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直播问题概览
第三课 我的差异
3.1 原来来来
个人主义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力,但是走不长远,遇到点啥冲击就都散了。对我自己而言,在生活中不断对两者进行比较,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认同咱老祖宗的做法,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是道德的,互帮互助大家庭多温暖。
可能在西方人眼里,我们这种生活方式充满束缚,令他们感觉不自由。但这些伦理道德,恰恰是经历了独立思考后对传统的认同,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思故我在,我思了以后就选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自由之名,行自私之实的外国人,太虚伪。
3.2 随风想
还是先打声招呼,苑老师您好,看您的公开课,我也立定了志向,不仅要把您干掉,而且也要以哲学去赚钱。
第三节课下课我又来提问啦!
问题一:在社会中对某个具体问题应该如何入手,比如说今天出了某个新闻,从哪里切入分析?分析的过程顺序什么?
我的话,现在通常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点去分析,有没有更好的思考体系呢?想了解苑老师有关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第二个问题:有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苑老师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在中国是否有很好的著作或者译本阐述其思想呢?苑老师可否推荐一二!学生在这里道谢了!
第三个问题(有关本课):关于老师您说的,个人的“我”与集体的“我”是中西方的根本差别之一,但是对于个人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可以发扬个人创造力个体精神的时代,所以集体的“我”势必会对这方面有所抑制,那么对于这两个“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才能即可以发扬自己,又可以照顾好集体的“我”呢?对于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种矛盾呢?
学生行修在此拜谢
3.3 卡夫卡and夫
第二课和第三课说的中国人到哪里都会遵循家庭和教育。我认为不止是中国,至少日本和韩国社会也会遵循家庭和教育。既然如此,老师所说的道德标准应该是对应到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因为知道孔子,也就是学习到东方苏格拉底的国家或族群也知道伦理规范。可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在这两个国家就说不通?韩国动不动就跳汉江,日本自杀率也居高不下?
因为是连续听了2、3课。多说一句。之前老师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过,好像是引用了耶鲁大学的陈教授那里的观点,讲英文的人,特别是口语不会强调将来事态,所以讲英文的人缺少存钱意识。说ABC不能嫁!哈哈哈。
苑老师,您关于中国伦常的叙述非常精彩,让我能从一个理性且正面的方式看待东方文化。不过有一个疑点希望得到解答:如果西方对个人无比重视的话,那西方是怎么发展出相对统一的伦理规范和法律的。是还未消解干净的宗教戒律遗产吗?还是说存在先验性的道德对人加以规范。
3.5 Robotbarca
这期不是很懂
我的理解:
西方人:“我思故我在”核心为1.我是个人独立的个体
2.我的命运由我自己掌握(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
3. 对自身的看法、评价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必在意他人???(不知道理解对不
中国人:“我”的概念在社群,社会中突显意义,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以伦常、道德为核心驱动。
中国人更倾向思考“我应该做什么”
西方人则是“我想要做什么”(欲望驱使)
3.6 迷糊稀里糊涂
五达德其实就是个人社会角色定位,而西方社会很多心理问题的起因便是“社会角色定位出现偏离”导致的问题……他们的宗教里只规定了教友都是兄弟姐妹,这种关系定位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其实没有太大帮助,有时候反而加重混乱。记得有学者说过,正因为西方社会缺乏公认的伦常规范,所以才需要格外依靠“契约”,进而有了曾被很多人羡慕的“契约社会”……换个角度看,是否中国的这种规范化的和谐社会,很容易养出人的惰性?只要按照这套规则,社会可以很和谐的运转下去,如果没有外力的打破,恐怕会很难发生大的突破?所以,“科举制”这样的依托于教育的社会竞争制度实际上是中国这种以伦常为基础的和谐型社会必须的推进器;而个人至上,强调自我感受的西方社会则必须需要规则清晰的宗教维持敬畏心并作为预防失速的减速制动器?我们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预防太过于循规蹈矩而失去活力;西方的社会问题,则是需要约束无线膨胀的私欲,所以会有保守派和激进派的争斗?
3.7 bilibilivelly
我不懂哲学,也没看哲学书也。只跟风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是我听了的感受:
我是谁?是个哲学问题。
我思故我在,讲的我存在的意义是思考的成果。我的身体可以全部换成机器,但是只要我的思想在,也许我就能复活。所以身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束缚。
而中国的五论讲的是社会的我。自我的认识还是没有清楚的理解。感觉述说的层面没对上,还是我没理解到?
真我和社会的我,应该按类对比讲解?
谢谢!
第四课 语言的差异
4.1 随风想
苑老师您好,下课了!我又又又来提问了!
刚看完您回答前面课程的视频,让我获益良多啊,真的很开心,感谢老师!
问题一:老师您在课程中说的中国的图像文字使得中国人特别务实,这其中您搭建的逻辑关系真是让我惊呆了。我特别好奇,这种逻辑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这种过程可以复制吗?是否佛家讲的顿悟的情况就是这种“啊哈”的感觉,这种情况达成的前提是什么?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还是如何?
问题二:从横向看,中国的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是可以代表多重意思,从纵向看其又有深刻的内涵,也就是说有很多层次性。
这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这些复杂的,深刻的含义是因为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产生的?还是就是无论那种语言文字发展久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问题三:从第二个问题,我又产生了个疑惑,在我们看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甚至是我们写的阅读题等,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给它们做评价时的过度解读问题,比如:评论家说作者是这样子想的,然后解释一番,作者就会跳出来说,我写作时根本没这样想过,还有前几年也有被选上语文卷子阅读题的作者也会说,标准答案上写的什么意义或者思想感情我根本没想过!突然想到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形,对于过度解读,苑老师是如何看待的?
我思考的:过度解读是个伪命题,其本质就是人类想象力的发挥,应该鼓励,这潜藏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作者潜意识的表达,而评论者、观众把它挖出来了!不知道我这种解释是否可以站得住脚!
望老师可以指点迷津,学生行修在此拜谢!
4.2 Lijia1207
谢谢苑老师提供了非常发人深思的内容,学生有3个问题想请教老师:
1、汉语的独特性是否间接提高了西方世界理解中国以及与我们打交道的难度?
2、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疫情后会否迎来中华文化输出的高潮?
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汉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盼老师不吝指点,谢谢您!
4.3 冰尧冰尧
老师提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说很多话,听别人说很多话,听了这节课我想到了我们总是会为别人说了什么和自己不该说什么而烦恼,但是很多时候因为说话自由的缘故,我们听到世界很大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我们说出去的话有时候也不可能完全表达我们的真实意思,因为语言的限制和自己表达能力的限制,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去学习爱科学,爱学习,来让我们混沌的思想愈来愈接近真实,而不是去计较生活中的只言片语,我想这样可以缓解很多焦虑。可以这样理解吗?
4.4 亚柏苏
第四讲,语言的差异。
苑老师我对这一讲有疑问,依稀记得我读初中那会,中国式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从老师们的口中出来是略有贬低之味。和这个概念相连的还有中国人信奉的神很多,比如文曲星,观音,财神,灶神等等皆为某一特定目的的崇拜对象,那时候就出现攻击中国人没“信仰”等问题。现在研一了,有时候在想,那时好像是有普遍的不自信。但是我年龄的原因,没能切生体会这些差异。从我个人的经验是从08年北京奥运为起点,到反腐和奔小康乃至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中国人的自信便有了,大概可以解读为“四个自信”。所以在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的此时,我们谈到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便有了理所当然的自信(骄傲),所以我想问的是,是中国文化的这些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走到今天的,还是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国力(国力强盛发展不单靠老祖宗的东西)才会骨子里更加自信于我们的语言差异特点导致的行为呢。
所以大概是想问语言文化差异的自信,这种自信是来自本身还是需要一个前提呢?自帝国主义侵入中华,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等都失败了肩负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到今天,同时经历了朝代和文明的更替,这是一个非常特俗和微妙的时间节点,常常想做历史发展轨迹的假设,如果没有党带领我们取得今天的成功,今天老师提到的种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优势是不是显得很单薄了呢?还是说我把因果颠倒了呢,虽然我还在怀疑当中。
4.5 珍妮炒饭
老师讲得不错,但是这不是我想听的哲学。这个专辑的标题是哲学透镜看世界,但是每个视频都只是在看中国,表达中国比其他文明更好的意思。没有对于其他国家文化和哲思的分析和辩证的讲解,仿佛是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是门外汉,只是单纯对于哲学有好奇和兴趣,不了解哲学的任何,希望没有对教授和其他哲学专业者有任何冒犯,只是我的一些看法。
4.6 MeteorXmoon
老师您好
我认为【投资】的概念是骗人的,在股票市场也好,期货市场,赚钱的本质就是【差价】,低买高卖(做多),高卖低买(做空),那投资只是【长线】的交易罢了,希望融到的钱尽量长久的留在市场的一种说辞。
有关于【交易】这种行为,我认为只有学哲学才能更好地盈利,因为哲学是一门通过自然语言来表达世界的学科,人的思维建立在自然语言之上,那么学哲学,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语言思考,从而盈利。
虽然现在【计算机交易】是主流,但是指标、量化、都属于形式语言、数学模型,计算机量化交易发明的初衷也是为了战胜市场上的【交易参与者】。【交易参与者】都是用自然语言思考的人,那么只有更好的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思考和决策才能胜过【市场参与者】的自然语言和【计算机交易】的形式语言模型。
索罗斯之所以说他是哲学家,是因为,他早已经看清楚了,只有学习哲学,才能加深自然语言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是哲学家,或者哲学训练的人独有的。挣钱只是顺手罢了。
希望您有时间,可以看一下,真的,只有交易才是最简单,最活用哲学,也是最轻而易举赚钱的方式,希望您回复。
第五课 梦的差异
5.1 bilibilivelly
真心值得的课程。这堂课通过梦的讲解,让我们完整的理解了唯物论和唯心论。
1.唯心论讲的是认为一切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存在和认识都是大脑思考的结果。如果大脑是机器,运转起来就会产生心灵。大脑机器是心灵存在的手段,手段可以存在替换性。所以衍生到心灵:心灵就是我,我认为的物才是才是真正的物。因为认知的有限,所以我们才在认识无限的世界里,只能不停的怀疑我认识的物是不是真正的物。
2.唯物论讲的是世界上一切物体,我们都要先承认它的存在。但是我们当前的认识这个物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无限的世界是不停变化的。但是物的存在是我们研究变化,适应变化的前提。而不是先研究我们心灵思考的逻辑。
我们中国是从小学唯物论的,所以我们要用好唯物论,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知可能是过时的,我们要研究当前世界,当前环境的变化,拥抱变化,才能不被错误的世界认知误导,而不能适应世界和环境的变化。
5.2 随风想
苑老师,您好!第五节课下课了!我又来发问了!
问题一:听这节课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及您在课上举的有关《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这让我在想:真与假是否有明确的界限,还是说本来就是有真实存在时,也必然包含着假象!你中有我,我只有你呢?就像阴阳太极图那样。比如一个山盟海誓,在说的时候,那对另一方的感觉与想法就是想要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等,但是这种的誓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不会是真的了!这是真中含假!再比如:我们知道的神话故事,虽说我们没有见过,但我们可以说出来,画出来,甚至拍成电影,这是假中含真!
不知道苑老师是如何看待真假关系的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问题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观察,加上听苑老师的引导,让我逐渐确定了一件事,人是情感(感性)的动物,(后面是我自己的推想)而一切的理性与文明都是搭建在人类情感的基础上的,比如说饮食文化、茶文化是建构在人类食欲的基础上的,结婚的礼仪等其他各种形式实际上是建构在繁衍后代的需求上的,说白了就是性欲上的,我们的科学则是搭建在求知欲上的,比如牛顿等科学家发现各种定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印证上帝的存在,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内心有个宁静的港湾!
总结:一切理性的形式与内容皆是为人的感觉服务!
然后通过这些,再回看中国的儒家思想,我在想,是否儒家思想早已看明白了这点:人是情感的动物,所以才要强调五伦,才要讲仁义,也就是说是不是儒家在刚开始就已经找到了人类世界的终极意义与答案呢?
问题三:笛卡尔通过对梦的思考,提出我思故我在,最后归结于心灵而否定了人的感官认知,我觉得有些问题,不管是梦还是现实,能最后归结于心灵的一切经验不都是通过感官身体接受的吗!单单一个心灵没有任何依托的话,不应该就会是白纸一张吗?成了空中楼阁!那还何谈我思呢?难道思空白吗?
问题四,老师关于最后所谈有关庄子的物化,听起来象是中国“道”的概念,“道”可以在万事万物上体现,以不同的形式,不知老师最后表达的是否是这意思?
望老师不吝赐教!学生行修在此拜谢!
第六课 文化自信
6.1 缺乏睡眠21
“自我殖民化”老师讲的太好了。
有个问题,老师说文化是一个整体,要全部接受和恢复,但是我们受的其实都是西式教育,包括美术音乐都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艺术,而且有的人信仰都是西方宗教,那么这与中华文化有没有冲突呢?与自己的文化认同有没有冲突呢?
6.2 狮子难污
老师提出了“个人构成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个人”。那么我认为:我们现有的认知就是中华文化,而为什么提出要复兴中华文化,我个人理解是因为:近百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阶段,是时候到了总结的阶段。就像学习一样,及时总结才有进步,才不会思维混乱,总结后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而如何提出符合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厘清当下人们认识的混乱,才是振兴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傲立于世界的关键。
不知道观念是否正确,希望老师指正。谢谢老师
6.3 Robotbarca
没明白老师所说的文化是一个整体
为什么一个人要么是“完全‘美国人’,完全‘中国人’?”
现代社会中,更多的表现不是一种“拿来主义”吗?
例如许多人更倾向满足个人生活,并不很愿意为家庭 而牺牲所造成的“高离婚率”不是家庭观中掺入西方文化的表现吗?
这不是个人接受不同文化,拿来为我所用的表现吗?
这是否与老师的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矛盾?
6.4 walkalone1215
老师,我非常认同中国文化,尤其先秦时期的。正如您所说,文化附带了价值带来了稳定,但我在想,我们的文化是否能创造出高科技、互联网等等这类事实?还是仅仅是唯我所用而已。
第七课 反对社会原子论
7.1 逗逗逗王
苑教授老提到人的价值,那这个价值具体是什么呢?
7.2 walkalone1215
老师,我一直有个想法:从意识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别人,都是自己。身体像一个载体,由那个完满的“我”从身体折射出来,感觉更象是有更高维度的自己投射在身体上,但由于身体的局限只能部分显现出来。这个世界的我虽然不能完全感知更高维度的自己,但是身体的这些感觉器官却是与周边所有的“自己”交流的工具。《达芬奇的笔记》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大概意思是:画家在作画时不应该对物体的边界轮廓特别的突出出来,因为物体的边界既不属于外部,也不属于物体本身,它是媒介。由此我思考,镜子里的我属于哪呢?实际上它确实不属于镜子本身,也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媒介是一种信息。那么这个世界表现给我的不就都是信息吗?这所有的信息不就是那个更高维度的“我”,想让我去感知到的吗?
7.3 兴化友林
苑教授您好,晚辈有一问请教:我感觉科学和社会原子论就来源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认为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因此,请问为什么中国舍弃了这种观念(比如杨朱的“一毛不拔”),选择了像儒家这种不那么注重个人的观念?这和“生生不息”如何联系起来?
请教授解答,晚辈先行拜谢
第八课 阳明心学
8.1 兴化友林
苑教授,您的课程总是有深刻的思想,太赞了!晚辈有一问,想请教教授:内外合一是不是要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如果是,那这和《庄子》所讲的“外化内不化”是不是相冲突?如果不是,那我们所有人的心是不是都对道德规范有辨识力,是不是都明白道德伦理的价值?故在此求解。感谢教授
8.2 若花吹雪
苑老师,您最后提到在“心是不变,外在是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是否您也认为佛家说的金刚经是对呢?
8.3 nnttbs
苑老师,您有空能不能谈下斯多葛哲学及怎么应用它?
第九课 哲学与恋爱
9.1 十三岁的阳君
好喜欢苑老师这节课的内容,用“随附而至”这个思想,可以让人很好的放下追不到的人,释怀爱而不得的心情。但是放到在以一起以后的恋爱和婚姻,感觉好像很难做到享受过程不在乎成果,毕竟谁结婚都是奔着相守一生去的吧。
可能对于我来说,到现在都不能从失恋的痛苦里走出来,一年多了还是会跟痛苦和难过,就是因为曾经有过太多美好的期待,结果却一个个破灭。那是不是在恋爱里没有对未来的目标,只去享受当下就能快乐。
9.2 宵-语
老师,我有几个问题想要得到您的解答,这是最近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每个哲学学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相关的,那么各个哲学思想是否就是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那么坚持用某一个学说的角度看待问题是否会片面?而相反,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是否会存在立场不坚定的情况?
最近在看哲学入门书里面对各种学说,总会觉得这个说的也对,另外的也对,这种情况就十分困扰我,望得到您的解答
第十课 抬杠的学问
10.1 不想当导演的编剧
老师,如果遇到情绪大于理性的杠精怎么办?我感觉这真的是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弹幕问题:
Midori-7 : 可以理解为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吗?
HeadFirstJava : 老师还在大陆吗?
桃花心木ん : 如何对自己的家教取长补短?找适合自己的事
破琵琶popipa : 如何看待世界可能是被某人编程出来的?
27110857138_bili : 老师看了长津湖吗?
叭叭神 : 真理为什么存在于少数?而荒谬和假象却横行
uuuuu_乌拉 : 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是为什么呢?
美丽的包谷花 : 请问繁殖是一切生物进化的本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