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交响】小众的中东乐器科普

很喜欢这次的须弥交响音乐现场视频。视频后排一共15位民族音乐家,建议一边放音乐一遍听乐器的音色。
如有错漏,欢迎各位大佬指出!(温馨提示,咖喱味从02:45开始)



首先出现这把长得像吉他的乐器,是曼陀铃(Mandolin)。
曼陀铃有三种形态,分别是传统瓢型、A型和F型。此处感谢@翔宇Tristan 曾经做过的科普,他的甲板演奏就用到了这个乐器。

沙槌(Maracas)变体——咔沙咔沙(kesekese)
最早起源于几内亚的法拉纳地区,后来kesekese变成马里锡卡索地区mamara族最喜爱的乐器。
kesekese一般为圆锥形,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内部填入小圆石子或植物的种子,演奏者一般会手持一对kesekese,交替摇动,发出“咔沙咔沙”的节奏,用来为歌唱者伴奏也可以伴奏一些很快速的舞蹈。

乌德琴(Oud),被认为是中国琵琶、欧洲鲁特琴的前身。由于现代吉它延自鲁特琴之一种类,是以乌德琴也被视为吉它之祖。

奈伊笛(Nay)。仔细看老人家吹笛好像头歪了。其实是因为因为顶端齐平、没有斜切歌口的缘故,不适合正中吹奏,都是靠气流擦过吹口的左或右边缘发声的。
PS.有人说是(Bansuri)班苏里,非也,那是横着吹的,声音更加尖锐。电影里舞蛇人专用。

铃鼓(Riq),不必多说。

西塔尔(Sitar),本次的C位乐器,印度最重要及最流行的传统乐器。然而在现代摇滚乐当中也经常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意不意外呢嘿嘿!

桑图尔琴(santur),扬琴的前身。出自中东地区,后流行于波斯 克什米尔地区,再后来传入中国发展成为扬琴。

嘟嘟克笛(Duduk),也有人称作杜杜克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之一。
嘟嘟克笛共分为3种尺寸,最小为28厘米,外带9厘米的吹管;其次是33厘米,外带12厘米的吹管;最大的有40厘米,吹管为14厘米。
PS.请尊重它的名字不要叫嘟嘟可噢。

白衣女士带着的是坦布拉琴(Tambura)。西塔琴(Sitar)和坦布拉琴(Tambura),他们长得有点像,区别是坦布拉只有4根弦。
声音共鸣的时间很长,仔细听你会发现在前面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她会提前加入共鸣。

左侧紫衫叔叔拿着的是中东手鼓(Tar)。
右侧小姐姐用的可能是巴乐迪手鼓(Tabla Baladi)的变形,用粗细不同的棍棒敲击,仔细看镜头左侧有细的鼓棒放在台面上(此处欢迎大佬进一步指出)。

巴拉玛琴(Baglama),土耳其古典乐器。

塞塔尔(setar),是伊朗拨弦乐器。在中世纪时被称作坦布尔或潘多尔,三根线,音色跟日本的三味线有些相似。

第二排第三位(最右上角),穿黑色衣服瘦瘦的小哥哥,手里的大鼓是达夫鼓(Daff),又称框鼓

最左边黑色皮夹克衣服的小哥哥用的是八弦古典吉他(Brahms guitar),又称作勃拉姆斯吉他。当初Paul Galbraith制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要演奏巴拉姆斯主题变奏曲 Op. 21. 但是后来这种吉他的设计得到了一些爱好者的拥护,而流传下来。

科普资料部分来源于:
1. 须弥音乐 @洛minamiRo 科普留言
2.维基百科
3.《土耳其音乐发展史》
最后感谢为我们献出听觉盛宴的各位演奏者,感谢各位看到这里!
如有不同意见和科普,欢迎提出,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