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十五章 开始,抑或是结束

2022-07-20 21:53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刘裕的一生由代晋称帝作为分割线,前半段叱咤风云,是晋末的第一大豪杰。但是在称帝之后却变得安安静静,不再热衷于东征西讨,从永初元年到他死的永初三年这两年间,刘裕真的没有搞出很大的动作。就连历史也悄然加着速,这两年在各类编年体史书中都是一掠而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

不对外了,那就认认真真的打理一下自己政权的内部吧。

首先是了结一下司马德文。这好像是非常的不厚道。汉献帝被曹丕撸下来之后也活了二十多年,打破了东汉皇帝寿命不过四十的记录;魏元帝曹奂让位给司马家之后,可是活到了“八王之乱”才死,也算是与司马家同归于尽。而你刘裕居然要打破这个习惯,把末代皇帝给干掉,这可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啊。

但刘裕认为司马氏就是司马氏,是始终是威胁自己刘宋政权的第一大不稳定因素。管你叫德宗还是德文,反正到我刘裕手里就是得死。

于是他给了司马德文一瓮毒酒。

送毒酒的是前琅琊郎中令张伟(一作祎),他接到毒酒之后叹息一声:“毒死君主来谋求生存,我还不如死!”他在半路上把酒一饮而尽,不久之后毒性发作,张伟暴毙。

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人没杀成,自己人赔进去一个。刘裕很是郁闷。好,既然暂时干不掉你,那你就让你断子绝孙!于是,他拉来了两个人——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人呢?因为司马德文的妃子姓褚,是他们的妹妹。

刘裕给他们的命令是:司马德文要是生一个男孩子,就处死一个。

这招非常成功,司马德文天天与褚妃抱头痛哭。但是刘裕还是不满,因为根据褚氏兄弟的报告,司马德文每天与褚妃寸步不离,每天自己做饭吃饭,绝对是一个被害妄想症晚期。这就让他们两个难以下手。

刘裕冷笑,不就是人手少嘛。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个计划:再去。

永初二年(421),九月,褚淡之与其兄褚叔度去探访褚妃。一家人相见格外亲,三个人到了大厅之中一起唠嗑,把司马德文忘在了房里。

正在此时,一群士兵翻墙进入房间。为首的人手持长刀,他一手拿着布袋,一手持刀,把司马德文逼到墙角。问他:“零陵王您是要饮药自尽,还是死于刀剑之下呢?”

司马德文拒绝:“佛教云:自杀者不复为人身……”

不想自杀是吧?士兵二话不说,直接对司马德文,进行物理超度。他……拿起了被子,把司马德文捂死了。等到褚妃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人早就凉了。

但是请注意,刘宋一朝不止一个这样被处死的,这可也算是开了先例。

晋恭帝司马德文卒,葬冲平陵,东晋从实体上宣告灭亡。

 

司马德文死了,刘裕确实挺难过的。但是难过仅仅也就是难过罢了,现在还早,正是一切还刚刚肇始,还见利不见弊的时候。眼见着局势大好,仗也不打了,总算可以停下来发展一下经济的时候——永初三年(422)刘裕病了,而且还病的不轻。

作为江南数万百姓的安危福祉的守护者,王朝的奠基人,朝廷大局的定心剂,刘裕居然在当上皇帝,两年之后就马上要归天了。奇怪,五年前的他还生龙活虎,意气风发地指挥着灭秦战役,而现在居然就成为了病床上一个病人了!命运,有时真的捉弄人。

群臣上表请求烧香拜佛,刘裕不肯,他是一个半无神论者,不相信所谓的求神拜佛真的可以救人一命。他只是让侍中谢方明去太庙里烧香,告诉自己的祖先他病了。

三月,病情好转,刘裕宣布大赦。可大赦这个东西往往是催人命的。所以,五月,刘裕的病情再次加重。

正如每一位父亲一样,刘裕对于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全方位的保护。具体来说,是安排了四个人,从军、政、财全面对刘义符进行辅佐,也就是所谓的“托孤”。托孤的名单总共有四人,他们分别是: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

虽然在之前的故事中早已出现过他们的身影,但我还是想要不厌其烦地再介绍一遍这四个人的身世。因为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是最为夺目的存在。

徐羡之,字宗文,东海郯县人。徐羡之从小读书,传说在他年少的时候,在路边见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自称是他的祖先,还仔细端详了一下他的面貌。末了,他才开口说道:“你呀,之后可是要大富大贵的,只不过会先遭一劫。如果你现在在自己的房子四角埋下总共28枚铜钱,便可以从此免灾,还会在此后位极人臣。”

徐羡之就按着这样的方法做了。后来这招果然显了灵,徐羡之随着亲戚下乡探亲,正赶上身边有事,他就离开了县里头去外面办事儿。后来他才听说,在他出去之后,一伙穷凶极恶的盗贼攻破了县城,屠杀了县里头的所有活人……

幸运,实在是太幸运了。在此之后,徐羡之的地位一路飞升,他起先是和刘裕一同办事,后来京口起兵以后,徐羡之作为刘裕的贴身亲信,一路升到了太尉左司马的官职。在刘穆之死后,徐羡之接替了他的位置,掌握朝廷大权。

总的来说,徐羡之是一个处理政事的人才,朝野之内对之的评价是——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较徐羡之而言,傅亮是一个比较擅长文辞的人。当初桓玄篡位的时候,傅亮被提拔为了秘书郎。后来傅亮投奔了刘裕,被任命为领军长史。刘裕十多年间去过的地方,傅亮也多有陪同。

他的高光时刻是刘裕得位的前夕,他成功从刘裕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并且力劝司马德文退位。这样一次成功的活动,让他拿到了刘裕托孤心腹的门票。

最后一位文臣是谢晦。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起先当的是孟昶的中兵参军,后来孟昶病故,刘裕就让刘穆之从孟昶的部下中选出一个来接替。刘穆之就推举了谢晦上去。

谢晦真正给刘裕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代班。那一天,本该审讯犯人的刑狱参军生病请假了。谢晦受推荐去带班,不巧的是刚好堆积下来的案件很多。谢晦没有说一句话,马上认真工作起来,在一天之内居然就把这堆积了好几天的案子全部都审完了。审完之后核对,负责核对的官员居然愣是找不出一个错误来。

谢晦由此备受信任。在此之后,他不仅仅帮助刘裕完成了清查全国户籍的任务,并且在北伐后秦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计策,为他能够得到刘裕的深度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檀道济,他作为一个武将,前面所发生的一切大事也便是他的攀升经历。其先与刘裕参与京口起兵,后来又去打桓振,在卢循来的时候暴揍过对方。到了五路伐秦时,更是成为了主要力量拿下了洛阳。刘宋朝内战力最强的王镇恶等已经在长安那场兵变中被害了,如此递补,檀道济便成为了军方首屈一指的大佬。

在内部理政的,在外打仗的都有了。刘裕最后留下了一句话:“檀道济有干的动力,但是没有远见,不像他的兄弟檀韶一样难以威服。徐羡之、傅亮,你可以放心任用;谢晦跟随我南征北战,有些智谋,以后要出了乱子,那就是他了。

“另外,后世如果有幼主,禁止母后干预政事。”

徐、傅、谢、檀四个人共同说道:“誓不辱命!”

刘裕笑了,他躺在床上,回想着59年人生中的一幕幕:刘穆之、桓玄、司马德文、朱龄石、朱超石、沈田子、沈林子、王镇恶的身影在他眼前一一掠过。这些人中,他有的恨过、有的爱过、有的用过、有的背叛过。

而如今,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建康宫的夏雨还在拍打着门框……

永初三年(422),五月癸亥,宋武帝刘裕驾崩于建康西殿,年六十。

 

422


一个人死了,应该就可以得到安宁了吧。至少对于刘裕来说,只要刘义符帮他守好刘宋的江山,他自己应该就可以瞑目了。但是从后面发生的一件件事来看,刘义符实在称不上一个守成之主。

但是在说这些之前,我想给刘裕做一个总结。

南朝梁沈约《宋书·武帝纪》里的“史臣曰”部分,对于刘裕有着高度的评价:

 

史臣曰:汉氏载祀四百,比胙隆周,虽复四海横溃,而民系刘氏,惵惵黔首,未有迁奉之心。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及魏室衰孤,怨非结下。晋籍宰辅之柄,因皇族之微,世擅重权,用基王业。至于宋祖受命,义越前模。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末衅,桓玄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咸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逊,殆均释负。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魏、晋采其名,高祖收其实矣。盛哉!

 

沈约认为,自从东晋末期以来,东晋的命数已尽,刘裕起于介胄之中,革除凶暴,是为江南之英雄,其在位名副其实。

的确,作为南朝第一帝的他,一生南征北战,可谓是功勋赫赫。他一路上的成就与功绩,我在前面的几章之中,已经恭录在上了。至少他的征伐,收复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人为地延缓了江南政权的生存时长。若站在汉族,特别是那些因为南渡而离开故土的人们的眼中,刘裕无疑是一个英雄。

可是,他的身上也确实有很多不完美之处。如刘裕对于士族多加排挤,可不经意之间矫枉过正,反倒使宗族的权力过于膨胀,由此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斗争;如刘裕虽然军事才能谋略出群,但是在打下一片地方之后,却不会认真地治理,这也就造成了这之后频频的民变,甚至出现投降敌国的情况;又比如一味地追求权力,不惜在内部发动一次次的内斗,当时司马休之逃亡北方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夹道而立,可见刘裕在追逐权力的同时,仿佛忘记了真正值得关注的东晋万民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一帝功成万骨枯吧。

总之,我觉得刘裕这一生,他做对了很多事,也做错了很多事,他是一个豪杰,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永初三年七月初八,葬武皇帝于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

百官一起痛哭,为刘裕送行……

 

皇坟中的青烟散去,所有人都拭干了泪,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游戏。


刘宋风云 第十五章 开始,抑或是结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