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死王朗?看清背后的原因,王朗之死并不冤

2023-08-14 15:42 作者:霸者天下谁与争锋  | 我要投稿

公元219年,刚刚兴起的蜀汉如过山车般猛然从云端跌落谷底。先是关羽丢了荆州,继而,刘备为报荆州之仇兴师伐吴,损兵折将,大败于夷陵。 蜀汉国本动摇,岌岌可危。 其后,刘备去世,蜀汉仅占益州之地,只能算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了,基本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可能。 诸葛亮攘外安内,韬光隐晦,蜀汉蛰伏五年,未动刀兵。 公元228年,兵甲已足的诸葛亮兵出祁山,开始了对曹魏的主动进攻,即所谓北伐。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蜀国上下动员,近十万人马出祁山北伐,占据了局部的兵力优势,是蜀汉少有的富裕仗。蜀军出其不意,攻击陇右三郡,魏军仓促应战 ,朝野震惊。魏明帝遣大将军曹真抵挡诸葛亮。 这时,一个悲剧人物出现了,魏司徒王朗。 年已七十六岁的王司徒,在两军阵前和诸葛亮逞口舌之争。 可惜只一个回合,被诸葛亮骂得口吐鲜血,坠马而死。 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武乡侯骂死王朗。 然而,这个精彩的桥段只是小说家的杜撰。 正史中的王朗可没有这样愚蠢的自杀举动。他和诸葛亮无仇无怨,两人甚至压根都没有见过面。 《三国志·王朗传》记载了王朗的生平:王朗,徐州东海郡人,经学家,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举孝廉入仕。任会稽郡太守,被孙策打败,后到许都拜为谏议大夫,魏主曹睿时任魏司徒。太和二年(228年)去世。 虽身处乱世,王朗的一生倒也无风无浪,逍遥快活。 这样的史实,罗贯中显然是知道的。那么小说作者为何要精心安排这么一出呢?难道只是为了单纯创造一个诸葛神人? 背后恐怕另有深意吧。 《三国演义》设计的骂死王朗这个情节设计用意深远。 众所周知,罗贯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是一贯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魏蜀两国在各自称帝后,第一次在战场上的兵戎相见。 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魏、蜀两个根本对立的政权,注定一个是真,一个是伪。 魏蜀两个政权孰真,孰伪?孰顺,孰逆? 北伐是以顺伐逆,还是逆天而行? 今日对垒必须有个了断。 蜀汉显然是弱势的一方,不仅要在军事上建功,道义上更是不能输。 怎么凸显诸葛亮北伐的正义呢?罗贯中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他设计了一出“苦肉计”。即拉出曹魏阵营里一位比较有分量的人物来作死,从而印证蜀汉正统地位,诸葛亮北伐是正义之战。 这样的设计,要比两军阵前,士卒摇旗呐喊,鼓噪对骂更加震撼鼓舞。 从小说的设计上,这一点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罗贯中又为何选中了王朗呢? 其实,细看王朗生平,你才觉得拉他作为替死鬼有诸多优势: 其一,作为经学大师,王朗有较高的声望。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一大批名声清雅的伪道学分子,在故汉衰弱后,这些人摇唇鼓舌,为改朝换代打造声势。诸葛亮骂王朗是对这些人的集体声讨。 其二、王朗是故汉老臣,世受汉恩。他举孝廉出仕,做过汉朝重臣,现在反以天数之说拥曹,说他是背主求荣一点也不过分。 其三、王朗足够废物,符合诸葛亮所说的“一生寸功未立,只会摇唇鼓舌。”。王朗早年跟随陶谦,做过会稽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王朗被擒获。辗转数年,逃往许都,投靠曹家后,身居高位,也是寸功未立。 曹操看不起王朗。在一次宴会上,曹操当众嘲讽王朗说:“我不能学你在会稽郡丢了好饭碗。” 曹操是指王朗在会稽拥强兵而被孙策兵不血刃地摆平的糗事。可谓打人打脸,杀人诛心啊。 面对曹操调侃,王朗只有尴尬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啊。” 这样无功受禄而德不配位的人,挨骂也不可惜。 最后,王朗死的时间也倒霉。史载他死于魏太和二年,亦即公元228年,这恰好是与诸葛亮北伐的时间相吻合。 毕竟这个人物在228年后就没有了历史活动,也算是与史料符合了。 这些恰到好处的条件,使这个倒霉蛋成了悲剧的不二人选。 其实,可想而知,即便王朗不出场,魏蜀两军对垒,阵前也免不了会有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 因而,诸葛亮和王朗的争辩不过是这种激烈矛盾的集中体现罢了。 两人辩论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魏、蜀谁为继汉的正统? 首先,王朗从实力的角度出发,试图论证曹魏代汉的合法性。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最后得出结论:“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应该说,王朗所说基本是事实,也符合当时的实际和双方实力的对比,似乎无可辩驳。 这真是个大难题。 诸葛亮一改平日的儒雅之风,愤然发起三点反击: 一、直接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 首先揭了王朗的老底: 你世居东海之滨[(bian)一声],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诸葛亮和王朗是同乡,揭人揭短。王朗是汉孝廉,做过汉朝大臣,没有汉哪有你今日的王朗! 接着诸葛亮丞相破口大骂,开始了一通输出: 无耻老贼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断脊之犬,一连串的问候语连珠炮的向王朗砸来。 武乡侯不讲武德直接开骂了。 这样做是否有失风度?颇有争议。 有人质疑,诸葛亮作为一国丞相,和人辩论,不顾及身份,像泼妇骂架有失身份。 其实,任何辩论都要看人物和场合不是? 如果高坐明堂,正襟危坐,诸葛亮这样骂人肯定不对。 可现在是什么场合? 两军对垒,你死我活。面对敌人能有什么好话吗! 诸葛亮此时不仅是一国丞相,更是一军统帅,一名战士,临阵讨贼是其职责本分。 诸葛亮这骂得算是文雅的了。不信换张飞、马超试试。 诸葛亮的骂符合战场的特定环境。 其次,诸葛亮是针对王朗的特殊身份开骂。 骂人也是学问,让对方哑口无言,必须抓住要害。王朗的论调看似无懈可击,其实他犯了一个大忌讳,“忠臣不事二主”。王朗是经学家,是故汉老臣,不思报恩,反替曹魏代言,他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原本就是来找骂的。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这样的话或许别人还可以说,唯独你王朗不能说!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死王朗?看清背后的原因,王朗之死并不冤枉 诸葛亮正抓住了王朗的这个弱点,代表汉室声讨王朗。 第二,驳斥了王朗的实力论,坚定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魏的政权来自汉献帝的禅让,禅让之风自古有之,曹魏的这一招很有欺骗性。可别忘了不是有实力就能称帝,篡汉的王莽同样有实力,可新朝照样不被承认。刘秀也是汉室旁支,光武中兴的东汉还是汉家正统。 蜀汉自昭烈皇帝建国,已经两代。所谓天不绝炎汉,蜀汉继承大统,不是割据一方,而是要兴复汉室。 北伐将是第二次汉室中兴。 第三,致命一击,点中王朗的死穴。 最后,真正骂死王朗的是这句话: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最怕的是什么? 一怕被人称为背主之臣,其二就是怕死。 诸葛亮直击要害:你这个贰臣贼子,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背汉求荣,看汉朝先帝晚上不找你去! 王朗再也绷不住了,精神崩溃而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死王朗?看清背后的原因,王朗之死并不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