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法治愈心灵的文字宛若毒药,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021-02-08 11:52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当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而且,就是几年前、几个月前甚至就是几周前,这真是个忧伤的故事。

说它是故事,只是因为【主角】离我们很远,别人的经历称之为【故事】;说它忧伤,其实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因为这个世界上比忧伤更忧伤的还有太多太多。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于2017年2月,仅仅2个月后,林奕含自杀。似乎,这样一位女子只是用文字递延了自己的生命,当自己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公布于世,自己所有的负担已然卸下,于是,肉体已然无法承担灵魂,只有让心灵飘向远方,才能达成一种圆满。

她,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位作家——张纯如,完成《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后不久,也是自杀。虽然想不出这两位女子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关联,大概就是都已经不在了吧。

由于知晓故事梗概,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是直到2020年末才认认真真读完。原因也很简单,这本书突然在某个电子书app上可以免费阅读了,于是,就花了整个晚上读完。

与预期一样,这个故事读完之后会令我无比压抑——尤其是文笔的美妙配合一个残忍的情节,实在是一种毒药。在林奕含的笔下,被侵犯的场面被刻画的极为细致与深刻。我推测,她这样记录甚至“美化”,只是极力想从记忆深处抹去这段地狱之旅。

原因无他,我也曾经在日记本上详尽记录寻常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黑暗却无能为力之事,以为只要写下,就可以遗忘,或者交给时间去处理。然而,现在想来,这种想法过于乏力和幼稚。如果说奋起反击,当然是把过往进行拼凑渲染,写成人人皆可阅读的小说,让所有人都知道那些阿猫阿狗的龌龊之举。

也许,林奕含也是这么做了,但只是完成了部分。在文字中,她仅仅做了还原,却没有在文字中丢出血淋淋的刀子。

如果没有背后的真实故事,这只是一本很纯粹很优秀的文学作品,那该多好。

我向来以为,无法治愈心灵的文字宛若毒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显然不是治愈系作品,而是致郁系作品。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林奕含,却有无数个房思琪,她的遭遇虽然特殊,却可能发生在你的身边——只是当事人的种种原因,未能被人知晓,成为永远的谜

事实上,房思琪的经历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不一定是肉体侵犯,而是灵魂和人格受到了侮辱。房思琪的结局是疯了,而林奕含的结局是死了,而我祈祷的是,【你】能忍辱活下来,择机反击,就像童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好人打败了坏人,整个世界又迎来了和平”

我断然不会像部分评论家一般去潜心解构这部作品,因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过于喧嚣的孤独》,都是关于人的悲剧。而这类悲剧的解药,是需要几代人对制度进行重塑,才能对精神进行净化。

林奕含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给自己的心灵抹上毒药,明知无解却执着,她并不是不坚强,而是知道自己无能为力。而【死亡】,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如同【忙碌】对某一类人是一种解脱一样。

我想,《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真的是一本需要谨慎阅读的书,与太宰治字里行间的“丧感”不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后绽放的是一朵绝望之花,将读者的灵魂吸入,让人顿感无力;而太宰治则尽可能地让故事中的悲情人物去爱、信任(信念)和自由——大概就是基督教中的“有信、有望、有爱”。

对于缺少足够社会阅历的读者而言,此类作品阅读甚多,往往会认为【死】是【必选项】。其实不然,死亡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如果死的缺少价值和意义,那只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数字。

是的,我想这个时代升平日久,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也是强调为人处世应该温良谦恭。但细想一些就甚为不妥,如果对方就是蛮横霸道,温良谦恭的人遇到事儿大概就只能自己和自己拧巴,最后就只能拧巴而死。

我向来以为【温良谦恭】是有底线的,为人处世应该有点血性与狠劲儿,西汉的陈汤有句话我格外喜欢——“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听上去就霸气侧漏!

如果你真的想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请务必记得“反”着读——请记得有个女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你看到了真实存在的地狱。你无需过分向往天堂,同时,必须提醒自己,切莫不小心堕入地狱


ps,写这样一篇“读后感”真的是有气无力,或许林奕含在写书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最后的结局,于是,这本书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死亡气息。这种感受,比看恐怖片还恐怖。

【tip】本想贴出一些小说原文让大家感受下文字中的那种“力”,因为有过于露骨的描写无法过审,还是建议有兴趣阅读的小伙伴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吧!


无法治愈心灵的文字宛若毒药,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