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就“郭汜、郭氾”之争,与UP【文不醜】略作探讨

2022-07-12 17:11 作者:九漏鱼陈不占  | 我要投稿

  今天看到UP文不醜的视频《三国正音:董卓手下的郭氾到底读个啥?》,略有所感,所以撰文以探讨交流,也算正式地向观看我视频的观众们做下统一回应。

  毕竟,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三国历史鉴定》系列视频中也曾多次被好心的观众老爷们“纠正”。(我视频里用的郭汜,音四)

  文兄提出的“传抄讹误说”,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除了他视频中提到的典籍注音外,

  萧常《续后汉书·音义篇》有:“汜音似氾,一名多

  王观国在《学林》中也说:“汜氾汎,汜音祀,氾音泛,汎音凡,又音泛,此三字俗多疑混

  至于李贤注《后汉书》的汲古阁本里,汜作氾,武英殿本则先作氾,后又作汜,不一律。

  这些都是例证。

  过,我还有一些不同意见想与商榷。

  《说文》说“汜,水别复入水也。巳声。”也就是支流复入干流的意思。《尔雅》里说,“汜,穷渎者。”即困穷不通之水
  《说文》说“氾,滥也。㔾声。”此外,氾还通泛字,同样表示“漂浮、泛滥”之意。
  因此,汜与氾(泛)二字的读音和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东汉《周憬碑》、曹魏《大飨碑》中,在表示“水滥”之意时,都使用了“”这个字。
  也就是说,早在东汉时期,汜、氾二字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也屡屡出现了把河南汜水与山东氾水混淆的情况。这锅并不该由宋人全背。
  当然,在这种混用中,汜为错字,正确的应该还是氾。

  但换到人名里,就说不定了。

  十六国时期也有一个叫郭汜的人,字子游。氾、游二字兼有“漂浮、水势漫流”的含义,按取字习惯来说,郭子游同志应该比郭多同志更配叫郭氾。

  但梁元帝的《古今同姓名录》却没有二人重名的记载。所以,如果不是梁元帝漏了,那么东汉的这个,应该还是叫郭汜。

   综上所述,就以人名来看,东汉的这位郭多先生,是无法根据上述典籍中唐宋之人的训诂而实锤叫郭氾的,就算叫郭氾,也不一定念作泛音。 

  实际上,随着南北方言与正音之间的融合,每个时代的反切(汉字读音的注音)都有改变(汉代还没有反切),中古音和上古音更是存在很大差别。而随着入声的消失文白读的统一(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读音区别),有些音现代不发甚至不太能发出来了。

  大家也不要觉得,现代汉语更改有些字的读音,是对传统的亵渎、是对错字的妥协,因为音韵学本来就是服从于社会发展的,古人的读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必要上升到那种高度。

  举个例子,张角的角,在汉代大概率是没有“脚”或“掘”这种现代读音的,它的发音更接近于*kɹo̙k。

  有几个人能读出来呢?

  所以,真要去一个个的训古音,那我和文兄这种做历史视频也不用讲别的事了,大家一起学训诂音韵,重新认字好了。

  个人来看,这个问题没什么争的就像宛城到底该读什么一样。现代汉语读“是对的,读“错的。音,已有之。

  我手上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是郭汜,而汜的现代汉语读音就是“四”。 

  而且氾这个字,很多字库里都不收录,非常影响视频文字的排版,所以我视频里提到这个人都会用郭汜,至于读音,我肯定按照现代汉语念。

  毕竟,非要把“骑”念成“忌”,学生党们考试的时候会扣分的。

  最后,这文章无意碰瓷,和文兄是互粉的。各位若有其他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就“郭汜、郭氾”之争,与UP【文不醜】略作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