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四)

2022-08-20 18:00 作者:o青明o  | 我要投稿

        <齐物论>中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道家十二字,是测量人心变坏到哪一步的参照。

        【喜怒哀乐】是属于,不够强的我执,【自以为是】,够强的我执是【自以为非】。当人有罪恶感、自责的时候,超过【临界值】,就会出现第一个分裂【躁郁症】。

        所以,【躁郁症】患者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心理结构】的问题。当一个人很容易觉得“我这样不对,我这样不好,我这种人怎么配活着”。当一个人有非常【忧郁、自责】的时候,他的自我就想要【挣扎】,这种称为【代偿反应】。

       这种想要【挣扎的自我】,它会渴望一种与【现状相反】的感觉。比如,当一个人感觉自己“长得不好看,没人喜欢”,他会【想要感觉】自己是“美丽的,被人喜欢的”。感觉自己【有罪】的人,会想要得到自己是【圣人】的感觉。所有你自责的东西,我执会以为:【得到相反的另一半,就可以解决我的痛苦】。这时候,就要去查知,当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爱】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自己【需要被爱的感觉,是为了“补偿”我没能力爱自己?】。这个点,是可以去反思的。

        于是,这个人就会开始【幻想、捏造一个神圣伟大的自我】,来【抗衡】那个责备、自责、有罪的自我。人的心一旦开始幻想、不符合真相,逐级变的糟糕,就是会越来越复杂。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追求【心灵】上的东西,但如果你是因为自我感觉【很不良好】,以这个为前提想要进步,改善自己,那你就完了。本质上【心理结构】,出发点是因为你【讨厌自己】,你用【完美的负能量】,去向上追求【心灵的光明】。


       【虑叹变蜇】的“叹”,怎么在生活体现?当一个人道德标准极严苛,【自我觉得】,“人不可以好色,人不可以没高学历,人不可以不孝顺,人不可以怎么样”等等。叹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实践道家的人,到最后其实都是没什么人工道德标准的人。比如,一个匠人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技艺上,一心一的在技艺上进步,生活时间就会很少用在照顾家人身上。如果道德观很重,分心去操心很多东西,一个人就没办法成为匠人。

        这只是【取舍】的问题,并没有【绝对观念的对错】。

        【叹】的代表性讲法是:当一个人【严重自责】的时候,他会想要【扮演】一个伟大的自己来平衡。叹这样自责的人,他在自责的心情下,会代偿的去看大量心灵书籍,重点是在内心世界去幻想出一个【光明】的自己。就会在外面用感叹的语言结构,评论别人,不懂心灵、不懂想开,用去叹息【别人是有问题的】。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人的起点是【自我感觉不良好】,代偿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却是【感觉十分良好】。这类人看谁,都能找到【藐视】别人的点,每天都在想办法【寻找别人的缺点】,来让自我觉得【高高在上】,十分舒服。他的我执相当快乐。

        当掉到叹这一层,还不能说这个人【良知泯灭】,他还有良知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有意识的对自己说谎】。

        

       再回头来看【虑】(担心、烦恼),虑状态相比“叹”还好,没有【代偿】这部分。

       当一个人越来越不会【确认事实】,我执逐步增加。就会越来越相信【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是真的】。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都经验过。

        当一个人还没有【达到】虑的量级,在生活中比较像,小孩子晚上一直没有回家,父母里的母亲就会很紧张、担忧,父亲就会讲“和同学出去玩,可能玩过头了,别紧张,别把事情想的很糟糕”,如果到了“虑”的阶段,母亲就会抱怨,“你是怎么当父亲的,不管小孩”,她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幻想】,她会觉得【我想的一定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承认事实】反而不重要了。

        担心这个情绪,有个微妙之处,就是【你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不会成真】,可是我执就是【硬要相信】他会成真,因为不符合真相,心里就会不舒服、不高兴。真的成真的,就直接去处理就好了,反而没有那么多担心。重点是你当下有了【担心】,你就去【确认、求证真相】,而不是呆在那里【不停的担忧】。

       当一个人【偏爱自己的幻想】,而讨厌【事实真相】打破他的幻想的美梦。他每【担忧、幻想】一次,他的【感知力、确认事实的能力】就会下降一分。

        感知力下降,其实有迹可循的,别人问“你吃饭了没?”,他会回答“不了,你不用请我吃饭”。别人问你有没有吃饭,他会【幻想】成“你要请我吃饭”。日常生活中就会变成,别人不管问什么,都会【自我幻想】成其它的内容,这叫【答非所问】。所以,生活里做【回答准确】的训练非常重要。

        掉到【虑】阶段的人,会逐渐变成对事实,【对真相极端忽略】,无感,而只相信自己所认为的,是一个【完全活在“自以为”之中】的人。

       所以,掉到【虑】的人,另一个特征是,出现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这个人会【倾向】,“我认为的,就是对的”。他内心的价值顺位会变成【我以为最大】。不会去承认【我搞错了】。实践庄子的重点是,要有意识看到自己有哪些问题,要把注意力时刻放在自身身上,如果有虑的问题要学会练习【对不起,我搞错了】。

       一个人要在生活中做到:一、【答所问】,回答的准确。二、不要再【我以为最大】,而是话术上用【对不起,我搞错了】。要如实的承认【感知有误】这件事,用承认事实来疗愈【受损的心力】。【两点都做到】,才会收效,心才不会变的更糟糕。

        

       而【叹】的特征就很多,【躁郁症】人的人格结构,会先有一个【超级自卑的信念群】,所以,就会再【捏造、幻想】出一个【我很伟大】的信念群,好抗衡他自责、自备的感觉。如果放在朋友身上,他就会【他就会强烈的想要证明,他对你的人生好重要】。

       【燥】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的“高兴”,在中医上是【喜伤心】的喜。

       事实上是,当一个人【没有自卑感】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没有【自我批判】的人,并不需要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有认真观察,这两种情绪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实践庄子的人,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不去【正面或负面思考】,而只是单纯【承认事实】。有代偿反应的人,会有为难之处,因为代偿反应扎根在【心中很讨厌的地方】,就是我判【我有罪的道德基准】,你【不敢否定】它,不敢想【这不是事实】。人就是会认为【自己的道德观是真相】,所以就没有办法克服【自责】这个东西。

        【躁郁症】的人,一般而言都会有【存在危机】,会随时【找机会证明】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所以,会有一大堆【热心助人,关爱他人】的【多余】行为。重点是他需要某种【成就感】。

        躁郁症患者,如果想要好起来,他所有想要证明自己很厉害,很好的行为【都要停下来】,乖乖呆在【我好差】的状态里。

        为什么呢?庄子<渔夫篇>有讲,【人要有能力活在自己的阴影之中,人会自责而否定自己的部分,就是心之黑暗,人要有勇气活在自己的影子里】。

       当能老老实实的活在【自我感觉不良好】里一段时间,这个人就会渐渐拥有一种【健康的选择权】,“我不聪明,我不好看,我没人爱,怎么样,怎么样”,虽然各种【感觉不良好】,可是【还是可以】,把屋子收拾整洁,给自己做一顿美食之类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让【自我感觉不良好】这件事【重要性】逐渐降低,变的越来越不影响你去改善生活,去寻找幸福。因为【安心】的活在自我感觉不良好的感觉里,并不会【妨碍】一个人诚实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想要的梦。

        躁郁倾向的人,最为难之处是,他没有办法停止他想要别人的赞美,想要表现自己很重要的【欲望】,一个人不【停下】这类行为,就很难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不安】,自己的存在危机。

       【喜怒哀乐】阶段的人,他的心是可以【自我疗愈】的。因为你的自我还没有硬掉。而到了虑的状态,就要认真练习【答所问】,【对不起,我搞错了】。这两个训练。让心力去慢慢进步,慢慢恢复【喜怒哀乐】的状态。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

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