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 | 北大金科专业课140一战上岸: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个人情况: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年6月毕业,参加了2022年12月25日的考研,初试成绩:政治68,英语73,数学129,专业课140。总分410。最终一战上岸。个人比较喜欢数学,数学基础还可以,高考数学147,大一《数学分析》曾得过97分。英语基础比较差,不太擅长记背,四六级得分都比较低。本科学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再次学的时候忘得差不多了。
📄 备考时间以及报课情况:
2022年3月1日——2022年12月25日。期间还需要完成学校大三大四的课程学习(没翘过大三大四的任何一门本科课程),完成期末考试,一些学校的工作等等。所有科目均没有报班,不过会经常关注苏世考研的各种讲座,曾在2022年8月9日报名参与了苏世考研专业课的模考,当时只学了宏观,微观只会做1道题,总共考了62分(满分150)。以下均为我个人的感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政治
总分68分:客观题41分,主观题27分。一句话总结:得选择题得政治,大题只用背肖四。总体战略:按部就班,不用额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政治边际得分递减。政治是我所有科目里花时间最少的,我的想法是:如果我的数学和专业课不能达到到90分以上,英语不能达到60分以上,那么绝对不看政治,因为政治裸考也是有可能做到50分以上的。当我把数学、专业课、英语基本上过完强化阶段后,才开始政治,时间大约是在9月16号左右。

⚪️ 所用资料
《核心考案》、《肖1000》、《肖8》、《肖4》、仓盾小程序刷题(上面有真题,刷了好几遍)。

每天学习政治时间:一般来说不超过2小时。
推荐认真观看的B站视频:考研政治历年真题逐题讲解,只用看最近5年的就行。时事政治:12月上旬在B站上搜,自己总结到A4纸上就OK了。在正式开始学政治之前,一定要做5套最近5年的政治真题,只用做选择题,一天2套,3天就能做完。目的不是为了准确率,而是明确考研政治哪些是核心考点。
⚪️ 时间线
9月16号—11月1号:1个半月,看完核心考案,一刷完肖1000。11月1号—12月初:每天用小程序刷选择题(包括肖1000),小程序上的选择题我基本上全都刷了。准确率最终保持在79%左右。12月上旬:肖8肖4出版了后立刻买了,然后做了一遍纸质版,小程序上又做了一遍,小程序上的错题和收藏的(个人感觉会考的题)有时间就抽出来看一看。考前1周:总结肖1000、肖4、肖8的选择题到A4纸上(内容是我错了的题,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大概率会考的知识点),这个是考前一周我最后反复看的最终资料。大题:考前1~2周,开始背肖4。之前完全没有看大题。
⚪️ 选择题
每天晚上规定2个小时学政治。政治学习顺序:马原、史纲、思修、毛中特。章节重要性: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先用2倍速看完了徐涛的马原视频,边看视频边看核心考案。看完《核心考案》就做《肖1000》对应的习题。切记:遗忘周期。第一次学完的知识点,过一周后最好抽个时间重看一遍。我是一周后用仓盾刷题小程序把一周前做过的肖1000再做一遍。错题,感觉会考的题收藏一下,考研前的最后几天的时候我把小程序里收藏的题和错题又重新看了一遍。当把《核心考案》纸质版的《肖1000》做完后,再做一遍政治真题(15套)。这个时候就要总结了,哪些知识点是必考的,哪些是自己没记住的,但是真题考了的,总结到几张A4纸上,这个是考试前一天要看的。这个时候时间差不多来到了11月,每天就用小程序刷选择题,仓盾上的选择题我基本上都刷了。准确率最终保持在79%左右。12月的时候,肖4肖8出了,纸质版、仓盾小程序上的选择题,我都做了,肖8只做了选择题,大题看都没看。总结肖4肖8的选择题到A4纸上(内容是我错了的题,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大概率会考的知识点),这个也是考前必须反复看的。
⚪️ 大题
12月中旬,开始背肖4大题,但是我12月17号阳了,能完整背下来的只有肖4的马原部分,后面的实在背不下来就熟读了几遍,总结了下大题的答题规律。
理想的大题答题规律:“点默析”。点:简单来说就是把题干再抄一遍。默:默写自己背的书上的知识点。析:分析,结合知识点和材料,再把知识点说一遍,重点在结合材料,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例子。实际上我在考场上的答题。抄题干,把题干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抄材料。从头抄到尾。(占答题内容的80%)自己结合材料谈感想。分数我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政治没花多少时间,80%的时间花在了选择题上,20%的时间花在了肖4的背诵上,肖4中的80%时间又花在了马原的背诵上。所以政治也有二八法则。一定要搞明白政治大题的评分标准,据我所知,结合材料,点明题目,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部分就占1~2分,所以实在不会写就抄材料,至少能拿个材料分,结果证明,我最差的题目也拿了4/10。
政治大题光靠抄材料能拿27分的两大最重要的原因:1、我政治大题用铅笔打线了,间距1cm,打好线后写的非常整齐。2、虽然我的字一般般,但我写的很整齐,并且写满了答题卡,每一道题都写到写不下为止。

英语
我本人英语底子比较差,能拿这个分数基本上比较满意,英语关键在于客观题。一句话总结:至少重复3轮单词,精做真题,整理作文模板

⚪️ 所用资料
黄皮书真题(英语20年的真题),扇贝背单词APP。在我正式开始学英语之前,做了2套最近2年的英语真题,目的是为了看下题型、分数占比、大致难度,为以后的复习做好指导。英语(一)真题的重要性:客观题>主观题;阅读+新题型>完型>作文>翻译。
⚪️ 单词
单词每天都要背,直到考试前一天,我从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3月)就每天都在背单词。开始的时候都是背了忘,忘了背,千万不要气馁怀疑,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一定要坚持,等到9月10月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从量变达到了质变。强烈推荐扇贝背单词,据我所知也有一些其他的软件,比如:不背单词、墨墨背单词,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扇贝背单词。我先背的核心词(2200个),然后是考纲词汇(5000多个),然后再重复。刚开始每天背200个,复习600个,每天有2~3个小时花在背单词上,后面变成100个,当我把真题核心词背完后,开始每2天做一篇阅读。

⚪️ 真题的完型+阅读
做阅读的时候卡着时间,20分钟以内,最后考场上要做到18分钟以内做完一篇阅读。做完后批改,然后精读阅读,从阅读到题目,每一个单词都搞明白什么意思,然后把生词记到一个本子上,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每一道题的答案出处在原文的哪个位置,打好箭头,每周复盘的时候仔细看自己错了的题。
⚪️ 时间线
英语从现在就开始背单词。至少背完核心词(2200),再开始做真题,否则会浪费真题。4月1号—6月30号:一天背100个,一个月背完核心词。然后再花2个月背完考纲词。7月1号—8月1号:分类整理记不住的单词,这个时候背起来就会快很多,并且5000多个词中估计有一半都标记成简单词,这一个月强化记忆那些陌生的单词。这段时间也可以开始做阅读,每天一篇。8月1号—11月1号:这3个月认真精读真题。这段时间对英语来说最重要。11月中下旬:抽出2周的时间整理大小作文模板。12月上旬:抽出1周的时间攻克一下翻译,连做8年左右的翻译,大概总结一些方法和思路。最后一周全真模拟一套卷子,翻看以前的卷子错题,背作文模板。单词每天都要背,一直坚持到12月25号,后期没时间了每天抽30min背一背也可以。模拟了下2022年的英语,除了作文,剩下的都写了,作文一共给了18分。最终23年的英语作文17分,差不多。模拟考72.5,最终正考73,非常接近。

⚪️ 英语做题技巧
1、完型ABCD分布均匀,好像20年只有一两年是四个选项每个5、5、4、6个,但绝不会出现某个选项有7或8个的情况。2、阅读的题目顺序和文章顺序是一致的,先浏览题目(只看题目,不看选项),再看文章,看一段,做一道题。3、翻译是整张卷子最难的,边际得分太低,相当于数学中的压轴题,不用死磕,拿个3~5分就可以了。4、作文最好总结一套万能模板,就是不管题目出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写上去。
数学
总分:129。选择题错2道,填空题错一道总共扣了15分,属实不应该。大题证明题第二问没做出来扣4分。第20题,可能是计算失误扣2分。

开始时间:2022年3月。视频课建议:武忠祥或者张宇都可以,其他老师不太建议,第一遍打基础最好跟名师,线代就跟张宇视频,高等数学武老师可能更适合我一些。只看视频不做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做题+看书,强化阶段以后基本上不看视频课了,开始大量地做题来巩固知识。
⚪️ 所用资料
武忠祥强化课(视频)+配套讲义、张宇线代高数强化课、李正元复习全书、李林880、数一数二数三历年真题、李永乐数二真题2本、李林6套卷、4套卷,张宇押题卷、李永乐的押题卷。

⚪️ 时间线
3—5月:看武忠祥视频课,张宇线代视频强化课,看完对应的章节就做李林880。6—9月:开始做真题,这个时候没有做套卷,而是按照章节做数二真题(李永乐的那两本书),把薄弱的章节再认真学一下,总结做题方法。总结了很多张A4纸。9—11月:做套卷,数一数二数三每天一套,因为很多题都重复,所以做的很快,得分基本上都在140左右。总结真题的知识点,易错题,难题。每一套卷按照考试来做,一般2个小时左右就做完了,然后批改,订正错题,总结知识点。11月—12月:做李林的模拟卷,我买了之前学长的22年,也买了最新的23年的,一共20套,每天一套,做完总结。得分也都在130左右。以及做了两三套其他老师的,但感觉太难了,就转向看以前的错题了。累计做了40多套的真题(数二数三),数一没做套卷,直接用的李永乐的书做的。总结了3个笔记本,2文件夹的A4纸。


⚪️ 一些踩过的坑
1、过分自信,因为真题基本上都在140左右,所以对自己过分自信,上了考场后发现今年的题有点难,于是有点慌,错了一道送分的选择题。适当的自信可以,但如果考场上遇到了难题,一定要冷静。
2、考前一个月没有继续保持刷题手感。当然,也有可能是12月17号我阳了,好在只烧了2天,2天后有点虚弱,再加上以为自己数学稳了,就没有再刷套卷了,再加上题稍微难一点点,就会比较慌,选填扣了15分。所以,永远要对数学保持敬畏之心。考前一周至少要2天刷一套数学套卷。数学保持做题的题感非常重要。
3、李林的题都非常棒,880、6+4最好整理下错题。如果只能做一套习题集,那么就做李林的。
4、不要贪多,整理错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刷新题和看课。我的李林880就只做了一遍,所以感觉还是不太扎实。好在真题做了至少2遍,李林6+4错题做了2遍,所以保住了120+。所如果想冲击140+,那么880的错题一定要再过一遍。
⚪️ 数学总结
1、如果说英语最重要的是背单词,那么数学最重要的是做题。
2、题目的重要性排名:真题最重要、李林的题、其他名师的题集。3、真题每一道题都要完全搞明白,并且做真题的过程中要知道这道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是送分题还是常规题还是难题?这道题最核心的难点在哪?出题人想让你用什么方法?他想考察你的什么能力?4、一定要整理专题,整理到A4纸上。比如说:有理函数拆解(积分里用到)、微分方程的解的公式等等用专题来攻克每一个难点。5.要有知识框架,看到真题后知道这道题在考什么知识点。6.考前一两周一定要坚持做套卷,如果能每天一套最好,至少每2天要一套,一定要保持手感。
专业课
总分140,微观宏观每一道题都做出来了,宏观最后一道第二问可能计算的不太对。
⚪️ 教材
微观:尼科尔森教材(包括配套教材)、平新乔十八讲(包括配套教材)。宏观:曼昆的宏观(包括配套教材)、张延的宏观,以及微观、宏观题库。软微金科的历年真题(每道题至少做了3遍),做到了完全吃透。兄弟院校的历年真题,题目质量排名:汇丰(风格很接近)、人大802(很多题非常棒,竟然也有和软微真题重复的题)、上财(风格很接近)、南开央财外经贸(风格差的有点远)看一遍就行。

尼科尔森、曼昆的宏观,张延的索洛那一章,这三本最最核心的书要翻烂、吃透、曼昆和尼科尔森这两本书的课后题至少做3遍,真题至少做3遍。当以上步骤完成后,再去做平新乔的课后题,做兄弟院校的真题。⚪️ 时间线
3—6月:看尼科尔森,但看的很慢。这段时间一天80%的时间都在学数学,剩下20%背单词。所以学的很慢。建议大家不要学我。微观早点开始比较好。6—8月:微观太难了,所以先学宏观,宏观先看一遍曼昆的书以及每一章的课后题,然后看张延的索罗。看完这两本书后开始看宏观易错题,但题目太多了,所以就看了重点章节的重点题。9月—10月:意识到自己微观还差的很远,每天80%的精力都放在尼科尔森的学习上。先过书和课后题,实在不会的就放一放,过完书就做真题,真题不会的就去对应的章节再学。我是用真题倒逼自己学懂尼科尔森。真题做完后开始做微观习题(但也是挑和软微风格接近的题做),做完后做兄弟院校的真题。11月上旬:开始做平新乔的课后习题。下旬又系统的整理了一遍曼昆的宏观。12月上旬:又做了一遍尼科尔森的课后题、真题、平新乔的课后题。考前1个月:系统地整理了60多张A4纸(微观+宏观),是我认为大概率会考的题和模型(主要来自于课后题、兄弟院校的真题,宏观的正文内容),考前每天看一遍。
⚪️ 建议
1、在学尼科尔森和曼昆之前,也是建议先看一下软微近5年的真题,因为尼科尔森有些课后题的难度远远大于真题难度,所以不用把尼科尔森所有的知识点和课后题都搞明白,但尼科尔森大部分课后题都需要搞明白,并且软微历年都有尼科尔森课后原题。2、尼科尔森刚上手一定会非常的痛苦,看一遍不懂就看两遍,两遍看不懂就看三遍,,看完课还是迷迷糊糊的,就直接看课后题。课后题必须要能搞明白,因为软微每年都有课后原题。课后题不会做就看答案,答案看不懂就抄一遍,实在不能理解就背下来,慢慢就懂了。一定不能放弃,坚持学一遍,学完后面的,前面不懂的慢慢就懂了。3、曼昆的宏观学起来不难,书写的也非常好,难在需要把它体系化,非常建议用思维导图,不一定要用电脑,在A4纸上手画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4、宏观一定要形成框架。重要的推导要能达到在A4纸上默写出来的程度。宏观必会出一道论述题,从命题老师的角度去思考,书里哪些知识点可以出成简答题,重点背下来。5、张延的索罗增长那章必看,因为不看的话,仅靠曼昆的书是很难理解软微真题对应的题目的。6、当尼科尔森和曼昆的课后题都做烂了,真题已经全部弄懂了,能看到题目自己就默写出答案了,也明白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就可以做额外的题了。可以先做平新乔的课后题,会发现很多题目和尼科尔森是重合的,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新题,这些题多做几遍。然后就做兄弟院校的真题,和软微风格差异太大的可以不用下特别大的功夫,但有很多题是风格非常接近的。
⚪️ 总结
1、不要畏难,专业课越早开始越好,和数学一样重要,看书+做题相辅相成,有时候感觉书学不明白就看真题,用真题倒逼自己学懂书上的知识点。
2、尼科尔森的书一定要翻烂,吃透,正文考过的内容也有,一些书的脚注往年也都考过,微观的很多真题都能在书中找到出处。3、当把尼科尔森的课后题做3遍后,再做平新乔的课后题,你会发现做的非常快。4、一定要整理总结。对于做过的好题,难题,不会做的题,单独记到一个笔记本上,这个笔记本就是最后2周反复看的最终资料,我最后记了60多张A4纸,以往有上岸的学长总结了60多个模型。5、专业课很少出现算错这种问题,每道题最关键的核心是思路,要从一道题总结出这一类题的解决思路,解题思路一定要总结+整理。
6、专业课答题一定要写规范,写整齐。让老师阅卷的时候看得赏心悦目,推理过程清晰明了。微观一定要有文字说明,以及公式。宏观一定要有图,数形结合。

📄 考后感悟:
心态篇
1、我的考研公式: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的方法=上岸2、无论如何,永远不要放弃。我曾在8月份的时候摆烂了一个月(因为失恋,我只能说经历过的人懂得都懂,失恋的痛苦还是很大的),摆烂完后,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可能要二战了,那时候就想明白了,就算二战我肯定也能考上,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好在我没放弃,无论如何,做一个善始善终的人。当我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和数学的学习中后,发现其实这两门课也挺有意思的,也会暂时忘了失恋的悲伤和痛苦,减少了一些精神内耗。最终的结果居然出乎意料的不错。所以,即使曾经浪费了大把的时光,即使自己很后悔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但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现在的自己,所以就让它过去吧,放平心态,乐观积极,未来努力即可。3、别把考研当作一个痛苦的事情,考研是使你自己成长、变得更优秀的一个过程。考研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但更是个成长的过程,它让你从一个本科生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努力,提高到北大研究生所要求的水平,这其实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个财富是可以受用一生的。4、面对考研保持积极心态的底层逻辑:因为我想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但没有保研就证明了我在学习上没自己期望的那么优秀,所以理想和现实有了落差,而考研这件事让我能够系统地、用接近1年的时间去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更加接近理想,那么我应该从心底里感谢考研,感谢这段规律学习、规律作息、让自己成长的时光。我个人经过考研,让自己的作息更加规律,身体更加健康,心态更加积极,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也掌握了一套科学系统学习的方法,以及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情,尤其是面对感情挫折如何调整自己等等,这些其实是最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前面的这些,即使最终没考上,只要坚持不懈,将来也一定是会成功的。5、上岸是自己变优秀后水到渠成的事情。经过考研这9个月,使自己变得更优秀。那么,上岸就是个“附属品”。即使因为运气不好没上岸,仔细分析问题后,如果是真心想上研究生,那么再考一年一定能成功的。
学习篇
1、过程决定结果。当我把每一科都科学地规划好,知道哪些科目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哪些科目边际得分很低,哪些知识点是必考的,必须掌握的。在考试之前就做到万全准备,那么结果一定不会差。2、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每周的复盘其实就是思考,总结+整理到A4纸上也是思考,千万不要机械的学习。3、保持高效的学习。学习效率最重要,把一天大脑最清醒运转最快的时间给数学和专业课,晚上感觉有点疲惫了就背单词,学政治。4、考试当天不要对答案,考完一门扔一门,觉得没考好就告诉自己,我难别人也难,全部考完再去对答案。我当时考完数学就感觉自己不太可能140了,但还是告诉自己,我难别人也难,不要让之前的失利影响自己后续的考试。
生活篇
1、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遇到的挫折都是自己成长的最好的帮助。对其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保持感恩之心,这样就会活得很满足,很开心。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不遇到一些大挫折和大失败,人是不会成长的。2、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松也无妨。比如说我12月的时候,每天中午吃饭还会看看直播,但不要看太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足矣。3、规律作息。一日三餐按时吃(尤其是早饭),晚上不熬夜,珍惜白天的时光。
📄 写在最后:
一年前,我也在看之前学长学姐的经验贴,那时候看的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幻想自己也能在一年后写下经验贴。一年后的我如愿以偿。所以,请大家相信自己,坚信自己一年后一定能成功,你终将实现自己的梦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