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历史沿革(第一期)
砂拉越州和沙巴州
(一)砂拉越州旧称沙捞越,简称砂州,首府为古晋市,被称为“犀鸟之乡”。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北部,其南部和印尼交界,北接文莱及沙巴,是马来西亚面积最大的州,总面积为124450平方公里。总人口有276.76万 ,由23个族群组成。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三分之二土地是热带雨林区。砂拉越州下设12省,分别是古晋省、诗里阿曼省、诗巫省、美里省、林梦省、泗里街省、加帛省、三马拉汉省、民都鲁省、沐胶省、木中省、西连省。砂拉越州在历史上曾属于文莱,1841年英人詹姆士·布鲁克因协助文莱苏丹成功镇压叛乱而被任命为砂拉越总督,次年宣布砂拉越脱离文莱成为独立王国——布鲁克王朝。随着二战爆发,砂拉越惨遭日军统治,日本投降后英军在砂拉越设立军事管制区,之后在1946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在加入马来西亚的前提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英人总督Alexander Waddell宣布任命Stephen Kalong Ningkan为候任首席部长,砂拉越人取得自治,1963年9月16日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布鲁克王朝创建于1841年,王朝地点位于为亚洲马来西亚砂劳越地区,该王朝创建者为白人詹姆士·布鲁克。在统治期间詹姆士建立并巩固砂劳越的统治支配权,并重整行政架构、制定法律并与海盗抗争。1943年布鲁克王朝属地遭日军侵占,直至1945年为止。随后的1946年该王朝名号即遭英国取消。而王朝所在砂劳越亦于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50年代考古学家在位于美里的尼亚洞和邻近地点陆续发现古人类和动物的遗骸及活动遗迹,考证早在前4.5万年就有人类在砂拉越的土地上居住及活动。关于婆罗洲南岛民族的由来根据“云南说”猜测称4世纪中国云南一个大族群(巴东族)千里跋涉,从缅甸、泰国、越南进入马来半岛,再经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再迁移到婆罗洲,若根据“台湾说”则认为南岛民族起源于台湾。在婆罗洲岛的族群都是属南岛族群,当时最大的族群是加央族,加央河是他们最早登陆的地区,也是加央族的发源地。当时一名族长渤泥就是婆罗洲开上鼻祖,中国最早历史《梁书》记载渤泥国显示渤泥就是由这位族长所命名的。14世纪加央族迁移到巴南河流域,也是加央王朝最鼎盛时期,除了拥有婆罗洲领土主权外其后裔建立文莱王国也拥有苏禄群岛、棉兰老岛、苏拉威西岛主权。1599年始砂拉越属于文莱版图内。1830年文莱委任马来人拿督巴丁宜·阿里为首长。作为古晋的开辟者,班根丁·马哥达代表文莱苏丹管理砂拉越。为了巩固文莱苏丹的政权,班根丁不仅要求巴丁宜·阿里每年得向文莱进贡,还规定人民得向文莱缴税,采集产品必须全数卖给政府。不得用于自由贸易,只能任由文莱将产品转卖给外国以获利。1837年因庞大税赋和逼迫,砂拉越人民在巴丁宜·阿里的领导下对抗文莱苏丹,要求脱离文莱。对此班根丁·木达·哈新受文莱苏丹之命前往镇压叛乱,但结果失败、1840年詹姆士·布鲁克以受封总督爵位为条件答应与班根丁合作解决叛乱问题,指挥“保皇党人”号炮舰镇压起义。1841年詹姆士·布鲁克被任命为总督。

(二)1842年詹姆士·布鲁克宣布砂拉越脱离文莱成为独立王国——布鲁克王朝,他成为砂拉越第一任白人拉惹(王公),砂拉越王国后来得到美、英等国承认。然而文莱人反对布鲁克的统治,文莱苏丹禁止汶莱人和英国交往,并要把布鲁克逐出砂拉越。1846年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协助下文莱败北并签订条约,无条件把砂拉越统治权割让给布鲁克。1846年文莱苏丹把砂拉越河至三东河一带交出,随着1853年、1861年、1883年、1890年和1905年都有叛乱及政治问题,故布鲁克王朝版图迅速扩张,其领土面积形成今砂拉越州。1868年詹姆士·布鲁克的外甥查尔斯·约翰逊继承王位,并改随舅舅的姓氏。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占砂拉越,日军在1941年16日、25日及27日先后占领美里、古晋、诗巫,直到1945年8月于太平洋战场宣布投降后撤离,共计3年零8个月。1946年6月30日查尔斯·维纳·温特·布鲁克宣布放弃布鲁克王朝名号,将主权交予大英帝国,同年12月8日由英国总督开始统治。1961年英国提出马来西亚计划,要将砂拉越并入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州属。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在并入马来西亚的前提下从英国手中取得自治的行政权,除了行政权外砂拉越尚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与北婆罗洲(今沙巴)、新加坡和马来亚联合邦组成马来西亚(简称大马)。詹姆士·布鲁克爵士(1803年4月29日——1868年6月11日)出生于葛洛夫山谷,邻近英格兰西南部巴兹是砂拉越第一位白人拉惹。1825年随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旅行于柬埔寨,尔后因伤返回英格兰静养。1830年返回印度马德拉斯,计划在远东从事贸易,但无功而返。1835年父亲过世留下三万英镑遗产,詹姆士大部分花费在购买船只“皇家号”。1838年行至婆罗洲,在同年八月抵达古晋,遇见殖民者以及迪雅克原住民(位于婆罗洲与苏禄岛)联手合作而发生暴动的文莱苏丹,一方面提供苏丹援助,另一方面则指示他的团队在当地建立和平拓殖区。苏丹则赋予詹姆士在砂拉越“拉者”的封爵,事实上他也臣服于苏丹武力下(1841年8月18日前官方尚未正式宣告)。詹姆士开始建立并巩固在砂拉越的统治支配权,重整行政架构,制定法律并与海盗抗争,在各方面证明他不间断的统治决心。1847年暂时返回英格兰,任命英籍领事官担任总督以及纳闽总指挥官,创造“KCB”。1851年被控失职,这项指责使詹姆士成为争议人物,导致英国皇室在新加坡任命授衔。由于此项指控调查尚未被证实,此事时时萦绕在詹姆士心中。1868年詹姆士治理砂拉越,十年间三次中风,去世后由他的侄儿查理斯詹森布鲁克接任。砂拉越州全州下设12省40县,州首府为古晋市。古晋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它地处砂拉越州的西部,砂拉越河南岸,离海岸约35公里。市内新旧建筑交替,河渠纵横,绿水悠悠,装载橡胶、椰子、胡椒的小船穿梭期间,有“水上之都”之美誉。

(三)加央族是东南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马来西亚沙捞越山岳地带的卡扬河、巴卢伊河流域,与其近缘民族克尼亚人、巴豪人合计有52万人(1995年),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卡扬人讲卡扬语,分四种方言,为加里曼丹岛上流行最广的土着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信仰多神和万物有灵,举行类似萨满教的宗教活动,在沙捞越有许多卡扬人信仰基督教。一个村落的居民常常居住在一个共同的长屋里,从事刀耕火种农业,以轮垦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在雨林垦地上种植山稻,以西谷米为辅助作物,并从事渔业和采集。擅长金属工艺,以手工精巧着称。常乘独木舟作沿岸航行,与邻岛有贸易往来。从前有猎头风习,常同伊班及达雅克部落发生冲突。砂拉越位于马来西亚东部,地处婆罗洲北部,东北角连接马来西亚沙巴和文莱,南面跟印度尼西亚为界。砂拉越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地面积12万4449.51平方公里,地处赤道以北。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的地方高山地带海拔在2500-4000英尺。在高山地带和沿海平原之间海拔在800-1500英尺。砂拉越的河流是由东南流向西北,拥有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拉让江,全长563公里。毛律山是砂拉越州最高峰,约2438米。砂拉越州是一个高温多雨的地方,位处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温度相对均匀,日温差在23-32℃范围内,但在高原地带气温徘徊在16-25℃,晚上甚至会降到11℃。东北季候风通常在11月至2月到来,并带来大雨,而西南季候风则从6月到10月到来。每年平均降雨量在3300毫米-4600毫米之间,视地区而异,另外湿度高达80-90%。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库显示砂拉越州的总人口为276.76万,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百分比为8.64%。以族群划分,沙捞越州有27个民族,主要为伊班族(又称海达雅),人口71万,占州总人口的30.3%;马来族,人口57.7万,占州总人口的24.5%;华族,人口56.8万,占24.1%;比达友族(又称陆达雅),人口20万,占州总人口的8.3%;马兰诺族,人口12万,占州总人口的5.2%。以性别划分,男性为144.33万人、女性为132.43万人,男女比率为1.09。砂拉越原住民:伊班族:在原住民群体中伊班族数量居于首位。伊班人主要以捕鱼、打猎及务农维生。比达友族:原属海滨住民,但是后来被海盗赶到内地去,现大部分居住在内陆。马兰诺族:绝大部分是捕鱼维生。这些族群大部分皆沿着大河流而定居下来。他们住在一座大型的长屋上,整村人可算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皆是非常友善的族群,许多游客会选择在他们的长屋留宿。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服务业是砂拉越州经济的重要支柱,占州经济比重达到34.4%,其他还有制造业(27.7%)、采矿和采石业(21.2%)、农业(13.5%)及建筑业(2.7%)。

(四)砂拉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油田,石油及液化天然气是州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砂拉越土地辽阔,大约3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认定适于农业耕种,不过只有少于9%的土地种植多产的永久性作物,至此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万平方公里。其他经济作物还包括油棕、西米、胡椒、橡胶等,其中砂拉越的胡椒产量占马来西亚总生产量的90%。砂拉越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硬木出口产地之一,大规模采伐活动已导致该州热带雨林的减少,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砂拉越在1996-2000年的锯材原木的年平均出口量为1410.9万立方米。自20世纪80年代起砂拉越开始经济转型,大力实施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2008年2月马来西亚政府启动“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发展计划”,其位置是在中部地区,包括民都鲁、加帛、诗巫、沐胶及泗里街,是项区域性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计划施行至2030年,计划重点核心领域涵盖是能源资源,尤其是水力发电、煤炭及天然气。砂拉越州农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13.5%,占国经济比重为16.5%。砂拉越州制造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27.7%,占国经济比重为11.8%,砂拉越州采矿和采石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21.2%。砂拉越州服务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34.4%,占国经济比重为6.2%。砂拉越州小学为六年制,中学为五年制。在公立中学学习的学生于五年级时参与SPM考试,并以此考试成绩申请公立或私立的大学预科,或选择继续学习六年级课程、参与STPM考试,并以此考试成绩进入公立大学,除了公立中学外砂拉越州内还有14所华文独立中学。主要的国际机场是古晋国际机场及美里机场,州内主要机场还有民都鲁机场、林梦机场、姆鲁机场、诗巫机场,其他小机场有巴加拉兰机场、峇里奥机场、老越机场、弄亚卡机场、龙巴加机场、隆勒朗机场、伦塞里旦机场、马鲁帝机场、沐胶机场、丹绒玛尼机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马航)提供古晋直飞新山、亚庇、吉隆坡、美里和诗巫的每日来回航班,而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亚航)也提供古晋直飞吉隆坡、新山、亚庇、槟城、美里、民都鲁和诗巫航班。砂拉越拥有约3万公里的道路,大约2083公里穿越婆罗洲的Trans-Borneo Highway高速公路,连接着砂拉越的大部分主要城镇。砂拉越主要城镇如美里、民都鲁、诗巫、古晋之间有各种公共交通服务,包括巴士、出租车和轿车服务。,砂拉越共有55条可通航河流,总长3300公里。河流是砂拉越的运输命脉,不管是对居住在内陆的居民和沿海地区居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快艇是解决陆运无法到达内陆农村的办法。砂拉越的主要港口是古晋港、诗巫港、民都鲁港和美里港,除民都鲁港是由联邦政府管辖外其余港口均由砂拉越州港务局管理。各民族有不同宗教信仰,马来族信仰伊斯兰教,伊班族、比达友族等其他土著民族多数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华族的信仰有民间信仰、佛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等。沙捞越州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华语普遍使用,华人中闽南和客家方言也较广泛使用。

(五)沙巴州简称沙州,旧称北婆罗洲,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首府为哥打基纳巴卢。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面积为7.45万平方公里,人口共385.38万。属热带雨林气候,有“风下之地”之美誉。沙巴州下设5省,即西海岸省、内陆省、古达省、山打根省、斗湖省。沙巴于1881年至1963年间被英国人统治,直到1963年8月起自治(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殖民政府掌管),1963年9月16日沙巴加入马来西亚。1984年沙巴州政府将纳闽分割出来,设立成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沙巴早期的历史比较模糊,沙巴博物馆收藏一些国外的纪录及考古学家所发现的考古证据。相传沙巴西面海岸的居民喜欢种植一种称为“Pisang Saba”的香蕉,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Sabah”;另一个说法是因为沙巴处于北半球台风地带以南,不受台风的干扰,故被称为“风下之乡”,吸引那些到苏禄群岛经商的回教商人停驻以避台风,而在阿拉伯语中“风下之乡”被称为Zir-e Bad,发音接近“Sabah”。早在15世纪文莱和菲律宾南部一带的商人已经把这个地方称为沙巴,英国于1881年统治沙巴后把地名改为北婆罗洲,直至1963年沙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分子才恢复固有名称。沙巴早在6世纪就和中国有经济来往,在沙巴博物馆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瓮,足证沙巴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当时中国商人来这里多是为了香料、木材、燕窝等等。中国各朝代古书、史书中都有渤泥的记载,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经踏足婆罗洲,甚至在中国南京还保留着明朝渤泥国王的坟墓。文莱古称浡泥,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后建立文莱苏丹国,16世纪初国力处于最强盛时期,而沙巴在15至16世纪时为文莱苏丹国的封地。1658年苏禄苏丹协助弭平文莱苏丹国的一场内战,文莱便割让沙巴部分北部及东部给苏禄苏丹以作答谢。1761年苏禄苏丹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亚历山大·达尔林普尔缔结协议,允许他在峇兰巴雁岛设立贸易站,但由于该项计划在1805年11月遭到失败使得岛屿和站点均被英国所舍弃。1846年文莱苏丹将纳闽岛割让给英国,而后者于1848年成为英属皇家殖民地,几经转移后沙巴州的所有权最终落到英国商人阿尔弗雷德·登特手中。1881年阿尔弗雷德·登特成立英属北婆罗洲临时协会有限公司,1882年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成立,以古达为公司总部,后于1883年将总部迁往山打根。1885年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签订《马德里议定书》,根据协定时英国承认西班牙在苏禄群岛的主权,而西班牙放弃对沙巴的主张。1888年沙巴成为英国的保护领,1942年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登陆纳闽,并继续入侵北婆罗洲的其他地区。

(六)1942-1945年日本军队占领马来亚、北婆罗洲和砂拉越连同这座岛屿的大部分地区,日军完全占领沙巴后当地人组织抗日组织“神山游击队”,由郭益南建立;而在古达中另一支游击队由敦姆斯达发建立。1943年10月10日郭益南的部队开始与日军交战,盟军的轰炸摧毁大多数城镇,山打根被夷为平地。山打根曾有一座由日本人所管理的残酷的战俘营,用来关押在北婆罗州的澳大利亚与英国战俘。囚犯遭受惨无人道的待遇,而且盟军轰炸使得日本人将战俘营搬迁到内陆的兰瑙,有260公里之遥。当时所有的战俘犯人数量已减少到2504人,被迫展开恶名昭彰的山打根死亡行军。几乎所有的战俘都在这场行军中死亡,只有六名澳大利亚人逃跑幸存。1945年9月10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后北婆罗洲由英国军政府所管理,1946年成为英国海外领地,北婆罗洲的首都由山打根迁至亚庇。1963年8月31日北婆罗洲被英国予以自治地位,但并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英属北婆罗洲总督留在北婆罗洲至1963年9月16日(即马来西亚成立)为止,1963年8月31日北婆罗洲取得自治。1962年成立科博德委员会,以确定沙巴和砂拉越组成联邦的方案,该委员会发现这个方案受到人民普遍支持,沙巴的多数族裔社群领袖由敦穆斯塔法代表穆斯林、敦福阿德斯蒂芬斯代表非穆斯林土著、丘锡州代表华人到最后表示支持这个组成联邦的方案。1963年9月16日北婆罗洲恢复旧名沙巴,并与马来亚联合邦11方、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组成独立的马来西亚(简称马国)。从马来西亚组成之前一直到1966年印度尼西亚对于英国在背后撑腰的马来亚和后来的马来西亚政府采取敌对的政策,这种不宣而战源自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他认定这是英国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打算夺取整个婆罗洲,归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统治之下。敦福阿德斯蒂芬斯成为沙巴州第一位首席部长,第一任州元首是敦穆斯塔法。沙巴在1967年举行第一次州选举,直到2008年共举行过11届的州议会选举,国民阵线一直在该州稳定执政,截至2009年沙巴曾有13位首席部长、9位不同的州元首。从1970年开始由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摩洛人叛乱,当地的难民陆续抵达沙巴。马来亚联合邦成立于1948年2月,是英国殖民政府在今马来西亚半岛设立的联合邦,该联合邦的一切统治权由英王委任高级专员掌握,并对当地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55年英国宣布马来亚联合邦实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国同意“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这一天被定为马来西亚国庆日,又称独立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时中国领导人曾致电祝贺并予承认,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马来西亚半岛恢复殖民统治,1946年至1948年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尝试把9个马来州属与2个海峡殖民地(华人较多的槟城与马六甲)合并为马来亚联邦(一个在英国国王统领下的英国皇家殖民地),并且把新加坡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直辖殖民地。此举遭到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马来亚联邦最终于1948年解散。1948年国将之重新组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并恢复马来统治者的原有象征地位。在联邦里马来州属依然是英国的保护国,而槟城与马六甲依旧是英国的殖民地。与此前的马来亚联邦一样,联邦并不包括新加坡在内,此前新加坡曾被考虑成为马来亚的一部份。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一员。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11个州属和新加坡、砂拉越与英属北婆罗洲(今沙巴)组成新的国家即马来西亚,后来在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 : 0票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新加坡州成为独立国家(即新加坡共和国)。沙巴州全州下设5省24县/市,五省分别是西海岸省、内陆省、古达省、山打根省、及斗湖省,州首府为亚庇。主要城市:哥打基纳巴卢:又称亚庇,沙巴州的首府。在沙巴各县市当中人口最多的是亚庇,约55.39万人。属于肥沃的低地平原,大部分的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州行政工作皆集中在这里。亚庇是进入马来西亚的“东方之门”,此地的机场提供直飞文莱、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斗湖:沙巴州第2大城市,人口约49.92万人。也是斗湖区的行政中心。斗湖位于沙巴东南部,面向苏拉威西海,后靠内陆山脉。市镇分成3区:沙宾都,发佳和旧斗湖。山打根:沙巴第3大城市,人口约49.49万人。山打根曾经吸引大批的香港人到来做生意,加上景貌相似,有“小香港”之称,也是沙巴州内以广东话为主的城市。拿笃:人口约25.1万人。,来西亚沙巴州斗湖行政区的一个县城。是一个被可可和油棕园围绕着的农耕埠,同时也是进入丹浓谷保护区、踏缤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往南面马岱山洞的门槛。根地咬:人口约21.19万人,座落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内陆省的一座城镇,是内陆省七个县中最大的县市之一,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和二战日军的重要行政中心。仙本那:约16.7万人,在巴夭语和马来语中仙本那字面意思为“完美的”。城镇被海水包围着,仙本那和它的附属海岛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梦境之岛。仙本那原本只是一座小渔村,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海底世界旅游中心。沙巴州位于加里曼丹北部,面积为7.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440公里。沙巴州东北部与菲律宾为邻,面向苏禄海;东部南部是印尼苏拉维西及加里曼丹,面向苏拉威西海;东南部与文莱及砂拉越州为邻,西部面向南中国海。沙巴州的西半部普遍是多山地区,包含马来西亚三座最高的山峰。最突出的山脉是克罗克山脉,其中有几座山峰高度从1000米到4000米,最高峰京那巴鲁山海拔有4095米。

(八)沙巴境内最长的河流是京那巴当岸河,全长约560公里,河流的下游盆地是马来西亚面积最大的湿地平原,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野生物聚居地。沙巴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如夏和潮湿,无四季之分。全年的温度变化小,气温常年介于摄氏23度至33度之间,高原地带清爽。沙巴州内永久森林保护区总面积达354万公顷,这些森林按照其功能分为如下七种:第一类,保护林;第二类,商用林;第三类,国内森林;第四类,风景林;第五类,红树林;第六类,原始丛林保护区;第七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第一、第六、第七类森林及部分其他森林公园被列为完全受保护林,其面积为190万公顷,等同于沙巴州土地面积的25.9%。沙巴州除了常见的候鸟和驻地鸟之外还有高达32个特有品种鸟类,包括著名的特有稀少种“棘头鵙”、“灰胸咬鹃”等,出现的鸟种记录达622个品种。沙巴州内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包括:苏门答腊犀牛、红毛猩猩、长鼻猴、马来熊、云豹、儒艮、爪哇野牛、马来长吻鳄、绿海龟、玳瑁。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沙巴州总人口共380.28万,是马来西亚人口第三多的州,仅次于雪兰莪及柔佛,其中土著(马来人及原住民)共223.30万、华人共30.70万、印度人共1.23万、其他族群共12.14万、非马来西亚公民共112.92万人。沙巴州官方承认的族群共有32个,最大的原住民族群是卡达山-杜顺族群,其次是巴瑶族和穆鲁特人,其他少数族群有居住在斗湖省的科科斯人。最大的非土著族群是华人,共有30.7万人口,其中客家人占60%。华人主要是在19世纪时才大量移民到沙巴州,主要是客家人、广府人、潮州人、闽南人、海南人及一些20世纪前来的天津人、河北人。在沙巴大多数华人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城镇,即亚庇、山打根和斗湖等地。相较于马来西亚其他州属,沙巴州内的印度人和其他南亚裔群体规模非常小。早期沙巴州经济主要依靠大量出口热带龙脑香木材为主,随着自然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已经逐渐改变策略。油棕已成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其他重要的农产品还包括橡胶和可可。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沙巴州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服务业(包括旅游业),再者是采石采矿业、农业、制造业。相对于其他马来西亚州属,沙巴州的生活开销相对较高。沙巴州失业率为5.6%,成为马来西亚失业率最高的州属,超越全国平均值3.1%。沙巴具有全国最高的贫穷率,达16%,超过全国平均值的三倍。沙巴州经济高度依赖持有工作准证的移民以及大量来自印尼、菲律宾、中国和东帝汶等国非法移民,沙巴州政府及联邦政府的援助以及联合国和这些非法移民来源国政府的主动协商之下已采取若干措施帮助沙巴缓慢地克服非法移民危机,沙巴州也面临本地人外迁他州情况。联邦政府出台的第九大马计划已拨款令吉16.908亿令吉予沙巴州,分配金额仅次于砂拉越州,占国家总预算高达8%。该笔资金计划用来改善沙巴州的农村地区,提升该州的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并促进沙巴经济。

(九)农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19.1%,占国经济比重为15.8%。制造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7.5%,采矿和采石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29.6%。采矿业包括铝土矿、金矿、煤炭、铁矿、锡、钛铁矿等,采石则包括花岗岩、石灰石、采砂等。服务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40.8%,服务业还包括公用事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地产业等。沙巴州内有九间华文独立中学,完全由当地的华社承办,州政府每年都会拨款,但是主要的经济支柱还是华人社团,九间独中分别是亚庇的沙巴崇正中学、亚庇建国中学、斗湖巴华中学、山打根的育源中学、古达的古达培正中学、吧巴的吧巴中学、保佛的保佛中学、拿笃的拿笃中学以及丹南的丹南崇正中学。沙巴到处设有医院和诊所,沙巴医疗设备和服务都有受国际肯定的水准,大型商场和商店区皆有药剂行售卖普通民用药剂和卫生品。沙巴公路网虽然普遍,乘搭巴士是可以到达各大小城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需要用船或四轮驱动车才能到达,普通小车轿车没有办法进入。造成偏远地方的人民教育和医疗设备较落后,水电供应不足,很多时候还需要动用直升机以飞到内陆地区,将病人送到大医院以进行救济。沙巴州公路全长21136公里,其中联邦政府管辖公路长1501公里、州政府管辖公路长10747公里、地方政府公共工程局管辖公路长8888公里。哥打基纳巴卢国际机场是沙巴州最大的国际机场,机场离市区约7公里,有直飞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菲律宾等国际航线。马来西亚航空、亚洲航空等航空公司提供航班连接马来西亚其他州属,中国大陆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到沙巴有直航航班到沙巴。除此之外沙巴州还有其他机场,分别是斗湖机场、山打根机场、古达机场、拿笃机场。沙巴州只有一条铁路,始建于1896年。列车始发站位于沙巴州首府亚庇市丹绒亚路,终点位于内陆省的丹南县,里程全长134公里,共设有4个主站和11个小站,铁路由沙巴铁路局进行管理。沙巴州有8个港口,由沙巴港口公司经营,其中5个港口有装卸集装箱和处理散货及一般货物的能力。5个主要港口分别为实邦加湾集装箱港、亚庇港、山打根港、斗湖港和实邦加湾输油港,另外3个港口分别为拿笃港、古达港和古纳港。文化禁忌:当地人视左手为不雅,握手或传递物品时切记只用右手;马来人觉得用食指指人是一种侮辱,所以千万要记得不要用食指指人;等女士先行握手才可以,不要主动要求握手;头被认为是很神圣的部位,记得不要随便摸当地小孩子的头;和伊斯兰教徒共餐事时要避免吃猪肉;不要随便询问马来人的年龄;即使对于马来人的婚姻制度好奇,也不可以谈论他人的家务事。在沙巴州中马来语和英语是普遍用语,此外当地华人使用华语或汉语方言如客家话、广东话、福建话。沙巴州是个多元文化之地,因此在沙巴能够品尝到不同族群的美食,包括马来菜、中国菜、印度菜及少数民族特色菜品。
柔佛州
(一)柔佛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首府为新山,皇城为麻坡。柔佛州位于马来西亚西部的最南端,东面是中国南海,西面是马六甲海峡,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面积为19016平方公里,人口数为374.22万(含35.72万外籍人士),下辖10个县。柔佛州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州政府建立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经济特区以及边佳兰的炼油与石油化工综合发展计划(RAPID)。柔佛州全年阳光普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海岛、高尔夫球场、主题乐园,2003年1月31日柔佛境内的龟咯岛、丹绒比艾、蒲莱河被《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柔佛王国一共经历3个朝代更迭,分别是“旧柔佛王朝”、“柔佛首相王朝”和如今的“柔佛天猛公王朝”。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围城战)后苏丹马末沙逃至柔佛民丹岛,并且还企图从葡萄牙人的手中夺回马六甲。基于苏丹马末沙的不断反攻,葡萄牙终于于1526年从印度果亚派遣舰队攻击并摧毁民丹岛(宾坦岛之战),苏丹马末沙仓皇逃到苏门答腊甘帕并于1528年驾崩。1536年苏丹马末沙的长子苏丹阿拉乌丁二世放弃马六甲苏丹的称号,并于1540年创建具马六甲王室血统的柔佛王朝(亦有史册认为苏丹马末沙为柔佛王朝创始人),定都旧柔佛。其兄弟苏丹穆沙法沙则远赴霹雳州,建立新王朝,自此原来马六甲王朝统治区域一分为二。柔佛王朝除了需要应付葡萄牙外苏门答腊北方也出现劲敌——亚齐国,三方之间互相攻伐,多是柔佛王朝占下风,当中亦曾发生几次国都遭亚齐焚毁、苏丹遭掳杀的屈辱事件。1564年苏丹阿拉乌丁二世被亚齐俘获,终于死于亚齐,随后相继即位的苏丹有目札法沙二世、阿都查利拉雅沙、阿拉乌丁‧利雅沙三世、阿都拉马雅沙、阿都查利沙、伊伯拉欣,最后一任具马六甲王室血统的柔佛苏丹为马末二世。1699年柔佛苏丹马末二世由于残暴过度,一天坐轿外出时遭其臣属海军元帅刺杀,年仅24岁。柔佛的马六甲苏丹王朝血统正式断绝,由在任首相敦阿都查利继位,开创柔佛首相王朝。由于血统问题,首相王朝立国不久就遭宣称苏丹马末二世遗腹子的锡国(苏门答腊小国)王子攻击,为了赶走锡国王子,继任的苏丹苏莱曼与来自苏拉威西岛望加锡的武吉斯人(又译布吉人)合作,导致武吉斯人卷入权力斗争中。随着武吉斯人取得最后胜利,武吉斯人首领被委任为副王,掌控大权并与马六甲的荷兰人争夺马六甲海峡及锡矿贸易的经济利益,而苏丹则沦为傀儡。1796年在位的苏丹马末三世派遣天猛公阿都哈密管辖柔佛,其子天猛公阿都拉曼随后也受到英国承认,为柔佛和新加坡的天猛公,1812年苏丹马末三世的幼子苏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被武吉斯人立为苏丹。

(二)1818年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并欲与天猛公阿都拉曼签订协定在当地建立殖民据点,但是根据廖内柔佛苏丹和荷兰之间的条约时天猛公无权代表苏丹与外国定约,当时新加坡正由柔佛廖内苏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统治。当莱佛士得知苏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的兄长东姑胡先本该是王位继承人(由于其父王驾崩时不在身边而被取消资格),他随即觐见并宣布支持东姑胡先出任苏丹,声称英国只承认东姑胡先为合法的廖内苏丹。而东姑胡先则于1819年2月6日和英国签署条约,租借新加坡予英国为商港用途。尽管英国承认苏丹胡先为柔佛和新加坡的苏丹,但视天猛公阿都拉曼有实质统治权。1824,英国与荷兰签署英荷条约,苏丹胡先统治的柔佛本土(包括新加坡)归英国人,而苏丹阿都拉曼穆阿占沙掌控的廖内群岛范围则划归荷兰,至此柔佛首相王朝一分为二。1844年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还创立港主制度,开发柔佛。1855年苏丹阿里(苏丹胡先的继任者)与新加坡的英国人签署条约,同意将柔佛统治权交予天猛公阿都拉曼之子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而苏丹阿里本身的统治仅限于麻坡地区。天猛公达因依布拉欣在华裔富商黄亚福的协助下在正对新加坡的柔佛南部建立新都——丹绒布蒂里,1866年达因依布拉欣之子苏丹阿布巴卡正式登基为柔佛天猛公王朝第一任苏丹,他在1868年受英国册封为“马哈拉加”。苏丹阿布巴卡于1877年苏丹阿里驾崩后收回麻坡的统治权,苏丹阿布巴卡将丹绒布蒂里改名为新山。他把新山由一个渔村发展成一个市镇,接着将发展计划逐一延伸到其它的小地方,大力发展港主制度。苏丹阿布巴加采用称之为“柔佛政府文职机关”的西方制度来管理内政的工作,也将这先进的管理制度提倡给公众。1887年苏丹阿布巴卡册封麻坡为香妃城,1895年苏丹阿布巴卡颁布《柔佛宪法》,是柔佛州第一位宪法条规的设立者,以后他被冠上“现代柔佛之父”的称号。第二任天猛公王朝苏丹依布拉欣于1895年即位,1900年苏丹阿布峇卡清真寺开幕,会上演唱的“Bangsa Johor”正式成为柔佛州歌。由于柔佛的发展有赖于各族群、阶层子民,因此歌取取名为“Bangsa Johor”,亦即柔佛子民不分种族。他重视教育,于1902年颁布法令,规定子民皆必须接受教育。1912年设立行政议会(部长由苏丹委任),《1909年曼谷条约》的签订使英国从暹罗手中得到马来半岛上四个邦国(吉兰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的的宗主权、行政权和管理权。

(三)英暹曼谷条约是英国同暹罗(今泰国)于1909年3月在曼谷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暹罗将其在马来西亚的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丁加奴4个邦及其附近各个岛屿的宗主权、保护权、行政权和管辖权全部移交给英国;英国则同意取消其在暹罗的领事裁判权。此外该条约还有一附约,附约规定:为了建立一条把暹罗与马来亚铁路系统相连结的铁路,暹罗向马来联邦借贷400万英镑。该条约签订以后英国先后与上述4个邦订立有保护条约,并派遣顾问对这4个邦进行控制。由于这些邦与柔佛邦都没有加入马来联邦,因此被称之为马来属邦。1914年柔佛苏丹依布拉欣最终被迫接受英国顾问官制度,柔佛正式接受英国保护,自此与上述四个马来邦国组成马来属邦。相对于马来联邦时马来属邦的内政自主权更高,作为英国最紧密的马来盟国,柔佛州拥有自己的宪法特权,苏丹仍有任命内阁的权利,不过实际上苏丹必须事先与英国顾问官讨论其任命。苏丹依布拉欣在任的1917年港主制度被取消,还完成横跨柔佛州的火车轨道,并于1924年建造新柔长堤。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英军被日军打败,致使柔佛州也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日本投降后柔佛重新沦为英国殖民地。天猛公王朝第三任苏丹依斯迈经历二战时期,为庆祝日军战败,他在依布拉欣路的游行庆典上接受子民敬礼。1946年英国统治的海峡殖民地(不包括新加坡)、马来联邦、马来属邦合并成立马来亚联邦,而柔佛租借予英国的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管辖的殖民地。马来统治者因有于日治时期与日军合作之嫌,怕受英殖民政府对付而王位遭罢黜,同意马来亚联邦方案。该政治方案剥夺马来统治者之政治权利而仅成为马来人的宗教保护者,全体居民将被赋予平等的宪法权力与公民地位,而马来民族主义者认为该政体将使马来族丧失特权,违背他们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故强烈反对该方案。1948年成立两年的马来亚联邦解散,英国将马来亚联邦重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在新联邦里柔佛州依然是英国的保护国,与此前的马来亚联邦一样,联邦并不包括新加坡在内。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终于独立,柔佛成为其中一个州属。1963年9月16日柔佛随其余马来亚联合邦成员州和沙巴、砂拉越与新加坡共同组成新君主立宪制国家——马来西亚,保留柔佛苏丹及其王室。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1981年5月11日天猛公王朝第四任苏丹依斯干达继位,并于1984年至1989年出任第八任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然而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没有举办苏丹登基加冕仪式。

(四)苏丹依斯干达与马来西亚华社关系密切,曾赠送新山宽柔中学多驾风帆。在他任内柔佛州发展蓬勃,包括设立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经济特区。布吉人又译布吉斯人、武吉斯人,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人口总数为600多万,原住地在苏拉威西岛西南半岛。17世纪以来部分人移居南样群岛各地,主要是加里曼丹岛东部。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系新马来人的后裔。使用布吉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通用印度尼西亚语。14世纪即有本民族文字以及用本族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仍保留印度教和原始信仰残余。由20~40户组成一个村落,由若干村落组成一个地缘集团。有共同的神器,共同举行宗教活动,由称做“比苏”的祭司主持。对布吉人言伊斯兰是他们民族的特点之一,也是他们正统的宗教信仰。布吉人是印尼第三大岛苏拉威西岛西南部的南苏拉威西省4个主要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余为望加锡人、托拉查人、曼达人),布吉人的祖先来源于中国台湾岛,属于南岛语系人群,他们约在前2500年来到苏拉威西岛。1605年布吉人改信伊斯兰教,在此之前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论。绝大多数布吉斯人信仰伊斯兰教。一些布吉人通过婚姻信基督教,但人数非常少。在南苏拉威西省Sidenreng Rappang县一个叫Amparita的村落,村民们仍然信仰布吉人传统宗教Tolotang。虽然布吉人人口只有600万,但布吉人对于印尼的现代政治很有影响力,同时在历史上布吉人对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部分地区影响力很大。布吉人从17世纪晚期开始移居这些地区,印尼第三任总统哈比比(1998-1999)、前副总统尤素夫·卡拉是布吉人。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纳吉布、第七任总理穆希丁·亚辛有布吉人血统。虽然有许多布吉人居住在望加锡、巴里巴里等港口城市,但大部分布吉人是在Maros镇以北及以西的低地平原种植水稻的农民。族名“bugis”本来是外人对他们的称呼,而其又来源于历史上他们的自称 (To) Ugi。布吉人日常说他们的民族语言布吉语,也通用印尼语。布吉语有几种方言,其中一些方言与其余方言差别很大,甚至可以看作不同的语言。布吉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中的南苏拉威西语支,该语支的其它主要语言有望加锡语、托拉查语、曼达语。布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用水牛犁田,精耕细作,产量甚高,能提供大批商品粮。部分人从事畜牧业,饲养马、牛、羊。渔业和手工业亦很发达,他们还擅长航海,精于经商,其商船的活动范围东自西伊里安、西至苏门答腊、北抵中南半岛,南达澳大利亚北岸。布吉人很早便是著名的航海民族,另有少数布吉人分布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

(五)根据布吉人的史诗《La Galigo》显示第一个布吉人王国是位于半岛东北部的卢武王国,在布吉人各王国的史书中也都提到最早的王国是卢武王国。但矛盾之处在于:根据现有的研究时布吉人各王国主要是因为水稻种植而兴起,大部分都位于内陆地区,但是《La Galigo》中描述的布吉人王国却是商业王国,而且是位于沿海或者河流二岸。新的观点认为卢武王国并不是最早的布吉人王国,而且卢武王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布吉人是外来者,统治当地原住民。一种观点认为布吉人生活在苏拉威西岛南半岛的坦佩湖和西德伦湖周围,这里鱼类资源及动物资源丰富,坦佩湖的周期性涨落(坦佩湖是当地二条河流的蓄水湖),使得当地便于实验性的水稻种植,而在山坡上主要种植旱稻以及采集渔猎。在1200年布吉人进口大量中国瓷器(主要通过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古吉拉特地区的纺织原料,同时又在luwu地区发现铁矿,这使得布吉人产生农业革命,种植水稻开始成为主流,人口向半岛其余地区扩张,此后400年的发展导致历史上布吉人各个王国的出现以及社会从原始部落社会过渡到等级制国家的初级形态。14世纪在苏拉威西岛的西南半岛地区出现一些由布吉人与望加锡人建立的小国,17世纪初这些国家普遍改信伊斯兰教。17世纪30年代望加锡人的gowa王国征服各个布吉人王国,统一西南半岛大部分地区。1667年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联合布吉人打败gowa王国,占领其首都望加锡。因西南半岛多年战乱,17世纪开始一些布吉人与望加锡人开始向南洋群岛其他地区迁移,许多人迁移到加里曼丹岛东部。17世纪时,布吉人在马来半岛的克朗河及雪兰莪河一带定居,并在1710年前后建立在雪兰莪的统治。1772年布吉人邓伯拉尼在廖内群岛(柔佛王国首都所在地)自封柔佛副王,掌握柔佛王国实权,柔佛苏丹成为其傀儡。他又封他几个兄弟为马来半岛其余一些苏丹国的副王,掌握当地实权,其侄拉惹鲁穆成为雪兰莪第一位苏丹。布吉人控制整个今半岛马来西亚,布吉人在南洋群岛的扩张与荷兰人的矛盾不可避免,雪兰莪与廖内联合攻打马六甲的荷兰人。布吉人的土王哈吉(邓伯拉尼之侄)亲率战船到马来半岛,1784年6月战死,此后荷兰人控制廖内。18世纪末英国人进行干涉,在那里扶植一名马来人苏丹,荷兰军撤走。布吉土王阿里夺权后赶走马来苏丹,因之在马来世界造成多年纠纷,结果两败俱伤,19世纪布吉人的势力在马来群岛逐渐消亡。布吉人、望加锡人在欧洲人发现澳洲大陆之前就已经周期性地航行到澳大利亚北部与当地原住民进行贸易,在今天大部分布吉人的职业是种植水稻、经商或渔民,妇女帮忙干农活并处理家务。

(六)大部分布吉人住高脚屋,有时离地面有三米或更高。许多布吉人的婚姻仍然由父母安排,被认为理想的婚姻是发生在表亲之间,布吉人的表亲范围是在9代之内,新婚夫妇要先在妻子家生活几年。补吉人的日常饮食包括大米、玉米、鱼肉、鸡肉、蔬菜、水果、咖啡,羊肉被当作节日中的特殊食品享用。布吉人承认五种性别,在布吉语中Oroané指男性;makkunrai指女性;calalai指女性化男性;calabai指男性化女性;bissu集以上四种性别于一身,传统上通常以巫师为业。望加锡人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一译“孟加锡人”。有1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西南半岛南端、塞拉亚岛和邻近岛屿,少数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东南部。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望加锡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用本民族文字书写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创作,通用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信基督教,并保留原始宗教信仰残余。相传在1000年前望加锡人从印度尼西亚西部各岛和中南半岛陆续迁来,15世纪曾建早期封建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1607年后受荷兰殖民统治,曾不断进行反抗斗争,1945年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国家独立。望加锡人由20~40户组成一个村落,住房多为高脚茅屋。主要从事农业,很早便知灌溉,用水牛犁田,精耕细作,盛产稻谷和玉米。部分从事渔业,手工业亦很发达,善于纺织和编结以及打制各种铜、铁用具和金银首饰。尤其擅长造船和航海,精于地区贸易,是马来群岛各海域最活跃的航海经商民族之一,其商船经常来往于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加里曼丹、爪哇和苏拉威西之间。县份的设置是州政府的权限,柔佛州为马来西亚13州之一,柔佛州下辖新山、峇株巴辖、居銮、古来、麻坡、哥打丁宜、昔加末、笨珍、东甲、丰盛港十个县。柔佛州位处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面积为19016平方公里,其北部毗邻的州属是马六甲、森美兰、彭亨,东面为南中国海,西面为马六甲海峡,南面为柔佛海峡。柔佛州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较小。高约1276公尺的金山是柔佛州最高峰,坐落于东甲县,也是马来西亚半岛南部最高峰,其余高于1000公尺的山峰有昔加末县的大山(1035公尺)、居銮县的鲁木山(1010公尺)。柔佛州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型,全年阳光普照,日温差区间为33°C(午间)至22°C(夜间)。

(七)柔佛州三大族群为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印度裔,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库显示柔佛州的总人口为374.22万(含35.72万外籍人士),男女比率为1.05,总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11.56%。柔佛州宪法于1895年4月14日由苏丹阿布巴卡颁布,根据柔州宪法时柔佛州是君主立宪制。该宪法自1895年以来共修订4次,分别是在1908年4月1日、1912年9月17日、1914年5月12日、1918年7月17日。柔佛州苏丹是柔佛州的宪法统治者,州立法议会是柔佛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立法机构,由56名议员组成的一院制议会。州议会选举一般会和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同时进行,并每隔约5年举行一次。州政府是柔佛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行政机构,又称柔佛州行政议会,隶属柔佛苏丹,由柔佛州州务大臣及州内阁组成。州务大臣及州内阁成员都由柔佛州统治者即苏丹任命,柔佛州内阁共有10位成员。地方政府是柔佛州州政府体系中最低一级的行政机关,其设置是联邦政府的权限。柔佛州地方政府根据各县的人口与发展程度不同而设置,共分三类,分别是市政厅、市议会和县议会。地方政府和县属的差别是前者主要负责管理民生事务,后者则负责管理土地事务。地方政府拥有征讨物业税、制定法律和地方法则的权利,同时它也负责对商业执照的申请和更新做出批准、处理废弃物、审核地方的发展计划及协调工作等,柔佛州拥有1个市政厅、6个市议会和8个县议会。柔佛州对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率达9.4%,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农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13.5%,占国经济比重为15.7%。制造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30.6%,占国经济比重为12.6%,主要驱动力是电气和电子业。服务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47.1%,占国经济比重为8.2%,主要驱动力是批发和零售业,服务业还包括公用事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地产业等。南北大道(是柔佛州与马来西亚半岛上其他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柔佛有新柔长堤和马新第二通道(与新加坡连接。柔佛州政府拨款提供免费的“柔佛和谐巴士”服务予当地公民,当地公民可持交通车卡免费乘搭州内逾90条路线。州内的火车站属于西海岸线,该铁路线从马泰边界的玻璃市州一直延续到新加坡。在柔佛州内的14个火车站分别为昔加末、银旺、登能、拉美士、彼咯、巴罗、Chamek、居銮、明吉摩、令金、拉央拉央、古来、甘拔士峇鲁、新山中央车站。主要的国际机场为士乃国际机场,主要的港口有丹戎帕拉帕斯港、柔佛港(巴西西古当港)、丹绒浪沙港等。柔佛州内有12所政府医院、358所政府卫生诊所、18所社区诊所、95所政府牙科诊所,柔佛州内有98所警察局及28所消防局。
马六甲州
(一)马六甲州简称“甲州”,首府为马六甲市,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边,与森美兰州和柔佛州毗连。面积为1720平方千米,总人口数为92.22万(包括4.77万外籍人士),下辖3个县。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驻节马六甲,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使马六甲成为繁荣一时的贸易中心。马六甲州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为旅游业及制造业,马六甲州内有马六甲国际机场,火车站点衔接西海岸线。巴士总站为马六甲巴士总站和亚罗牙也巴士总站,南北大道是它与其他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州首府马六甲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六甲原为一无名渔村,四处草莽丛生,一片荒凉,位于马六甲河边。背山面海,形势险要,又有便于停泊小船的港湾。海盗出没,仅有居民数十,多为来自暹罗属地淡马锡的难民。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中国唐代开始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交通孔道,1402年来自苏门答腊的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初到马六甲并建立起马六甲王朝,其随从占居民人数的大半。当时印度文化在马六甲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地居民主要信仰佛教或印度教,许多地区甚至仍处自然崇拜。相较于长久盘锯马来半岛沿海与内陆森林的土著,拜里米苏拉等人无疑是外来民族,为了稳定国基和当地土著和睦共处被视为马六甲立国国策。此外因其与室利佛逝的渊源,在国防军事上得到以海为生的海人之绝对效忠和配合。马六甲王朝历史上与中国联系密切,明朝同满剌加王国的政治、贸易关系有很大发展。据《明史》记载显示1403年10月明朝尹庆南巡,拜里米苏拉(拜里迷苏剌)遣使朝贡。1405年9月中国皇帝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赠予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并应拜里米苏拉请求刻制镇国石碑。该碑由郑和于1409年用船载到马六甲,立于三宝山上(该碑现已下落不明)。1411年拜里米苏拉亲自率领妻子和随从540人朝贡中国,进贡麒麟,明成祖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赐王妃冠服。九月拜里米苏拉王辞行,明成祖赐宴于奉天门,赐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白金等,此后拜里米苏拉及其子孙曾多次访问中国。据《明会典》的记载显示马六甲的贡品有四十余种,其中大部分并非马六甲的产物,由此推断马六甲在当时已经是商贾辐揍之地,举凡波斯、阿刺伯、印度及马来群岛之珍奇异品,几乎尽萃于此。第二任统治者伊斯干陀沙为了调和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而迎娶巴塞公主,改信伊斯兰教。第三任统治者斯里马哈拉加仿效室利佛逝的遗制,建立起马六甲典章制度,第五任统治者苏丹目扎法沙在位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马六甲的繁荣引来暹罗的入侵,因拒绝向暹罗进贡,马六甲王朝遭到暹罗两次进犯,四朝首相敦霹雳派敦他拉尼前往暹罗修好。极力推广伊斯兰教的马六甲后来更取代巴塞成为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获得“小麦加”的美誉。

(二)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抬头,印度宗教派与伊斯兰教教派的争端逐渐加剧。首相敦霹雳致力于调和两者的关系,敦霹雳也采用许多印度的制度,使马六甲的行政更有效率,该时期是马六甲王朝的黄金时期。逐渐地马六甲海峡取代克拉地峡地位。马六甲从渔村成长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吸引来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商人,作为两次季风之间中印贸易的停泊点。据《马来纪年》记载显示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嫁给第六任统治者苏丹曼速沙,设置华人区安顿公主及500名随从宫女。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足马六甲。由于郑和多次在华人区驻扎,所以被称为三宝山(直译“中国山”)。这些中国后裔定居马六甲并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形成独有的峇峇娘惹社群。中国《瀛涯胜览》记载马六甲王朝时风俗,指出:“国王、国人皆从回回教门,持斋受戒。其王之扮,细白番布缠头,身穿细花番布如袍长衣,脚穿鞋,出入乘轿。国人男女方帕包头。女人撮髻脑后,身体微黑,下围白布各色手巾,上穿色布短衫。风俗淳朴,房屋如楼阁,所置则不铺板,但高四尺许。以椰子树木劈成条片,稀布于上,用藤缚定如平棚样,自有层次,连床就榻,蟠膝而坐、饮卧灶厕俱在上也。人多以渔为业,用独木刳舟泛海取鱼。”这些习俗在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时仍没有太大改变,此外《瀛涯胜览》对其物产也有详文记述,指出当地物产有黄速香、鸟木、打麻儿香、花锡、沙孤、茭蔁叶、甘蔗、芭蕉子、波罗蜜、野荔枝(红毛丹)、葱、蒜、姜、芥、冬瓜、西瓜,牛、羊、鸡、鸭、水牛、鼍龙(鳄鱼)和老虎等。1488年马末沙出任苏丹,他不理朝政,1499年出任首相的敦墨太希更打压马来贵族,派系斗争剧烈,最终马六甲国殇于1511年。马六甲王朝的影响力及重要性:对马来民族政权、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版图的确定;马来民族政权奠定往后马来民族在马来半岛主流地位和话语权;马六甲王朝建国后所制定和采行的朝廷礼仪、典章制度、律法风俗等成为往后各马来土邦的蓝本;第五任统治者苏丹目扎法沙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使伊斯兰教从此在马来半岛定于一尊,形成往后马来民族与伊斯兰教不分的局面;马六甲王朝版图是形成马来西亚疆域基础。地理大发现以后欧人凭其海上优势,纷纷向海外殖民。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进入马来半岛,薛魁拉要求与马六甲通商失败后葡萄牙驻印度果阿总督亚伯奎便在1511年7月25日率19艘战船进攻马六甲展开马六甲围城战,同年8月10日马六甲沦陷。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建起法摩沙城堡,以抵御马六甲王朝末位苏丹马末沙的反攻及控制马六甲海峡。他们铸造新币,采取商业垄断政策,收取入港税及货物进口税,控制香料贸易。此外积极传播天主教,排斥伊斯兰教,派遣天主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到马六甲传教,鼓励葡兵与当地妇女通婚。

(三)行政上保留马六甲官制、甲必丹制度,最高行政长官谓太守,最高军事长官谓司令。苏丹马末沙反攻失败最终死于苏门答腊甘巴,其长子阿拉乌丁‧利雅沙二世于1536年放弃马六甲苏丹称号,建立柔佛王国,而葡萄牙也承认其柔佛苏丹身份。1537年至1636年间葡属马六甲和柔佛王国及亚齐国因各自原因互相攻伐,三角战争爆发,三方均无绝对优势可将对方击败,三败俱伤。1602年荷兰首次围攻马六甲,此后多次出战都以失败告终。1639年荷兰与柔佛王国签订合作约定,荷兰于1641年1月轻而易举占领马六甲,成为第二个占领马六甲的西方国家。荷兰主力发展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东印度群岛,在马来半岛仅以锡米垄断为务。荷兰殖民政府排拆天主教,但对其他宗教则宽容,并沿用沿用甲必丹制度。英国分别在1786年及1819年占领槟榔屿和新加坡,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英荷条约》,从而取得马六甲和其他马来土邦。1826年英国把马六甲、槟榔屿和新加坡合组成海峡殖民地,隶属印度,俗称“三州府”。1867年海峡殖民地便直属英国殖民郁,称皇家殖民地。英国势力虽然进入马来半岛,但英国采取不干预政策,对其他马来土邦基本上不闻不问。1946年英国将马六甲、槟城与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合并成马来亚联邦,2年后改组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马六甲成为其中一州。1963年9月16日联合邦11个州属和英属新加坡、砂拉越与北婆罗洲(今沙巴)组成新的国家即马来西亚,成为马来西亚13州属之一。“马六甲”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因树得名:此说法源自《马来纪年》,话说马六甲开国君主不容于淡马锡,北上行至麻坡河栖息,于河边一树下惊见追逐鼠鹿之猎犬反被鼠鹿猛踹坠河,认为此乃祥瑞之兆。故问所栖之树名,答曰马六甲,因此马六甲王朝即以树为名。此外在印度传说中世界上的第一棵树名叫“Amalaka”,传言该树拥有神力、健康与财富,马六甲之名即由此树而来。在伊里地亚之《马六甲和南印度见闻录》书中谓马六甲之义为“Myrobalans”,此字乃指马六甲树之果实,非指树而言。集会、市集之意:阿拉伯人认为以前在水岛之地有一市集,后来遭到暹罗的侵扰而迁至马六甲河旁之陆地,久而久之蔚为大市集,阿拉伯人称市集或商业中心为“Malaka”,故马六甲以之为名。他们也称马六甲为“Mulsqah”,意为会面。马来人之国立:祁利尼认为马六甲之名乃“malayakolam”或“malayaka”之变形,其义为马来人之国,他认为在《摩诃婆罗多》已有“malaka”一名,其始泛指马来半岛,后专称马六甲。著录马六甲一名最早的文献首推1360年的暹罗《王室法典》,中国的载籍由于译名之不同,而形成多名互见:《星槎胜览》、《郑和航海图》和《海语》称满刺加;《瀛涯胜览》除称满刺加外也别称五屿;《东西洋考》作马六甲;《海国闻见录》作麻喇甲;《海录》作马六日甲。

(四)欧洲人对马六甲一名之拼音较汉文更为分歧,但一般通用的是“Malacca”,而且最早把马六甲介绍给欧洲人的是一位名叫Ludavico de Varthema的法国探险家。马六甲州分为三个县,由四个地方政府管理,州首府为马六甲市,主要城市为马六甲市、亚罗牙也县市、马日丹那、野新、万里望、普罗斯邦及爱极乐。马六甲州地势较平坦,大部分是平原,只是东境有一些丘陵,州内最高点在圣保罗山。马六甲州西部有宁宜河、中部有马六甲河、东部有吉山河,三条河流皆流入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州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型,全年阳光普照。马六甲州三大族群为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印度裔,州内还有峇峇娘惹(早期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仄迪人(印度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葡萄牙后裔等。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库显示马六甲州的总人口为92.22万(包括4.77万非马来西亚公民),男女比率为1.01,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85%。马六甲州立法议会是马六甲州立法机构,由28名议员组成的一院制议会。议会选举一般会和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同时进行,并每隔约5年举行一次。马六甲州行政议会是马六甲州行政机关,由马六甲州首席部长及行政议员组成,他们都由马六甲州元首任命。首席部长是州政府的行政支柱,管理全州一切的行政。南北大道是马六甲州与马来西亚半岛上其他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该大道在马六甲的主要出口位于爱极乐、亚罗牙也及野新。马六甲州内主要巴士总站有亚罗牙也巴士总站和马六甲巴士总站,皆有定时班车开到吉隆坡、新山及马来半岛其它地点。马六甲州内有两一个火车站,即普罗士邦站和巴登马六甲站,属于西海岸线,可北上直达玻璃市州或南下到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六甲市区有铁道接通到森美兰州淡边,但在日据时期铁路遭日军挪用建材建造泰缅铁路而被废弃不再使用。马六甲州内还有单轨火车,全长2.5千米,站点有敦阿里站、汉都亚站及汉惹拔站。马六甲州内机场有马六甲国际机场,马六甲州内主要港口有马六甲港。旅游业及制造业为马六甲州两大经济支柱,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马六甲州对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率仅3.1%,马六甲州农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10.6%,主要由棕榈油和其他畜牧业推动。马六甲州制造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40.7%,主要是机动车辆、运输设备、电气及电子产品为后盾。马六甲州建筑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2.5%,马六甲州采矿和采石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0.2%。马六甲州服务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45.9%,主要由批发零售业及通讯领域牵头。马六甲州内有237所小学及77所中学,小学学生人数共8.1086万,中学学生人数则为6.9911万。

(五)马六甲州内有3所政府医院、88所政府卫生诊所、12所社区诊所、30所政府牙科诊所,马六甲州较大的私立医院包括Mahkota医疗中心、Pantai Ayer Keroh医院、马六甲医院和南方医院。吉打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首府为亚罗士打,皇城为安南武吉。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北端,其南、西南部是霹雳州及槟城州,北部是玻璃市州和泰国,西部是马六甲海峡。吉打州面积为9492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216.37万(包括9.64万非公民),下辖12个县。吉打州最主要的经济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吉打盛产稻米,是马来西亚米乡,得称“米都”。吉打州全年阳光普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市镇有双溪大年、居林,旅游地有兰卡威群岛。吉打州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州属,在古代梵语称为Kedaram或kataha。根据《吉打纪年》记载显示原波斯日曼仑王国王族玛哈拉惹勒峇拉惹在建立古吉打王国(630年至1136年),古吉打王国的遗迹主要是在布章谷一带所发现的古代庙宇废墟,遗迹属于6世纪,显示出该地曾存有“印度教及佛教文明”。在中世纪初期由于室利佛逝的国王们垄断商业利益引发印度州属之间的竞争,注辇国国王拉真陀罗在1025年率领军队攻略室利佛逝,而当时隶属室利佛逝的吉打也无法幸免,经过那场战争后吉打和室利佛逝均成为注辇的领地,直至1088年。当时室利佛逝派遣特使向中国宋朝进贡,获得中国宋朝的协助,将注辇逐出马来群岛。1136年信奉兴都教的第9任吉打统治者玛哈拉惹得哇拉惹二世皈依伊斯兰教,改称苏丹慕查法沙,建立吉打苏丹王朝,兴都王朝也就此走入历史。吉打苏丹王朝曾经臣服于马六甲王朝之下,在马六甲苏丹王朝遭葡萄牙殖民者统治后吉打先后成为葡萄牙、亚齐国、大不列颠的领地,最后于1821年又成为暹罗领地。1909年7月16日在英国和暹罗签署《1909年曼谷条约》后吉打成为英国保护领土,在英殖民下吉打在1914年、1946年及1948年相继成为马来属邦、马来亚联邦、马来亚联合邦的成员州。1957年8月31日吉打与其它马来亚联合邦州属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并最终在1963年9月16日成为马来西亚州属之一。吉打是马来西亚13州之一,吉打州政府在州内设立12个县,州首府亚罗士打,皇城为安南武吉。吉打州位处马来西亚半岛西北端,面积为9492平方公里,其南部和西南部毗邻的州属是和霹雳州及槟城州为邻,而北部则与玻璃市州和泰国毗邻,其西面既是马六甲海峡,岸外主要岛屿有兰卡威群岛。吉打州州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较小。其半岛区南部有冕登山脉,北部有吉打-星若拉山脉。柏鲁湖位于半岛吉打州东部,而孕妇湖位于孕妇岛上。吉打州内河流有吉打河、慕达河、高渊河等,皆由东往西注入马六甲海峡。

(六)吉打州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干湿分明,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为干季,7月到次年的10月为湿季,年平均温度在23℃-26℃之间。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库显示吉打州的总人口为216.37万(包括9.64万非公民),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包括非公民)的6.68%。公民以族群划分,土著共(包括马来族及原住民)164.91万人,华裔共25.53万人,印裔共14.14万人,其他民族共2.15万人。公民以性别划分,男性为103.69万人、女性为103.04万人,男女比率为1.01。吉打州早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州属,但它正迅速朝不同领域去发展。从早期纯粹的农业种植演变到现今拥有许多工业区及新商业中心,不但为当地居民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也吸引许多国内外商家的投资。许多高科技及重工业已经开始在吉打州发展,据估计20年之后吉打将成为一个工业州。随着浮罗交怡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吉打州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吉打州对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率仅3.3%,失业率为2.8%。吉打州农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13.4%,主要由橡胶和油棕领域牵头。吉打州制造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28.9%,主要是电气和电子产品领域。吉打州建筑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2.1%,吉打州采矿和采石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0.3%。吉打州服务业总产值占该州GDP比重为54.5%,主要由批发零售业及通讯领域牵头。南北大道是吉打州与马来西亚半岛上其它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此外还有北海-居林大道及吉打南部大道连接,亚罗士打巴士总站是吉打州城际巴士总站。吉打州内的火车站属于西海岸线在北马区的北海-巴东勿刹线,该铁路线从马泰边界的玻璃市州,经过吉打州一直延续到新加坡,在吉打州内运作中的4个火车站分别为安南武吉站、亚罗士打站、莪仑站和双溪大年站。吉打州内的客运码头有吉打港(又称瓜拉吉打港)和浮罗交怡瓜镇港,苏丹阿都哈林机场坐落于吉打大陆,浮罗交怡国际机场(又称兰卡威国际机场)坐落于浮罗交怡岛。吉打州立法议会是吉打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立法机构,由36名议员组成的一院制议会。州议会选举一般会和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同时进行,并每隔约5年举行一次。州政府是吉打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行政机构,又称吉打州行政议会,由吉打州州务大臣及州内阁组成,而州政府隶属吉打苏丹,州务大臣及州行政议员都由吉打苏丹任命。吉打州内有547所小学及202所中学,小学学生人数共19.0940万,中学学生人数则为16.4907万。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吉打州内设立多所以母语即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院校,吉打州内有9所政府医院。
霹雳州
(一)霹雳州(旧称吡叻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州之一,首府为怡保,皇城为江沙。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北邻泰国,东边是吉兰丹州和彭亨州,南边则是雪兰莪州,马六甲海峡处于霹雳州西边,西北则是吉打州和槟城州。霹雳州面积约21038平方公里,下辖12个县,人口数为250.49万(包括10.21万非公民)。霹雳州是马来西亚第四大州,该州华人所占比例在马来西亚各州名列第二。Perak在马来语的意是银,由于霹雳州以前被发现有锡矿,但却误以为是银,后虽辨认为锡,但“霹雳”州名却依旧保留。霹雳州全年阳光普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霹雳州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传说霹雳州东北部曾是一个印度教王国——刚迦王国,考古发现也证明霹雳州在史前已有人类居住。霹雳州的现代史是在马六甲王朝灭亡后才开始发展,马六甲王朝最后一任苏丹马末沙的长子慕扎法沙于1511年葡萄牙进攻马六甲时逃离王国,并于1528年在霹雳河畔成立新的王朝,建都Tanah Abang,成为霹雳第一任苏丹。在16世纪及18世纪之间霹雳因为盛产锡矿而经常面对北部暹罗及南面亚齐和武吉斯人的威胁,也被欧洲殖民主义国家虎视眈眈。1641年荷兰占领马六甲,结束葡萄牙130年的统治。荷兰人采取相对灵活的办法发展贸易,其势力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马来半岛,并在霹雳州的邦咯岛建立炮台,保障其在天定河口的贸易安全。当时荷兰控制马六甲海峡,并独揽锡矿产业。荷兰人尝试说服苏丹慕扎法沙以独揽霹雳锡矿产业,但都以失败告终,之后荷兰成功通过亚齐王国强迫霹雳苏丹签署条约,独占锡矿产业。1650年8月15日荷兰人在瓜拉霹雳建造工厂引起霹雳王室的不满,1651年天猛公带领群众破坏工厂,致使荷兰离开霹雳州。1655年荷兰派使者到霹雳州重新签署条约并为工厂被破坏一事寻求赔偿,谈判失败后荷兰军队包围霹雳王朝,霹雳人在联合亚齐和Ujung Salang下突袭荷兰军队。由于听闻暹罗王朝将进攻自己,霹雳王朝在1670年允许回到霹雳的荷兰人在邦咯岛上建造荷兰古堡,虽然如此,但霹雳于1685年又把荷兰人驱离邦咯岛。荷兰人尝试重定条约,但始终失败。18世纪时武吉斯人、亚齐和暹罗都尝试进攻霹雳王朝,为了争夺霹雳的锡矿贸易权,武吉斯人在1728和1742年先后入侵霹雳,并且破坏吉打米南加保人为了获取霹雳支持的行动。这也使得荷兰人虽与霹雳签约,但始终无法获得霹雳锡矿独占权。1824年《英荷条约》签订后荷兰退出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势力,英国逐步控制马来西亚半岛,1820年英国的插手使暹罗无法并吞霹雳到自己的版图。1840年前后土酋隆查法在本埠发现锡矿,命名本埠命名拿律(现名太平)。他还组织华人前来开采锡矿,甚至提供贷款。其他地方随后也发现锡矿,吸引大量中国人前来开采。

(二)华人在当地组成帮派组织,争夺矿地的拥有权。两个华人帮派广府人的“义兴公司”和客家人的“海山公司”为争夺地盘先后在1861年和1865年发生武斗事件,开启拿律战争。1871年无子嗣的霹雳苏丹阿里薨逝,宫廷随即发生王位继承的纠纷,副王拉惹阿都拉拉拢义兴公司支持其继承王位,宰相伊斯迈也找来海山公司协助以加强他的势力。霹雳长期陷于继位问题的缘故而无法维持当地的治安,拿律战争的扩大威胁到槟城的治安,于是引起英国人出面干预。为了夺回王位,拉惹阿都拉向英国表达希望将霹雳置于英国保护的意愿。1874年英国总督克拉克爵士和拉惹阿都拉签署《邦咯条约》,条约中规定:由拉惹阿都拉拉代替伊斯迈为霹雳苏丹,霹雳则接受一位英国参政司,除马来人的宗教习俗外政务全由英国派驻的参政司管理;另外霹雳将邦咯岛和天定沿海地方割让给海峡殖民地;至于拿律战争也经过会议的调解,得到和平解决。霹雳成为第一个接受英国参政制度的王朝,英国人很快的成立行政单位,协助苏丹管理州行政事务。第一任参政司是伯治,因为其处事手法过于高压,惹起苏丹和酋长们的不满,于1875年遭当地多名酋长暗杀,引发1876年短暂的霹雳战争。英国海峡殖民地政府派出大批军队维持治安,并且将苏丹阿都拉流放到塞舌尔。熟悉马来文化传统的继任参政司休罗治理政务有方,得到各地酋长和华人领袖的合作。他引进橡胶树,在1885年批准建设从太平到瓜拉十八丁港的铁路,是马来西亚最早的铁路,这条铁路加快运送锡米到港口的速度。1896年霹雳连同雪兰我、森美兰和彭亨成立马来联邦,但英国参政司制度却一直沿用至1948年马来亚联合邦的成立为止。1942年霹雳也遭到日本入侵,1957年8月31日霹雳州和马来亚联合邦其他10个州属从英国政府争取独立,英属北婆罗洲、砂拉越及新加坡在1963年9月16日加盟马来亚联合邦成立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霹雳州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北部与中部区域,州面积为21038平方公里,是马来西亚面积第四大州属。其北边是泰国,东边为吉兰丹州和彭亨州,南边为雪兰莪州,西边为马六甲海峡,西北边则是吉打州和槟城州。霹雳州州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型,全年阳光普照。霹雳州内气温纪录最低温为23°C,最高温为33°C,全年雨量为3218毫米。霹雳州为马来西亚13州之一,首府为怡保,皇城为江沙。县份的设置是州政府的权限,霹雳州下辖12个县,它们被市政厅、市议会或县议会管辖。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库显示霹雳州的总人口为250.49万(包括10.21万非公民),霹雳州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包括非公民)百分比为7.54%。

(三)公民以族群划分,马来族及原住民共142.01万人、华裔共69.38万人、印裔共27.89万人、其他共9900人。公民以性别划分,男性共120.38万人、女性共119.89万人,男女比率为1.00。20世纪以前霹雳州的经济产业主要是锡矿,1983年由于锡工业开始滑落,促使该州的政府把开采业渐而转向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经济发展,另外州政府也渐渐注重渔业、木业及旅游业等经济活动。州首府怡保已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工商、教育及投资中心,是马来西亚其中一个发展的比较进步的城市。19世纪80年代中叶许多台湾电子公司曾被吸引到斯里并和九洞工业区,直到90年代。马来西亚汽车产商普腾(现名宝腾)在丹绒马林设立汽车工业城,成为全马汽车产量最高的工厂。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霹雳州实对马来西亚GDP的贡献率达5.4%,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是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农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16.1%,占马来西亚农业产值的10.9%,霹雳州的制造业由棕榈油和橡胶推动。霹雳州制造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18.5%,占马来西亚制造业产值约4%,主要驱动力是电气和电子业,霹雳州的制造业由电子产品、动植物油、油脂、机动车和运输设备事业推动。霹雳州服务业总产值占州经济比重为60.9%,占马来西亚服务业产值的6.1%,主要驱动力是批发和零售业,霹雳州的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业、通讯业及公用事业推动。南北大道是霹雳州与马来西亚半岛上其他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州内也有一大道,称怡保-红土坎大道,始于怡保九洞,终于曼绒县的红土坎。从吉隆坡、北海或其他城市均有巴士及德士服务通往怡保或其他市镇,吉隆坡的富都车站均有前往霹雳的长途巴士服务。州内的火车站属于马来亚铁道公司西海岸线,该铁路线从马泰边界的玻璃市州一直延续到新加坡,提供数趟火车客运服务通往霹雳州及外州各地,在霹雳州内的14个车站分别为丹绒马林、美冷、仕林河、宋溪、打巴路、金宝、华都牙也、怡保、他昔、和丰、江沙、硝山、太平、甘文丁、峇眼色海和巴里文打。怡保火车站建于1935年,是霹雳州内最大的车站,是根据摩尔人的建筑风格而建,也被称为“怡保的泰姬陵”。它位于怡保市旧街场的邦里马武吉甘当华合路,临近有美丹杰埠内巴士总站、怡保大草场和马来西亚邮政公司怡保总行。怡保至森州芙蓉的主干线为复线铁道,并可以容许电动火车行驶。霹雳州内的机场为怡保国际机场、邦咯机场和实兆远机场,早期霹雳州的瓜拉十八丁港在英殖民时代是运输锡米的重要港口。根据霹雳州宪法时霹雳州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苏丹为州统治者,不过实际上霹雳州立法权掌控在霹雳州立法议会,而霹雳州行政议会则掌控行政权。

(四)霹雳州宪法第7条文规定大臣必须由马来族穆斯林担任,不过州宪法同时规定霹雳苏丹能够御准豁免这项条件,挑选非马来穆斯林出任大臣。州立法议会是霹雳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立法机构,由59名立法议员组成的一院制议会。州议会选举一般会和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选举同时进行,并每隔约5年举行一次。行政议会又称州政府,是霹雳州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行政机构,由霹雳州州务大臣及10名州行政议员组成,而州政府隶属霹雳苏丹,州务大臣及州行政议员都由霹雳州苏丹任命。县份的设置是州政府的权限,霹雳州下辖12个县,它们被市政厅、市议会或县议会管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霹雳州内设立多所以母语即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霹雳州现有9所华文独立中学,霹雳州内有15所政府医院。有关霹雳的开发史有以下三种说法:(1)霹雳的名字来自“银箭的故事”,那时候吉打第一任统治者的儿子要寻找新的根据地。他来到大河支流处,前方有一片汪洋,汪洋中有四个小岛。王子将银箭射向小岛,银箭射到其中一个小岛上,他把岛的名字称为英德拉萨蒂岛(即霹雳)。(2)第二个典故跟当地的赛孟族有关,柔佛统治者派人北上寻找根据地,途中碰到一个赛孟族女孩,伤口流着白色的血,遂认为她不是普通人,于是娶她为妻。然后这个女孩在洗澡时河上的一团白色泡沫漂来一个小女孩,便把小女孩带回家,这是个吉祥的征兆。在印度文化里白色是神圣的颜色,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吉祥的地方。(3)第三种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说法,这个典故来自《霹雳纪年》,苏丹马末临终前将马六甲皇位传给拉惹阿劳丁礼阿萨后拉惹慕扎化便出走,辗转去到苏门答腊的锡国。然后去到巴生,碰到一个在巴生跟霹雳做生意的商人,接着被商人带到霹雳,封他做统治者,就是后来的苏丹慕扎化萨(霹雳的第一任苏丹)。米南加保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传统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人口绝大部分是穆斯林。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他们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算,财产由女性成员继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员掌握,女性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力。“米南加保”这一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在当地语言里“米南”意为“胜利”,而“加保”则意为“水牛”。据传在古代米南加保人与邻族发生领土纠纷,众人建议双方各挑一头水牛,让它们相互搏斗,哪个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个民族就算输了。为了获胜,邻族的首领挑选一头身强力壮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则选一头小水牛,并在小牛的犄角上绑上刀片。两牛上场对阵时小牛仔见到母牛,直奔过去找奶吃,母牛毫无防备,被小牛犄角上锋利的刀刃戳进肚子,当即倒地而亡。这样小水牛为米南加保族赢得胜利,从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传至今。

(五)如今米南加保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屋顶状如牛角的房屋,称为“大房子”,体现着上古的那段传说。米南加保古代先后有两个王国:达尔马斯拉亚王国 (1183–1347)和帕加尔鲁荣王国(米南加保王国 1347–1833)。1803-1837年期间米南加保爆发过帕德里战争,一些宗教界人氏受沙特瓦哈比派影响,要求废除建立在母系传统基础上的与伊斯兰教不符的传统习俗,并实行严格的伊斯教法,他们被称为帕德里派。帕德里派与想保留传统文化的传统贵族阶层发生严重的冲突,双方进行激烈的战斗,帕德里派攻占在帕加尔鲁荣的王宫,多数王室成员遇难。传统派向荷兰人求助,荷兰人利用此机会,控制米南加保地区。帕德里战争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义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战争期间由于帕德里派的影响,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强。后来米南加保人内部达成妥协,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做虔诚的伊斯兰教徒。20世纪米南加保人与荷兰人发生二次武装冲突:1908的反征税运动、1927年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荷起义。米南加保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和杂粮。他们还善于经商,由于多数男性在家乡不能继承土地和住房,他们便纷纷外出经商。16世纪起米南加保人足迹已遍布印尼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涉足餐饮行业,后又进军纺织、旅游、医疗、娱乐、新闻、出版等行业。米南加保人总人口740余万,其中650万仍居住在印度尼西亚、420万在其家乡西苏门答腊,其余人口分别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国。虽然米南加保人人口只占印尼总人口的3.4%,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荷兰占领时期由于西苏门答腊省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这里的种植园众多,在此情况下米南加保人最早接受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文化。20世纪初印尼一些较早觉醒的文学家、政治家等代表人物大多出自米南加保族群,这些代表人物包括印尼开国元勋、同苏加诺总统共同签署《独立宣言》的副总统哈达;印尼开国英雄、印尼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马六甲等。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的米南加保村庄通常由四五个母系氏族组成,家庭成员无论男女均从母姓。房子和田地按母系继承,姥姥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代代相传,没有女儿的家庭通常会过继女儿以传宗接代。母系氏族的男女分工明确:女性主要负责养育子女、料理家务,并制作小工艺品,也参与农活;男性主要从事水稻种植、捕鱼、生产铁器或经商、从政。

(六)尽管是母系氏族社会,但村长一职通常还是由男性出任。米南加保人的婚俗独具特色,正式婚礼举行前女方要先单独举行一场仪式,通称“凤仙花会”。女方还会送新郎一笔彩礼,男方要送女方一把尺子,请女方为其缝制衣服和鞋子。婚礼隆重热烈,新娘和新郎穿着光鲜耀眼的服装,戴上各种珠宝饰物,由亲友簇拥着举行婚礼,妇女们用头顶着装满米、蜡染花布或其他礼品的钵到新娘家送礼。婚后丈夫白天不在妻子家里,而是回到自己家与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在一起,到了傍晚才回到妻子家里共享晚餐,晚上同住,早上离开。男女双方婚后保留原姓,所生子女则随母姓,家庭大事全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主持。男孩到了7岁就要离开母亲,集体住到清真寺,白天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晚上练习“希拉特”自卫武术,相当于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多数男孩离开家乡去外地继续上学,掌握谋生技艺。米南加保族母系社会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信奉“阿达特”,“阿达特”在当地又被称为习惯法,源自“万物有灵论”。以母系为中心,主张万物皆有灵,对自然充满敬畏,后又融入伊斯兰教。米南加保社会自觉遵循礼仪和宗教法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中就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少有暴力。但是随着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搬入城镇,乡村一些“牛角屋”被荒废。米南加保地区住房的最明显特征是房顶带角,建筑均呈长方形。远远望去,房子屋顶线从中间开始弯曲向上,顶部尖尖,酷似牛角,直刺苍穹。牛角状屋顶是专门为纪念当年获胜水牛而设计的,这里的房子都是悬空而建,架在一根根木桩之上,距地面至少一米。建筑材料均采用木材,不用一根铁钉,卯榫结构。百叶窗嵌入墙内,上面布满浅浮雕造型。高高的外墙及上挑山墙上,有丰富的植物、花卉、动物图案,最多可达百种。屋顶采用桁架构造,铺着波纹铁皮。苫顶材料为糖棕树叶片,一捆捆束好码齐。牛角屋中心区域有一排木柱,标准住房一般有5根柱子,房子不断加长,住的时间越久,柱子越多,最多可达50根。米南加保族以擅长烹饪著称,起源于西苏门答腊省会巴东的巴东菜是印度尼西亚美食的代表。巴东菜的最大特色是鱼、肉、蛋、菜事先做好,用椰浆和特殊香料保鲜,客人随到随吃,方便快捷,巴东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与米南加保人的性格密不可分。他们具有冒险精神,总是外出闯荡,在异乡非常怀念妈妈做的饭菜,因此慈爱的母亲们会做许多家乡菜让外出的孩子带着,人们常说是妈妈的烹饪技术加上对孩子的疼爱让巴东菜越走越远。
中欧倡议国组织
(一)“中欧倡议国”组织(CEI)是始于1989年的中、南欧国家地区性合作组织,1989年5月20日由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意大利5国倡议成立,1992年3月改为现称。其宗旨是促进中欧地区国家的区域性合作,推动中欧国家接近欧盟,为欧洲一体化铺平道路。该组织共有18个成员国,其中一半的成员国已加入欧盟。中欧倡议国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中欧地区国家之间的区域性合作,以“特殊”和“具体”的方式使中欧国家接近欧洲联盟,为欧洲一体化铺平道路;致力于经济、科技、文化及政治领域的合作,已同欧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欧洲地区性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每年举行一次最高级会晤。组织成员: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奥地利、斯洛伐克(1990年)、波兰(1991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1993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1996年)、黑山、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解体后作为整体的南斯拉夫因波黑战争受制裁,于1991年11月被停止成员国资格,2000年11月25日重新获得成员国资格。之后南联盟分裂为黑山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阿尔巴尼亚、波黑和塞尔维亚等西巴尔干国家表示有意加入欧盟。1989年11月相互毗邻、有着传统关系的意大利、奥地利、南斯拉夫和匈牙利4国,根据意、匈的倡议时先后举行外长级和副总理级会议,商定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通讯、教育和科研等领域分工合作,这种形式当时被称为“亚得里亚海-多瑙河”地区的4国合作。1990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加入后“亚得里亚海-多瑙河”地区合作改称为“中南欧五国合作”,同年8月五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被称为“五角会议”的政府首脑会议,确定五国合作的目标是发展参加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多边合作关系,避免中、南欧地区出现不稳定,但不涉及战略和安全问题并确定交通、电讯、环保、科技等方面100多个合作项目及分工。会议还确定采取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不设常设机构,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一年。1991年7月“中南欧五国合作”组织接纳波兰为其成员,变5国集团为6国集团,被称为“六角会议”。同月6国政府首脑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发表旨在加强相互合作的《政治宣言》和《经济宣言》,并发表声明强调必须在尊重南斯拉夫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主权基础上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南斯拉夫危机。1992年3月在奥地利召开的6国外长会议决定,把“六国会议”更名为“中欧倡议国组织”。1993年7月16-17日中欧倡议国10国(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政府首脑和外长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讨论加强本地区政治和经济合作问题,会议决定接纳马其顿为成员国。

(二)1996年11月8-9日该组织15个成员国在奥地利举行政府首脑会议,13国总理和15国外长及欧盟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的议题是实施代顿协议和中欧加入欧盟以及地区合作问题,并签署最后文件,会议决定吸收摩尔多瓦为该组织第16个成员国。1997年11月28-29日成员国中的12国总理、3国副总理和1国外长在波黑举行政府首脑会议,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联合国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列席会议。会议讨论波黑形势,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该组织参与欧洲一体化等问题,通过萨拉热窝宣言、最后文件和未来两年的行动计划,该组织已同欧共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联系。1998年11月20日中欧倡议国组织在克罗地亚举行政府首脑年会。会议讨论开展地区政治、经济合作及欧洲一体化等问题。1999年6月24日中欧倡议国组织外交部长会议在捷克举行,讨论解决科索沃战争后巴尔干地区重建问题。1999年9月14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举行农业部长会议,讨论农产品补贴和反贸易保护主义问题。2000年11月25日为期两天的中欧倡议国组织首脑会议在布达佩斯闭幕,会议决定重新接纳南斯拉夫为这个组织成员,据匈通社报道称中欧倡议国组织16个成员国的政府总理及代表在讨论巴尔干地区局势后通过南斯拉夫希望重返这一组织的申请。会议期间与会各国政府总理、外长和经济部长以及1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主要就加强中欧经济合作、东南欧稳定、南斯拉夫重返中欧倡议国组织以及科索沃重建等问题举行会晤,会议认为各国应把加强相互间在经济、环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协商等途径保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2001年11月23日为期两天的中欧倡议国组织首脑会议在意大利北方城市的里雅斯特结束,与会17国首脑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将加强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共同惩治“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肇事者、同谋犯以及幕后支持者。声明说各国领导人认为国际社会反恐怖合作必须建立在保证安全、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根除恐怖主义的同时也应防止出现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等错误倾向,各国领导人在声明中还就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表明立场,声明说:“中欧倡议国组织欢迎马其顿议会通过被视为和平协议核心的宪法修正案,支持召开有关马其顿问题捐助国会议。”中欧倡议国组织认为17日举行的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选举是实现该地区多民族和平共处的重要步骤,在这次一年一度的中欧倡议国组织首脑会晤上与会各国领导人还强调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欧国家同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并通过中欧倡议国组织2002至2003年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