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语文]逻辑单元-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023-01-02 23:31 作者:Ambient124  | 我要投稿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主要摘自华师大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形式逻辑(第5版)》)

 

(一)同一律

l 基本内容: 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

(举例: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是这个概念就是这个概念而不是别的。

任何一个判断或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判断或命题内容,是这个判断或命题就是这个判断或命题,而不是别的。)

l 公式:A=A

l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确定和同一。

1. 概念的视角: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若概念反映某一对象,那么就反映某种对象。

(举例:“国家”这一概念,不能同时反映而又不反映国家这类对象。在运思过程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始终保持一致。)

2. 判断的视角:一个判断断定了什么事物情况,它就断定了什么事物情况,同一判断前后的判断应当是一致的。

(举例:“语言是社会现象”就是断定语言具有社会现象的性质。“语言不是上层建筑”就断定语言不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运思过程中,判断前后的断定要保持同一。)

l 同一律的普遍有效性:任何一个正确的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同一律的要求。

例、凡金属都是导电体;

铜是一种金属;

所以,铜是导电体。

→ 从语言的角度上,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语词(语项)表达了某个概念,它就表达这个概念;如果一个语句表达了某个判断,它就表达这个判断。

l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 混淆或偷换概念

例:鲁迅《“有名无实”的反驳》:一位国民D军队的排长把“不抵抗将军下台”同“不抵抗主义下台”混淆。

“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

2. 混淆或偷换论题

例:“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谈话者将“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偷换成“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

l 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

l 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l 公式:并非(A而且非A)

(举例:“这是一所学校”与“这不是一所学校”这组命题具有矛盾关系,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一定有一个是假的。一者为真,一者必定为假;反之亦然。)

l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前后必须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

l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逻辑矛盾或自相矛盾

(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vs“吾矛之利,物无不陷”)

从语言的视角:如果给反义词同时赋予同一主语,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乃至发生逻辑矛盾。

(例:他是死难者中幸免的那一个。)

l 作用: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

 

(三)排中律

l 基本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

l 公式:A或者非A

l 逻辑要求:对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对于是非问题必须给出明确的回答。

l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谬误:“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

例;《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巨著;

《红楼梦》不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巨著;

我不同意第一种观点,但也难以同意第二种观点

l 作用: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四)充足理由律【提出者:莱布尼兹】

l 基本内容: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l 公式: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所以P真

l 两个逻辑要求:理由是真的;理由与推断具有逻辑关系

l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

1. 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为根据,把根本不存在的虚假判断作为理由。

(例:“人有一张嘴,两只手,嘴来吃饭,手来生产,手生产出来的东西总要超过嘴消费掉的东西,人口增长越多,生产产品越多,社会财富越多,人民生活越好。既然人口增长快是件好事,那么就不用限制人口的增长,生得越多越好。”

“人手多”根本就不是“生产产品多”的理由。)

2. 推不出:作为理由的判断虽然是真实的,但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理由的真推不出论断的真。

(例:“这次考试我一定能通过。因为,我这次信心足,家里人也都鼓励我,支持我。”

信心足,有家人的鼓励这个理由为真,但与通过考试没有逻辑联系。)

l 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高中语文]逻辑单元-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