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动画故事基础理论:矛盾冲突
二、矛盾冲突
1.故事的动力
矛盾冲突是故事的主要动力,情节的进展、人物关系的转变、主题的揭示,都要依靠矛盾冲突来推动。另外,营造悬念也能增加故事的动力,但本质上悬念的营造也是依附于某对矛盾冲突,比如侦探片中,神秘的黑衣人是谁?那把枪到底是不是作案工具?这些悬念依附的仍然是侦探与凶手的矛盾冲突。
2.冲突
角色间动机的分歧、对立或受阻构建出故事的矛盾,矛盾由“动机”升级为“动作”便构成冲突,冲突的循环往复延展出情节,情节的终点便是结局,不同的结局传达不同的主题。
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1)个人与个人的冲突,比如《功夫熊猫1》中阿宝与太郎;
(2)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群体大而化之也可以是社会,比如阿宝与社会意识的代表鸭爸爸(图1-2-6)的冲突;
(3)群体与群体的冲突,比如《阿凡达》中的人类与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
(4)个人与自然的冲突,绝大多数灾难片都是这种冲突;
(5)个人与自己的冲突,即角色的自我矛盾,《回忆积木小屋》的主要矛盾便是这种冲突;
(6)理念与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特殊,大多出现在不依赖角色与剧情的动画短片里,比如《雇佣人生》中“合理人性”与“物化人性”的冲突。

3.戏剧化冲突
戏剧化一词源自于戏剧。虽然戏剧也讲求模仿,但为了把复杂的现实生活搬到时空受限的舞台上,编剧不得不对角色、矛盾、冲突、情节等进行提纯、浓缩、夸张,甚至极端化为“三一律”,即规定舞台故事只能限于单一情节,单一地点,并且还必须在一天内完成;为了达成此目的,情节进展不得不采用巧合、误会、揭示、突转等叙事技巧。这种对现实故事人为的浓缩,便被叫作“戏剧化”。
戏剧化冲突主要指被人为改造过的矛盾冲突。相比于小说与影视,动画故事更倚重戏剧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角色有限,个性鲜明,矛盾清晰,冲突集中,多用巧合、误会等叙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