越可怕的双重打击下,二战战列舰的行动再也不敢像一战以前那样无畏而潇洒,变得更加依赖航空兵和护卫舰队侦查,只有确信对方没有还击能力时才敢出去作战。因此,二战中被我们熟知的战列舰海战中,除了追击俾斯麦、沙恩霍斯特和美国拦截雾岛号是有意安排的战列舰决战外,其他的如马塔潘角海战等等都是战列舰“虚晃一枪”就撤离了,大部分时候战列舰只敢在自己的空军和护航舰队保护之下小心翼翼在敌方潜艇和飞机的活动区域前行,缺乏主力舰的日本人甚至让除了金刚级以外的8艘战列舰长期停在港口而不出击,得到了“柱岛舰队”(因为1942年中途岛之前日本战列舰都在柱岛锚地待机,而其他战舰都奔波在外无法修整),“大和旅馆”(大和号在1941年服役后,长期停在特鲁克充当前线司令部,在1944年前甚至未对敌人打出一发主炮弹)的讽刺。但是这也确实是各国海军在掂量“掌上明珠”的战列舰时,不敢将其投入有极大风险损伤甚至战沉的环境的写照。

此外最起码的作战战术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在二战中由于航空火力打击敌方的潜艇伏击大幅增加在战场上流行了几百年的一字长蛇阵,不但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侧舷火炮威力,反而会因为战列过长,机动不利,遭到对方的潜艇和飞机的打击而陷入崩溃。因此在二战中大型主战舰艇如航空母舰战列舰,从直接和对方交火的角色变成了居住在一大圈友军战舰排成的圆形阵型的中心充当指挥舰的角色,但这样一来,战列舰的火炮和装甲就不会和对方直接接触,巨大的火炮,厚重的装甲的战列舰就如同身着华丽铠甲的帝王在群臣簇拥下远远旁观战斗,只能原地欣赏其他单位的作战,渐渐的这身行头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因此纵观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战列舰只有在3种情况下才会投入实际作战。
第1种情况就是对方派出战列舰向我方进行进攻,而对方的实力没有我们强,所以可以使用战列舰拦截对方的战列舰。这种情况典型出现在英国拦截俾斯麦号。由于德国人只有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英国人认为一艘重型战列巡洋舰和一艘先进的快速战列舰,能够有效的压制德国人,毕竟从纸面指标上,英国舰队是远远强于德国人的。但是德国人运气过好,只用几发炮弹就引爆了胡德的弹药库,让这场英国人以为的压制性的战斗,成了被翻盘的战斗。从这点也能体验出现代战列舰,并不像很多人想象那样无懈可击。因此在英国最大的战列巡洋舰(同时也是那个时候世界服役中仅次于俾斯麦号的最大的主力舰)被德国人意外击沉之后,各国都非常的小心投入战列舰进行战列舰之间的海战,除非是如同苏里高夜战一般,本方具有绝对压倒性实力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战列舰去击溃对方的战列舰。

第2种是对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敌方的力量,开始砍瓜切菜的对地打击的时候。这一类型在二战中各种大型登陆战役非常常见,战列舰的大炮能有效地摧毁了岸上的防御设施。但是如果仅仅是用来对岸上目标进行炮击的话,其实一战时期的战列舰甚至潜水重炮舰也能够完成同类的目标,并没有必要投入昂贵的快速战列舰,让那些昂贵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对地打击未免也太大材小用。


第3个就是在没有任何舰艇可用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出动战列舰进行殊死一搏。这种情况往往是已经濒临失败的边缘,企图用最后的家底进行决一死战。这种战斗出现在二战的瓜岛以北海战和最后的莱特湾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之中。

在第1次瓜岛以北海战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第3次所罗门海战第1次夜战中,美国巡洋舰队遭遇了日本的战列舰部队。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混战之中,双方均损失惨重,美国舰队付出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沉没的损失,幸存的大部分舰艇都浑身带伤,而日本的比睿号战列舰在返程途中遭到美国追击而沉没,但是,日本人未能够摧毁瓜岛的机场,因此日本人命令幸存的比睿号战列舰的姊妹舰雾岛号再次返回战场进行炮轰机场,而美国人此时已经调动不了任何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组成编队拦截对方,而航空母舰也不能适合夜战的环境,所以美国人大胆的从航母的护卫舰艇中抽调两艘战列舰去直接参加拦截日本战舰的战斗。结果在战斗中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因为断电事故而成了敌方的活靶子,损坏严重不得不回国进行几个月大修,幸亏华盛顿号在小威利斯·李将军的沉着指挥下,借助日本人集中火力炮击南达科他号产生的空档,在不足1万米的情况下,使用雷达进行夜间精确炮轰,只用了9轮齐射,就把雾岛号战列舰送进海底。这场战斗同时也暴露出二战时战列舰对战列舰的作战,由于瞄准技术大幅提升,会让战斗变得非常短暂而惨烈,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重要国防资产的不可逆的损失。

不过有的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日本人的巡洋舰队,驱逐舰队和航母在消耗战中大量折损之后,日本人在莱特湾海战和之后冲绳战役中不得不让战列舰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出击,与其说是“一亿玉碎之先驱”,还不如说“为战列舰找个海外的坟场”,最终大和武藏先后被航空兵击沉,世界从此大洋作战再无战列舰的身影。
战列舰在工业时代后整体质量和性能都突飞猛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但是却如同巅峰期的恐龙一样迎来了自己的快速落幕,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多个原因。
第一,“大舰巨炮主义”导致战列舰的规格水涨船高,由于强大的战列舰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威慑力的武器,各国都追求建造更加巨大,火力更强的战列舰,这导致战列舰的规模和成本日益提高,导致战列舰数量越来越少,曲高和寡,无法像风帆时代一样成为战场的主角;
第二,工业时代到来后,由于攻击性武器(先进大炮,鱼雷,航空武器)发展速度远快于防御武器的发展速度,使得无论是战列舰还是其他高价值兵器在高烈度的消耗战中都会面临快速损耗的风险,因此建设周期长,单位价值高,运用成本高,政治风险大的战列舰必然难以用于消耗战之中;
第三,战列舰受制于“战列线战术”,本身需要其他单位为其提供信息支援,火力掩护甚至人肉盾牌(如一战为了防止潜艇偷袭,各国会让驱逐舰开在战列舰船前,作为鱼雷屏障),好比一个穿着华丽板甲的骑士,必须等喽啰为其扫平障碍后,才会“堂堂正正”和“同等对手”“公平决斗”,这样的“奢侈排场”显然不符合工业时代“平民武器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风格而被淘汰;
第四,大炮和重装甲性价比较低。受制于物理极限,大炮投送相同质量弹丸的难度远大于飞机投送相同的弹丸,如大和号战列舰使用了单个炮管140吨的460mm巨炮,只能把1450千克的穿甲弹送到45公里外;而同时代看似简陋的鱼雷轰炸机,却能够轻松把1吨沉的鱼雷送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战场。因此,无论是对抗强于自己的对手还是用来虐菜,设计制造战列舰并对敌方投送相同数量的弹药的成本和效率都远低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
因此,战列舰的不断“进化”,就如同恐龙进化一样,越来越巨大而华丽,但是华丽的极致自然就是“华而不实”,高昂的造价,危机四伏的战场,沉重的政治负担,极低的性价比,使得指挥官投入战列舰作战冒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如同某些盛名过于显赫的比赛选手在实力下滑后,队伍让其上场并打输比赛,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一样。这样一来,还不如找个机会让他体面离开为妙。

结语 时代变了,武器也会发生变化
纵观战列舰从兴起到衰落的五百年,背后是人类历史从大航海时代到如今信息时代的极大变化。这五百年来,人类无论是科技,社会,政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百年前冷热兵器并用时代,世界战乱频发,为了一个县城归属权都能引发“土豆战争”(指腓特烈晚年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虽然名义因为巴伐利亚王朝绝嗣引发,但是由于宣战后未等开战就爆发饥荒,双方一枪不放只是一边对峙一边抢收波西米亚的土豆,一年后双方停火,奥地利得到一小块巴伐利亚,巴伐利亚继承权仍归属卡尔·泰奥多尔选帝侯,萨克森获得一笔赔款,腓特烈大地除了病死10000人外颗粒无收。由于双方都在忙着挖土豆所以被讥讽为“土豆战争”),因此战列舰损失几艘也很正常;但是随着战列舰越来越贵,国际政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各国不再敢像五百年前那样轻易宣战,高价格战舰的损失也意味着国家声誉的巨大损失,因此大家也都不敢轻易派出昂贵的战舰进入战争。尤其是1945年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后,由于恐怖的核平衡,大国间的国籍态势趋于稳定,使得大国间的战争爆发频次越来越少,更多转向政治和经济博弈,而这样的情况下,高价值武器的实战作用往往不如其象征性的威慑力更有效果,这使得各国更加不乐意建设只有战术价值的战列舰(及昂贵的重型导弹巡洋舰),而是建设更有国际威慑力的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所以,战列舰的兴盛与衰亡,并不是航母这样的一两件先进武器的诞生而决定的,要结合整个人类文明社会和战争形态的发展历史来谈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