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打Call周杰伦献唱,他们做了国内最硬核的篮球动画

作者 / 彼方
排版 / 呼呼
“这样的组合如果加在一起都做不成这件事,那这件事情也可能没必要再做了。”
“如果把篮筐比作敌人的堡垒,那上篮就是率先冲破城门的那架最最勇猛的重锤...当然,如果你还会左手上篮,那你就有了两架重锤!”

2月2日,国产原创篮球题材动画《左手上篮》正式上线腾讯视频。这部讲述高中少年许星泽与校队队友共同参与高中篮球联赛的热血故事的作品,在播出后旋即引起大量的关注和热议——姚明、林书豪、CBA的一众球星等大量篮球业界人士也一同为其打call,一时间好不热闹。而本片的ED也同样令人感到惊喜——这首歌就是由周杰伦演唱、许多80、90后都耳熟能详的《晴天》。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ptzp2xs/x0045zq81p8.html
复制链接查看姚明为《左手上篮》上线打Call
这种来自篮球产业界以及观众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无论是从这部作品本身的题材和制作,亦或是从幕后的制片信息出发,《左手上篮》都可以算得上一部极为特殊的作品——

一方面,篮球题材在国内的动画剧集领域,尤其是二维动画当中仍可谓是一个相当罕见的题材。除去市场因素使然,需要精准还原运动员动作的篮球题材动画,其极大的制作难度,就足以劝退许多有想法的动画团队和投资方。
而另一方面,或许也正因如此,本片的制作团队就有着极为特殊的背景——本片的出品人李锦天曾担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的特别助理兼CBA联赛公司战略发展负责人,也曾供职于NBA纽约全球总部。
为了制作一部可以被篮球迷接受、认可的篮球题材动画作品,他找上了一位同样酷爱打球的动画导演——曾参与过《海贼王》《火影忍者博人传》《伍六七》等作品制作的动画导演谢钟黎。两人从零开始搭建动画团队,经历3年的筹备,这才有了《左手上篮》这部原创作品的上线。
那么,面对如此的挑战,《左手上篮》究竟表现如何呢?
我们就此对本片的导演谢钟黎进行了专访,请他与我们一同揭秘这部篮球动画的魅力所在。

01
你只要想得到,就能够画出来
最后也一定能够实现
提到篮球,相信大多观众会首先想到的,莫过于球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以及炫酷的技法动作,加之多变的团队技战术配合,就构成了篮球这一竞技体育的无限魅力。
而也正如此前提到的,对于各个角色在球场上表现的刻画,恰恰是二维动画当中最具制作难度的部分。
“我觉得我们做二维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可能是中国动画圈里面最喜欢篮球的一帮人。我们可以站在篮球人的角度去设计动作...从二维手绘的角度去出发,你只要想得到,就能够画出来,最后也一定能够实现。”
谈及用二维动画制作篮球题材的动画,谢钟黎首先提起的,就是自身团队的身份——篮球迷。
诚然,本片吸引观众的最大武器,莫过于片中经过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演出——这支深度球迷组成的制作团队,在篮球比赛的演出风格上,选择了一条较为少见的、尽可能还原真实技战术的路线。
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球员的视角感受到如同真实比赛一般的战术攻防,同时也能借由动画极度自由的视听语言设计,观看到实况篮球比赛转播中极难展现的主观镜头、升格拍摄等影视表现手法。


谢钟黎告诉我们,事实上对于很多篮球迷而言,过于夸张的篮球动作往往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样)就“失去了篮球本身动作的美感”。在许多其他的篮球动画当中,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夸张的、类似于战斗番的表现形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团队就此完全放弃了动画在形变、夸张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据了解,导演和团队的成员们在角色能力范围的设定上,限定了其“不会超过真实球星”的上限。所有的动作设计,即便没有在实战中完成过,也至少需要是“真人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的。”
可以说,选择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左手上篮》团队作为深度篮球迷的坚持。
02
我们给片中角色设计了不同的投篮动作
也会去参考对应球星的投篮包
《左手上篮》对于赛场的精彩还原,足以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仅仅做到做到篮球场上的还原,却仍不足以使观众彻底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真实”。
为此,团队还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
《左手上篮》的故事设定在北京。用谢钟黎的话来说,之所以这样设定,是因为这里有着“国内顶尖”的高中篮球水平与竞赛氛围。而为了知晓如今高中生的学习环境,谢钟黎和团队成员们就对北京的两所高中进行了重点的采风。



谈及这段经历,不难听出谢钟黎话语当中的些许感慨——
“毕竟我们这帮人也都岁数也都不小了,跟现在的年轻人交流,有的时候不去想还好,但跟他们一交流,就会发觉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他给我们举了几个采风过程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比方说,现在很多学校是“刷脸”进校的,教室里面还会有专门放手机的袋子,上课之前学生会把手机先交了再去上课。这个事情在谢钟黎想来,是自己彼时“完全不可能”经历的体验,因为“大家连手机都没有”。他也表示,不去学校里实地考察,对这些时代的进步就会是“很难想象”的。

有了采风的基础,《左手上篮》的世界观设计得以向贴近方向靠近了一大步。而与此同时,在本片的设计当中,还有更多的细节亟待团队去完善。而要讨论这些细节,我们又不得转回到团队成员们作为深度篮球迷的身份——
“其实刚开始团队在设计这些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动画经验,边界感不是特别地强。所以设计球衣的时候会很好看,最后落实制作的时候,工作量也是成倍叠加的。”
对于篮球文化有着深度了解的朋友们,想来一定对于NBA、CBA等联赛中球员们的球鞋、球衣如数家珍——这些“身外之物”,也正是篮球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谢钟黎告诉我们,《左手上篮》团队对于球衣、球鞋的设计是极为细致的。正如他所言,这样的制作要求,其实也使得他们中期的制作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在画人设的时候,即便是“简简单单地在衣服边缘加一个色块”,修正和制作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很多倍”。
而除了球衣、球鞋,球迷身份同样还会对片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产生不小的影响——因为作为篮球球迷,制作团队的成员们会在制作时加入自己的“私货”,给片中角色设计对应不同球星的投篮动作。为此,他们就需要去参考不同球星的投篮包。


基于采风塑造的故事舞台、各种球迷文化的细致考据...以上的种种,为《左手上篮》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篮球舞台。
03
因为好的东西
确实得需要时间去沉淀
相信看完上面的这些内容,你已经对《左手上篮》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和谢钟黎导演的交流还不止于此。
关于项目组建的契机、制作上的难点等其他话题,就让我们以对话的形式为各位观众呈现——
彼方:非常感谢钟黎导演接受学术趴的采访。《左手上篮》制作团队的组建、发展,都与篮球这项运动密不可分。我们此前也注意到,您远在作品播出之前,就经常会在社交平台PO出您打球的场景。因此在介绍作品的相关细节之前,我想首先请您“自证”一下篮球迷的身份。能和我们说说您和篮球这项运动的渊源吗?您认为篮球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的魅力是?
谢钟黎:我是从初中开始看篮球的,那个时候学校里面开始流行球星卡,电视上也可以看到 NBA 的比赛转播。当时就觉得打篮球特别帅,喜欢上了麦迪。你可能知道,“麦迪时刻”*在那个时候是很轰动的,同时“姚麦组合”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所以我就开始跟着同学去一起去打篮球。高中过后,麦迪渐渐被伤病困扰,我也因为学业、画画,所以除了打球以外就很少看比赛了。
*麦迪时刻:指麦迪曾在与马刺队比赛时,在33秒内得到13分的奇迹时刻。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开始看库里的比赛。我微博的名字是“溜冰者斯蒂芬”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库里,他在一场比赛中在扣篮的时候滑倒了,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溜冰”。喜欢上库里过后,我从14年开始就一直高强度看球,直到现在,基本上勇士队的球一场都没有落过,因此也开始懂得篮球里一些更核心的美感。

说起篮球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的魅力,我觉得首先肯定是这项运动是很帅的,运球、突破、投篮都能很有范儿,这也算是一个起点,后来也开始喜欢上篮球的团队配合和技战术的内容。
所以第二点就是,篮球在我看来,是一项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结合的运动。你可以在 NBA的赛场上看到上天入地的球星、各种极限的单打,还有队员特别强大的身体素质。但虽然打发很有表现力,但(个人)也不能完全的决定比赛的走向。和团队配合,包括教练的指导和技战术的配合,在场上同样的重要。你会看到有的球队团队打得比较多,有的则围绕球星打得多一点,团队配合的类型特别多。
最后我想篮球很不同的一点,就是它的攻防节奏特别快,攻守的转换也很频繁。喜欢篮球的这一点,或许这是因为我本身是一个急性子吧。
彼方: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项目团队组建的契机。此前的座谈会中,您谈及了这次这部作品的起源——本片来源于出品人李锦天与您共同的、对篮球题材动画的执著。在您最初了解到《左手上篮》这个项目的时候,您对其的印象是怎样的?最终为什么会从重庆选择毅然北上,来北京加入项目当中的呢?
谢钟黎:其实刚开始听说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反应为什么有人要往火坑里跳。(笑)
认真来说的话,其实在听说这个项目之前,我在动画行业里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做的大大小小的项目也挺多的,但是我很少去画篮球的内容、也很少去看篮球的动画。因为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讲,我还是更多会以球迷的身份来看这些作品,而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也免不了对现有的作品感到失望。
可能我站在动画师的一个身份,会觉得一些作品在工业上的制作水平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同时,一个比较矛盾的一点是我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会觉得做到了这些仍是不够的。所以在我看来,(制作篮球题材动画)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到底要花多少的功夫、做到什么地步,才能够让真正的篮球球迷能够 get 到作品的好。所以当我听说到天哥(李锦天)他们要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但是后来公司那边在微博上找到我,给我看了他们的第一个PV。那个第一个 PV 其实做的是挺用心的,但是依旧没法打动一个篮球爱好者身份的人。我当时也是很直白地跟他们说了这件事。而最后让我下定决心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因为我去了一趟北京、遇到了那边很多打篮球的小伙伴。那个时候我刚刚到北京去参观的时候,天哥就给我们安排了一场球。
彼方:你们参观的时候打了一场球?这很少见啊。
谢钟黎:对,当时还有很多其他部门的同事,我一去就直接打了一场比赛。这个事儿就挺震撼的,因为我在动画公司的时候是会有一种孤独感的,因为其实我很喜欢运动,但是在动画公司里面,喜欢运动的人其实特别少。虽然之前我也有尝试过带着大家一起去运动,但是归根结底氛围很难带起来。当时我就觉得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在一个公司里为同样一个目标前进,不管结果如何,但大家都非常纯粹。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601632252690476
复制链接查看导演在社交平台PO出的自己打球的片段
彼方:所以也是公司的氛围打动了您。
谢钟黎:对。此外也像天哥说的,大家都知道他在体育行业有着很好的资源和人脉,而我在动画圈子里面喜欢打篮球,也算是有一个异类的身份,这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合适来做这件事情的人——像他这样一个很难得愿意去做动画身份的投资人,和我这样的这么喜欢打篮球的动画人,这样的组合如果加在一起都做不成这件事,那这件事情也可能没必要再做了。
而关于来北京这件事。其实当初公司是有提过,说在重庆建立一个部门,大家远程合作。我当时我是明确拒绝了的,因为我非常清楚一部动画要出来是多么困难,远程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如果我真的要做这个事情,就必须得去北京。
彼方:那我们再来谈一谈制作上的难点,您觉得从一名原画师的角度上来说,篮球题材作品,尤其难画、难处理的部分是什么呢?
谢钟黎:难点在于《左手上篮》讲述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具体的类别的运动。就好比打斗动作里说你画的是咏春。有明确的类别,就会有一个标签。里面动作到底对不对,懂的人他一看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但是篮球跟咏春拳不一样的点又在于,篮球的受众特别的广,会打球的人太多了,你又是画给他们看的。所以动作在标准性上稍有一点问题就一定会被别人看出来、吐槽。
这种难度跟写实动画难做是一个道理,因为你没办法用很夸张的动作去代替。越是难以掩盖一些东西的时候,作画的容错率就越低,你要依靠物理规律,真实的节奏、动作,包括重量感和细微的肢体动作,去表现贴近现实的风格。之前我们也说到,能够同时懂篮球和动画的人特别少,所以产能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彼方:此前我们讲的主要还是赛场上的篮球演出。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文戏。《左手上篮》是篮球动画的同时,也同样也是一部校园题材的作品。本片在文戏、日常戏的演出层面上,是怎么定调的呢?
谢钟黎:日常戏我们更多时候是站在一个轻松诙谐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的。因为主打的两个主题,一个是篮球,另一个是校园。篮球的部分当然要正儿八经地严肃,要帅、要硬核。日常戏的部分,我们就不希望它有过多的沉重的东西。主要是调整节奏,传递一种高中生活的青春感。
彼方:截至目前,《左手上篮》的剧集已经播放至第五集。我看到您在以往的分享当中,也提及了一部分自己对于番剧制作的反思,例如您提到了制作过程中“体能的分配才是关键所在”。虽然我相信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你们也一定遇到过大量的问题和困难,但在如今这个节点上,您最想与其他动画团队分享的经验有哪些呢?
谢钟黎:我最想说的是,对于做原创动画的人来说,边界意识特别重要。做原创项目的时候没有一个原作作为基础,设计东西的时候容易忘记体能分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球衣、球鞋,做出那些设计都是因为我们在前期想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到尽可能的好,好到自己完全抠不出问题了再往下推。



但是你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前期的这些过多的设计会给后面造成巨大的麻烦。如果片子做不出来,那这些设计最后也都落不到实处。包括我们在剧本上,对这些人物的特点也是打磨了特别长的时间。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东西在前期花的功夫,可能跟你获得的回报并不一定相匹配。
彼方:最后一个问题。剧集播出以后,相信您也一定收到了不少观众们的反馈。采访的结尾,您有什么想直接跟观众们传达的信息吗?
谢钟黎:其实我想说,我们做这件事情确实是特别地艰难。可能很多观众看到后面会觉得我们动画的时长有点不够,但是对我们来说,确实难度摆在那里,我们也已经尽可能地去推进产量了。但即便如此,也不太可能真正做到特别快地产出,因为好的东西确实得需要时间去沉淀。希望观众朋友们能够有更多的耐心去期待这一部片子,能够让它慢慢地成长起来。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