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
过与不及 前辈在议论卢怀谨时,认为他身为宰相,可老婆和孩子经常处于饥寒的状态,觉得这很不合理。 我个人以为卢怀谨确实是位好宰相,是不是如上所说的这样,还真不好说,但这个世间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人。我读《北史》,里面记载伏连是开府仪同三司,也是个有钱的富翁,他恨自己曾经买药治病花去百钱。家中百余人,整个盛夏每人吃二升米(3斤左右),并且不给配盐菜,家人面有饥色。他死的时候只穿敉裈,可家中却藏着二万匹积绢。 从书中记载,可以看出世人往往因偏执而走偏激,很少人能做到中道。有类人像伏连,明明就是很有钱的富翁,但一分钱都不忍花出去;也有像刘毅这类的人,家中明明很贫穷,但与人赌博一输就是百万。任职高官享受高俸禄,家中老婆、孩子却忍受饿寒的确实存在,比如王晏、裴子野、祖鸿就是这样的人。 用管苏事 《范镇碑》说“韬律大理,综皋陶甫侯之风”,又说“膺姿管苏,靖共卫上”,洪氏以为是法家学者。范史说,这句“律谢皋苏”,苏,注解说是苏忿生。那么这里说的“管苏”,是指夷吾与忿生,好像是这样的。 我个人又读《州辅碑》里面说“昔管苏之尹楚,以直见疏。”《刘梁传》说“管苏以憎忤取进”,也提到管苏。考究《新序》,说楚共王生病,他对诸大夫说“管苏犯我以义,违我以礼(大意:管苏总是有据有礼冒犯我、拂逆我。)”等等,或许有可能是说此事;要不然,怎么会有“靖共卫上”这句话呢? 汉碑疑字 《孙叔敖碑》说“视事一纪”,赵氏以为,汉朝时令有说官员“在官一纪不迁”;洪氏以为,之前的碑文写“临县一载”,这里说“一纪”。那么一纪是说一年。 我个人读汉朝人所作的文章,很少见到把“一纪”当一年用,怀疑是“祀”,借纪为祀,而且祀与纪二字也很相似。《毛诗》有句“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注解说纪读祀音,这个可以当成证据。 又《杨司隶碑》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秦,建定厥位,以汉詆焉。”欧阳修认为“诋”不知是什么意思,洪氏以为这个“诋”读抵音,但没有解释是什么意思。 我个人以为是借用“氏”,不是抵。因为“诋”,是言从氏,不是从氐。可是汉朝的碑文写“氏”多为“〈女氏〉”,在氏旁加女,真不知道为何不加女而加言?在《汉书》里,妖字写为訞,以言易女,可以作为证据。汉朝的氏,犹如人说虞氏、夏氏。 又《成阳台碑》说“五运精还,汉受濡期”,欧阳修说“不知道‘汉受濡期’是什么意思。” 我个人以为“濡”类似人们说“延”,意思是汉家的基业延长;犹如《史晨飨孔庙碑》所说的“大汉延期,弥历万亿。”的意思。前辈们的学问,非我等后世小生所敢望其万分一,但也有他们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 以上三事,我个人的见解是这样的,但也不知是否正确,暂且记录下来,让后世博闻的君子判断。 潘安仁言遁逃字 《前汉书 贾生传》说“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颜师古注解说“遁巡,我认为是对进产生怀疑,最后决定退却了。遁音千旬反。世俗坊间流传的版本,‘巡’字误写成‘逃’,读世俗坊间出版的书,读者都因此而认为是遁逃的意思。潘安仁的《西征赋》说‘遁逃以奔窜’,是错误的。” 我个人以为颜师古没怎么去考究。《史记》里面写“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又说“月氏遁逃而常怨匈奴”,再说“豫让遁逃山中”。这“遁逃”二字,司马迁经常用到。 《前汉 匈奴传》说“戎狄遁逃窜伏”,《陈汤传》说“单于遁逃远舍”,班固所作“遁逃”的意思和《史记》是一样的,所以不能说潘安仁的说法是错误的,向上推有荀卿、管仲,往下推有张说、王维等人,也皆用到这句,又不是只有班固、司马迁的书上用到。杜子美的诗说“近闻犬戎远遁逃”,又说“汉阴槎头远遁逃”,注解诗的人认为“遁逃”这句,杜子美相承《萧望之传》,这又是一个错误。 崖蜜 东坡的《橄榄诗》说“待得征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冷斋夜话》说“解释可以读《鬼谷子》,里面说‘崖蜜,是樱桃。’”漫叟、渔隐引用《本草》,证明是石崖上的蜂蜜。 我个人以为苏东坡既然是用来形容橄榄的,应该是与樱桃对才对,世俗人争栆和橄榄时,吃栆的人会说“等你回味到甘,老子已经甜过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是蜂蜜的话,不会这样去怼人。 蜂蜜自然直接说蜂蜜,比如张衡的《七辩》说“沙饧石蜜 ”。闽王遗高祖十斛石蜜,这又一处直接说石蜜。我个人考究,有数种石蜜,《本草》认为崖石间的蜜为石蜜,也必定是将乳饧称为石蜜,《广志》认为甘蔗的汤汁是石蜜,说法不同到如此。崖石,大家都持同一义,我们又怎么知道古时候的人,不会将樱桃认为是石蜜呢?读魏文帝的诏书,里面说“南方有龙眼荔枝,不比西园蒲萄石蜜。”能和龙眼荔枝相对的,就是樱桃,怎么可能用饧蜜来对龙眼荔枝呢?苏东坡诗句所说的“崖蜜”,当引魏文帝的诏书为证。 原道中语 韩退之的《原道》有句子说“道与德为虚位”,有人因此而诘难,认为退之这一句话引自佛教。 我个人以为不是,因为退之是有相承。是相承自后汉徐干的《中论》吧,徐干著有一篇《虚道》,里面有说“人之为德,其犹虚器与?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而受之。(大意:人所认为的君子德行,就像器皿中的虚无空间,若器皿中有虚无空间便可放入东西,空间装满后,就会停止继续放入。所以君子常放空自己的心接受一切。)”韩退之所谓的虚位,即是徐干所说的“器皿中虚无的空间”,虽然描述的语句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一抔土事 骆宾王代李敬业作檄文怒斥武后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一抔这两个字是引用《前汉书》张释之所谓盗长陵一抔土这件事。根据注解,抔,步侯切,是裒字。现代人不知道,将它读为杯盏的杯。 我个人读《欧阳行周集》,有一句说“或掬一杯土焉,或剪一枝材焉”,刘禹锡的诗句有“血污城西一杯土”,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将杯门编入长陵一抔土事,如此可以了知可以把“抔”字当杯盏的杯来用。 我又考究,古时候的诗词,有将酒杯字作抔土字押的,比如《陇西行》就是这样子;因此可了知古时候的人曾经抔、杯通用。 罗珦事 《胡氏杂记》说“绍兴年间,有淮人得到一段唐朝时期的石碑,是罗珦在寿州时期所立的。考究《新唐书 罗珦传》的说法,罗珦曾经任庐州刺史,没听说到寿州任职,怀疑是别人。” 我个人手中有权文公所著的《罗珦墓志》,进行考究,罗珦曾经在庐州、寿州任职过,因为治理寿州有功,便升迁御史中丞,之后为司农卿、京兆尹。现在的《唐书》只说从庐州升迁为京尹,没说中丞、司农,没想到疏忽到如此。罗珦是守法循理的官吏,对他的记录尚且如此,其他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个人每次读到某人文集和碑刻,都会特别认真去稽考,原因在于此。 又比如有石碑说“珦为庐日,强家占田,而窭人无告;乡校废落,而冗吏猥多;病者舍医事淫祀,公皆去其弊。(大意:罗珦治理庐州的时候,那些豪强占他人田地,不识字的老实人没地方告状;乡中学校废旧破落,无固定职事的官吏又特别多;病人不找医生看病,而是到淫祀祈祷的现象;罗公来了皆废去这些弊端。)”而《传》只说“珦为庐日,民间病者,舍医祷淫祀,下令止之。(大意:罗珦治理庐州的时候,民间生病的居民,不去找医生看病,而是到淫祀祈祷,他颁令禁止。)”《传》竟然舍去大事,只记录小事。我又考究《合肥志》里面也说“罗珦治理庐江七年,然后前往寿阳。” 北固怀古诗 李德裕的《北固怀古》诗说“自有此山川,于今几太守;近世二千石,毕公宣化厚。丞相量纳川,平阳气冲斗;三贤若时雨,所至跻仁寿。”注解说:毕构政事为开元第一,丞相陆象先,平阳齐浣,三位贤人皆为此郡。 我个人考究他们的传记,没见到象先为润州,这恐怕是史书记录缺失。毕构,中宗景龙初为润州,因勤政爱民,景龙末,召为御史大夫,说他政事为景龙间第一,没问题。 木易非姓楊字 现代人说姓楊的人为木易。按照楊氏姓,文字的左边是木,右边是昜,不是易。《周易》的易从日月,这个昜也是阳字。现代人写字为简便有将鄱阳写为番昜,说明是知道这个意思。 我个人读《真诰》,里面有楊姓所作的《离合书》,里面说“偃息盛木,玩执周书。”里面的周书就是指易经,说木加易为楊姓,其中的失误很久了,不知道左右之字书写皆非。 束脩 吴曾的《漫录》说“《论语》这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前辈多讲束脩为束脯。我按照《后汉 马援》、《杜诗》、《延笃传》的注解,都认为男子到了十五岁束带修饰的意思,才知道束脩不是束脯。” 我个人以为后汉传的注解,都是唐朝人的说法,根本不能作为依据。读《盐铁论》,里面桑弘羊说“臣结发束脩得束卫”,这句正好能验证汉朝人的说法,证明束脩确实是束带修饰的意思,而且桑弘羊的年代比马援等人还早,不用怀疑。但读《北史》说“刘焯不行束脩,未尝有所教诲”,这句又可以验证程门诸位先生的说法。主要的是,束脩有二种意思,不可以下结论说将束脩理解为束脯是错误的。《唐六典》有记载说,国子生刚入学院应置束帛,行束脩之礼。《通典》为州学生所行的束脩之礼作注解,说“束帛一篚一匹,脯一案五艇,学生皆服青衿。” 语益精明 韦苏州的诗句说“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同样的情景,白乐天的诗句是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杜子美的诗句说“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同样的意思苏东坡说“奋鬣长鸣,万马皆喑”。后来的更显精明。 我个人曾经用白、苏的句子作了一联“六宫无色回眸笑,万马皆喑奋鬣鸣”。 吴曾的《漫录》说。白乐天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是相承李白《清平词》的这句“一笑皆生百媚”。 我个人认为李白的,有另外的意思;李白是相承江总的句子“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 二李诗 《雪浪斋日记》说,六一居士的诗句“晚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难道比不上杜少陵。 我个人所知道的,这联句出自李太白的《登宣城北楼诗》,不是六一居士所作的。 《石林诗话》说“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与“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虽然不够大气,但也属于佳句。 我个人认为“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出自《李君虞集》,取古词“风吹窗帘动,疑是所欢来。”之意。而且,梁费昶也有“帘动意君来”,柳恽也说“飒飒秋桂响,非君起夜来”,《丽情集》里面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齐谢眺的《怀故人诗》说“离居方岁月,故人不在兹;清风动帘夜,明月照窗时。”这些诗句皆同一意思。而且,第二联的“花月徘徊”,也是取古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