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老高考乙卷(语文)真题解答与评析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真题解答与评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1.【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解答】(1)B.依据“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没有评论西方小说的这个方面。
(2)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错,依据“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原文没有比较优劣。
(3)C.“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错,依据“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原文推导不出这个结论。
答案:
(1)B
(2)A
(3)C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B.依据“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排除AD,它们都是湿度高时反而变成板状晶体。依据“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排除C,它在﹣2℃左右时呈针状。故选B。
(2)A.表述不当。材料一中是说“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最早是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指出的,而不是“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
B.因果关系错误。依据原文,是说“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
C.“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表述不当。文中并没有提及是因为是受到知识限制,且开普勒有进一步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D.正确。
(3)依据“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可得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可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依据“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我们知道要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答案:
(1)B
(2)D
(3)意义:①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②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启发: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重点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从表达技巧、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作答。
【解答】(1)A.“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2)依据“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姐弟俩这么多年聚少离多,对彼此都不太熟悉了。依据“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彼此的心灵也难以沟通。依据“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我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彼此的行踪都漂浮不定,见面的机会老是错过。
(3)依据“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在上海,年青人是勇敢的,更是彷徨的、流浪的,是忍饥挨饿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依据“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在山西,年青人也是勇敢的,更是快乐活泼的,因为他们在为祖国而战斗。
答案:
(1)A
(2)①姐弟俩这么多年聚少离多,对彼此都不太熟悉了。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彼此的心灵也难以沟通。③彼此的行踪都漂浮不定,见面的机会老是错过。
(3)在上海,年青人是勇敢的,更是彷徨的、流浪的,是忍饥挨饿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在山西,年青人也是勇敢的,更是快乐活泼的,因为他们在为祖国而战斗。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注意分析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利用句子的结构来断句。
(2)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词一词多义的分析理解能力。一词多义是文言常见现象,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对于所学课文的重要词汇的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在予一人”“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之后应断开。故选B。
(2)A.“饥者则食之”食:用食物(安抚);“食野之苹”食:吃。含义不同。
B.“而汤放之”放:放逐;“是以见放”放:放逐。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靡:无;“望其旗靡”靡:倒下。含义不同。
D.“公悲之”悲:感到......悲伤;“心中常苦悲”:名词,悲伤。含义不同。
故选A。
(3)D.“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表述有误。故选D。
(4)①克:打败;将:将要;乃……何:拿……如何。
翻译:武王打败了殷国,召见姜太公,问他:“应该怎么处理那些商朝的部众呢?”
②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偶的男女。室:房室,屋室;论:评论,评定;秩:安置,处理。
翻译:现在我请求对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的人、没有住所的孤独的人,按照等级安置他们,给他们财物补给。
答案:
(1)B
(2)A
(3)D
(4)①武王打败了殷国,召见姜太公,问他:“应该怎么处理那些商朝的部众呢?”
②现在我请求对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的人、没有住所的孤独的人,按照等级安置他们,给他们财物补给。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涉及诗歌的形象、感情、语言等各方面知识,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一道比较鉴赏题。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解答】(1)A.“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首联即交代今日相交,两人已经在外漂泊经年。颔联更是以“何用早”的反诘,明示不必一定早,可见两人不是早年相知相交的。故选A。
(2)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是在渡口饯别友人而作,但是两诗抒发的情感以及抒情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本诗写两人相识相知都在仕途失意,潦倒落寞之时,又是要奔波劳碌中就此分别,想到前路漫漫,关山阻隔,更增添了无限迷茫感伤之情。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晚日江边楼景,蒙上一层消沉情调;写远望之景,风烟弥漫,不见家乡,更增添迷茫悲凉色调。尾联一问一答,运用想象的手法抒发对好友的祝福之情。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直接抒情为主,抒发了诗人的旷达乐观情怀。先是议论抒情: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开议论抒情,只要彼此相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此联一反前人诗作的伤感情调,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成为千古名句。结句更是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路口泪洒衣襟,情感朴实饱满,给人以力量。
答案:
(1)A
(2)本诗:①首联叙事抒情,述二人的患难之交。②颔联议论抒情,表明只要心意相通,不在于相识早晚。③颈联借景抒情,“晚照”“风烟”之中含作者的惜别与思乡之情。④尾联虚写,通过想象别后情景,表达对朋友的宽慰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首联借景抒情,“风烟”中暗含离别之意。②颔联直接抒发离别之情及羁旅宦游之同命相怜之感。③颈联与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的劝慰。
译文:
你我在此白下驿结交时,正是彼此仕途失意之时,在此昌亭下,你我旅居他乡,正为生计奔波劳碌。
彼此相知,哪里一定是早年就要相交?心意相通就会始终如一。
举目望去,夕阳晚照,江边楼宇高低错落;更远的家乡的方向,只有风烟弥漫,不见踪迹。
离开后,远去的长路会是哪里呢?遥远的长安城就在日边!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的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的知心好友。
首联,回顾二人相交的情形,两人结识之时,就是在这白下驿。那个时候两人都曾是仕途不顺,潦倒不得志,患难时的结下的友谊弥足珍贵,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王勃时年因戏作《斗鸡赋》为沛王李贤同英王李显斗鸡助兴,后文章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大骂其为歪才,“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挑拨离间,钦命逐出长安。第二次被贬是在咸亨二年,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藏匿的官奴而获罪。从此背负罪名,连累父亲贬官。此时王勃羞愧难当,觉得无颜面对家人,生活上又陷入困顿之中。此次再次相逢,境遇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碌,远离故乡。
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彼此相知,哪里一定是早年就要相交?心意相通就会始终如一。抒写患难真情。两人心意不改,友情常在,让王勃更为这份真挚的友情而感叹不已。“怀抱即依然”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朋友的承诺。
颈联,写离别,寓情于景。今日饯别,江边渡口,落日余晖仿佛让高低错落的楼宇也低矮了很多;不觉把目光朝向家乡的方向望去,但见无尽的烟云阻隔,无法知晓家乡的任何信息!好友的离别之痛,又牵惹起了沉重的思想之苦,让人情何以堪!本联写景富有层次,“低”“隔”二字使得饯别场景现出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
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实。想到好友远行,正是长安方向。不禁为好友感到欣慰,暗含对好友的宽慰之情。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默写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相关提示填写。
【解答】故答案为: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重点字词:捻、霓裳)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弦)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重点字:泥)
【点评】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题,7分)
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语段内容,再根据语境选定恰当的成语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不同人称的作用,再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
【解答】(1)结合前文“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所以后文“照相而入‘馆’”,就是自然出现的结果了;成语“顺理成章”,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故①处可填“顺理成章”。第②处语境强调照相馆的幽暗,给人带来的高贵感很难表达出来,总是牵动人心、令人神往;成语“难以言喻”意思是,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故②处可填“难以言喻”。结合“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及“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可知第③处欲表达想要看到照片的迫切心情;成语“迫不及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故③处填“迫不及待”。
(2)解答时,要了解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不同:通常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而第二人称,属于一种语法中的范畴,在言语活动中,指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然后再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答案:
(1)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2)文中第一处画横线句中主语“我”只出现一次,就是想要增加对事情叙述的真实性,可以真实地表达当时照相时激动的心情;而第二处画横线主语“你”再三出现增加了亲切感,就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可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13分)
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词语运用的范畴,再对其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解答】(1)根据该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及后文提到的三种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三种表现,可推知①处填“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根据后文“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可推知②处填“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根据后文“缺血超过 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可推知③处填“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对“打笔仗”的含义及得名的缘由进行理解分析时,要结合“眼中风”得名的缘由,了解该词语运用的范畴,再进行答案整合。所谓“笔仗”即为“笔战”,打笔仗,就是以笔为武器,咬文嚼字,进行不同观点间的辩驳和碰撞。这一名词源于人们对某些观点或问题、现象等有倾吐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辞发。
答案:
(1)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打笔仗:以笔为武器,咬文嚼字,进行不同观点间的辩驳和碰撞。打笔仗源于人们对某些观点或问题、现象等有倾吐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情动而辞发。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9.【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为契机——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地——从比赛成绩、发展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和国家经济状况等方面,向人民和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成绩令国人感叹,令全球瞩目。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亲历其中,能够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我们也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也将受到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之精神的感召。要求结合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本题紧扣时代脉搏,切入考生心声,将个人和时代、国家紧密相连,涉及面广,材料丰富,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莫不是跨越,保证了考生有话可说。思考角度可深可浅,易于考生发挥。既可以从个人入手,联系社会国家,也可以着眼宏观,从现实照进心灵。文章思路既可以从规范议论文出发,从为什么、怎么样方面挖掘,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从意识形态、思想形式布局。
【解答】
跨越梦想
当五星红旗在中国国家体育馆冉冉升起,神州大地奏响和平、团结、友爱的盛大乐章;当熊熊燃烧的圣火照亮北京夜空,奋进的中国再度同奥林匹克同全世界携手共进。这里,是梦想的舞台,响起的是跨越的最强音!
如果说奥运会的恢宏壮观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富强与繁盛,那么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更是考验我们跨越精神的试金石!
跨越梦想,我们首先要有勇气。应当明白,跨越的荆棘路上,必须用勇气作支撑,再借助火把,才能在黑暗中克服恐惧,奋勇前行。若面对困难便畏惧不前,生怕向前迈进一步会堕进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最终只能是个向隅而泣的逃避者。这就像每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勇气的军队,总比怯战的一方胜算更大,所谓两军对垒勇者胜;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克服空翻的恐惧后,才能在空中跳出那么优美的舞蹈;就像项羽带着那份勇猛杀出重围,才成就了西楚霸王的美名。跨越梦想,让勇气作为支撑。
跨越梦想,难免用挫折作铺垫。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同样,在跨越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也要不怕攀登的路有多么陡峭而崎岖。在这陡峭而崎岖的路上我们可能会跌跌撞撞,但只要学会积累每一次受伤后得来的经验来导引前行的路,在挫折中磨砺心智,提高能力,我们就会达到胜利的顶点。挫折不应成为使我们倒退的绊脚石,而是成为我们前行的垫脚石,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太过安逸平稳的人生往往是无趣的人生。只有在历经挫折后,人才能更强大,国家才会更兴旺。跨越梦想,需要挫折的铺垫。
跨越梦想,亦当不畏失去。对曾经拥有的要珍惜固然没错,但不要因此墨守成规,害怕失去而止步。失去昨日的黄昏,我们将迎来今日更美的日出;失去春的和煦,我们将迎来夏的繁盛。人若总是舍不得失去,总停留在昨日,不愿去接受新的明日,那他的人生可能毫无波澜。国家若舍不得失去,总沉浸在辉煌的昔日,不敢开拓创新未来,如何能站在世界强国之列?跨越梦想,在失去中收获新生。
跨越,再跨越!圣火给我们带来激情与澎湃,梦想给我们带来希望与复兴!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中国用实力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用自信诠释了中国梦!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满怀理想,奋发拼搏,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担起为国家繁荣做贡献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一起跨越梦想,复兴中华!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