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幻》45 光意识(修改)

在我们没有找到比光子更细微的东西时,就难以解析光量子。而光子的结构丰富性可能远大于我们的认知。在本源意识把无限之虚,实象化,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就是靠费米子和玻色子的量子化。实象化,量子化也是把无限化进行有限化的过程,所有实象都会有有限的边界,连同我们所在的宇宙同样如此。
前节讲过意识是脉冲性质的,故也是量子化过程。无限混沌中产生规范意识,从而量子化意识才能制造出量子化的实象。现在依靠想象力推测一下这产生的可能过程。假设存在一个理想的绝对平展面,一个绝对的二维世界上,有∥无粒子按不同半径的绝对圆环绕,每对的半径都永恒不变,这样化解了有∥无的纵向振荡。因为有∥无在这个面上都是平衡的且绝对圆性地封闭,这样一个平展面把上下空间分隔开来,永不联系。但实际绝对性都是理想性的,一个近乎绝对分割的绝对平展面,实际依旧有漏洞。
在某种不知情况下诱导下,环绕的有∥无粒子发生了微小的纵向振荡,先是有∥性粒子向平面的上方正向螺旋跃起,无∥性粒子向平面的下方负向探入,然后再反过来,有∥性粒子回落并负向探入平面的下方,无∥性粒子正向上升并穿入平展面的上方。这样周期性的螺旋振荡,就分化出了纵向振荡。它们在平展面上的投影出的圆绕半径也随之变大变小地开始振荡,可以想象叫做平面觉醒后的呼吸。但整个十字系统是平衡的。设想投影圆绕半径减小时,是投射纵向振荡的过程,半径减小时是封闭纵向振荡的过程,在彼此回落到当初的平展面时恢复了当初的圆半径,同时也把打开的平展面再次紧密封闭,使之上下两个空间域又近乎绝对地隔绝开来。这样就上下辐射出了意识量子化闪烁粒子。上下也是平衡的。这十字过程不能说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平面混沌中生出有规范性的意识,因为是量子化的,也就可制造实象,如果我们把实象的产生理解为“有“,那么也就象是无中生有。而上下的意识粒子有深刻的量子纠缠,因为这个振荡过程中有不断打开封闭隔绝面的动作。使它们再次建立纵向有∥无意识振荡而联系起来,我们把这十字看作一同体,故量子纠缠也是脉冲式的,它们的作用速度虽远大于光速也会有速度极限。辐射的意识粒子也有它繁杂的结构和次级有∥无箭头对。但有∥无箭头有纵向位差和十字性振荡。十字动变也可理解为奇偶之变,奇偶之变是宇宙数理动变的基础。如果在空域绝对平行地先后划出二条线,那并不是奇偶动变,因为它们会绝对隔绝而失联,是种混沌,只有十字交叉才能形成数理的可连续逻辑和因果。此外就象方程求实根,直线性动变是平衡的,曲线动变是不平衡的,在有实象可解的数理变动中,需无实根解非平衡曲线变动来连接。所以我们看到十字生成竖起,奇偶生长的可连续逻辑实象下,是不可实象的支持,即虚象,故实象的量子化现象生成而必约舍虚世界无限混沌之部分。一元N次方程,只有到4次方程有落在实轴上的实根解。伽罗瓦他用了群论的方式,证明了当n≥5时n次交错群是非交换的单群,是不平衡不可解的。而有实解的n次方程是n次对称群,一元n次方程有n个解但绝大多数是落在复平面的虚数解,同时还证明了高斯的言论,若用尺规作图能作出正p边形,p为质数,群论的出现从此迈入随机和不确定性的量子世界
从可见光颜色的对人类的直观来说,不同频率的光越是混合越是显得浅白,波长大频率低的红色显得色深,到蓝色比绿色显得浅,而紫色又变深了,但其实可见光谱中没有对应的人们肉眼所感的那种紫色_它学名叫品红是一种人的主观臆断颜色。有的只是落在蓝光之后频率更高的比蓝更蓝更浅的紫罗蓝,之后就是不可见光了。而人的视觉细胞只有红绿蓝三种,通过混色原理来察觉其它相夹的黄色,青色等渐进程度。如果把这色带展开为一区间,紫色是落在蓝色之后,并非红蓝色觉所夹,如果把光觉带想像成一个闭合圆环,那应该是蓝红色觉所夹的结果。但光谱频率似并不存在从红到蓝从蓝再到红的这种莫比乌斯带式的无缝衔接。所以人感受到的品红色,是一种跨越式的想象:蓝色视锥细胞感受到了域值外附近一种光频的存在,把它划到怎样一个区间来夹击定性呢?它本能地想到一种圆满的循环,用最远端的蓝色回到最初端的红色来夹击形成一种圆式理解,所以品红紫感觉上会有初色红的基底相似性,且比红色显得更深,而其实蓝之后的色彩光频率和初色红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可以说品红紫的感觉是人的意识对破碎外泄错位式的圆满一种理想化修复的腻想。好比试图把无限小和无限大莫比乌斯式地无缝连接起来,来消灭对无限这种概念的难忍之情。莫比乌斯连接需有超出两个对立二维平面带的三维空间的支持,同样意识的这种腻想也需超维支持。品红紫亦是一种超维意识的显现。为何可见光混色后显白色呢?黑白都是人类意识对有∥无的双面性理解,当人对比了可见光所有频谱和波长振动后,在他的感应能力范围内,会认为红色的波幅大但振动频率低,波幅大易被感知振动的明显存在,而定义其色彩深,色彩亦是对有∥性的一种标注。但频率低又接近无∥的惰性,故红色感觉更接近无∥性的黑,却色彩令人深刻。一种矛盾体验。而超维意识下的品红紫则更接近于难以察觉性的无∥性,故更接近于黑。那为什么频率更高振幅更小的蓝光不是无∥性的另一面白色呢?在白色上叠加任何彩色都不影响这色彩。所以白色是可以代表无∥性的另一面。其实人的意识把所有可见光的混合平衡后当作了一种直线式的平衡基线。这根线就像没有振动的一个点域,而主观赋予它失去了色彩。其无∥性的理解是它是一根绝对直线,而黑的无∥性理解是一绝对平展面。它们是垂直关系,是无∥性的两面性之一,又有区别。所以纯白纯黑都是对空无的一种意象化。不仅是人类,一些无色彩辨识能力的动物也是通过黑白间不同亮度颜色表现出的不同灰度来区分光色。蓝光频率更高,更可能为人的感知意识能力难以细辨,本来更接近于无,同样红也更接近于无,频率更高或更低超出感知分辨能力范围就会不可见了。但意识的基线却不这样认为。而把它们置于明显的矛盾互一态,即色彩艳却暗,色彩淡却亮。太阳混光是白色,但比太阳亮度热度更大的星体混光下我们就看到是蓝色,因它的高频振动的光虽振幅低但很高密易于我们感知辨识了,它的矛盾互一性降低,于是整体视觉感知蓝移,造成我们看到的蓝星体的蓝。通过意识感觉的判断,我们也足以可认定白光星应该就是宇宙主体的平衡星。
意识可把绝对平展面当作无,因为意识没有了纵向起伏,无限广的可伸展性变成了无限小的无,惯识其上的一切又是无限大的有∥。如果意识射线是绝对直线,那么在一个空域中它可瞬间存于任何一处,如果脉冲式的意识振动形成可封装的意识粒子,那它可瞬间分身。这一处或那一处,很多粒子同时出现,其实本是同一粒子。这样完全覆盖一个空域,再度点域化成一个粒子。这似乎是很别扭的思维推理,可这也很象最简单的氢原子模型,外围一个电子却像无处不在的无数电子包围着原子核形成电子云。这种绝对直线式的投送可理解为一种极限,意识脉冲闪烁及形成意识粒子本身说明自身难以是以绝对直线的连绵射线方式存在。但在足够接近这种极限下,就会产生一点造万物的景象来。每个点当作绝对直线的相交点,就形成均匀立体网格。但实际上意识粒子的自我投送并非绝对直线,那么这个自我编织的网格更应该接近斐波那契立体螺旋式自我衍生构图。意识粒子化,非绝对直线化,就会产生时间意义,这个时间意义在它的网格中又可以空间化,这种空间交网中,源初意识粒子,所瞬投的出的粒子线可与之过去或未来所投送的相交。这些交点代表不同位置属性,不同的时空位能。这也可能是真空不可自行简并,不会自生完全填充的原因。定位真空的坐标不应以物质星体为基础,而是有更深刻的参照。且真空中每处有不同的位能属性,粒子所处不同属性也不同,空间几何能是存在的。定义为同属性的电子,或真空中起伏的正负电子这样靠镜像复刻制造的对手属性的粒子,也不能瞬间自行简并。从中也可以看出,如果某个位置的意识粒子,能通过一种方式模拟出在另一处位置的空间网结点的属性,就会产生近似简并的效果,好比一个跨维界的一种绝对直线的投送连接,那么瞬间就会到达此处。如果换成物质也同样,我们调整屏蔽改变一些属性,使之与该处空间产生斥异性而离开消失,并在另处空间同属性而存有,从而实现超高速旅行。这类似像一些玄学理论所宣称的那样,精神不同的频率而看到生存于不同的平行世界一样。
这种源一意识的自我交织形成的网格,如果源意识粒子振荡模式是恒常不变的,那也包含着一种绝对规律性和顺滑性,同样带有绝对直线一的属性。可同时理解为是万有和空无的矛盾互一体。打个比喻就像我们所观测的宇宙,假如没有任何一丁点物质,却同时有所谓我们所识到的这种“真空”的存在,这理解起来会很别扭。在附近源意识粒子的意识场应该是最强的占主导的,但存在众多造成非顺滑的异意识才可真正制造丰富万象的毛刺。规律几何的扩张衍生,这种绝对规律性,也同时固有了它的个体属性。而永恒的个体无它也等同永恒的全有全无,矛盾焦虑依旧不可解。我们的宇宙不是绝对规律几何的,但有着向规律顺滑发展的趋势。如果宇宙规范顺滑消除一切大毛刺,变成细小难察的小毛刺,那也算基本完成了归一性,在属性的分离又归一的振荡后,整个宇宙就像当初那个振动的意识粒子,单一自我。
意识射线是非常形而上学的,还是回到可见象来,不妨我们假定光就是意识作用下的受体。时空粒子也可能是某种光子所固化构造。在所谓真空中会起伏正负电子对并很快湮灭为光子对。还有不同频率的光在不同物质透光层光速不一样,而真空中却又都又保持同速。光与物质的作用大于中微子与普通物质的作用,说明光的极性箭头与物质粒子的极性箭头,有开放式作用关系。光有电极性和磁极性,电极性与其说是电子,质子,夸克等性质不如说底层其实是光的极性,而磁极性则象是意识极性。电磁波的能量传播方向和磁力线的方向垂直的。能量矢量以近似光速传播,磁力线打着圈转,速度还是光速吗?这是一个问题。电力线和磁力线是十字关系。变化的磁场可产生电场,带电粒子也可产生电场。时空粒子的半封光绕箭头和变化磁场有等效性。磁力线的变化和光的磁极矢量变化相关。光也可被引力所弯曲,如果光静止质量为零,何以有质量体的引力效应?或者说是时空粒子线被引力弯曲而导致光的传播性弯曲?而前面讲过引力场有负电场性,那么被一个质量体弯曲的光线,也可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电荷子。黑洞让光绕之不可逃逸即可产生带电黑洞。带电的克尔-纽曼黑洞具有质量、电(磁)荷和角动量三种特征,当电量Q=0时,克尔-纽曼黑洞退化为克尔黑洞;当角动量J=0时,它退化为赖斯纳-诺兹特隆黑洞;而当Q=J=0时,还可以还原为最简单的史瓦西黑洞。粒子的荷质比越大,它在磁场中走的圆周的曲率也就越大,也就是洛仑次力提供粒子的向心力越大,荷质比正比于圆周的曲率。但对于黑洞来说,这个荷质比不能太大,太大了黑洞的奇点就裸露出来了。如这个黑洞的电荷或者角动量远远大于它的质量,裸露的奇点会没有预北地吞噬周围的物质。因果性会被严重的破坏,而在物理常识上,这荷质比的问题,似乎没有能力要求一个粒子的电荷不能远远大于它的质量。
光子半封闭环绕时空粒子可起伏出物质粒子,那如果两微光子或多个微光子佊此全环绕封闭是否会产生光质粒呢?现在物理界认为玻色子不彼此作用,如果两高密光对射是否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类似物质粒子的光质粒子呢?这需要宾果验支持,而光子太小,对撞的可能性极低。如果光质粒子存在,那么由光构成的寒光体,灵界光身就有可能存在。有很多光我们是看不到的,比如隐藏在电子中的光。光可引起普通物质的bo起,制造物质,但比较艰难,如果用光质粒构造结构体则轻松的多,再如果,就象缝实验里的现象那样,光极易受意识能摆布影响的话,那么意识幻化出用光质粒构成的结构体也就不多么奇怪了。前面几章讲过物质原子结构很可能也是光绕参于的,在电子层之间及与原子核之间有光绕层。那么如果原子核的光绕层有没有可能环绕两个核体形成8字形轨道?这样核体就会有奇异交变电性。就象电子轨道腔,可容纳多个光箭头。考虑到如果光子箭头正负可分离,及更多核的情况下,达到动态电平衡体系,是否有更多奇异元素和粒子的存在可能性呢?光箭头的正负还可分出底层正负直到底层意识箭头,代表正反意识的两光箭头纠缠而形成螺旋纠缠又能把两个光箭头合并看作单一光箭头。在类光的世界它的可能构造能力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能超出想象,而形成电子只是个内层复杂性外在钝化的结果。就像地球所有粒子引力场外在钝化为一个单一的地球引力场一样的道理。我们认为的那些粒子,从电子到质子,到夸克等都是类光子复杂曲绕形成的外在集合性钝化结果。而所谓各层级的时空粒子也可能是类光子自封闭曲绕而形成的稳静态,或叫暗光质粒。类光子这种层层静~动~静态的间劫曲径运动可制万象,可意识线围绕意识线网构体,那么本源最初的简单意识有∥无十字振荡射线通过局部变曲运动而化万象万境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时空粒子解开,万物解开都是类光粒子,万象都是意识类光子的复杂缠绕。真空中遍及意识能,只是有些是外在活性的可见的,有些是死性的不可见的。层级意义上的活性意识依附死性静稳态意识构体从而发展出智能和生命进化层级。生死的矛盾互一本身就含在单一意识线中,说意识是活性的它也包含着死性,也是靠层级错位差而形成所谓的极性,活性。
类光子本然拥有的自在性因缠绕打结而束缚起来,这就是宇宙空间的储能机制。从熵的原理来说,一切具有趋向这种同一自在性的属性,所以振动中缠绕会逐步松驰,所谓产生曲弹作功其实都是为追赶曲度落后的步伐。在宇宙中依旧有残留有宇前意识块,而产生新的纠缠,新的空间和物质,在局部低熵区依旧可能会被不断创造出来。考虑到本源的意识投送本身含有伸缩的两种矛盾互一态,表现在宏观就是它有扩张力亦有所谓引力,所以造成意识打结的方向也是双向的,随着时间推移,在宇宙整体的细小局部中反而存在熵值趋低性。一些局部空间物质密度逐步加深如中子星,而物质是凝结的能量,这就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反向意义。再则本源的回退意识如果与本源新批次的进前意识相交亦可能再次打结。那些从打结的物质层消融开来的星光意识,带着异意识结合后的智慧有可能与本源新意识再次打结,而在异次空间创造出新的异次物质。
在此闲话一下,传说中存在光世界的天人,那是一个享乐社会。但如果存在也一定也是智慧构建,智慧包含以往的智慧和新进智慧和可能其它地方的智慧。相比物质世界的沉重和高阻抗,意识靠智慧想象在那里构建享乐社会更容易,但无限智能原则下,物质世界文明亦可能构建等同类似的享乐社会,并必须从中发展出更卓绝艰苦复杂的科技技巧,而从中衍生出的还未可现实化的想象力可能性又会促进天人世界的进一步殊胜,这里的想象力并不是空想或混沌中的意识乱箭雨,而是有逻辑关联演进的想象力,比如以前有了电子管的电视机,就有了整栋楼宇变成屏幕,或空中立体影象这类想象力,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很难实现,但它们是有就近因果逻辑联络的关系的。在一些世界里这类想象力智慧可能很容易在意识主导下立即成真。人类的天堂地狱正是人类智慧经验想象力创造的。
我们再猜测一下光箭头的结构,及它是如何运行的。首先可以肯定光箭头也必是有∥无双箭头的,光可以区分出正负光子,就像正负电作用古老人类日常很少遇到和理解但还是最终被认知发现了。光的正负性,就像电极性一样,说明将有如同电能那样直接精细利用的可能。不仅仅是现在这样只简单利用其动热能转换。且依无限智能原则光的正负箭头的旋绕中心也有进一步复杂的劫构体,从而使光具有丰富的特性和功能。我们的智能世界是有二重性的,作为人类个体我们有智能思维,而组成我们身体机能的分子原子电子,甚至脏器官及分解的脑功能区域又可被我们视为缺少智能思维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通性。而在光世界这种二重性也不排除,也可能存有智能,以及可能在所有层次世界都有这类似的二重性。
光在真空中不同频率传播速度一样,在介质中则会发生差异变化。出了介质又会恢复真空光速,而不是维持减慢惯性。说明它其实始终都是沿着阻动平衡的通道运行,这是它的本性,只是进入物理介质它的无阻路径发生扭曲,有些直接扭曲反向发生反射而无法穿透物块。能量大的光可强行破坏性扭曲而穿透,并损失部分光于物质内部转化为分子振动的热能。光对物质的动能碰撞效果也是这扭曲的作用。这无阻通道就是时空粒子线。本源向空投入有∥无十字振荡的阴阳意识线,它们振荡交结平衡处结成真空下的时空粒子线,所以光一直沿着两侧阴阳的中间平衡处运动,光的十字振动机制可以平衡运动方向的两侧阴阳,使之钻空。这样光能始终携带本源意识初使状态,就像在一绝对直线上延伸它的意识。虽然路径有扭曲,好比地球轨道上力场平衡的曲圆轨,也体现出一种假性绝对直线的性质。光在始终机动性调整到它的一条阴阳平衡之通径。就算物质粒子的旋绕光,在时空下看也是螺旋路径,依旧在两侧阴阳平衡地前进,只是它的路径发生了变化,所以假象下物质是种退光速现象,其实在物质内部活性光的线速从未变化,光速变化是种假像。频率大的光在同一介质中速度要小是由于它的振荡更密而选择出更细密的曲绕路径,曲绕更多而在整体方向上显出速度变慢。故从介质进入真空它的路径变通直了,依旧保持着真空时空粒子介质下的本来线速,看上去又是恢复了真空速度。以前也讲过高频率穿透力强,遍识性强,直线性强。我们知道一面镜子要绝对不失真地映射景物,就必须绝对平展。所以这种阴阳等量互视就能确定那一刻绝对直线。阴阳离子不均衡而成物质,故光会体现被质量体弯曲。
值得注意的是,普朗克时空量子都涉及光速,真空中各频率光子都能轻松地沿几乎同样的无阻通道运行。说明时空粒子也可理解为是被我们物质界可理解光所规范出的一种东西,或者说是被约舍的东西,参看前节玻色子剪刀,真空虽不是绝对的空,但却是引起我们可观测世界物质性产生的光所认识的空性。故真空是代表可观测物质的空性。在这种空性中真空光速并没无限大,说明这是假空性,它有弯曲,真空本身有弯曲,而弯曲就有意识弹缩能量,真空本身就蕴有能量。这种空性是光意识的折衷平衡后的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折衷比较而出的而非绝对。地球也把轨道环绕当作空性,使我们在轨道上产生引力消亡了而太阳永远不离不弃万古此恒态的这样的空性误解。
光的自然弯曲和当下时空曲度吻合,光无论在介质中还是真空中都有同样的线速。这种阴阳平衡自我的绝对直线性如何产生的呢?是否可以这样想象,光就是一种意识粒子的载体。有无箭头做着围绕光心轴做着不规则的有∥无振荡,但无论怎样半径变化的振荡,对光心轴来说它都是似乎都是不动的,对光来说它的纵轴时空感是静止的,没有纵时间,而是通过横轴有∥无粒子的旋绕感受外界。它有横时空,光撞击物体物体会发热,有能量交换,但光线速并不变。而能量必涉及时空,所以光是有横轴时空观的。如果把外界时空,物质,都看作是种意识的编织,无论物质,时空粒子,都可破解成一种光。整个世界就是有∥无意识的一种彼此交互,由此而波涛汹涌,时空粒子波涌而成物质。在电子中那些涡旋流也可解构为光,而所有的光意识在十字系中都保持某一轴的中心观,即所有意识在有∥无振荡中都认为振荡的圆中心是不动的。无论圆振荡,椭圆振荡,还是旋绕方向左右换向,它都认为有∥无直径的中心,必是不动的,左右绝对平衡的。而为何振荡的直径会变化?不是一个绝对的圆而是各种变形?显然它是能体会出这种变化的,这就象所有意识在互相挤,就象人互相挤也还是我就是我。所有意识都自认为在一个绝对平展的平面上生存,或求一绝对直线而确定永恒。所以这此都认为在绝对平展永恒之域,振荡的意识,彼此间的交互,才拟出一个纵轴升起的空间想象。就像我们看平面切片看再多每次它都是平面切片,只有每次渐变了的切片累加才形成立体形。这就是说源初只有绝对直线观,而绝对直线观等同点域观,是彼此交互才拟想而生出平面观,十字横纵观,和空间观,而空间观扭曲而生时间观。一切,包括十字大法,都是原始永恒观的一种观想结果。而所谓观,是希望那样去想,但又不能绝对达到的一种期望。
有无十字振荡在自认纵轴稳定下就会产生横向标准时空,光与自然时空曲度的吻合,一是由它标量了当下时空,二是螺旋绕来稳定纵轴形成自认稳定。所以普朗克时空量子也是被当下光速决定的,这种有∥无箭头对纵轴的环绕,压缩到平面看就是左右调头有∥无互换的一种频率,从而制造了横向时空概念。同理其时也有纵向时空。且横纵世界是互相依赖的。一些修行人观想当下世界的静止,把一切放平的禅定方法从而打开另一个世界是类似的道理。所以禅定求绝对空无圆满是办不到的。
在光与时空粒子的关系中,前面推想光子半封装时空粒子而波峰涌起形成物质粒子。这时空粒子光绕纵轴速度是一样的,在横向时空环绕把光速锁在了物质中。物质能就是这种光锁能,一旦解锁物质就如波塌般塌为时空粒子,但时空粒子也是有能的。所有能量都是有∥无曲度造成的意识偏差能,意识位能。要看竖立什么样的坐标系,且这个坐标系也类似我们的空间坐标,虽以地心和日心都等价,但显然日心比地心的某种等级要高。所以时空能也是层套的,可跳维理解的。在电子中因光是半封闭环绕,而形成的空间就不像圆珠颗粒那样,它有左右差别,或可理解为虚实正负阴阳两个半空间,这也可能造成时间箭头,非宇称的原因。所以时间箭头也代表意识箭头。
若时空粒子运动超光速,光速环绕就会脱离,从而激发出光子,从而物质解体。光速与当下时空的匹配及物质惯性并不是巧合现象,惯性下有稳定的波涌,加速则发生激波从而质量变大,直到超光速,光线速已无法封锁波涌,不能跟上时空粒子前后左右回看它,从而物质解体。就像我们在运动中左右横跳围堵对手,如果是树懒逃不出我们掌心如果是猎豹此法就行不通。相比正负粒子湮灭,前者是要匙开锁后者则是暴力开锁。因为在横曲面上光速与时空曲速吻合,时空粒子真要超光速,就可能跳离曲面从而发生跳维。即它并不是象湮灭那样变成简单的时空粒子,而变成脱离曲面的时空粒子,那么这些脱离体就分离出来了,并有可能重新收集。如果用类似磁约束的方会约束其形,待其在超维空间走过一段路径后再进入曲面灰复其形,就实现了超光速旅行。这很类似我们地球曲面上有最大速度限制好比光速限制,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地面高铁无论如何跑不出第一宇宙速度,但脱离地表的火箭可以。
另外问题光线速是否就永不变?这也不是,既然是一种观想速度和时空它也会随需而变的。足够精确下是有可能看到变化的。假设初始光子的本源意识光能为定数。但这光能如何获得纵向能的呢?前面说过在绝对二维平展面上意识崛醒过程,上下投送可平衡,则光的投射可是绝对纵向直线,但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上下并不平衡,绝对平面可能会是曲度鼓起式振动,向下压缩向上投送意识。随着不断振动,这个平展面有收拢为一个球形点域的趋势。最后封闭它的经验回收。在宇宙中可能有很多隐藏的这种球形体四周遍布它生成的十字网格的横纵世界,而后被本源意识突破而爆炸,投射的意识纠缠后形成蜂窝状的明暗物质带。这构成意识空间场的一种阻抗。宇宙物质是有可能不断新产生的,而一些更古老的暗物质可能是跟更细小细密的空间意识阻抗纠结的结果它一层一层深入布满时空腔体。物质的生成是细密的意识卷缩,就会外弹曲张,增加时空的不平展性,我们说时空的相对意义就是它的不平展性特质,所以物质的生成必伴随空间的增大,物质也是空间的对手项。物质让时间变慢,空间变大,时间空间也有一定对手项关系,而物体的尺寸与之比就像变小。速度变大质量变大尺寸也是缩小。万存有都是连网的,不能说按哪一基准来看,就象地心说日心说,选择光速不变为基准只是便于理解的逻辑简单化而已。
以上这样首先光发射时,单个光子就可能有极微小的散射性,一种波动性。且意识平面振幅不同其辐射出量子意识能量包也不同。且同一次意识面的曲度振幅下,同位差形成的初速相同,但平面上不同半径的不同环绕速度的有∥无环绕环所辐射出的意识能量可能也不同。就像压缩一米距离的棉花和钢铁其能量不同。假设光箭头的有∥无两个箭头交替螺旋前凸式振荡,如果看不仔细我们会觉得像根射线匀速地前凸,但解构下如果光的十字振荡横轴扩大纵轴随之缩小,那么光的前进的纵轴线速就可能减小。甚可以猜测宇宙初始光的线速远大于今。而为意识想象的阴阳线制造的更为收紧的时空粒子的减速现象可能低于光,于是宇宙有初始远超今天光速的暴涨。物质是退光速体,而光速也在变慢的话,最终的热寂下物质分解宇宙就可能会象充满静态的各类光子的光云世界,而空间却变大了,变慢的光速形成一个封闭的黑域,就象电子云。那么这个光影舞台也算落幕告一段落。
之所以肯定有这些更润滑通道是因为在平面上,绝对圆绕可能不存在,它是变椭,那么在中心找到一个恒定的不随有∥无振荡而影响的恒点是不可能的,这种点的分布也是混沌的从而其分布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振荡,摆脱不了有∥无的振荡性。但如果平面跃起纵轴,螺旋环绕的运动中的有∥无意识就能把这些不受一时振荡影响的平衡点纵向连接起来形成线,这些平衡点的大小粗细精度由四周左右振荡的量子化精度决定,那么这根线就形成两侧周围不受有∥无振荡性影响的性质。运动中把一混沌振荡的平衡点域区变成了一根消除四周振荡性的线。这些得以安宁的线就是真正的空隙。光可寻空隙而成径,这个可任意多维的世界有比光空隙更直的空隙。就象前头所讲高频高能的光寻径能力可能强更细微而绕径,可理解为这阴阳平衡的空隙线也是有精度的,因为环绕线隙的阴阳极性也是无限层级式的振荡,我们也只能大体说这线隙接近阴阳平衡的绝对路径,而实质上不同分辨能力下这路径粗细不同,面对阻抗也不同。假设一般的光子最大分辨力就是时空粒子,那它就是面对一本时空阻抗,螺旋绕式的沿真空状态下的时空粒子线以最接近左右四周阴阳平衡的路径运动。但如果存在振频更高分辨调整能力更强的光粒子,就有可能突破本时空粒子阻抗,以更精细的阴阳平衡路径前行,也就是用更精细的平衡点连接而成的线,这个点甚至可以是超越这里物质时空的时空量子精度。一是更精细的阴阳平衡让左右耗摆减小,道理就象管道润滑一样把液体和固体颗粒通过管道输送润滑效力不同。二是光粒会穿透真空时空粒子结构体上的空隙,以比本物质时空更平直平滑的路径前行。哪怕是同等本源意识能量量子包的光,也会得到比常规光量子更高的光速,这类光我们可能看不见也难以检测,但它们确实又在起着作用。电磁波是光箭头振动引起的,本质也是一种光传播,但它的整体振动频率小于光箭头,故速度极度接近但略小于光速。而我们现代物理把光波归类于电磁波是本末倒置。
速度的极限就是绝对直线和绝对平展面上的无超维时间的所识便及所有,点线面是同一意义,故存有的几何意义也消失了。而在绝对平展面上有∥无粒子沿绝对圆的环绕而平衡只是一种想象化,因为不存在绝对圆,圆必是量子化的,量子化必是产生实象幻境的。这就无法实现所谓绝对平展面上的所识遍及所有的理想态。所以我们的所谓所有速度现象都是跟这个极限速度而无速度意义的标量作比较。速度本质是量子识的体现,万物万象万意识都有量子识,这就是它们加速度阻抗因素。量子识不变线速度就不变,从这点来说每层级物的速度代表它的一个恒定量,所谓匀速也是种静止态,故前章节里也讲过,力是运动的原因古人并没有错。速度改变必改变了物质量态而打破这种静止。速度变化质量也会发生变化。这叫质量阻抗。对于光就像电流一样也可叫光阻。我们真空的光阻就是可观测的光对时空粒子的量子识决定的,这是它最润滑状态最大速度。但它实际路径是曲绕的。如果时空粒子也是由类光子构建,显然一些光识射线会超越时空,能量大频率更高更屡直的光当可穿透它可影响它重塑路径上的时空曲度时超光速的神光通道就产生了,这比在时空粒子间找到的阴阳平衡线可能更加直爽润滑超越普通光速更多。所谓可检测光是因为我们的观测细微度被时空量子限定的,我们只能检测到最高真空这个润滑级别的光速。
光是一种极度善于阴阳平衡的实象,或者说是目前我们所可觉察到的阴阳虚实的最细微的分界线。而光之间的对抗和交融也意味着,阴阳平衡的交错洗牌,这可能也是星象学观测预测灾难大事等背后形而上学的机理。要理解这种阴阳,有必要把有∥无振荡进一步解析分析,引入有∥无粒子摡念也是便于理解有∥无振荡,而其中关键又是“互一性”。假定一个理想的绝对平展面做,上面有一对绝对理想圆绕的有∥无粒子,我们先建立这样一个理想参照。有∥性代表弯曲,或实象聚集化或粒子化,无∥性代表绝对直线性,绝对平展性,实象消融性,波动性。这一理想绝对平面本身整体就属无∥性,无数的这种平面叠加形成扩维的无∥性,有∥无是振荡互一的,所以并不可能存在这样无∥性世界。在这理想平面上有∥无粒子的绝对圆绕,看似消除了有∥无振荡,它们似乎可以确定一个绝对平展面,但升维坐标下,弯曲圆绕运动本身代表了有∥性,所以这个无∥性平面依旧由有∥性的互一力来生成。有∥无更应在维度尺标下进行相对性理解,就像我们理解我们宇宙中的物理真空。一个振荡体如波一样代表它不实不定而趋于无∥性,但它又必然不可绝对直线性,又抗拒无∥性。而从前文对量子的理解,绝对圆绕不存在,只能存在于某个级别的量子识下,在这个级别的量子识下,我们可以把组成圆的某最小直线断当作无∥性,在相变量子弯折处当作有∥性,这样有∥无交替闪烁下形成了一圆域实象概念。在动态下,可想象出,直线段无限远及地延射,然后相变转向再无限远及地延射,无性射线编织出无∥性的平面场,在平面场上星星点点闪烁出有∥性的转折点。这就是种空无中造有象的一种图景印象。所以我们对有∥无粒子这种振荡环绕也可理解为一绝对平展面的场收拢为一个有∥性粒子,一个有∥性粒子又消融为一个绝对平展面的场。也可对应阴阳,一个阴极可有无限遍及的速度,而一个阳级只有它维度差所确定的最高遍及速度,也就是阴阳边界。可把光速认为是这类性质的边界。光速代表我们阳性实象界的最高速路,而阴性虚象界则远高于这个速度,它越显阴性速度越快,遍识性越强。这种阴性的无限速度遍识力可能也是量子纠缠的背后牵引线,万类阳性实象背后都存有更具广延的阴性连接,如果它不被更多干绕的话,这种阴性连接的效应就更明显。对阴能的利用就是如何把这广i延性收拢正确聚焦,对阳能的利用就是如何把聚体消融定向波输出,这也印证了民间广传的所谓如何利用精神能的方法类似。
针对光子来说,它的正负极也是同样道理。光的负极性的广延遍及性可以技术性地精确处理它的收拢点,我们现在还分离不出光子的正负极,但可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着手,光频越大能量越大,这其实也就是光子阴阳波动所体现出的轴性能量。把波动轴性极化也就能在需要的轴性方向获得更高密的光能。
我们所有那些化学能核能都是这种玻色子的光能,但在传统能量利用中,化学能,核能,电能的这种底层光能的精确利用率都较低,比较混乱浪费,这就好比提高发动机有效输出功率一样。光及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亦是阴阳极的体现,光绕而结粒子,其阳为粒其阴为波,我们的意识知而为阳不知而为阴,阴阳波振,十字互证,粒子才好象诡异地知吾其知否。
光粒子箭头可以有正负,光可聚粒形成光质粒,寒光体等,物质万物实质也是光寻路径而所生,那么光能的利用前景可期。就像分离出正负电我们才很好地利用起电能,那么如何分离正负光箭子就是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个思路就是光的双箭头包含的那根平衡线。让它波颤起来,而把光的双箭头摆幅式的甩开,并用特殊的光介质来分别按需精确出光势位而捕获。光密能将远大于电密能。让平衡线颤抖,找什么比光更细微的力量呢?很可能是靠强磁。最接近意识的东西,可以去试图制造一种材料,把强磁平均细密化到材料上的细小凸起颗粒上,而接受光照来劈开光子。就像用光子劈开水分子一样,只是层级进一步,原理相同。在宇宙的意识交错密级处,或表观上的生成的质量的密级处。比如靠近星系的核区,有可能会自然生成光质粒子云,这种光云会发冷光,会给生命提供更天然的能量和保养,宇航员到了那里即便脱掉宇宙服也可生存,即便没有氧气也可呼吸,即便长期不食也不会有饥饿。
螺旋是宇宙最常见的形态,我们的银河系空间上看是较平的椭圆旋,放时空场下看则也是立体螺旋。我们的地球也是。从以上光的路径变化启发,在时空螺旋体中,其有正常的时空线运动路径也有捷径。比如上下螺旋时空线上的两个点间的路径距离除了依螺旋而进以外,也可从螺旋内中通穿连或螺旋外跳连。在一些阴阳平衡的无阻抗或低阻抗通道,其可达到的速度是可能超越正常时空逻辑下的速度的。万物在初始振荡下演进而互联,这些螺旋体也都有细小的连接,就物理层银河系这些星系螺旋体来说,它们也可能有低阻抗连接通道,就象高速公路或者说是光缆,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通道就有可能不用升维或降维就能快速地超光速从一个星系到达另一个星系。而升维和降维本质也是曲度周期劫的改变,改变曲度层级性而实现直线瞬达的意义好比用瞬达直射线从曲线的上下位置点射投到曲线点上。当然跳维的屡直效果和作用域要远大于润滑机制而且瞬达的意识直射线还可借助不同层的曲劫层反射折射而使之可覆盖到死角世界。如果超强意识能可穿透本源已构建的曲劫立体网构壁垒层,那这类意识自然已随意瞬达本源幻世界里的任何地方。这种强意识的精细度和高能性也必须大于当初编织这些网构幻世界的本源辐射意识才行。宇宙中有两类能力层级进化,一是基于曲度劫的时空维度进化,二是基于量子识分辨能力的密度进化,它们是交混共存的。
在宇宙的意识交错密级处,或表观上的生成的质量的密级处。比如靠近星系的核区,有可能会自然生成光质粒子云,这种光云会发冷光,会给生命提供更天然的能量和保养。时空粒子网可以理解为以太,那为何不干脆把光就理解为意识射能,光的波运动不过就是意识射能对时空以态造成的振动传播呢?半封闭旋绕光箭头形成电场,意识曲能形成空间上的电势能和质量能,如果正负电场靠近远离式振荡,电势能就在时空上产生一种振荡,把电势能中的光性释放出来,但已经很弱了。且磁有极性,但现在还没有发现存在单磁极,它的有∥无互一性如此紧密难以假性分离,故有理由认为磁更接近于基础意识射线,且它的正负极性也预示着光箭头存在正负性,但拧得更紧,紧贴于时空粒子,以致于在时空运动中我们难以察像磁的正负那的明显的光的正负现象。只有通过放大机制才可以了解到。我们发现有引力波,光波这种表面单极性波,却发现不了单极性磁波,它是电磁波这样的伴随波。所以如果万象由意识产生,引力是大层面上的意识力,它的正负箭头可能在超维大尺度上才可认识到,而磁是把极小微尺度的光的意识正负性分解放大出来,但正负线都要合回到一起。引力的正负极在超维大尺度也会和磁力线一样回合到一起。水波,声波我们是把水,空气这实象与虚形的振动变化结合而形成的概念,而光波恰是如时空粒子,以太这样是虚形,我们看不到其介质实象,而光和电磁波振荡却是实象,如果意识是种虚象,虚象在虚象介质中形成可实象的光,似乎不符合虚实阴阳十字原理。所以把光当作意识编辑过的特殊构件体,独立出来理解更为方便。
物质的退光速,退时空,当你现在看到远处的星系,是它的过去。那它的现在在哪?何态?对你来说是不知,混沌。于是你飞向那个星系,在你的未来某一刻,见到了你起飞时以你为基准的当时的现在它被揭开的混沌无知。中途在你的未来遇到它的你的那个“现在”,或者说它的你的那个“现在”遇到你的未来。直到你降落在那个星系。你的未来无限接近了它的那个“未来“后,你们同享了新的“现在“。从中可以看出,身在规范体系中的“现在”可以看到“未来”,前提是被过去的他者看到。如果让他者预测你的未来,那么那个他者遇要一个退时空操作,或叫过阴操作,一切对未来的预测力都有不明而混暗的阴性力支持。前面几节也从几何直观法提及过退阴退时空场操作。这里只是另番推理。从万物十字叠加结构来说,过阴就是内层十字后脱而扩大了时空视角。就象垂直后退一步才能看到更大距离的时间线段一样。所有预测能力者都必然会有更多阴性属性或超阳属性,但超阳是跳出了螺旋光锥的规范体系它的在本逻辑中生存意义就没有了,就好比现在已知道过去的命程,但这种“预测”对过去那段命程已无作用意义,因为逻辑已排挤出你重回过去生活了,有指导意义的预测使自由意志还对之有改变力的预测是过阴式预测,对本源意识来说,阴性属性属一种回归力,而阴性对阳性又有反噬能力。如果想获得更大阳性使用力就必然不可思前想后,而是本能欲动式的着眼于眼前,时时刻刻为眼前而奔波。所以构画远地理想和怀念过去都不是增强阳性进步的好方式,一切心思放在急急忙忙做好手头事短期目标才行。但又不能说阳性力强就更易达到理想目标,只能说它能更快到达一质变点,因为它同时也更易误入错误路径,阴阳合作会使体系更顺利完美的进步,就像奔向远方的星系,落地而目地达成,完成现实共享。
我们说物质体受到时空波的冲击,就时间来说它是意识弯折的产物,弯折形成半封装的螺旋层级,这弯折也意味着时间的可几何化,这种几何化虽然很抽象,可打个比喻,一本小说,连环动漫,其中的故事的时间意义就可在书页的上下,页面上内容的上下左右的排布而空间几何化。一本书不按约定的空间几何规则去阅读,随机读识其中文字和图画也就无法读出它内容包含的时间意义也无法读懂它的内容。前面的例子也看到在时空波冲击下,我们的未来诱因是有可能被编程的,但未来可先定的是诱因,和规范曲的一些限定。而当我们以速度脱离当下空间时,在时间意义上是在追赶我们的过去,时空波冲击物质体,形成的现在态波继续冲击下去,想追赶看下我们过去形成的“现在成为者波态“就需要加速运动。速度对时间维运动来说也就具有减慢作用,减慢这种冲击态运动向过去回退。所以这和相对论速度加快时间感变慢是相恰的。
而且用时间的可空间化能从另一角度解释双缝实验。当我们从混沌中定一空间位时,时间线性即显现,时间的空间性则退去。像前面的连环画比喻。全摊开连环画的故事是空间化的。但我们只要定某一画面基点,其它画面与该画面的联系那就时间线性化了,我们即可理解出这张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如果不去定,就虽可见任何画面却理解不出连环画的故事。双缝实验中不去设立观测探头确定某一时刻光子从哪一缝穿过时。这所谓某一时刻就是空间化的,时间的空间化意味可时间并行,所谓某一刻,光子是可以同时在这里亦在那里,就好象分身,过去与未来亦可同一位。但观测设备去确定某一时刻光子从哪一孔穿过时,我们在某个观测缝就定了空间,那光子的某一刻就时间线化而无法并行。它的时间舍隐了空间化同一时刻就不可分身而自我干涉了。这里所谓同一时刻,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东西在空间A就不可能在空间B,才造成我们对双缝实验的疑惑,当我们发现逻辑疑惑时首先要检视我们的逻辑基础是否绝对正确。世界层叠无尽又不是绝对平衡,故时间空间这本质相同的东西就可以分化,让我们能意识到空间逻辑而分离出时间逻辑,意识到时间逻辑而感受到空间。
前面说光箭头是可能分离出正负光子的,因为光子也有波动性,任何波动性肇因都是因为含有阴阳振动。光子具有阴阳分箭头。像电磁波交流电振动都可是圆绕振动转变而来。再来想象一下,光尾是否也有尾箭头意义呢?应该说是有的,且它也由阴阳分箭头构成。但它的逆熵增时空向使之像是虚世界的虚光子。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过往理解为虚世界,而现实则是这个分界线。在光的正向箭头缠绕形成物质实体的,它的负向箭头也可在虚世界缠绕形成虚世界结构实体。说来光更像是一可展开为一绝对直线顷向的意识线。它的尾箭头的内敛式旋绕,也对冲着正箭头扩散式旋绕,使光之减小光的扩散化,而可称之为光线。我们接触光而感受光,宇宙物理性速度不会超过光速,那么也意味它也代表宇宙物理因果的速度。可以把由高曲向低曲扩散方向的这种熵增方向当作物理因果的方向,那有没有反向的熵减反因果的果因呢?考虑到对万象镜幻的定义,像两面曲镜互照,这是有可能存于虚世界的。想象一下一堆排列的量子化小镜,面对未来一面量子化大镜,小镜要调整视角而可与大镜中全视自己的话,自由抖动的限围可以更大,而大镜则不同。它自由抖动大的话可能就看不到某个小镜中的自己了。曲度让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自由意志有一定限定性。而绝对直线组成的十字性则是等于消灭了这种自由意志的抖动。在十字系上就没有所谓过去与未来的划分。正是曲度让过去的一系列小镜相对未来的大镜有可自由意志抖动的空间,而又不影响这一闭合自洽系统结构的最终成形。如果我们回望过去一段已成历史,它是结构成型的,但我们又不能否认其结构过程中的每一点曾都拥有自由意志。对于面对未来大镜的一面小镜来说,如果抖动角度过大而失去在镜中失其自己,那也就意味着死亡退出这因果大系统,所以小镜虽抖它也是不断调整自己而与大镜中可视己,一个调整位错过,还有第二继续纠偏,以使之最终能稳定清晰地看清自己。这被称为宿命机关催化剂。而同样大镜也会调整自己使之能同时比较清清晰稳定地从所有过去小镜中看清自己,但相对来说在这种主动~被动双关系中,大镜抖动幅度会很小。同时大镜像面对的另一面未来更大的曲度更小的大镜,它又是小镜身份。所以这镜面是双面镜,而光子也是双面光子。
不妨想象一下,一个情形,在宇宙中相距极远的两个星球上,各有两个十字意识体A和B,星球a的c时刻的光信息,以光信息球形式以光速向外扩散,这样b星球上的B意识就有可能再次看到a星球的过去c时刻的世界,或再次受到a星c时刻的物理因果影响,但a星的A意识再也不可能看到c时刻了,也不会可能再受其因果影响了,除非以超光速追赶c信息。这就象一堵光因墙,在墙的内外有别。就像一个在一个光子运动路径的前方,一个在后方,前方者将可能看到光明实象,而后方永远看到的是黑暗。而这两点本是空间等地位,因光因而殊为不同。不过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光是意识线形的,正光子之后有虚光子,意识A的十字虚轴是可以看到虚光子的,就是B能看到a过去,A也能靠光因墙探测到未来。通过A的虚轴意识再反弹回馈到A的实轴意识。我们的意识就是对过去未来可能实象的探察者探险者。对于因果方向来说,高曲向低曲展开的弹开方向似乎代表正因果。但正象以重直过某一圆弧AB两点的无限射线ab,交于圆心而成弧对角,当AB弧度展开变小,则ab交点也会向内延伸而弧对角变小。形像来说就像是三角弧中有一内波反压力。在曲度熵增展开中这种反向传导力是可能存在的。虚光子是可能存在的。而虚轴变动又能反向影响实轴,所以虚光因墙影响到意识体虚轴后,可渐接又反向影响意识实轴。我们有理由能探测到未来,但不会是通常那种实象性地可看到,同样也可重新实象性地回看过去,而看时的意识主体将不可能是实轴性意识,而虚轴性的。这才更符合镜幻世界的因果逻辑。
假如我们能实现光速旅行,我们知道可观测宇宙大到上百亿光年,既便光速运行,上百亿年甚是久。但如果以自己为时间参照,当光速时时间会放慢静止,你想以光速到达百亿光年外某处,对别人是百亿年,对你只是一瞬。心想何处即到何处。光的阴阳平衡模拟出了绝对直线和平展性质,在可观测宇宙所识遍及所有。以光速你可以无时间感的瞬到任何地方。前面讲过光速和时空体曲度相恰,那么它就把时空体的弯曲变成绝对平展观。时空的远近差异观就被抹平了。只有退光速的物体才能感知这个时空体的时间空间差别。如果通过增维把这里的时间轴空间几何化,把可观测宇宙视做一个整体的现在成为者的空间体。光就是它神经网,光就是让它连为整体归一自我的东西。我们能感知所谓光速其实是退光速度就是远离整体归一的小自我的分化速度。我们看到8分钟前的太阳光是我们退行太阳8分钟换来与太阳空间差异分化。我们总是看到他者的过去,我们从归一中退行于他者,而分离出空间意义的小自我。而真正同一刻下是不分你我他的。所以光速亦可能是一种误解。理解光需深深理解这种阴阳的镜直互视。我们用望远镜要看到一个更大更远的尺寸,就是去看到更久远的过去。这时间跨度其实就是被空间化。光锥很简单明了的展示了时间的空间化。物质世界,我们的物理维度,没任何可超光速的话,光就是所有物质,时间与空间感的源头。是它的曲度分化了一切,高曲就压收空间制造时间感,低曲就展大空间减慢时间,压缩捏碎物质就是一道光,空间不可再小,制造的时间感就要崩溃,化作一光锥,时间感为无,化为一个空间化的光锥,这就是物质的时间破灭化为空间化的结果。所以物质就是时空,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时空造物。虚空中随机闪灭出的物质粒子,就是局部时空扭曲。物质等同能量,物质又等价时空,所以时空包含能,前面讲过时空位能,那么这个位能显化就是物质坐标的产生,从本质是说是时空打结而显化出位能。打结的深度越高物质密度越大含能越高,核武器暴发出的光辐射能,如果没有时空用于它的位能冲击显化,也就无所谓言其能量了
从超维来看时空场是震动的,涟漪的,不同时空场还会干涉打结,绝对平展的时空场不存在之存在,一个区域越多的物质,说明时空场抖动巨烈,意识巨烈,意识交织才叫变识,平缓的意识世界亦即更平展。所以这个逻辑链推导下来,当我们意念激烈时,时空感就会增强,就会生成物质实相,当我们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就是发散的波函数,这量子力学的奇论似乎也说得过去。而我们放松意识,时间空间消失甚重力场消失,一些深修者寻求与万物溶合之感也类似这样,意识平展,时空平展开来…之前讲过物质界对灵界的影响。因为物质界是结构清晰的,意识打结密度大的,故其对灵界的映射也不断强化了灵界的结构性而使之从混沌中显象,都说神灵,天堂地狱都是人造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果物质界人的意识不再积极想念死去的亲人,祭拜古代的英雄,那么这些灵神就会变得模糊以致消失,这种物质界的辐射也会像个光锥,但是逆的。物质界我们的光观察只能看到所谓过去,而灵光锥可视未来,物质界我们看得更远就能看到更久的过去,而灵界观察看得更近就能看到更后的未来,因为光锥视角半径的扩大。比如一个废旧的房屋,它投射到灵界的结构可能是它以前还有完好时的样子,鬼魂居此并不感觉是破旧。残留在物质界的鬼魂能轻松居于该物质体的过去象辐射中。灵光锥与物光锥是垂直的又秉承一些同样的性质,这种低灵界对物质界未来的观察并不是跳维式观察,而就象我们为了解更久过去而远望一样的本维规律,而民间企望灵界预知信息也是让灵能上身,近视而知未来。鬼是一定程度能看到一个人下一步要做的事的,只要它愿抵近观察你。
现在回到最初始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万物都有意识吗?所谓灵魂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只要产生有∥无震荡,是与非,曲度弯折就产生意识。而之前讲绝对平展性似乎难以存在,那么也可以说无意识状态难以存在。所谓无意识是它的是∥非,有∥无振荡在我们的维度分辨率下难以观察或产生明显交互作用。睡梦中我们确实有丢失时间的感觉,但通常是我们的记忆问题或时间维问题并不能说明,绝对缺失了意识。如此看到万物都有意识。这种有∥无振荡一旦多方纠结团绕就会产生特征持有状态,这就是所谓灵魂。例如我们用复杂的电磁波段或一连串数的信号传递信息,可传递一副画,一部电视剧。信号肯定会在曲度时空中衰减,而衰减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平展,按热力学定律最终化为混沌难以分离出,热力学模拟出一种走向平展的过程。但这之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会保持特征。还会复刻到存储备,输能后还会放大特征信号强度。灵魂也是这样,因为物质层的反馈,灵魂会吸收新的特征一层层裹覆。把物质层的曲度不平静,传递到深层的本来更平静的层面,从而使精微世界也显化出复杂结构。直至最初的原始振动也感受到了外界变化,使它的振动包含了更多微曲特征。按热力学理论这些特征最终会走向混沌,但物质层走向混沌时,这些特征也会向更深微层传递。不知尽头。之前讲万物十字镶嵌,这些层层十字镶嵌的意识纠结,或说是波的振动纠结形成坚实的物质体。因为层层镶嵌就有可剥离的属性。当外物质层不足以维持一种规则振动,那么内层谐振就会产生抗振而剥离,并寻找更精微的介质来延续它的振动特征。好比如果水波遇到阻墙,会形变和能量波峰变化,但如果有合适的空隙,就会继续延续特征而衍射。这种机制让振动在物质层熵衰过程中,依旧有保形能力,就像电子战,越复杂机制的信号波形抗外干扰越强。所谓自由意志,就是在不知内何其深,外何其广,在反界反馈和内在保形下形成的反弹,因为无法确定精度和广度,所以自由意志和宿命论也是可共存理解的矛盾互一体 关健在于观测尺度与精度需求。我们每次的自由意志的决择都会涉及这两个方面。双胞胎现象不仅体貌的近似,甚至社会生活也会近似,就是这种保形近似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命运生活就是从物质身体到到内在灵体与外在意识不断打交道,两个物质外形近似的东西,如果内在灵性也更强,那么这种灵性交织匹配互锁的近似性也更强。这样看来,万物有灵是很简单的推定,只要有振动就有意识,只要有曲绕就有自我,只是有些灵性相对过于简单远离我们人性经验。越是复杂结构越能接近我们人性的灵性经验。万物都参于我们的灵性命运,被敌人子弹打死,敌人主动意识开枪是我们熟悉的人性灵性,但敌人开枪并不意味一定会被子弹打死,卡壳,反弹,各种物理过程的参于,一些我们不熟知的能力较差的灵性共同参于才可形成命运之果。假如我们制造复杂的机器人,其高度模拟化,让我们感觉象类人类灵魂现象,就姑且认为那就是类人类灵魂。这种结构特征的层级保形与外界反馈与反弹就形成了,层级自我意识。一个物品在物质界被毁灭,它的波振不会马上绝对消失,还会在另个时空层延续,所以一些破旧的房屋对于一些特殊灵感的人依旧能见识到它曾经崭新的样子。一个在热力学规律下趋于混沌的波振,亦会在原本平静的精微层扩散,而使精微层结构复杂化。而深层结构越复杂,它的对外界抗变能力越强,从而形成灵魂核心的分离独立印象,强大坚实的灵魂必承载过复杂多变的振动,使之它的反弹方案和形式千变万化。从而确保核心保形能力。中国道教一种理论,人活时把肉体修成仙体比死后灵魂获神位更强大更持久,从逻辑讲也是合理的。因为这避免了物质熵衰,更避免了剥离中的结构能量巨大损失。水波虽然能衍射保形,但已不同于之前的扇面积和能量强度了。所以我们每个人肉身意识都是独一无二的,死亡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一旦剥离肉身,我们的人性就会衰减,灵魂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保有我们人生意识之形,但并不能就等同于我们人生意识,人生只有一次,每一次意识都是独一无二。
意识关乎曲度,那进一步思考更核心问题,什么是曲度?什么是平展?我们每论证一个问题都是像欧式几何那样前题假定一个公理。所以论证一公理为定理还会需要另一深层次的公理。直到有∥无颗粒,而有∥无颗粒其可分化细微之程度又面临无限这个问题。所以说所谓一条确定曲度也是不存在的,是有∥无态,因为无法绝对精确其曲率。我们说弯曲总是找一个对比,一个更像平展对比下另一个才更像弯曲。比如地球,很平滑的球面更象平展,大地引力与支持力平衡下,我们感觉大地的平展并发明水平仪,而深入太空看大地才发现它的弯曲是那么明显。那么说一种连续的作用力平衡下就算平展吗?可以这么说,但力的平衡也是抖动振荡的。弯曲与平展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迷题。混沌不确定性似乎更接近定义平展,一旦有精确意识,思考确定一曲率,那么这种确定性设想偿试就让它不平展了,个性化了。无法绝对精确一种确定性,所以也就没有绝对可确定的平展。而不可确定性正是平展的一个根本属性,换句话说我在否定我之中。
最后说下时空膨胀如终将耗尽一切意识能,包括本源投送的能量和空间中解锁的能量,那么在这个宇宙时空可发展出的最远边缘。如果还有物质体,那里光子和物质也相对静止了。更很可能的是光子如电子般黑暗地弥漫在那个地方,物理层的作用机制都失效,物质也会解体,甚时空粒子也解体,物质消亡,空间曲度趋于平展,空间也在消亡。最后形成一死光墙。光子的纵向凸进力丧失,只维持横向环绕振荡,其它意识粒子也是如此。这样看就是略带曲度的近乎绝对的平展面一个近乎没有时空的隔绝面,而当初本源的平展面卷缩为一点域,而在之下还有更细密的点,就好像一个点辐射出一个扇形,而扇形中布满十字网格交错式的螺旋绕线。如果有更大的外场极性阻抗,那么这个扇形也不是竖直对称的,它可能向一个方向扭腰,这扇形只是本源扩张式团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已。我们可以说我们自己已本身无限的庞大,无限的渺小,智能结构的精神体从局部到整体覆盖合一,而创造这奇幻的积极智能都是那些为成结构而塑造劫线边界者。比如物质层就是一种边界结构。
追求奇幻和圆满是一种快乐,如果奇幻没有尽头,圆满没有永恒,一切本真的快乐和满足就是现在成为的快乐和满足。但可怖的是我们的意识总是处在现在成为态被意识确认之前,我们所回观到的周围现在其实都是它的过去。所以现在成为者的满足也是矛盾的。似乎也就没有了所谓本真的快乐或不快乐,满足与不满足。活着或者死去,就那样吧,或快乐与满足只能依赖对比,比别人更好更圆满即获之,知有比已更好者即生不满,知有佛而不满足于仙。知有比己更懂者而不满足于己识,那么简单的无知确实也是一种快乐的方式。像意识区间窄小的动物沉浸在吃食物的那一刻,就是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