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压制天皇,为何天皇却赞赏有加?
天皇家熬过战国时代的洗礼试练,到了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时代,受惠于织田与丰臣的帮助,而两人基本上也对天皇恭敬客气,天皇终于重新迎来了“春天”。以往衰微颓丧的朝廷也慢慢恢复过来,人心回归、仪式重来,一切好像都很美好。
德川家康夺取天下之后又如何呢?公元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后,再无势力构成威胁,德川幕府随即发布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明文规范天皇,朝廷与公卿贵族的行为。
这部著名的法度是不少人研究德川幕府与朝廷关系的基本材料。但早在它出现前,德川幕府已在1613年对朝廷与重要佛教寺院发出了《公家众法度》和《敕许紫衣法度》。《公家众法度》有三大重点。

第一,德川幕府严格要求东京都的公卿贵族(主要针对高级以下的普通贵族)要专事学问,以保家业长久。
第二,要贵族们守法自律。
第三,要求公卿恪守“天皇之臣”的职责,在天皇和朝廷面前要勤务办差,不可懈怠。
一旦贵族们违反以上三点要求,德川幕府将代天皇对他们进行处分。

《敕许紫衣法度》则是针对佛教的法规。“紫衣”是高级僧侣才可穿着的紫色袈裟,这部法度就是任命高级僧侣的规定。本来,寺院高级僧侣的任免权,握在天皇手上,但通过这部法令,德川幕府以“受天皇委托”的名义,插手天皇与宗教界的关系,强制代理天皇与佛教界接洽。
包括天皇的家寺泉涌寺在内的七所京都重要佛教寺院,其住持向朝廷申请紫衣许可之前,必须接受幕府检查,然后才可由朝廷任命。由于泉涌寺与天皇家渊源太深,后来获得豁免。以上两步针对贵族与重要佛寺的规定,可以说是幕府加强控制朝廷的早期动作,为后来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铺路,以免太过突然。
不过,德川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在丰臣政权灭亡后顿时进入紧张状态。那么,长达十七条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究竟是不是如一般所说,是一部德川将军钳制天皇行动与权力的法规呢?从结果来看,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

以肯定的角度来说,直至江户时代,的确还没有一部法规,是由天皇以外的权力体明文指出天皇、朝廷贵族应尽职责。以前只有天皇或太上天皇以前辈、经验者身份告诫子孙而已。
以否定的角度来说,《《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是一部江户时代版的《皇室典范》加《朝廷业务守则》。细看与天皇相关的内容,我们便可发现主旨不是限制天皇的权力,而是以白纸黑字使天皇“回归”应有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恢复”天皇应有的功能。
例如,经常被引用的朝廷业务守则第一条提到:“天子诸艺能之事,第一御学问也。”这里的学问是指读书与和歌,而且是饱览中国的经典著作,以及成为和歌界的最强歌人。这些规定看似是幕府编织的理由,但早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存在类似的规定。

虽然对那些认为“天皇必须是最高权力者”的人来说,第一条的主旨从表面来看,的确像是幕府干政的条文,但那其实是断章取义。而且,发布朝廷业务守则的人是德川幕府与时任的关白,是双方达成协议的产物,不是幕府一意孤行的霸王条款。
再说,虽然明订德川幕府有处罚规则的权限,但从后来的真实例子来看,不仅鸡毛蒜皮之事的处罚权在朝廷手上,大的违法也由朝廷最高领导关白、摄政与幕府商议后,再由关白、摄政执行,幕府表面上握着最高权限,但却不会轻易使用。
更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德川幕府制定朝廷业务守则的背景原因,是因为由战国时代至织田、丰臣时代以来,长达一百多年的混乱致使朝廷的规则松散不堪,而旧时天皇与贵族为了谋生而放宽规范的问题,也广泛出现在史料之中。
对于已然统一天下的德川幕府而言,利用法制整理朝廷秩序,回复应有状态,以及恢复天皇本来的理想状态,皆能为幕府建立权威,使朝廷、幕府以及各藩信服,最终使幕府获得统治的大义名分,君临天下。

对于天皇而言,与德川幕府磨合的确不甚愉快、顺畅,致使在任的后水尾天皇最终以让位的方式向幕府表示抗议。不过,天皇让位后,随着幕府做出一定退让,与天皇的关系也得以改善,除了后水尾天皇当政时代,以及幕末动荡时期,基本上天皇、朝廷与幕府的关系都能维持良好、协调的合作。
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灵元上皇时,评价幕府将军有“重朝家之心”,又说可以借幕府之力复兴朝廷,重整纲纪。由此可见,天皇充分认可德川幕府的工作成果,朝廷也恢复旧日的状态。换句土话,那就是做得漂亮!
后世认为幕府与朝廷处于对立,幕府将军“霸凌”天皇的观点,是受明治维新以后的史观影响,也是由于不少人都视天皇为唯一的最高权力者,视幕府体制为不正常,所以无视了历史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