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研读摘要 III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由于人类初始时期生产力的低下与生产的不稳定,以及对自然科学的不了解,导致了原始宗教和迷信的产生。当时的人们无法解答死亡后那种神秘灵魂该何去何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逐渐成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与那些无法实现的幸福生活,就逐渐的被寄托在幻想的神的身上,由于文化的不断交流影响,最后形成了一个包含所有寄托的唯一的神。」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恩格斯通俗易懂的介绍了唯心和唯物两种阵营的形成和定义」
“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
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从这里开始,恩格斯开始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列举了两个阵营的哲学家,黑格尔从自己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休谟和康德等否认认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我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这段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逻辑: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这个问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阵营中都产生过激烈讨论。1.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只是我们思维的反映,是因为我们思维的绝对存在,从而映射出整个世界。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在唯心主义里就表现为这个被我们思维映射出的世界,是否映射正确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映射出的世界,能不能作为我们精神思维的体现。2.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思维只是自然界现实存在的事物的反映,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被我们所认识,我们从中总结出规律,形成对自然的理性认识。此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唯物主义里就表现为我们是否正确的认识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物质中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本质的东西(黑格尔把这种东西叫做自在之物)没有被我们认识。这就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的争论。」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 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恩格斯在这里结束了上面思维和存在之间看似理不清的纠纷,从实践和科学角度出发,解决了这个问题」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心主义体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