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附录)【法国】巴斯夏 (二)

2020-09-13 10:55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四     高价格与低价格



1


在这里向读者说明一下某些评论中对所谓的高价格和低价格产生的误解,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我了解到,初看起来,人们会认为这是些十分深奥的评论,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们是不是真的很深奥,而在于他们所持的观点是否正确。


在我看来,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完全可以使一部分人(为数不少的人)产生顾虑,使他们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功效深信不疑。 


在对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原因进行说明时,我们必须要使用以下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高价格和低价格。


自由贸易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支持低价格,而保护主义则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支持高价格。还有人从中间立场出发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所以就很难从法律上确定其目标应该是高价格还是低价格。


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法律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让价格自然形成,然而自由放任思想的死敌一定会对此大加反对。他们会全然不顾后果如何,主张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干预。


但不管怎样,坚持通过法律干预的手段形成高价格或低价格的人有责任对干预的依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并理应由他们来进行证明其是否成立。因此,这也就意味着直到可以证实相反的情况,自由贸易一贯的优点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自由贸易认为价格应该自然形成。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支持高价格的人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主张,现在该由赞成自然价格的人来对自然价格的优势做出解释了。


有两个名词争论双方都有所提及,因此弄清楚这两个名词的确切含义就显十分必要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阵营中的斗士们会因一系列事例而倍感窘迫。 



2


为了提高价格,保护主义者开始征税保护性关税,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价格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为了降低价格,自由贸易者有时成功地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不过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是,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比如,法国为了保护农业,对进口羊毛征收20%的关税,但事与愿违,法国国内羊毛的销售价格随即降到比征收关税之前更低的水平了。 


在英国,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降低并最终取消了羊毛关税,但英国羊毛的销售价格随即提高到比实施关税政策前更高的水平了。


其实这些事件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毫不相关,因为一切商品的价格的升降都遵循一般价格规律,羊毛价格也概莫能外。在同等条件下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保护性关税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商品价格回落,而竞争却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于是争论进入了混战时期,保护主义者对反对者说:“正是我们的制度使你们所承诺的低价格得以实现!”


而后者也不会甘拜下风:“正是自由贸易实现了你们所夸耀的高价格!” 


霍特维利街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低价格,而在舒瓦瑟尔街实现了高价格? 很明显,这一切一定是出了差错,是一种假象,亟须澄清,而这正是我现在试图要做的。



3


假定存在两个孤立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居民都有100万。假设别的条件都相同,其中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一切物品(包括小麦、肉、钢铁、家具、燃料、书籍、衣物等)都是另一个国家的两倍。


很明显,一国比另一国要富有一倍。 


但是,不能因此就断言说这两个国家所拥有物品的货币价格一定不同,富国的价格水平或许更高。例如在美国,其全部商品的名义价格都高于波兰,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在各个方面都比波兰富足。


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商品的货币价格的高低,而是商品的富裕程度。所以,假如我们把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比较起来,不是看哪一个带来了高价格或低价格,而是看哪一个带来了富足,哪一个导致了匮乏。 


因为我们不得不指出,当产品进行交换之后,与产品的货币价格相关的是产品的相对丰裕和相对稀缺度,而不是两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



4


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增加或减少关税造成的结果通常与人们的设想南辕北辙:实施高关税会导致价格下降;撤销关税往往伴随着价格的上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违反常理的现象,就显得十分必要。毋庸置疑,如实地描述各种事件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这才是实至名归的科学应该做的。 


那么,对于我们所讨论的这种情形来说,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导致高价格的原因一定有两个,而不仅仅是一个。 对低价格来说,也是这样的情况。


置疑的规律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商品的供求状况。 因此,有两个因素会对价格造成影响:供给与需求。


这两个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有时发挥着相反的作用。两种情形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价格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供给的减少或需求的增加都可能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供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都可能会导致价格有所下降。 因此,高价格和低价格都有两种类型。


就高价格来说,较差的一种情形是供给减少型,因为这意味着稀缺和贫困(今年小麦的行情就属于这种类型);就高价格来说,较好的一种情形是需求增加型,因为这意味着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同样的道理,由于充分的供给而带来的低价格是人们所希望的,但因消费者生活拮据而需求减少所导致的低价格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现在,让我们好好考察一下保护主义政策造成的后果——较差的高价格和较差的低价格:较差的高价格,因为货物的供给减少了,事实上也是他们公开主张的目标;较差的低价格,因为货物的需求也减少了,这样资本和劳动就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消费者的负担也因为实施税收和限制措施变得更重了。


所以,对价格来说,这两种趋势所产生的影响相互抵消了,这也就是从长期来看,为什么这个同时限制需求和供给的制度,最终不能实现其提高价格的目标的原因。 


但对公众的整体福利条件来说,这两种趋势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相互抵消,而是共同作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恶化。


自由贸易则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其结果或许也未能成功地使价格回落,因为其中同样也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人们所希望的由供给增加而带来的价格的下降,即增加了富足的程度;另一种是需求的增加带来的令人愉悦的价格的上涨,比如由于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对货币价格来说,这两种趋势也是相互抵消的,但两者都会对人们的总体生活福利发挥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使国家陷入衰退的状态,会使供给与需求都疲乏无力。


而实施自由贸易制度,会使国家步入繁荣,会使供给和需求都很旺盛,但并不会必然导致货币价格的波动。



5


货币价格并不能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因为无论社会陷入贫困还是高度繁荣,价格都有可能会稳如泰山。 


下面的评论或许能一语中的地说明这一观点。


法国南部的农民对于对付秘鲁很有信心,因为他们用关税把外国的竞争者拒之门外。尽管他们还是像约伯一样家徒四壁,但他们坚信在保护主义制度下,他们迟早会变得富有。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用欧迪委员会给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参与国际竞争——愿意还是不愿意?”


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愿意!”


据此,欧迪委员会自豪地宣称他们的观点受到了公众的普遍赞同。


但是,应该更深入地对这件事进行探讨。毫无疑问,外国竞争(事实上是一切竞争)总是让人感到不愉快。如果某个产业部门可以摆脱激烈的竞争,那么在一定时期内,该部门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利润。


然而保护并不是孤立的特权,而是一项制度。如果用来保护农夫的利润,就会造成谷物和肉类的短缺;用来保护其他生产者的利益,就会造成钢铁、布匹、燃料和工具等的稀缺,最终,会造成一切物品的短缺。 


如果由于供给的减少而使小麦短缺并由此造成价格上涨的话,那么用于换取小麦的其他全部商品的短缺则会造成对小麦的需求减少,进而使小麦的价格下降,所以从长期来看,小麦价格是否会比自由贸易制度下的价格高出1生丁,还不能确定。但由于整个国家所拥有的商品都减少了,人们能得到的商品总量也不如以前多了,这是确定无疑的。 


农民真的该问问自己,只要国民们拥有财富,有能力购买并消费各种农产品的话,从国外进口一些小麦或家畜是否会对自己更有利一些。


假设法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仅仅靠板栗为生,你怎么指望他们能依靠农业发家致富呢?那怎样才能让这里出产可以带来更大回报的商品呢?肉类?他们不吃肉;牛奶?他们只喝水;奶油?在他们眼中太奢侈了;羊毛?他们的需求量少之又少。


这是否可以说明,在保护主义影响下,这些消费者的产品价格在上涨的同时,也受到由于人们放弃消费而造成的价格下降的影响呢?


农民的情况对制造业的厂商来说也同样适用。纺织厂商坚信,外国竞争会以增加供给的方式造成价格下降。情况也许如此,但其价格难道不会因为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吗?难道对布匹的消费数量总是一成不变的吗?难道每个人都买到了自己所需的有能力购买的衣服吗?如果将一切税收和限制措施都取消,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富有,难道人们在拥有财富之后不是首先用这些钱让自己穿得更好些吗? 


问题——永远都存在的问题是,从保护主义政策中获益的是特定的产业部门,还是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之后,保护主义限制性措施理所当然地比自由贸易更富有生产力。 


如今,任何人都不会不假思索地就这么认为,否则人们就不会总是说,我们“理论上是正确的”。


如果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保护主义的限制性措施是为了某特定产业部门的利益而不惜给社会的整体福利造成更大的损失的话,我们必须指出,货币价格本身反映的是每一特定产业与其他各个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而接下来,实施这样的政策并没有使保护主义目标中的有利价格得到实现,而恰恰相反,这种政策的实施对有利价格的形成来说却是一种阻碍。



五     保护主义能提高工资吗




一位无神论者表现出了对宗教、神父和上帝的不满情绪。一个没有什么正宗信仰的人说:“你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我将会被你变成虔诚的信徒。” 


当时我听说一些幼稚轻率的三流作家、小说家、改革家、矫揉造作的作者们纸醉金迷,他们的公文包塞满了金边债券,或者他们通过发表反对自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激烈言论而赚取大量金钱时;当我听说他们公然挑衅我们这个无情的制度、为劳苦大众大声疾呼时;当我看到他们来到天国饱含热泪,为贫困、操劳的群众感到悲悯时(实际上他们从来都不曾遭受贫困,只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而进行著书立说时才会有所涉及),我要对他们说:“假如你们继续这样做的话,你将会使我将工人的死活置之度外。”


天啊,这是多么虚伪啊!这是当代丑态毕露的指责!如果由一个认真、严谨的人道主义者来描述工人们悲惨的真实生活,假如他的著作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那么他就会在第一时间遭到一群改革者的攻击。


他们煞费苦心、含沙射影、颠倒黑白、哗众取众、为达目的什么样的手段都使得出来。他们总会有抚平一切伤悲的办法,他们总以“协会”、“组织”的名义来为你排除忧愁,解除困难;他们对你万分殷勤、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你便如奴隶般陷入被人控制的困境:正直的人不屑于对你的情况进行公开的关注,想想也应该明白,怎么会有人在这个令人反胃的满是谎言的时刻给你提供什么合理建议呢?


“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这是一种懦弱的、有失正义的态度,对此我并不赞同,即使是装腔作势地提及也要好过于这种态度。


工人们啊,你们可知自己的处境是多么诡异!你们正在遭受别人的盘剥,至于这种盘剥是如何进行的,请听我稍候徐徐诉说……


不,我改变主意了。不能在我们的言语中出现过激的表述,这可能引起歧义,没错,“盘剥”一词就很容易引起误解,被作为指认谬论的托词,这样一来,就使人们反对盘剥者的信念受到了动摇,于是对于盘剥就会听之任之了。但最终你的劳动果实还是被别人占有了,你也不会得到公正的对待。


哦,如果大吵大闹后获得的那点安抚、那张空头支票、那点嗟来之食就能让你满足;如果那些“组织”“共同体”的幌子就可以震慑住你,那么你的这点小小的要求将会得到很大的满足。但并不会有人想要给你那种完完全全的公正。


然而你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长年累月地获得微薄的薪水之后,这点微薄收入又怎能满足你如此之多的需求呢?


也许某一天,我会告诉你协会、组织的本质,可以理解你早已被那些让你满怀希望的空头支票弄得昏头昏脑了。


同时,让我们看看人们是否制定了对你不公的法律,不仅规定你该向谁购买诸如面包、肉类、衣物和羊绒之类的商品,而且规定了你需要支付的费用。 这与保护主义政策不是如出一辙吗?它的确提高了你所购买的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在这一点上这对你是不利的,但保护主义不也相应地使你的工资有所增加吗? 



2


决定工资高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有位工人给出了非常简洁的答案:当两个工人同时在一个老板那里竞聘时,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当两个老板争抢一个工人时,工资就会上升。 


为了简单起见,我用学术(但可能不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一遍:

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的供求状况。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劳动的供给呢? 是市场中工人的数量,这点保护主义是无能为力的。 又是什么决定了劳动的需求呢?


是国内可供投资的资本数量。


不过资本的数量是否会由于保护主义“人们不应该购买国外产品,全部产品都应该由本国生产”的主张而有所增加呢?根本不会。资本或许会因为这个主张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转移,但不会给可供投资的资本数量带来丝毫的增加。


所以,保护主义不能使劳动的需求获得增加。 


人们会对某个产业引以为傲。难道使该产业得以创办的资本及整个产业的建立都是从天而降的吗?当然不是,农业、水运或白酒制造业都是这些资本的来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征收保护性关税,有更多的工人会聚集在我们的开采业、工业城市的市郊,而港口的水手、田间劳作的农民和葡萄种植户会减少。 



3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进行详细论述,但我还是希望通过例子来说明。


某农夫拥有一个农场,占地1.2万平方米,他的投资是10000法郎。


他将土地分为四块,并依照下列顺序轮流进行耕种:最初是玉米,第二是小麦,第三是苜蓿,第四是黑麦。


他和家人的需求只是农场产出的一部分谷物、肉类和奶制品,剩下的部分拿去出售后用于购买油、亚麻、白酒等日常用品。每年的资本都用于支付工资和从邻近农场雇用的临时工报酬。


这项投资来自他的销售,资本每年都不断增长,农夫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把钱投入生产就不会有什么价值,每年的剩余可用于建造篱笆、平整土地、改善农业设施和农舍,提高工人的报酬。他甚至在附近的银行有了一笔存款,然而银行并不会任凭这些钱闲置在金库里,而是借给创业的船主和企业家,所以这部分钱陆续也会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出去。


没过多久,农夫死了,他的儿子继承遗产,他对自己说:“坦白地讲,我父亲一生都无所作为。他从普罗旺斯购买橄榄油,将钱拱手相让,我自己也完全有能力开辟一小块田地用来种植橄榄树。他从布列塔尼、梅多克和海耶尔岛购买亚麻、白酒和橙子,同样将钱拱手相让,而无论如何,亚麻、葡萄和橙树都能够在自己农场里种植。他又让磨坊主和织工从我妈这里赚到了钱,事实上织布、磨小麦粉完全可以由我们的仆人来完成。他把自己给毁了,而且,还把原本可以由自己人赚取的工资拱手相让给外人。”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这个鲁莽的年轻人改变了农场的轮种制度。


他把土地分成20块,在第一块上种植橄榄树,在第二块上种植桑树,在第三块上种植亚麻,在第四块上种植葡萄,在第五块上种植小麦……。如此一来,他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使自己彻底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他不再从货物的一般流通中获取任何物品,他的任何东西也都不再进入货物流通领域。


通过这种做法他是否就会变得更富有呢?答案是没有,原因在于他的土地根本不适合葡萄的生长,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橄榄树的种植,更何况,长期来看,其父亲通过交换而得到的家庭所需物品的供给比这种做法要充足得多。


而雇员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丝毫增加。准确地说,他们需要耕种的地块数量是之前的五倍,但每一地块的面积却是以前的1/5。农场种植了橄榄树就使种植小麦的面积相应地减少了。农民不再从别处购买亚麻,但也没有了可供出售的黑麦。而且,支付的工资不超过他的资本,这些资本在新的作物轮种制度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在复杂的新种植制度下,很大一部分资本被用来建造房屋和购置所需的生产器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劳动的供给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可用于发工资的资金却减少了,于是工资的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4


这就是一个国家构筑关税壁垒、自给自足的结局,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如果产业的种类有了成倍的增加,那么它的重要性就会有所降低。这就意味着,一个多种产业并举的体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其结果并不是更多的产出,反之亦然。


原因在于,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所需要克服的困难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流通资本(工资基金的构成部分)就必须转变为固定资本,不管工作情况发生什么变化,剩余的部分的总额没有增长。


如同水一样,要想保持充足,就必须积蓄在池塘、水库等蓄水设施中,倘若覆盖了更多的土地、日晒的面积过大,就会有更多的水会被吸收、蒸发,进而流失掉。


既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力与遇到的阻力之间呈反比例关系。


毫无疑问,与气候、温度等因素相比,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所遇到的壁垒阻力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都会使产出减少,也就是说,结果是减少了用于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那么,如果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的总供给减少了,又怎么会使工人的报酬增加呢?


如果真的增加了,就只能假定财富不仅随着生产总量的减少而减少,还因(他们所谓的)工人报酬的增加而进一步减少。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足为信的,有充足的证据和理由来驳斥这种工人工资随之增加的谬论。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附录)【法国】巴斯夏 (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