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郎昆出手不凡|西去东来大戏北京之一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前 言
《西去东来》这部戏,我做了5期节目,之所以下这个气力,第一是戏好看,舞台效果没得说。第二是创新点不少,开辟了一个新境界。第三,继承人艺,人艺之外的散兵游勇很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个经验值得总结。第四,我最担心这样一台演出效果爆棚的好戏发了奖束之高阁,应该走到民众中间去,到各个城市巡演,让他们挣钱有什么不好啊,让他们在文化产业上起引领作用,有什么不好呀?大戏看北京,大戏走全国有什么不好啊?
这个戏最见功夫的是核心创意与编导功力,马克思解剖人们司空见惯的商品,建构资本论理论大厦,这个戏从涮锅子里边,弄出商业史,革命史,社会史,心理史,将大道理做一番创造性转化,使之符合普通老百姓饭馆里边议论,一点儿也不装,一点儿也不紧绷,油渍麻花烟火气儿,就是一个顺。
退休老头儿司马南祝贺《西去东来》剧组取得的初步成功,更热烈的掌声还在后边呢。
郎昆今年刚八八六十四,离九九八十一还有好多年呢,完全可以导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中国话剧发展到今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应该能弄出一个像样的东东了。
正 文
前些日子我去北京保利剧院看了一个话剧《西去东来》。

这不是人艺的戏,是一帮我认识的朋友攒的一个戏。说实话,我去的时候基本没抱什么希望,结果看完以后令我好生感动。
你知道这场话剧结束的时候是什么场面吗?不是大家有礼貌的鼓掌,等着演员回来谢幕。而是笑声,鼓掌声,还有欢呼声,场上的气氛相当热烈。这场戏很长,中间休息15分钟,休息结束后戏一点没塌,后边又掀起了高潮。
这戏讲什么?
清真第一品牌“东来顺”,它有120年历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历史,“东来顺”原本是北京的小地摊,卖开水煮羊肉。就这么一个做法,后来开成一个小店,再后来发展成大酒楼。一涮一烫之间,人们经历了皇上被赶出宫,清朝没了,民国了,日本人打来了,1949年新中国解放了。
该话剧展现了在清末民初直到新中国解放的历史关口,时代背景风云变化间,一个小饭馆,几代人生存的故事。

话剧结束之后,包括《华西都市报》等几家媒体采访我。我说,真是意外,现场这么好的效果完全想不到。最想不到的是我去看的那场大概是该戏演的第五场,演员的演技、磨合就非常之成熟。都说十年磨一剑,这才第五场,那不还是个生戏吗?大家刚搭配好,但是戏剧给人的感觉相当丝滑,非常得体,像一个老戏,磨合得非常之好。
这个戏的领衔主演,刘佩琦、蔡明都是老戏骨。这个戏领军人物是谁?是郎昆。他虽然没有刘佩琦和蔡明这么大的知名度,但他是个大人物,曾五次执导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这个戏正是因为郎昆的元素,郎昆的文化,郎昆的手法,郎昆的作风,使之有别于一般的话剧。
郎昆应该比我小,毕业于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现在他还是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总监,曾担任电视台大型节目制作中心主任。

他堪称中央电视台大牛,大牛做综艺节目,做春晚,包揽中央电视台的所有的活动都可以。但是这次郎昆做的是走院线的大型话剧。
隔壁王奶奶以前经常说一个词叫做,狗尿苔不济长在了金銮殿上。狗尿苔是一种蘑菇,长在了金銮殿挺辉煌的。但是有些狗尿苔自认为自己很牛,有机会就想平移到另外一个单位,希望可以延续辉煌,继续super star,可是实践证明,狗尿苔就是狗尿苔,它到了别的地方就不灵了。
人在这个位置,是中央电视台的牛人,到地方有人前拥后促,但当他变成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当社会底层的逻辑用在他身上的时候,突然间就发现不适应了,混饭吃的本事不行了。有一些大名人大官人,都是不能轻易离开原本的辉煌的地方。
但是也有行的,我看郎昆就很行。郎昆出手不凡,总导演了《西去东来》。

北京话剧的观众是固定的,很多人天天看话剧,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昨天话剧的演出效果十分热烈。我前天晚上只睡了3个多小时去看戏,我以为会睡着,结果现场十分兴奋。
有些人离开大平台依然延续辉煌,比如孙悟空,离开花果山之后,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保驾护航唐僧西天取经,很多老百姓今日欢呼孙大圣,横扫千军,火眼金睛,立场坚定。
可是有些人没有孙悟空的本事,那对不起,平台对你来说特别重要。在这个戏当中,郎昆出手有这么一个结果,我真是非常吃惊,郎昆挑大梁的这个戏相当像样。
他做了几十年的中央电视台春晚大型节目,是大型文艺部主任。他的整体性、宏观性、音乐素养,使他对话剧的驾驭与一般人不一样。所有的戏剧因素服务于这台话剧的主题,服务于小馆子东来顺,服务于涮羊肉,服务于各色人物。
一说东来顺,我心里想的是《茶馆》。但是它又比《茶馆》内容更丰富,更饱满,像猪肚子一样,心肝脾肾脏全都装在这地方,相当厚实,十分精彩。剧目叙事总体一条线,又穿插着各个分线,各种不同的小人物的表演,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部主任,能够驾驭所有元素。
比方说,一般单位的联欢会,几个活宝来了,大家都觉得很好玩。领导来了,又调侃一下,大家觉得更好笑了。但是这毕竟是单位的联欢会,把这种节目拿到全国,在中央电视台春晚,是放不上台面的。
毕竟中央电视台春晚能调动的不是单位几个活宝,而是能够找到的所有的优秀演员。一切都要求是最专业的、最好的。
剧目开始,老太太报菜名太逗了,浑身都是戏,一亮嗓子观众就沸腾起来。这个戏不像是一场新戏,而是像打磨了几十年的老戏。

而且我一定要表扬刘佩琦老师。私下里我跟刘佩琦老师没有什么接触,他的表演太棒了,他撑起来一台大戏,从小演到大,从年轻的单身小伙,一直演到年老,几十年风雨下来,刘佩琦老师的那种台词功夫,那种肢体动作,不愧是老戏骨。
话剧要具备“假定性”,假定性就是戏剧中约定俗成的以假作真的表现方式。戏剧还没开场,还在等观众陆续往里走。大幕拉开,一个哥们表演切羊肉,拿着大片一片片切,这就叫创新。
刘佩琦在场上是灵魂式的人物,仪式感很多。很多人表演涮羊肉,刘佩琦一个人的台词,就营造了一个氛围,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幻想的境地。
很多人说,电影是带成年人做梦。话剧也一样,但是话剧就在舞台上演,要使观众产生梦境非常之不容易。作为一个好的演员,一个顶级艺术家,就有本事,靠自己的表情,靠自己的台词营造一个梦境。

蔡明在戏剧里演得也很好。她演一个从保定过来,在北京带着孩子开摊子的老太太。最后这个小摊子历经沧桑变成了一个百年老店。
她的戏份不是很多,到最后她是以一个去世的人用“还魂”的方式站在二楼,跟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刘佩奇出演的角色灵魂对话,相当的感人。
众所周知,蔡明因为演小品,演喜剧十分出名。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她演这种正剧,悲壮的气氛会不会不适合?

其实好演员可以演正剧,也可以演悲剧,还可以演喜剧,能演喜剧的演员往往有更高的功底。
另外,蔡明的台词也写得很好,观众都听到心里边去了。剧目里很多台词都是创造性的转化,把我们的价值观用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语言表达出来。剧目里话讲的都是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符合价值观的语言。
这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功夫,没有生活的体验,怎么能够做得出来?

总而言之,这个戏很好看,绝对值回票价。我强烈推荐各位去看。大戏看北京,郎昆挑大梁。
责任编辑|胡言 王德波
部分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