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哲学研究》小白读后随笔(八)
《哲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差不多都讲完了,后面的很多内容真的都不太好理解,可能也就挑一些比较零散的句子谈谈我的看法吧。

1.“我”是怎么知道某种感觉是“疼”的。答案非常简单,“伴随着语言的学习,你便学习了‘疼’这个概念。”同样的,例如时间等很多词汇,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很好地给出一种它的解释,但是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什么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时间,这都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在语言游戏中逐渐地掌握的。
2.“在我能够按照一个命令行动之前,我必须理解它吗?——肯定的!否则,你可是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但是,从知道到行动可又是一次跳跃!——”这个段落与“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非常相近。
3.“哲学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片面的饮食:人们只用一种例子来滋养其思维。”这段话与前后文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也不是很清楚在针对什么,不过第一篇中老师提到的“哲学病患者”的说法大概是源于此。
4.“‘我并不为我那时所做的事情感到羞耻,而是对我所拥有的意图感到羞耻。’难道这种意图不是也包含在我所做的事情之中吗?什么为这种羞耻提供了辩护?这个事件的整个历史。”这句话就更像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即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语言是离不开历史的。
5.“XXX”和“我相信XXX”(XXX的内容是一样的)中都有XXX这个完全相同的部分,但这两句话是非常不同的。“‘我相信······’昭示了我的状态。从这个表露中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我的行为的结论。因此,在此存在着一种与情感活动、心情等等的表露的相似性”
6.“‘内在的图像’这个概念是误导人的,因为这个概念的范型是‘外在的图像’”。这是有关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与图像论(图式论)相关的部分,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包括符号与心象的关系等等。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图式论的观点,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了很多解构。因为我对图式论也没有那么熟悉,就不过多展开。

7.“在此存在着无数彼此具有亲缘关系的现象和可能的概念。”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讨论视错觉这一类现象时的表述。这类问题其实可以看做是很古老的问题了,即对于同样的感觉材料,为什么人们会把它看做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把它看做是不同的东西。“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古老的哲学标杆可能就与此有关(“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为哲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8.“视觉印象中的颜色对应于对象的颜色(这张吸墨纸看起来是玫瑰色的,而且它事实上就是玫瑰色的)——视觉印象中的形状对应于对象的形状(它看起来是长方形的,而且它事实就是长方形的)——但是,我在面相的闪现中所知觉到的东西并不是这个对象的一种性质,而是它与其他对象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的表达,既反对了不可知论,有反对了主体对客体的镜子式的反映,但是与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似乎又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