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否学习是划分社会阶层的关键
学习在《论语》所呈现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整部《论语》的第一句就是关于学习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学习为什么重要?因为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即人的天性本来相近,因为习惯的影响才相去甚远。因此,形成好的习惯就非常重要,要形成好的习惯,就要借助学习。 由上可知,学习是重要的、必要的,通过学习来塑造人也是可能的。 从《论语》中可以明显得出这样一种印象: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血缘的高贵与低贱,而是学与不学。学习且有所成,则可跻身于君子、执政者之列;不学,则泯然众人矣。 《论语》谈到:“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困而学之者又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论语·季氏》),平民百姓就是“困而不学”之人。 我们可以注意到,是否学习成为《论语》区分社会阶层的核心标准。学还是不学、是否学有所成,是孔子区别君子与普通百姓的分界线。 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出仕的机会,从而实现阶级跃升。这一点从论语对统治者用人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多次强调治理国家要举用优秀人才,这里的优秀是不看出身的,只看是否有才德,是否学有所成。孔子甚至认为,平民通过学习而跻身官员的行列,更称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谁可以跻身统治阶层,谁是被统治阶层;谁是君子,谁是庶民,统统以学与否、是否学有所成为分水岭。 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使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求学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跻身社会上层。所以,从孔子那里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确立了一套对社会阶层的核心划分标准,即“学有所成”。学习成为平民百姓跻身社会上层的一条主要通道。 在《论语》的思想体系中,君子与一般百姓的分野是极其明显的,二者在智慧、道德上的位置不同,在文化上、政治上的地位也截然不同,一个人一旦定型,是无法轻易改变社会地位的。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意即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能改变的。由此可以看出《论语》思想体系中君子和一般百姓的明显分界。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学习”做为下层百姓提升社会阶层的主要通道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