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宁箫语·第70期·口法进入状态慢怎么办?·20210915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不少练箫者发现,每当刚开始拿起乐器演奏时——总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口风,不能马上开始正常的演奏,一定要先吹上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才能渐渐地“进入状态”,表现出自己本来的水准。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正常的。虽说演奏家上台表演,除了偶尔象征性地跟乐队对一下音准(其实在后台已经对好了,所以说是象征性的),都是拿起乐器就开始演奏——没见过要在台上先练一段儿,“溜”一下乐器再开始表演的,但其在后台一般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的。演奏是不折不扣的脑力+体力运动,既然是运动,就可以且应当有热身。
不过,有的练箫者的口法进入状态所需的时长明显过长(比如半小时),或不稳定,甚至形成一种迟迟不能进入状态的心理习惯,这就是要需要重视,并采取措施改善的了。
记得马迪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要刻意训练,让自己吹笛子的状态与不吹笛子的状态保持一致。他现场演示,说一句话,话音刚落就开始吹笛子,吹完一句,笛子刚离嘴边,又说一句,说完马上又开始吹笛子……整个过程中,说话、演奏的动作和声音连贯自如,如行云流水,衔接无痕。
马迪老师所说的这种训练,正可以用来对治“进入状态慢”的问题。
“进入状态慢”的本质,是不熟练。但深究下去,这种不熟练还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技术层面,即演奏者对技术本身的掌握还不牢靠,不扎实。这当然需要用相应的针对性实验和训练去解决。
另一个是心理层面,即演奏者有多次“进入状态慢”的经历,且未进行改善后,在潜意识,甚至显意识中已经认为,进入状态慢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并逐渐变得安之若素。长此以往,“进入状态慢”成为常态,改善起来会更困难。
针对心理层面的原因,可采用下面的针对性训练方法,改善口法进入状态慢的现象:
l 完整地演奏一个短的乐句,乐句结束后让箫头离开嘴唇,但保持双手持箫不放下;
l 随即把箫放回到风门处,重复演奏刚才的乐句;
l 以自己能接受的次数重复上述过程;
l 更换另一个短乐句,重复上述过程。
注意:在训练一开始时,不要过于在意演奏质量,而是注意体会箫头与嘴唇接触过程中,风门自然、迅速形成的过程,假以时间,功到自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